教育技术的价值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330718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12.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技术的价值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教育技术的价值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教育技术的价值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教育技术的价值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教育技术的价值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技术的价值文档格式.docx

《教育技术的价值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技术的价值文档格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技术的价值文档格式.docx

(三)教育技术的价值体系10

1.教育技术的内在价值10

(1)科学性10

(2)有效性10

(3)效率性10

2.教育技术的外在价值11

(1)教育技术先驱者的价值观对教育技术外在价值的影响11

(2)教育技术使用者的价值观对教育技术外在价值的影响13

(3)教育技术施加对象的价值观对教育技术外在价值的影响15

四、教育技术的价值取向18

(一)影响教育技术价值取向的三种思潮18

1.科学主义18

2.人本主义18

3.辩证唯物主义18

(二)教育技术的正效应19

1.提高教学质量19

2.提高教学效率19

3.改进教学模式19

(三)教育技术的负效应20

1.信息焦虑20

2.信息污染20

3.数字鸿沟21

4.文化霸权21

5.隐私泄密21

6.知识产权侵犯21

五、教育技术价值观的实现22

1.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有其自身的规律性26

2.教育活动的特殊性26

六、关于教育技术价值的反思27

(一)改良原有技术,关注新技术27

(二)采取积极措施避免教育技术的负效应27

(三)探讨教育技术的核心价值应该站在人类和民族的高度27

(四)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价值观的影响27

(五)教育技术的发展与教学方式的改革28

七、结束语29

(一)研究的复杂性29

(二)总结29

八、参考文献30

一、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

(一)研究意义

从上个世纪初电化教育传入我国到目前网络远程教育广泛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在我国从一个不受人重视的学科发展到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学科地位不断提升。

但是目前,我国对教育技术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是一个薄弱环节。

随着教育技术研究的深入和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拓宽,教育技术学科本身暴露出一些问题:

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研究的落后,成为制约教育技术发展的瓶颈。

教育技术作为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如果长期不能建构较有说服力和科学的基本理论体系,不注重自身的理论建设,就不可能对教育技术的理论和实践进行辩证的、本质的思考,也就不可能充分发挥教育技术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甚至有可能走向理论上的虚无主义道路。

另一方面,对教育技术价值认识的不足,常常成为人们质疑教育技术学科价值的依据。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教育技术的价值这个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论证通过对教育技术学价值的具体考察,有助于增强人们对教育技术的深层理解,促进教育技术的实践能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向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方向健康地发展。

(二)研究思路

从教育技术学科定位来看,教育技术既是一门技术层次的学科,又是教育学的二级学科。

脱离教育谈技术、脱离技术谈教育都是不可取的。

本文拟从技术层面入手,通过对有关技术价值学说的思辨,首先承认技术是负载价值的。

然后由此分析技术的二重性,技术的自然属性决定教育技术具有内在价值,即科学性、有效性和效率性;

技术的社会属性决定教育技术具有外在价值,外在价值同时受3类种教育技术主体的教育价值观的影响(如图1所示)。

而教育技术的价值取向主要是指技术在教育中应用价值问题。

影响教育技术实践的主要有三种思潮:

人本主义、科学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前两者都有其不合理性。

在辩证唯物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我们分析事物的价值,既应看到该事物的正效应同时也应注意负效应(如图2所示)。

技术社会化是教育技术价值的实现过程,这个过程还体现着教育技术的能动作用(如图3所示)。

在上述分析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关于教育技术价值的思考和总结。

图1教育技术的价值体系

图2教育技术的价值取向问题

图3教育技术价值的实现

 

二、基本理论阐述

(一)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

1.教育

所谓教育,按《中国大百科全书·

教育卷》的定义为: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简言之“教育即培养人的一种活动”。

2.技术

技术很难给出一个定义,然而对于技术是什么毕竟是一个关乎整个技术哲学理论体系的重大基础性问题,也是技术哲学研究的起点。

研究各类技术现象,也必须要从“技术”开始把握。

早期的技术定义为技能和技巧以及手段和方法。

近代技术时期,随着科学的发展,克服了早期技术的经验性。

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机械化进程,原先的工匠则由既有理论知识又有经验技能的工程师取代,手工操作变为机器生产,技术从工匠技艺中升华,脱离了技术主体,原来工匠神秘的技能由机器生产轻易完成。

因此,近代技术的定义中突出了机器、设备等工具手段。

原苏联的C.B.苏赫尔金认为“技术一词应理解为人工制造的人们活动的手段的综合”。

现代技术时期,随着科学与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和技术出现一体化趋势,科学和技术互相促动、相互渗透,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成为现代技术时期的重要特征。

技术,如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高科技,主要是由知识密集化与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而构成。

因此,现代技术时期,技术的定义突出了技术知识化特征。

技术定义的多样性是技术本身的复杂性、人类认识的局限性以及反映认识成果的概念形式的易变性等因素,是造成关于技术定义分歧的根本原因。

正是基于对技术定义分歧根源的深刻洞悉,陈昌曙曾指出:

“我不大主张给技术下一个简明的定义,而倾向于描述技术,描述技术有哪些基本特征。

3.教育技术

我们每天存在的世界,是一个技术世界,它是人类通过目的性决定于实践行为而塑造的世界,我们能生存与这个世界也正是凭借技术的介入。

这个技术世界的形成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

教育技术作为技术世界的一部分也是人类技术趋势的产物。

(1)传统教育技术

传统教育技术一般是指十九世纪末期以前的教育技术。

它是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运用的技能、技巧和方法,主要包括语言、文字、黑板、粉笔、图片、模型等。

这一时期,对教育影响最大的技术莫过于语言的产生、文字的发明和印刷术的兴起。

(2)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发展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教育技术吸收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与方法。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网络技术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兴起,教育技术进入教育信息技术时代。

教育技术“三件”建设的重点发生了变化,硬件建设以网络教室和校园网的建设为主,软件建设以网上课程和数字化教材的建设为主,潜件建设以网络环境下学与教理论和方法(教学系统设计)的探究为主。

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光速传播、信息呈现多媒体化、海量存贮等主要特征,它显著加快了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国际化的进程,对当代教育产生的深刻影响方兴未艾。

(二)价值

价值是客体与主体——人的需要之间的一种关系。

它取决于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功能属性(有用性),还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愿望,是客观事物的属性和人的需要在一定社会实践中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价值包括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

事物的内在价值指事物固有的某些属性和功能。

这些属性和功能隶属于客观物质,具有客观性。

事物的外在价值指事物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事物价值的大小等于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

内在价值即事物的属性和功能是外在价值即满足主体需求的基础和前提,反过来事物的内在价值必须通过事物的外在价值才能体现,两者统一起来才能构成完整的价值概念。

三、教育技术的价值体系

(一)技术价值的争论

1.技术价值中立说

技术价值中立说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认为,技术是自然之物,自身不具有目的性,技术只作为达到目的手段,自身并无善恶之分。

此后这一观点广为流行。

技术价值中立说认为,技术与政治、伦理等无涉,所有技术领域都是价值中立的,它是一种达到目的的中性手段或工具体系。

即使技术运用后产生不良后果,技术也无可指责。

技术可以用于善的目的,也可以为恶的目的服务,或同时应用于这两方面。

它不是由技术本身来决定的,而是由外部因素强加于它的。

技术中立者得出支持自己论点的四个论据:

(1)技术作为一种纯粹手段,可以被应用于任何目的。

技术的中立性是指技术作为工具手段的中立性,它与它所服务的价值目的只具有或然相关性。

(2)技术与政治无涉。

机床、机车、计算机这些工具对任何社会都是有用的,它们与社会和政治因素无关。

(3)技术对于社会价值的中立性根源于技术的理性特征及其所体现的真理普遍性。

技术所依据的原理对任何社会都能发挥出作用。

(4)技术的普遍性意味着同一度量标准可以应用于不同的社会背景。

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中,技术都可以提高其劳动生产率,而且技术的评价与选择的标准也是相同的。

技术价值中性说的部分观点是正确的。

当人们关注机器、设备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时,所用的知识和工作原理适用于不同时间、地点下的不同社会,具有普遍的有效性,然而考察人类的技术活动(包括技术的设计、开发、使用、管理、评价以及其象征意义)时,就会发现:

貌似价值中立的技术背后隐含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具有丰富的价值内涵。

正如马克思所说:

技术展现了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展现了他的生活生产的直接过程,因而也展现了他的社会生活关系及由它而产生的文化表现,“工艺学会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

技术价值中立说的失误在于把技术看成是脱离了社会现实的一种超历史、超现实的东西,忽视了技术的社会属性,忽视了技术是人类的创造性活动成果,忽视了技术是人类理性的产物、文化的产物。

2.技术价值负载说

(1)技术价值负载学说

技术价值负载说认为技术并不是一种中性的方法和手段,而是特定社会中人的价值的一种载体,因而“其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体现着政治、文化和伦理的丰富内涵,体现着当时社会的价值观”。

技术不仅仅是具体的工具、设备等物质,它还包括利用工具、设备等物质的手段及方法、知识和各种活动程序的总和。

发明者的价值观、意志、信仰等在技术的设计、开发、管理使用等过程中渗入到技术中,将根源于社会的普遍性的标准纳入技术之中,这已经成为技术价值负载说的主要立论根据。

技术哲学家斯塔迪梅尔从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角度指出:

“脱离了它的人类背景,技术就不能得到完整意义上的理解。

人类社会并不是一个装着文化上中性的人造物的包裹。

那些设计、接受和维持技术的人的价值观与世界观、聪明和愚蠢、倾向和既得利益必将体现在技术的身上。

笔者赞同价值负荷论,其原因如下:

首先,技术的产生是与人的目的分不开的,目的与主体、主体与价值都不可分割,因而技术必然负荷价值,任何技术无不包含人的意志和追求,无不渗透着人的智慧和创造。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技术是主体创造物,主体参与技术系统的建构和运行,是技术系统不可缺的构成要素。

所以,技术形态中必然渗透着主体的价值观念,负载着价值。

其次,在价值中立说的面前,问题与技术无关而是与技术使用者有着关系。

在这种中立性的价值评价基础上,技术作为一种力量隐藏在人的背后,人(部分创造者和使用者成为问题的责任承担者。

所以在问题的分析上,解决方案都往往只从提高人自身的道德素质方面进行探索的。

然而在教学中,技术却常常是带有明显价值取向的,作为培养学生个体的一种外在力量,教学中的技术应用如同教师的言行一样,必须体现教育目标所代表的意志,而这种意志的核心就是关于人才的价值观。

再次,如果说技术是中性,那么就意味着技术应该“被动地”服从于人,在人的主体意志下发挥作用。

遗憾的是,科技的进步却与人类对技术的美好愿望背道而驰。

技术发展水平越高,其对人的作用就越大。

马克斯·

舍勒将技术与事物(包括人)看成是一种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

技术体现着人的控制意愿,事物处于被控制意愿当中,在这种控制意愿实现的过程中,人自身可能成为被控制的对象。

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影响越来越大,人对技术的依赖和服从也表现得越来越明显,甚至每一个人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都已被技术所决定。

最后,如果说技术是中性,就意味着技术是独立于人的客观存在,其属性和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那么技术对所有人的意义都应是一样的。

事实上,在很多时候,对于不同的人(不论是作为使用者还是受用者)来说,技术的作用不但存在着大小的区别,甚至存在着作用方式和价值体现上的根本差异。

(2)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技术作为人类的创造物,是具有价值负载的人创实体。

技术包含着主观性的东西,没有人的目的、愿望或意志就不可能有技术。

另一方面,技术也要受客观因素制约,仅仅依据主观性也不能产生出技术。

如果把技术和自然、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作为技术的“质”或“属性”来看,技术应该包含两个最基本的“质和“属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即技术具有的“二重性”。

技术的自然属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任何技术的产生与发明都不能脱离自然物的客观实在性,人不是在“自在自然”之外去从事技术活动,而是在自然界所提供的客观物质条件基础上来展示自己的本质力量、做出发明和创造。

其次,技术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自然过程,如煤燃烧产生热能、热能转化为机械能和电能,以及核能转化为电能,这期间虽有人的参与,但又都是自然过程,是自然的必然性,是由天然自然的规律性所决定的。

第三,任何技术的结果也是自然的,它在给人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会带来损害。

技术的社会属性是技术的人性方面,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

“首先,任何技术的目的都不是天然自然所固有的,而是生活于特定社会中的人所赋予的。

……其次,技术的社会属性还表现为无论是技术的设计、发明、改进还是应用等环节,都是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人类自我表达的一种形式,是人用以实现自身目的的一种方式,因而负荷着人的价值观等因素。

技术是客观规律和人的目的的统一,是人的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

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是技术本身所固有的、不可分割的两种属性。

“广义上认为:

技术=自然规律性+人的目的性运用”

(3)技术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

技术的自然属性要求技术符合一定的自然规律,这决定了技术的内在价值,主要表现在技术产品的效用性,技术原理的科学性,技术操作的规范性,技术存在的客观性方面。

这些客观特性不会因为国家,民族,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只要技术符合自然规律就具有这些特性。

技术的外在价值。

技术的社会属性决定技术总是服务于一定的社会目的,满足一定的社会需求,这就决定了技术满足人类需求的外在价值。

从这个意义上将,技术外在价值必须通过与主体发生关系,满足主体的需要,达到主体的目的来体现。

(二)技术哲学与教育技术哲学的内在联系

技术哲学和教育技术哲学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技术哲学所探讨的本质问题是人与技术的关系,而教育技术哲学所探讨的本质问题是人与教育技术的关系,有共同的思考问题作用于技术的主体(人)同客体(技术)的关系。

所以“技术”成为技术哲学与教育技术哲学产生内在联系的纽带,两者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技术哲学所发现的一些规律同样适用于教育技术哲学。

(三)教育技术的价值体系

鉴于教育技术的产生发展同技术的密切关系,加之教育技术是技术的一个分支,有关技术的哲学研究对教育技术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由于技术的双重属性和内外价值决定了教育技术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因此借鉴技术价值负载说及技术的二重性可以分析教育技术的价值负载和教育技术的价值体系。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认为教育技术的价值体系包括教育技术的内在价值和教育技术的外在价值。

1.教育技术的内在价值

教育技术的内在价值由其的自然特性决定,包括教育技术原理的科学性、有效性及效率性。

(1)科学性

教育技术的科学性是指教育技术应用过程、应用方法及其所依赖的原理是客观的,适用于不同时间、地点下的不同社会,具有普遍性。

(2)有效性

教育技术的有效性是指教育技术能够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是科学操作的必然结果。

(3)效率性

教育技术的效率性是指教育技术能够高效的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育技术的有效性及其效率性是教育技术内在价值的根本,教育技术的科学性是教育技术内在价值得以实现的依据。

教育技术的内在价值不会因为家,民族,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只要具备必要的条件就可以实现,具有普遍性。

2.教育技术的外在价值

教育技术的外在价值由其在社会属性决定,是蕴涵在教育技术实体及其使用过程之中的。

教育技术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除自身之外的其它社会系统构成了它的外部环境,教育技术系统的价值就是看它是否满足了外部环境的要求,同时教育技术要想能够长期存在就不能缺乏外部环境提供维系系统稳定运行的物质条件和人力资源。

缺乏外部环境的需求和支持,教育技术系统将无法运行。

因此教育技术须满足社会系统以及各子系统对教育、教学的需求,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帮助人们实现特定的教育目的。

教育技术利用其内在的科学性、有效性,高效完成社会系统及各子系统教育教学需求时,教育技术在社会系统中实现了其外在价值。

当人们探讨事物的价值时,最少要对两个基本问题进行审视;

一个是价值主体;

一个是价值客体。

价值主体是以主观性存在的,是对价值客体进行评价的主体。

价值客体一般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具体的事物。

同时也要看到,事物的价值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受到特定的时间、地点社会的制约。

价值外在的体现就是一种主体与客体需要和满足的关系。

教育技术的外在价值是指教育技术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种客体,对主体发展需要的一定程度的满足。

对于外在价值而言,技术的价值表现取决于技术的行为主体,行为主体的价值取向对使用价值的外在表现起决定作用,也就是说,行为主体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技术使用价值的价值表现。

但是,不同的行为主体,其价值取向是否能够体现出来,则取决于技术内在价值对使用者本质力量的改变程度。

这里的主体既包括创造教育技术的人,还包括使用教育技术的人,也片面的包括教育技术的施加对象。

教育技术的外在价值就是三类主体价值的体现。

(1)教育技术先驱者的价值观对教育技术外在价值的影响

这里,我们所说的教育技术先驱者是指,发现现存技术存在的教育功能,并把该技术成功引入到教与学活动中的人。

教育技术先驱者的价值观是随着媒体教育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

具体表现如下:

1)直观教育—媒体教育技术的产生。

夸美纽斯1658年已经运用图片的形式出版了《世界图解》;

18世纪,菲斯泰罗极力烛光直观教学,照相机、黑板、地图制作在美国出现;

20世纪美国学校广泛的采用了各种形式的图片、幻灯片、立体模型、电影短片等手段进行教育。

A、直观教育:

直观教育不仅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和原理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的内容,而且可以把学生的学习与其显示生活联系起来。

直观教育由来已久,夸美纽斯是直观教育思潮的典型代表,他从经典主义哲学的“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认识论出发论证了直观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把感觉经验作为知识和教学的基础,并极力提倡和推广直观教学方法,比如实物、模型和图画。

B、博物馆:

19世纪中期以后,由于近代科学的发展和经验主义认识论的传播,几番了人们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对自然探索的兴趣,加上教育领域中直观教学思想的应用和推广,准们用于科学研究和教学的博物馆在美国兴起

2)视听教育——媒体教育技术的形成

A、视觉教育:

20世纪初期,随着照相技术的成熟,幻灯片和立体图片成为直观教育的重要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政界为了使命中支持其参战,消除民众和平主义和反战的情绪,便结束电影向公众展示了德国士兵的暴行,激发民众的参战热情,结果迎取了政治上的胜利,美国得以顺利参战,电影作为一种宣传教育的工具,成功的“向美国公众兜售战争”

B、视听教育:

继视觉教育之后,无线电广播开始介入教育领域,电影技术获得突破性进展,由省电影开始出现。

有声电影既有视觉的图像又具备听觉的声音,在教育中具有很大的潜力。

3)教育电影——一种重要的媒体教育技术

A、二战期间的教育电影: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为视听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发挥其功能的历史性契机,视听教育在军事教育和企业培训中显示了巨大的功能。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美国队战争做了必要的准备,主要包括发展军事工业和招募士兵。

珍珠港事件迫使美国仓促应战,为了应付这场全球性战争的需要,必须在短时间内迅速动员千百万大众,快速而有效的把大批不同行业、具有不同背景的民众训练成为能从事军工生产的技术人员和各军、兵种的战斗人员。

传统的学校教育方式无法快速的满足这种强大和急迫的教育和训练的需求,只借助一种大面积、高效率的教育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无线电广播和电影等视听工具就成为美国战时军事教育的重要手段。

B、战后教育电影的发展:

二战以后,随着美国人口的增长,要求受教育的人数的激增,教师短缺成为美国教育的一个迫切问题。

为了减轻这种压力,教育界人士寻求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中在教学中推广电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暂解燃眉之急。

C、教育电视的产生:

电视发展初期,人们就已经认识到其在教育中的巨大潜力,20世纪50年代以后,电视传播和制造技术获得突破性星战,电视机的普及率大幅度提高,在这种情况下,电视被认为是一种快速、经济、有效的教育手段,它将使教育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D、教学电视的产生:

教育电视和教学电视有很大的区别,教育电视节目包括旨在传授和发展广泛的文化为目的的内容,而教学电视节目主要是为某一特定的课程和某些特定的学生而设计的节目,它是正式教学的一部分。

教学电视不需要彻底改变学校的组织和大量的财政支持,因而被认为是一种解决师资短缺和拥挤的教师问题的最经济和最有效的途径。

4)计算机辅助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A、利用计算机辅助学习:

6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主要用于模仿传统的课堂教学,代替教师的部分重复性劳动。

计算机具有灵活性和人机交互作用,弥补了原来教学机的不足。

80年代初期,许多人感到美国正在失去其国家的领先地位,为了应付这种挑战和解决教育的危机,计算机辅助教育辅导系统可以成为传统学校系统的替代物,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可以提高教育的投出和产出的比率,解决美国传统教育系统的高投入低产出问题。

B、利用计算机管理教学:

为了提高学校的工作效率,降低管理的成本,美国的学校开始在管理中应用计算机,使得计算机成为学校管理的一种重要工具。

5)中国教育技术与美国教育技术发展的不同。

中国早期电化教育不是被动地移植和借鉴美国视听教学运动,而是结合中国特有的国情进行了本土化的创造。

相同点:

第一,都是以机器(技术)替代人力,去除教师的技术化。

换句话说,就是用媒介技术替代专业教师,使得廉价的、未经过长时间专业训练的辅导人员或技术操作人员,可以轻易地完成原来必须由专业教师承担的部分教育任务。

第二,这种替代在技能性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有着卓越的表现。

不同之处:

第一,目的不同。

美国替代人力的目的是用机器取代教师,从而节省人力和成本。

我国则是以媒介补充师资,因为中国当时没有足够的师资、足够的条件对大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