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冲刺仿真模拟卷四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327411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冲刺仿真模拟卷四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冲刺仿真模拟卷四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冲刺仿真模拟卷四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冲刺仿真模拟卷四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冲刺仿真模拟卷四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冲刺仿真模拟卷四Word文件下载.docx

《高考语文冲刺仿真模拟卷四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冲刺仿真模拟卷四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冲刺仿真模拟卷四Word文件下载.docx

A.环境伦理研究的领域延伸到太空荒野,与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断增强有关。

B.人们对荒野的认识一再变化,先是荒野地,后扩大为不受人类支配之地,甚至太空。

C.太空资源属于公地资源,拥有使用权的人多,这就会导致过度开发,最终资源枯竭。

D.太空荒野观把太空看作道德主体,从环境伦理角度提出了处理太空开发问题的方法。

答案:

C

解析:

C.“太空资源属于公地资源”扩大范围,原文第三段为“太空中的很多资源与地球上的‘公地’资源一样,同时被多个拥有者持有对其的使用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即在“道德关怀对象”不断扩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太空荒野观的设想。

B.文章从两方面详细分析了太空开发中遇到的伦理问题,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了论证。

C.文章以人与地球环境和人与太空环境的相似性为前提,论证建立太空荒野观的可能。

D.文章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论证了开发太空行为需用伦理约束。

B

B.“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了论证”于文无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有从地球荒野观中总结出的环境伦理经验,太空开发带来的伦理问题可迎刃而解。

B.对荒野来讲,无论它的定义如何变化,人类永远都只能是在那里短暂停留的访客。

C.发达国家掌握着太空开发主导权,制造了太空垃圾,这不符合国际太空正义规范。

D.开发太空要有公德心,利用丰富的太空资源时要遵守环境伦理,保护好太空环境。

D

A.“太空开发带来的伦理问题可迎刃而解”表述绝对化,原文第一段为“或许是处理太空开发伦理问题值得借鉴的路径探究方式”;

B.“人类永远都只能是在那里短暂停留的访客”错,原文第二段为“在这里人类自身是一个不再停留的访客”;

C.“这不符合国际太空正义规范”理解错误,原文第四段为“关于‘先到先得’的太空开发分配方式是否应该受制于国际太空正义规范的探讨存在必要性”。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刘华清与中国航母的发展之路

陈良飞

2011年1月14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我国对航母做过可行性研究,我也为此做了一些工作。

”尽管他认为自己只是“做了一些工作”,人们却早已将“中国航母之父”桂冠加冕于他。

早在1970年,刘华清根据上级指示,组织过航空母舰的专题论证,并上报过工程方案。

1982年,刘华清就任海军司令员,航空母舰在刘华清的心中越来越重要。

刘华清分析到:

中国是一个濒海大国,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

随着海洋开发事业和海上斗争形势的发展,中国面临的海上威胁和过去大不相同,要对付具有远战能力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和舰载航空兵。

面对这种情况,中国海军的实力显得有些捉襟见肘。

中国的海防边疆辽阔,却只有中小型舰艇和短程岸基航空兵,一旦海上发生战事,只能望洋兴叹。

发展航空母舰,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我国要大搞经济建设,还需从国外进口某些重要战略物资,必将大大发展海外贸易,掩护海洋交通和保护海洋资源的任务都是繁重的。

执行这些任务离不开去远海,要到远海作战就不能违反这个立体协同作战的客观规律。

1986年11月,刘华清主持召开海军发展战略研讨会。

不少与会者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及收复南沙、台湾回归等战略任务的需求出发,建议国家支持发展航母,这和刘华清的想法不谋而合。

航母发展的论证终于正式提到海军建设的议程上来。

1987年1月,海军装备技术工作会议召开,刘华清又提到,要把航空母舰搞得能适应未来战争需要,要很好地研究和论证。

刘华清还认为,解放军搞航空母舰,不是为了和美国、苏联比赛,主要是用于解决对台斗争、解决南沙群岛争端和维护海洋权益等,平时还可以用于扩大维护世界和平的政治影响。

有了航空母舰,海军的质量就会发生大变化,海军的作战能力也将有较大提高,有利于提高军威、国威。

从长远看,对国防建设是有利的:

这装备不仅为了战时,平时也是一种威慑力量。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上世纪80年代,要发展航母,经费始终是一个难以跨越的问题。

刘华清选择了一个能最大限度降低领导顾虑的切入点——着重说航母的作战费效比。

就是说相对于其他保护海权的形式,对航母的单位投入能带来更大的安全效益。

这次汇报在总参谋部和国防科工委机关产生了一定影响。

1988年12月,国防科工委科技委评议申报的软科学课题“我国航母及舰载机发展可行性研究”被列入12个入选项目之一。

在1988年的南沙冲突发生以后,刘华清更加感到中国海军空中力量的薄弱,而航母则是唯一能显示前沿力量存在、掩护海上机动编队远程活动的重器。

他认为在当今世界,航母不仅是一个强有力的战术单元,是海上作战体系的核心,也是强大的战略威慑力量,是综合国力的象征。

要实现国防现代化,建立完善的武器装备体系,不能不考虑发展航母的问题。

2011年8月10日,中国第一艘航母举行首次海试。

2012年9月25日,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正式交付海军。

(选自“澎湃新闻”,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001A型航空母舰是中国首艘自主建造的国产航母,基于对前苏联库兹涅佐夫级航空母舰、中国辽宁号航空母舰的研究,由中国自行改进研发而成,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

2017年4月26日,中国首艘国产航母在大连正式下水。

②2019年4月23日,庆祝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海上阅兵活动在青岛附近海空域展开,辽宁舰编队精彩亮相。

军事专家在接受人民网专访时表示,此次阅兵基本将我国海军的主战装备体系较完整地展现出来,人民海军正在向世界一流海军迈进。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航母论证工作正式提到海军建设的议程,得益于海军发展战略研讨会的召开。

B.刘华清认为,海军搞航母主要为解决台湾、南沙等争端,维护海洋权益和世界和平。

C.上世纪80年代,航母发展的最大困难是经费;

解决经费,就扫清了航母发展障碍。

D.南沙冲突发生后,刘华清意识到我国要建立完善的武器装备体系,应优先发展航母。

A

B.以偏概全,缩小范围,“海军搞航母主要为解决台湾、南沙等争端,维护海洋权益和世界和平”不正确。

原文是“不少与会者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及收复南沙、台湾回归等战略任务的需求出发,建议国家支持发展航母,这和刘华清的想法不谋而合”。

C.“解决经费,就扫清了航母发展障碍”绝对化。

D.“应优先发展航母”错误,原文是“不能不考虑发展航母的问题”。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刘华清基于对航母做过的一些可行性研究,认为中国已具备把航母搞得适应未来战争需要的能力。

B.刘华清认为,发展航母符合未来战争立体协同作战的客观规律,也是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

C.辽宁舰编队和未来001A型航空母舰编队入列,表明了中国海军跨入了世界一流海军行列。

D.庆祝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海上阅兵活动的顺利展开,反映出我国已建成完整的主战装备体系。

A.“认为中国已具备把航母搞得适应未来战争需要的能力”不正确。

原文为“要把航空母舰搞得能适应未来战争需要,要很好地研究和论证”。

C.“表明了中国海军跨入了世界一流海军行列”于文无据。

D.“反映出我国已建成完整的主战装备体系”错误,原文是“反映出我国已建成完整的主战装备体系”。

6.请结合材料谈一谈人们将“中国航母之父”桂冠加冕于刘华清的原因。

(6分)

答:

 

①作为海军领导人,认识到了航母的重要性(汇报)。

②多年来,力推航母的论证、立项和批准。

③最终让中国海军拥有了自己的航母编队。

结合“1982年,刘华清就任海军司令员,航空母舰在刘华清的心中越来越重要”“刘华清主持召开海军发展战略研讨会。

航母发展的论证终于正式提到海军建设的议程上来”“刘华清更加感到中国海军空中力量的薄弱,而航母则是唯一能显示前沿力量存在、掩护海上机动编队远程活动的重器。

要实现国防现代化,建立完善的武器装备体系,不能不考虑发展航母的问题”等句子可以具体概括出答题要点。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关于一匹枣红马的记忆

于博

一碗高粱米,磨得有些破碎,里面夹杂着糠皮儿。

德才死死地盯着,气喘得也粗,手心有些发热,他使劲儿在大衣襟上搓揉着,咽了一口唾沫,四下瞅了瞅,四周很黑,只有马槽上的马灯有些明亮。

四周很静,狗叫的声都没有,只有马吃夜草的咔咔声。

德才终于一咬牙,把那碗高粱米慌乱地倒进大衣兜里……

这碗高粱米是枣红马的夜宵。

枣红马怀了驹,但日渐消瘦。

生产队长就叫饲养员每天夜里给枣红马加一碗高粱米,补身子。

德才就是队里的饲养员,这活自然就落到了德才身上。

德才的老婆也怀孕了。

因为粮食不够吃,多半是吃烀土豆,老婆有些浮肿,这几天总吐,德才担心她一不小心把孩子给吐出来。

于是,这天夜里,他把枣红马的夜宵偷回了家,老婆喝上了一顿香喷喷的高粱米粥。

德才剥削了枣红马几碗高粱米呢,不知道,但德才媳妇自从喝上了那晚的高粱米粥,浮肿慢慢消了,也不吐了。

德才很高兴,看着枣红马,他的心却有点发酸。

枣红马要生产了,德才媳妇的肚子也拧劲儿地疼上了。

生产队的大院里围了一帮人,德才家也围了一帮人。

德才媳妇一阵折腾,孩子顺顺当当地生了出来。

枣红马产驹却不那么痛快。

好半天,马驹生下来了,枣红马却意外地死了。

队长心疼得直叫,说枣红马是因为缺营养,后悔高粱米加少了。

德才喘着气跑到生产队时,正好听到队长这句话。

他心一蹦,脸色就跟枣红马的毛一样。

他低着头,看着枣红马的尸体,手心里出了一堆汗。

他不明白,这么大的一匹马,咋还没媳妇尿性呢?

想着想着,心里又是一蹦……

队长说,这是两匹马的命。

母马死了,小马驹还能活吗?

可也怪,从那天起,家家轮班给小马驹喂饭米汤,小马驹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生产队长叹了口气,吩咐人给枣红马扒皮。

忙了小半天,一块块马肉被分到了各家。

德才拎着一斤多的马肉摇晃着回到家,媳妇乐了,说枣红马是可惜了,但好歹能吃上了一顿马肉馅的饺子。

说完,拿刀就去剁肉。

倚在门框上的德才呼地抢过菜板子上的马肉跑出了门。

媳妇当时愣住了,撵出去。

德才跑得飞快。

他出了屯子,在东山湾把马肉埋了。

不知什么时候,媳妇已经站在德才身后,抹着眼泪,她不明白德才为啥这么做。

德才眼珠子有些发红,回过身狠狠说一句话:

你想吃肉?

你早就把马肉吃了,你吃了一匹马,一匹枣红马!

德才媳妇看着德才,有些害怕。

结婚两年了,没见到老实巴交的德才这般吓人。

嘴张了两下,想问问这话是从哪说起呢,但没有说出来。

德才在马坟旁边坐了好长时间,太阳落山了才往回走。

屯子里到处弥漫着马肉的香气。

德才媳妇吸了吸鼻子,眼睛有些湿润……

小马驹长大了,又成了一匹枣红马。

德才也成了生产队里出了名的车把式。

这年,他领着队里的三挂马车去山里倒套子,就是从小兴安岭上把木头运下来,再拉回屯子。

下山时,枣红马不知什么原因受惊了,突然狂奔起来。

赶车的副手刘二急忙跳下车。

德才拼命地拽着枣红马,刘二大喊,叫德才赶紧撒手,不然被卷到车底下或者挤到树上,德才肯定得成为馅饼。

德才没有理会刘二破嘶拉声的喊叫,他使劲儿地一边拖住枣红马,一边喊叫着。

德才说他要撒手,枣红马就成了馅饼。

结果,德才被挤到一棵粗大的松树上,成了馅饼。

马车卡在树上,枣红马仰脖嘶叫一声,前蹄抬起,然后落下,浑身的毛被汗水湿透了,喘了几口粗气,像个犯了错误的孩子似的,低下了头,站在那一动不动了。

马坟旁,多了一块新坟。

德才媳妇跪到坟前烧纸,眼睛瞪得老大,眼泪就在眼圈里打转转,但始终没有掉下来。

人们奇怪,不是因为德才媳妇没哭,而是坟头有一碗新磨的高粱米……

德才的儿子长大了,考到省城师范大学,学的是画画。

毕业那年,德才的儿子画了一幅画,老师推荐他参加省里的美术比赛,说一准能获奖。

交作品时,老师却找不到他了。

德才的儿子这时已经坐着火车回到了生他养他的二佐村。

在那棵榆树下,在德才的坟和挨着德才的马坟旁,德才的儿子磕了三个响头后,慢慢站起身,打开一幅画,画面上是一匹奔腾的枣红马,昂着头,鬃毛飞舞,四蹄腾空。

(选自2018年08月《海燕》,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前半部分将怀孕的德才媳妇与枣红马对照着写,表现了德才一家与枣红马同呼吸、共命运的关系,为故事的展开做铺垫。

B.德才偷了枣红马的夜宵,但他觉得枣红马会挺过去;

听到队长的话以后,他明白是自己造成了马的死,内心愧疚至极。

C.德才因救小枣红马而死,德才媳妇明白他是为了报答枣红马的恩情而死,所以用一碗新磨的高粱米来告诉枣红马。

D.小说运用顺叙的方式,从德才偷高粱米写起,又介绍了媳妇与枣红马的现状,一步步讲述了德才一家与枣红马的故事。

D.“顺叙”错误,应是“倒叙”。

8.小说结尾写德才儿子在坟前展示了自己画的一幅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①表现德才儿子对枣红马的纪念,照应题目;

②由德才与马的关系延伸到儿子与马的关系,情节更加丰富;

③表现知恩图报思想的传承,深化主旨。

(6分,每点2分)

“在那棵榆树下,在德才的坟和挨着德才的马坟旁,德才的儿子磕了三个响头后,慢慢站起身,打开一幅画,画面上是一匹奔腾的枣红马,昂着头,鬃毛飞舞,四蹄腾空”这里的具体表述凸显出的是德才儿子对枣红马的一种具体纪念,这是一种生命温情的体现,凸显出一种具体的人生价值,德才与马之间的关系,能够延伸到与儿子与马的关系,这是一种生命的延伸,更是一种情结的联系,通过这些具体的表述,使得文本的情节更为丰富,内容更为翔实,所表达的情感也更为真挚,这一具体的内容与文章开头的部分以及题目进行强迫的照应,凸显出一种结构上的圆融之美。

从主题意义上讲,德才的这种行为凸显出的是一种知恩图报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精神传承,更是一种人生美德,从而深化文本主旨,使得小说内容更为深刻,主旨更为鲜明。

9.请简要分析小说的语言特点及其好处。

①语言朴素自然,富有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与小说真挚自然的情感相得益彰。

如“孩子顺顺当当地生了出来”“尿性”“倒套子”等具有方言特点的口语,让我们感受到人物朴实的情感与浓郁的生活气息。

②语言细腻生动,使故事更加生动,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如开头“死死地盯着”“咽了一口唾沫”等动作、神态的描写,形象地表现了德才的矛盾与紧张。

(6分,每点3分,特点、好处及分析各1分)

“德才媳妇一阵折腾,孩子顺顺当当地生了出来”“咋还没媳妇尿性呢?

想着想着,心里又是一蹦”这些句子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朴素自然,充满清新的味道,与小说真挚的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凸显出语言艺术的特色。

“德才死死地盯着,气喘得也粗,手心有些发热,他使劲儿在大衣襟上搓揉着,咽了一口唾沫,四下瞅了瞅,四周很黑”“他把枣红马的夜宵偷回了家,老婆喝上了一顿香喷喷的高粱米粥”这些句子形象细腻,表达生动别致,通过不同故事的具体呈现,使得人物的形象更为丰满,加之用上一系列的动作与神态描绘,极其形象地凸显出人物的主要心理特征,写出了德才的矛盾与紧张的内心状态。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也。

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谓贾诩有良、平之奇。

察孝廉为郎,疾病去官,西还至汧【注】,道遇叛氐,同行数十人皆为所执。

诩曰:

“我段公外孙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

”时太尉段颎,昔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故诩假以惧氐。

氐果不敢害,与盟而送之,其余悉死。

诩实非段甥,权以济事,咸此类也。

袁绍围太祖于官渡,太祖粮方尽,问诩计焉出,诩曰:

“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太祖曰:

“善。

”乃并兵出,围击绍三十余里营,破之。

绍军大溃,河北平。

太祖领冀州牧,徙诩为太中大夫。

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荆州,欲顺江东下。

诩谏曰:

“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

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

”太祖不从,军遂无利。

太祖后与韩遂、马超战于渭南,超等索割地以和,并求任子。

诩以为可伪许之。

又问诩计策,诩曰:

“离之而已。

”太祖曰:

“解。

”一承用诩谋。

卒破遂、超,诩本谋也。

是时,文帝为五官将,而临菑侯植才名方盛,各有党与,有夺宗之议。

文帝使人问诩自固之术,诩曰:

“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

”文帝从之,深自砥砺。

太祖尝屏除左右问诩,诩嘿然不对。

太祖曰:

“与卿言而不答,何也?

“属适有所思,故不即对耳。

“何思?

”诩曰:

“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

”太祖大笑,于是太子遂定。

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嫌,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

(节选自《三国志·

贾诩传》,有删改)

【注】 汧(qiān):

千河的古称,源出甘肃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

B.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

C.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

D.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

公明胜绍,勇胜绍,用人胜绍,决机胜绍,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

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 异:

认为不同一般

B.权以济事,咸此类也权:

暂且,暂时

C.文帝从之,深自砥砺砥砺:

磨砺,磨炼

D.天下之论智计者归之归:

归附

B.“权”解释为“暂且,暂时”有误,应解释为“权衡”。

句子翻译为:

他能权衡变局以渡过危难,均类似这些例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贾诩处事灵活,通达善变。

他因病辞官返乡途中,被叛变的氐人抓获,同行的人都被杀死,唯独他打出外祖父的旗号,使氐人不但不敢害他,反而送他回去。

B.贾诩谋略高深,算无遗策。

他先建议太祖假意答应韩遂、马超“割地质子”的要求,然后又提出“离间”的策略,帮助太祖打败韩遂、马超。

C.贾诩审时度势,善于讽谏。

在曹丕和曹植争王位继承权时,他借袁绍和刘表的悲剧暗示曹操不宜废长立幼,坚定了曹操立曹丕为太子的决心。

D.贾诩低调处世,明于自保。

贾诩认为自己不是太祖的旧臣,恐怕被猜疑,于是闭门自守;

私下里不结交大臣;

子女娶嫁,不攀高门大户。

A.“唯独他打出外祖父的旗号,使氐人不但不敢害他”分析有误,据原文“诩实非段甥,权以济事”可知,段颎并非贾诩的外祖父,他只是假借段颎外孙的身份渡过难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

(5分)

译文:

(2)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

(1)如果利用昔日楚国的富饶,来犒劳官吏士人,安抚百姓,让他们安居乐业,那就可以不兴师动众而使江东地区俯首称臣。

(2)希望将军弘扬道德,加强修养,像寒微的士人那样亲自努力于学业,早晚勤奋不息,不要违背做儿子的操行,就照这样做罢了。

①“乘”,利用;

“飨”,犒劳;

“稽服”,俯首称臣。

如果利用昔日楚国的富饶,来犒劳官吏士人,安抚百姓,让他们安居乐业,那就可以不兴师动众而使江东地区俯首称臣。

②“恢崇德度”,弘扬道德,加强修养;

“躬”,亲自;

“孜孜”,勤勉,不懈怠;

“子道”,做儿子的操行。

希望将军弘扬道德,加强修养,像寒微的士人那样亲自努力于学业,早晚勤奋不息,不要违背做儿子的操行,仅此而已。

【参考译文】

贾诩字文和,是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县)人。

(他)被推选为孝廉做了郎官,因为生病而离开官职,向西回家走到汧河时,途中遇到了叛逆氐族人,与贾诩同行的几十个人都被抓获。

贾诩告诉氐族人:

“我是段公的外甥,你们千万不要活埋我,我家人一定会以厚礼来赎我的。

”当时太尉段颎,之前做过很长时间的边将,威势震惧西部边疆,所以贾诩借段氏来恐吓氐人。

氐人果然不敢杀害他,和他结盟并送他回去,同行的其他人全都死了。

贾诩实际上不是段颎的外甥,他都像这样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