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笔记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325242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42.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笔记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笔记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笔记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笔记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笔记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笔记Word格式.docx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笔记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笔记Word格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笔记Word格式.docx

一、黄河下游河道变迁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源出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干流全长5464公里。

历史上黄河下游曾北达海河,南抵淮河,因此就整个历史时期而言,黄河流域应包括今天黄淮海平原的绝大部分地区。

黄河下游河道特点:

1、泥沙含量极高。

黄河上中游流经黄土高原,黄土疏松,易受冲刷,加之黄土高原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使黄河成为全世界含沙量最高的河流。

2、黄河流域气候干燥,径流量贫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往往在几天内倾泻年内一半以上降水,下游宣泄不及,就泛滥成灾。

黄河河道变迁概述:

1、(战国前)河北平原人烟稀少,黄河无堤防,河道无所拘束,极不稳定,在河北平原中部四处泛滥,多股河道并流入海。

2、(战国中期至西汉末年)黄河中游人口增加,大规模垦荒发展农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

开垦黄河滩地,使河身受束多曲,致使河床迅速淤高,出现险情。

这一时期,黄河北决多形成汊河,东决多夺流入海,东南决则在豫东、淮北、鲁西南平原泛滥。

3、(东汉至唐末)东汉初年王景治河,此后800年间,黄河下游相对稳定,未有大灾,亦无大的改道。

4、(唐末至北宋末)经过近千年淤积,黄河下游已淤高,唐末河口地区决口,此后决口地点不断上移,进入五代,决口频率明显增加。

黄河时而北流,时而东流,时而两股并流,河道在华北平原呈游荡性活动,进入紊乱时期。

5、(金元之际至明嘉靖、万历时)1128年杜充为阻金兵南下,人为决黄河,使之夺淮入海,黄河东流脱离春秋战国以来流经山东丘陵以北地区入渤海的趋势,不再经过河北平原。

在此后700余年中,以东南夺淮入海为常。

这是黄河变迁历史上划时代的重大改道。

这一时期黄河河道变迁的特点是:

①决口地点不断西移。

②河道干流逐渐南摆,将整个华北平原横扫一遍。

③下游河道除干流外,同时出现几股岔流,变迁无定。

6、(明嘉靖、万历时至1854年)万历年间潘季驯治河,推行束水攻沙法,下游被固定为单股河道,修筑高家堰以蓄清刷黄;

筑断黄陵冈,北流永绝,以一淮受全河之水。

7、(1855年至今)1855年河决兰阳铜瓦厢,夺大清河入海,黄河结束700多年夺淮入海的历史,重由渤海湾入海。

对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认识:

1、变迁规律:

从新石器时代至宋金之际,绝大多数时间黄河流经河北平原,在渤海湾入海;

宋金之后则改为流经黄淮海平原,夺淮入海长达700年,且河道不断南摆,最终固定在今废黄河一线;

1855年后,重新由渤海湾入海。

2、主要干流:

以利津入海的东汉大河,和夺淮入海的明清大河,为历史时期黄河各泛道的主干。

主要原因在于,由于山东丘陵的分水作用,使黄河具有东北入渤海和东南入黄海两种可能性,而东汉大河与明清大河为两种可能性中,坡面最陡、流路最短的途径。

3、河患根源:

上、中游水土流失,以及下游防护措施不力。

王景治河成效显著的原因:

1、从东汉开始,北方游牧民族大量入居中原,黄河流域土地退耕还牧,水土流失减少;

2、当时黄河下游河道存在许多分支,沿途有不少湖泊沼泽,起到了分洪、排沙的作用。

3、王景整治的河道流路顺直,有利于泥沙排泄,从而减少了淤积。

唐末五代后河患增加的原因:

1、唐代后期,黄河上中游的原始森林遭到滥砍滥伐,牧场被辟为耕地,自然植被遭到破坏,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

2、唐以后气温有了明显而持续的下降,影响了植物的生长。

3、五代后封建统治中心东移,黄河上中游的渠道逐渐湮废。

4、历代治河只知用堤防解决问题,致使两岸支津全部堵塞,天然湖泊日渐淤废,使得既无支津湖泊分流洪水,泥沙又毕集于黄河,尽管堤防越筑越高,河床填高得更快,洪水一到,终不免溃决。

黄河频繁决口改道对下游的影响

1、决口改道洪水泛滥,给下游造成严重的人员财产破坏。

2、造成下游地区严重的沙灾。

3、直接改变了黄淮海平原的水系面貌,使河流淤积断流,湖泊湮废。

4、使黄淮海平原普遍淤高。

 

二、长江中下游水系变迁

1、云梦泽:

“云梦”是先秦时楚国在江汉平原上的一个狩猎区,而“云梦泽”则是云梦狩猎区内的一个大湖泊。

云梦泽位于江汉平原,因长江和汉江带来的泥沙沉积量大于新构造运动下沉量,江汉陆地三角洲不断扩展而逐渐消失。

先秦时周围数百里的云梦泽,至唐宋时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太白湖、马骨湖、大浐湖、船官湖等小湖群,以后又相继消失。

明清之际,太白湖扩展成为江汉平原最大湖泊,清中叶以后,随着太白湖的再度淤废,洪湖扩展成为江汉平原第一大湖。

2、荆江河段:

荆江,指湖北枝江至城陵矶之间,长约480公里的长江河道,以藕池口为界,以上称“上荆江”,以下称“下荆江”。

上荆江河床演变

a、以江陵为界,西段上荆江演变的主要特点是“江沱易位”,即历史时期南支主泓道(江)流量大于北支汊道(沱),后由于主泓道沙洲密布,水流受阻,而北支汊道则流量不断增大,最终超过南支。

b、江陵以东上荆江流经云梦泽地区,经过①荆江漫流阶段、②荆江三角洲分流阶段、③荆江河床塑造阶段,最终形成了上荆江。

c、下荆江河床的演变,主要特点是由原分汊型河床演变为单一型河床。

3、洞庭湖:

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自全新世初期以来,由于内外营力的相互作用,洞庭湖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演变过程。

时代

特点

新石器时代前

洞庭湖为河网密布的平原地貌景观。

新石器时代至汉晋时期

地表出现沉降,出现了一些局部性的小湖泊。

4~19世纪中叶

洞庭湖的扩张期,至清道光年间达到顶峰。

19世纪中叶至今

湖区面积迅速萎缩。

4、鄱阳湖:

古彭蠡泽和鄱阳湖:

古彭蠡泽是更新世后期,长江湖口段主泓道南移,旧河道扩展,并在九江盆地南缘与长江相合并而形成的大型湖泊;

鄱阳湖则是全新世以来,由南昌—湖口断层下陷而形成的湖泊,两者完全不同。

“九江”的由来:

长江出武穴后,摆脱了两岸山地的约束,形成了以武穴为顶点,北至黄梅,南至九江,东至鄂皖边境的冲积扇,江水在冲积扇上分为多支,即《禹贡》中所谓“九江”。

6世纪50年代前

不存在大的水系,为地势地平,河网密布的湖积平原。

西汉后期至隋唐

湖口地区的古赣江区扩展成较大的水域,千年间保持稳定。

唐末至宋初

新彭蠡泽迅速向东南扩展,形成鄱阳湖。

明清时期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

汊湖的形成与扩展。

近代

由于泥沙沉积,鄱阳湖自南向北逐渐萎缩。

5、太湖平原水系:

太湖平原地处长江三角洲,西起茅山、天目山,南至杭州湾。

五六千年前,太湖地区仍为湖陆相间的低洼平原,后随着新构造运动,太湖地区不断下沉,而沿海地区泥沙的沉积使太湖平原向碟形洼地发展,形成了太湖(震泽)。

【太湖水源】

太湖的主要水源为导源于茅山的荆溪,和导源于天目山的苕溪。

【出海口】

a、战国时为“三江”:

即松江(吴淞江)、娄江(浏河)、东江。

由于太湖地区的不断下沉和沿海地区因泥沙堆积而抬高,湖水排泄困难,河道淤浅,并反过来加速湖区沼泽化,8世纪左右三江相继湮废。

这也是宋代以后太湖流域水灾不断的主要原因。

b、宋代以前吴淞江为太湖主要泄水道。

宋以后吴淞江逐渐淤浅,夏原吉引吴淞江水由浏河入海后,浏河成为主要通海河道。

明代嘉靖以后,黄浦江逐渐成为太湖最大泄水道。

c、20世纪50年代,江苏开凿望虞河引太湖水入长江,成为太湖水主要的下泄通道,从此太湖水不再以东泄为主,而改以北泄为主。

三、海河水系变迁

海河是河北平原的主要水系,主要由永定河、北运河、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组成,汇集于天津入海。

由于河流含沙量高,流量季节分配不均衡,每年汛期山洪暴发,河水进入河北平原后极不稳定,是中国东部平原上除黄河外变迁最大的水系。

【海河水系的形成】

1、春秋战国时代,流经河北平原的主要河流是黄河,下游河道分成多股,纵贯河北平原注入渤海,河北平原上大多数河流属于黄河水系。

2、西汉时黄河干流东移至今河北黄骅县入海,原来流入黄河的各大河流,此时都脱离黄河分流入海,互不交会,海河水系尚未形成。

3、三世纪初曹操开白沟、平虏渠之后,河北平原水系发生重大变化,主要河流均会于天津入海,海河水系始告形成。

【海河水系的发展】

1、海河水系形成之初,西南止于淇水;

隋炀帝开永济渠,是海河水系向西南扩展最远的时期;

宋代黄河北流,加入海河水系,金以后黄河南徙,海河水系又独立入海;

元代开惠通河之后,海河水系又向东南扩展,纳入汶河水系,1855年黄河改由山东入海后,汶水又脱离海河水系。

2、海河水系形成之初,西北至沽水,后向东北扩展至蓟运河和滦河水系,不久即废。

《水经注》以前海河水系东北界大大内缩,仅以圣水为界。

隋炀帝开永济渠前,海河水系东北界再度扩展至潮河与桑乾河水系。

【海河水系主要河流的变迁】

海河水系以宋代界河为界可分为南北二系:

南系包括清、漳、滹沱等水,北系包括沽、潞、鲍丘等水,历史上南北二系下游河道均发生过较大的变迁。

其特点是:

1、下游河道往往从单股发展到多股,又逐渐演变成单股;

2、河道主流摆动总的趋势为永定河自东向南,明以后又东移动;

滹沱河和漳河则由北向南摆动。

四、黄淮海平原湖泊变迁

【黄淮海平原湖泊的种类】

1、全新世中期海侵时,滨岸浅海因海退后残留的产物;

2、废弃的河床和牛轭湖;

3、太行山、燕山山前洪积—冲积扇和河道自然堤之间的洼地;

4、河流之间的堤间洼地。

【古代黄淮海平原湖泊的分布】

1、河北平原:

太行山、燕山山前冲积扇和《山经》大河西、北侧自然堤之间,有一条自南向北,折而向东的湖泊带,著名的有吴泽、黄泽、大陆泽、督亢陂等。

2、黄淮平原:

豫西山地山前冲积扇和鸿沟运河西侧自然堤之间,有一条自北而南的湖泊带,著名的有胡城陂、白雁陂、蔡泽陂、南陂、护陂等。

3、豫东、鲁西南平原:

济水、汴水、濮水等的堤间洼地和河口洼地,以及平原东缘与泰山山脉西缘之间的交接洼地,形成一条自东向西的湖泊带,著名的有圃田泽、荷泽、雷泽、巨野泽等。

4、淮北低洼平原:

汝淮、汝颖、颖涡等水之间,因支津众多,下游排泄不畅而形成一条由西北向东南的湖泊带。

北宋以前,黄淮海平原上湖泊和沼泽十分发育,主要原因有:

1、北宋以前,黄河流域气候相对温暖湿润,降水丰富,使平原湖泊的水源有充分保证。

2、先秦两汉时代,统治阶级比较重视湖泊环境的保护,加之平原地区人口密度不高,使湖泊得以不被破坏。

3、太行山、燕山、豫西山地植被覆盖较好,水土流失尚不严重,延缓了湖泊淤积的速度。

宋代以后,黄淮海平原湖泊逐渐发生较大变化,主要原因有:

1、黄河流域气候转为寒冷干燥,降雨减少,湖泊来水也相对减少;

2、西部山区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带至下游的泥沙增加,湖泊逐渐被淤平;

3、黄淮海平原地区人口增加,对耕地要求增加,湖滩被辟为农田,使水体面积缩小。

【黄河泛滥对黄淮海平原湖泊的影响】

1、湖泊因泥沙淤积,逐渐由深变浅,由大变小,加上人工围垦,最终淤为平地。

如圃田泽、荷泽等。

2、湖区泥沙淤高,但水源条件未变,水体向相对低洼处移动,后因来水减少,加之人工围垦,最终成为农田。

如巨野泽、北五湖等。

3、原为洼地,受黄河洪水灌注后,因下泄不畅,蓄积成湖,如山东南四湖和江苏洪泽湖。

海岸线的变迁

【辽东湾海岸】

1、辽东湾北部(辽河入海口):

第四纪后期海侵后,辽东湾北部滨海地区被淹没,未淹没的近海地区成为沼泽。

10世纪契丹兴起后,在西辽河上游的西拉木伦河、老哈河地区垦殖,草原成为农田,使辽河含沙量增加,海洋线伸展逐渐显著。

2、辽东湾西部(大凌河入海口):

大凌河输沙量不及辽河,三角洲伸展缓慢,故与辽河三角洲之间形成了盘锦湾。

盘锦湾随两侧三角洲的发育而逐渐减小,双台子河开挖后,促进了盘锦湾的淤积,最终成为农田和苇场。

【渤海湾海岸】

黄河口与滦河口之间的海湾称为渤海湾。

渤海湾的特点是存在三条形成于不同历史时期的贝壳堤,第一条形成于殷商时期,第二条形成于战国至唐宋,第三条形成于宋以后。

贝壳堤形成的原因:

1、先秦黄河长期从渤海入海,但这一时期黄河上游植被覆盖良好,下游多支津和湖泊,泥沙沿途沉积,加之黄河下游分为多股,在河北平原游荡,因此输送到河口的泥沙并不多,有利于第一条贝壳堤的形成;

2、东汉以后,黄河改由山东利津、滨县一带入海,天津附近泥沙沉积显著减少,海岸线由淤泥质变为沙质,从而形成第二条贝壳堤;

3、1128年,黄河夺泗淮入海,渤海湾来沙减少,从而形成了第三条贝壳堤。

【苏北海岸】

苏北海岸扩展的特点是岸外水下沙脊群的裸露和并岸。

范公堤:

北宋时由范仲淹主持修建的苏北海堤,北起阜宁,南至吕四镇,全长300公里。

范公堤是重要的地貌界限,标志了全新世相当长一段时期以来,苏北地区的古海岸线所在。

苏北海岸线的变迁:

1、西汉至北宋,苏北海岸线长期稳定在范公堤一线。

2、1128年黄河夺泗淮入海,最初几个世纪,黄河分由颖、涡、睢、泗等河入淮,泥沙在沿途堆积,海口延伸并不迅速。

3、16世纪中叶黄河全河夺淮入海,尤其是潘季驯以“束水攻沙”之策治河以后,黄河泥沙大量排入海口,海岸线迅速向外延伸。

4、1855年黄河改道山东入海后,苏北海岸线发生内缩,在修建护岸工程后逐渐停止。

【长江三角洲的演变】

1、长江三角洲是长江和东海长期相互作用下的产物,长江口北岸演变特点,是沙嘴自西北向东南不断合并沙洲而形成。

如崇明岛就是自唐代涨出长江口以来,沙洲不断合并而形成的。

2、长江口南岸的特点是冈身的不断东扩。

明清以来,长江口南岸岸线伸展缓慢,太仓至高桥段长江主溜对南岸侵蚀明显,高桥以南长江流势趋缓,泥沙沉积,南汇、奉贤一带海岸线不断伸展。

冈身:

长江口南岸在波浪的长期作用下,将近海的泥沙和介壳动物的遗骸堆积在长江口南岸边缘,形成几条西北—东南走向的沙堤。

以后沙堤以东成陆,而沙堤高于两侧地面,谓之冈身。

【杭州湾海岸】杭州湾海岸线的演变:

1、杭州湾北岸是长江三角洲的南缘。

4世纪前,杭州湾北侧海岸线由大尖山向东,经澉浦至王盘山,折东北与拓林、奉贤一带冈身相连。

4世纪后,由于长江南岸沙嘴以及杭州湾南岸的延伸,改变了海水的动力条件,杭州湾北岸开始内坍。

15世纪后屡修海塘,内坍方有所控制,大致与今日相同。

2、杭州湾南岸成陆较晚,屡有涨坍,总的趋势是不断向外扩展。

沙漠的变迁

中国的沙漠主要分布在北纬35~50度,东经75~125度的地区,其中新疆占全国沙漠戈壁面积的60%。

沙漠形成的主要条件为:

干旱少雨、日照强烈、冷热剧变、风力强大、植被稀疏、沙质丰富等。

【东部草原及荒漠草原地带】

这类地区历史上不是沙漠,但生态原本较为脆弱,由于人为作用,如滥砍滥伐、不合理垦殖、过度放牧、战争等,造成植被覆盖减少,在日照、风力的影响下,由表层风蚀,继而引起下层沙质沉积物的扬起和移动,导致沙丘出现。

1、科尔沁沙地:

位于内蒙古西部西拉木伦河和西辽河流域,原是以草原为主的地带,10世纪时契丹在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开垦农田,使这一地区成为农牧交错区,植被遭到破坏;

元明时期没有大规模开垦,使得草原植被有所恢复;

清代在此广设牧场,后期大量开垦土地,使草原逐渐退化为沙漠化土地。

乌兰布和沙漠:

位于内蒙古河套西部,原为黄河冲积平原,有名为屠申泽的大湖。

秦汉时代为防御匈奴,在河套地区大量屯垦守边,植被遭到破坏,东汉以后匈奴南进,垦区废弃,已耕作过的土地受干燥气候和风蚀影响形成流沙。

晚清以来,由于滥砍滥伐和过度放牧,使流沙大涨。

【第四纪以来形成的沙漠】

这类地区第四纪以来就有沙漠出现,但在沙漠中央或边缘存在自然条件较好的绿洲。

后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沙区扩大,绿洲减小。

1、毛乌素沙地:

位于鄂尔多斯高原南部和陕西北部,面积原本不大,其间尚分布有草原、沼泽和灌木。

汉代以来不断扩展,宋代毛乌素沙地南缘已达横山、白于山、鄂尔多斯交界处,清代政府开垦边区,残存的草地遭到破坏,毛乌素沙地进一步沙漠化。

2、塔克拉玛干沙漠:

是中国最大的沙漠,周边曾是中国西北农业最发达的地区,后由于沙漠地区气候干燥,风力侵袭,河流极易淤废改道,导致城市湮废,如古且末、尼雅、轮台、渠犁等。

历史文化景观的地域差异及其变迁

文化从广义而言,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但从狭义而言,则主要指人类的精神文化。

历史文化地理就是研究不同时期各种文化现象的时代差异和地域差异,并探讨其变化、发展的各种自然和社会背景。

一、文化重心区的分布、转移与政治、经济关系

文化重心区:

指反映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主要精神文化的各种要素的叠加区。

任何时代,各地文化发展都是不平衡的,那些各种文化要素密集、叠加分布的地区,就是文化重心区。

【先秦】

重心区:

战国时期,文化以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区域特色:

长期分裂的政治形势,已使各地文化的传播发展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如齐国尚阴阳、道家、儒学;

鲁国尚儒学;

三晋尚法家、游说士;

秦地接受三晋学说,等等。

【西汉】

汉代文化重心区以武帝时期为界,前期局限于关东地区,即齐鲁地区、淮南吴越地区,与战国晚期的文化重心区基本吻合;

后期文化重心区得以扩大和繁荣,增加了长安三辅地区和蜀地。

总的来说,西汉的文化重心在齐鲁及其周围地区,政治中心与文化中心分离。

1、齐鲁地区儒家文化流行;

2、三晋地区法家、纵横家兴盛;

3、淮南吴越地区诗赋发达;

4、蜀地文学、小学发达;

三辅地区多接受三晋地区法家、纵横家学说,等等。

【东汉】

与西汉相比分布基本相似,主要的变化有:

1、河北西部地区显著衰落;

2、除局部地区外,前后各期文化发达区域比较稳定;

3、封建文化在周边地区出现了明显的拓进;

4、学术文化重心由齐鲁地区向汝、颖、南阳一带转移,政治中心与文化中心分裂的局面开始得以改变。

各地区的学术文化均以经学为主,学术文化的区域性大为削弱。

【汉魏之交】

除东汉末年由于北方战乱和士人的播迁,襄阳、涿蓟、辽东、岭南地区出现过短暂的文化繁荣外,文化重心区和区域特色基本保持了东汉的基本格局,如曹魏地区的三辅地区、南阳盆地、司豫徐兖青地区,中心在邺;

蜀汉文化区;

孙吴地区的吴郡、会稽、丹阳一带。

【魏晋南北朝】

基本继承了三国时期的分布状况,但巴蜀地区衰落,河北文化再度发展、河西文化有所进步,整个魏晋南北朝,黄河流域始终是文化重心区。

由于三国时期的政治分裂和各地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文化地域性又明显起来,主要有:

1、洛阳附近玄学、清谈流行;

2、青徐滨海地区经学、玄学并重;

3、河东、太原、吴地三国时受玄学影响较小,西晋时逐渐增大;

4、幽冀、关中、河西、蜀地始终保持经学传统。

5、汉族文化在三北少数民族地区得到空前传播。

【唐代】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繁荣昌盛的时期,特色是儒、道、佛并重,又兼容西域各种文化,是两千年来文化最多彩绚丽的时期。

唐前期长安和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当时的文化重心区,安史之乱后,由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南方文化的崛起,除黄河中下游地区人才仍然十分集中外,长江下游的润、扬、苏州地区,江西赣江下游,闽江下游闽、泉地区人才大增。

【两宋】

两宋时期南方人才愈加繁盛,北宋南渡也宣告了中国文化重心南移的完成,从此南方成为文化重心区,人才繁盛的主要地区有:

1、两浙;

2、江西;

3、福建;

4、四川。

上述四地也是印刷业最发达的地区。

【元明】

元代至明代中叶,江西是最重要的文化重心区,有“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吉水山高进士多”的俗谚;

明代中叶以后,浙江取代江西成为文化重心区,直到晚明被南直隶的南京、苏州、扬州地区所取代。

总的分布特点是:

东南最盛,中原次之,西北、西南最为落后。

【清代】

清代科举状况有几点变化:

1、科甲分布更加均匀;

二、大都市由于具有巨大的文化资源,在科举竞争优势愈加明显;

3、由于清代人口骤增,导致除广西、云南、贵州、辽宁外,所有省份每百万人中的进士数量都急剧下降。

明清时期“江南进士甲天下”的原因:

1、江南经济富庶,为科举应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2、江南地区教育发达,读书科举氛围浓厚;

3、江南人前贤后昆相互汲引。

文化区分布转移的规律:

战国时期由于地理环境和人文传统的不同,文化的差异比较明显,秦以后由于封建统治者所推崇的文化往往成为影响社会的主流文化,致使政治中心往往成为文化中心所在;

唐宋以后,科举制度的创立扩大了取士的范围,印刷术的发明使读书学习不必集中于首都或师承某一大师,于是经济发达、生活安定,或经济不发达但地狭人稠,唯科举无他出路的地区,往往成为文化繁荣地区。

二、社会人群的地域差异

一地的自然条件及人文社会环境,对一方人群的风俗人情、性格行为有直接的影响。

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域的自然条件差异很大,经济发展的历程各不相同,人们的社会经历、文化沉淀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历史时期,不同区域的文化经济背景,塑造了各地不同人群的风俗人情和性格行为。

【元以前人群地域差异】

秦汉时期:

这一时期南方由于山林富饶,当地人通过火耕水耨的粗放耕作,即可衣食常足,养成了楚人不事力作的生活习俗;

黄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