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322847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七章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七章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七章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七章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七章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Word文档格式.docx

《第七章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七章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Word文档格式.docx

西哥特人;

汪达尔人;

苏维汇人;

法兰克人;

盎格鲁—萨克森人和斯堪的纳维亚人等。

日耳曼人在摧毁奴隶制罗马帝国和西欧封建社会产生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早在325年左右,古希腊文学家(旅行家)皮提亚斯在他的高作中提到,在欧洲波罗的海沿岸居住着条顿人,这是关于古代日耳曼人的最初记载。

咱们今天研究入侵罗马以前历史主要依据两部史书:

1.恺撒写于约49BC的《高卢战记》。

是恺撒远征高卢时据前人记载和自己所掌握的材料写成的。

书中记载,那时日耳曼人生活在氏族部落制度下,过着半游牧生活,很少从事农耕。

土地归公社所有,不按期地分派利用。

那时日耳曼人最高权利机关是民众大会,最高裁判权归氏族长老,军事首长不常设。

2.塔西陀写于89年《日耳曼尼亚志》。

其中记载,那时的日耳曼人社会发生了重大转变:

(1)已由游牧转入居住,以氏族为单位的村落已出现了,农业比重已有所增加,但畜牧业仍占重要位置;

(2)贵族占有更多的土地、牲畜,出现了阶级分化,农村公社已具雏形;

(3)出现了奴隶。

除来自战俘外,还来自债务和生意。

(4)现在日耳曼人处于军事民主制时期,民众大会权利已减弱,贵族议事会拥有专门大权利,由于与罗马的频繁战争,产生了选举产生的军事领袖(“王”),国家因素已出现了,如公社成员要负担常常性的赋税。

同时扈从队制(即亲兵制、侍从制)也进展起来。

由于战争的频繁,军事首长及其扈从变成固定职业,彼此结成与氏族关系根本不同的个人尽忠关系。

扈从不事生产,专门打仗,本族无仗可打就去有战争的部落参战,其生活和战马、长矛均由首长供给。

捍卫首长,将军功献给首长,才是尽忠的表现。

如首长战死而自己生还,那是极大的耻辱。

(5)4世纪开始基督教已经在日尔曼人中传播。

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日耳曼人与罗马交旧日趋频繁,两边往来无外乎军事行动(两边早在2世纪BC就不断发生冲突)与和平的经济交往两个方面。

帝国在强盛时对日耳曼人采取的是征服政策,衰落时采取的是维持现状的和平共处政策。

到后期罗马帝国两边大致形成了大致相当于莱茵河—多脑河一线的边界。

两边长期的交往,造成了两个后果:

(1)大量日耳曼人论为奴隶,后又大量成为罗马境内的被释放奴隶和隶农,4世纪时罗马境内每户都有哥特人身世的奴隶,这成为以后日耳曼人入侵的有利条件;

(2)许多日耳曼人成了罗马的雇佣军,恺撒时就对日耳曼人身上的战士素质印象很深,将上万日耳曼人编入他的军队。

几乎每一个皇帝的近卫军和军队中都拥有大量日耳曼人。

4世纪初君士坦丁统治始,罗马军队中的蛮族官兵人数超过了罗马人,成为主力。

他们也一样在危机时候将罗马帝国作为自己的仇敌。

二、民族大迁移和日耳曼人国家的成立

1.民族大迁移原因

(1)西罗马帝国危机深刻,矛盾激化,力量虚弱,其内部奴隶、隶农以至军队都成了帝国的对立面,无力防御外族入侵。

(2)日耳曼人内部发生了转变,原始公社制瓦解,人口激增,但生产力又十分低下,为适应人口增加之需,必需占据新土地,因此需要向外扩张。

2.通过

日耳曼人大迁徒的直接原因是匈奴人进攻。

4世纪在顿河东边草原上西迁的匈奴人裹挟阿兰人成立了壮大的部落联盟—“匈人联盟”。

375年匈奴人联盟进攻东哥特人,成为民族大迁徒的发端。

西哥特人退往西方,来到多脑河,与罗马相望,罗马政府允许他们移居麦西亚(今保加利亚),利用他们抵御匈奴人。

5世纪匈奴人在其领袖阿提拉(上帝之鞭)的领导下再度兴起,451年攻入罗马帝国境内,还一度进入意大利,几乎席卷西欧,但由于阿提拉的归天,匈奴人四分五裂。

但日尔曼人伺机在西欧各地处处征伐,日耳曼人入侵的新浪潮不断冲击着罗马帝国,致使了西罗马帝国的覆灭。

568年伦巴底人占据意大利北部,并占据了意大利政治中心拉文那,成立了伦巴底王国,标志着大迁徒的结束。

从5世纪开始,日耳曼人各集团在西罗马帝国废墟上前后成立了10多个“蛮族国家”,主要有:

(1)在意大利和西西里岛的东哥特王国(419~711年),亡于东罗马帝国;

(2)在西班牙和南部高卢的西哥特王国(419~711年),亡于阿拉伯帝国;

(3)在北非沿地中海一带(包括撒丁岛和科西嘉岛)的汪达尔王国(439~534年),亡于东罗马帝国;

(4)在高卢东南部的勃艮第王国(457~534年),亡于法兰克王国;

(5)在不列颠由于盎格鲁~撒克森人入侵成立的一些小国。

最壮大、存在时刻最长、影响最大的是418年成立的法兰克王国。

3.后果(历史意义)

在延续近200年的民族大迁徒的武力征服进程中,促使了西罗马因素与日耳曼因素的结合,逐渐形成了西欧的封建社会。

日耳曼人处于史前时期末期,面对大量被政府的罗马人,日耳曼人也不可能长期保留公社制。

形势所迫,使日耳曼人氏族组织转化成为国家组织,军事首领成为国王,亲兵成了贵族。

日耳曼人在取得政权后,将没收来的土地分给了亲兵、廷臣和主教。

贵族取得大量的土地,这就打破了日耳曼农村公社的平等原则,促使封建品级形成。

蛮族统治者还吸收一部份罗马贵族到新政权中来,使得一部份罗马贵族奴隶主和日尔曼新贵想结合,组成了西欧最先得封建主阶级。

与此同时,被统治阶级也合流了。

在蛮族征服罗马进程中,其内部份化加重,公社成员中一部份人日趋贫困化,自由民法律地位有了不同。

另一方面原居于罗马帝国内的奴隶、隶农和半自由人经济状况与政治地位有所改善和提高,他们与劣等自由人地位已相当接近,逐渐合流成为依附农人阶级。

有学者以为,日耳曼人对因对欧洲中世纪下列封建因素负责任:

(1)把法律看做是习俗的产物,而非君王个人意志的表现;

把法律看成是个人的私有财富的观念,个人到哪就将法律带到哪;

神裁法成为普遍采用的审判方式。

(2)统治者与臣民之间的契约关系,即保护与服从和彼此互换的义务;

(3)从日耳曼人的扈从制产生的封主与封臣之间的荣誉关系、战士受到荣誉和忠诚的约束,为领袖打仗,为领袖效劳;

(4)国王选举制。

而主要来自罗马的因素有:

(1)隶农制度;

(2)城市的自治制度;

(3)基督教和基督教会组织。

第二节法兰克国家(FrankNational)的封建化

一、墨洛温王朝的成立和统治

1.墨洛温王朝(Merovingian)的成立

法兰克人(Franks)是日耳曼人的一支,居住在莱茵河下游,3世纪开始向农村公社(Marc,马尔克)过渡。

5世纪在西罗马帝国崩溃之际,法兰克人分为两大集团居住在莱茵河中下游一带,一是以不拉奔和佛兰德尔为中心的撒利克(滨海)法兰克人,一是以科伦为中心的里普阿尔(沿河)法兰克人。

在蛮族大迁徒时,法兰克人也伺机向罗马境内发动迁移。

法兰克人迁徒是在撒利克法兰克人杰出得军事首长克洛维(Clovis)率领下进行的。

481年克洛维继父位,486年向高卢内地进攻,在著名的色瓦松战役击败了罗马军队,占据了塞纳河和罗亚尔河之间的土地,为法兰克王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克洛维也转变成国王,成立了墨洛温王朝(传因其祖父名墨洛温)。

496年他率了3千亲兵加入了罗马基督教(正教),基督教成了他统一的思想武器,大大减少了征服进程中得阻力。

在征服进程中,他对罗马大地主和教会的土地很少侵犯,没收的土地一般是罗马王室和元老的土地,从而取得了罗马大地主和教会的支持。

他还利用投降的罗马、高卢军队为其服务。

这些办法加上克洛维的军事力量使法兰克人的征服十分顺利。

在征服进程中,克洛维还以各类手腕消灭其内部的对手,使自己成为全部法兰克人的国王。

到他晚年已征服除勃艮第之外的全数高卢地域。

克洛维身后,其子孙在彼此残杀同时也不断地进行扩张战争,征服了许多日耳曼人部落。

到6世纪中叶,法兰克王国南到比利牛斯山,东到莱茵河以东,包括勃艮第在内的所有高卢地域,成了西欧最壮大的蛮族国家。

2.“萨利克”法典(SalicCode)

在蛮族大迁徒进程中,蛮族各部落都编撰了法典。

罗马人统称为“蛮族法典”。

在所有法典中“萨利克法典”受罗马法影响最小,反映法兰克人社会制度比较真实,是较靠得住的史料。

它编成于5世纪末~6世纪初,是反映法兰克王国初期社会情形的主要史料,它大体反映了法兰克封建化的状况(封建化主要内容一般指的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和社会两大对立阶级的产生)。

法典里反映了土地私人所有制形态得出现,国王是土地最高所有者,实际上一部份分派给了法兰克人公社(马尔克)利用,一部份留给了罗马人,剩下为国王占有地。

而国王占有地除留下直接占有地外,大部份了亲兵和教会。

所以,那时国王、教会、亲兵和留下的罗马人地主组成了大土地所有者,后演变成封建统治阶级。

同时农村公社(马尔克)仍完整地保留着,所以农村公社土地所有制也仍存在。

但到6世纪马尔克中出现了土地私有,份地能够自由生意,称为“自由(主)地”。

土地私有加重了马尔克内部的贫富分化。

自由小农请求大地产者庇护的现象(“委身制”)开始出现,许多小农与大地产者形成一种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

另外还有原先就已为大地者服务的隶农和奴隶,他们也逐渐地变成租种土地交纳捐税的依附农人。

这些依附农人以后者慢慢向农奴方向进展。

马尔克开始瓦讲解明法兰克王国封建关系已经产生。

二、查理·

马特(CharlesMatt)的采邑改革

克洛维身后,依照法兰克人得习俗,他3个儿子瓜分了王室财产和土地,法兰克王国割裂成了三部份:

奥斯拉西亚,纽斯的里亚和勃艮第。

它们各有自己的国王和宫相。

由于三部份之间长年混战,宫相势力日趋增大,而国王逐渐成为傀儡称为“懒王”,西欧进入了“懒王时期”(639年~751年),掌握实权的宫相为取得统治权进行了不断的战争。

687年奥斯拉西业宫相赫里斯塔尔•丕平最终统一了法兰克,成为全法兰克王国的宫相。

715年他的儿子查理•马特继任宫相,平定了一些地域的兵变。

732年查理•马特又在普瓦提埃战役(BattleofPoitiers)中打败了阿拉伯人的进攻,这成为西欧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从此阿拉伯人再也没有越过比利牛斯山。

他在位时,为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进行了一场改革。

那时法兰克王国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致使中央权利的严峻减弱。

长期来法兰克实行的是一种不带任何义务的分封,被分封的人在自己封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当他们力量壮大时往往对中央组成要挟。

而王室土地由于不断地分封而急剧减少,国王的经济力量严峻减弱。

这种状况致使地方兵变不断发生。

另外,由于马尔克自由民的大量破产,可服兵役的人减少,造成国家兵源严峻不足,专门是有能力服骑兵役的人很少。

为解决这些矛盾,必需从根本上改变无条件分封土地的制度。

查理•马特开始采用了一种新的有条件分封土地的制度,即“采邑制”(Fiefdom)。

由查理·

马特开始的、由其子孙完成的土地关系变革,称为“采邑”改革。

改革的内容:

没收兵变贵族和教会的土地,将土地以采邑形式分封给贵族、军政官员和教会,分封者称“封主”,同意者称“附庸”。

“附庸”要宣誓尽忠“封主”,同时要尽臣民义务(主如果服骑兵役,保护治安);

“封主”有义务保护忠心尽职的“附庸”。

“采邑”原则上只限终身,不得世袭。

若是附庸未尽义务或破产,采邑可收回;

两边有一方死亡,主从关系就结束,除非继承人愿维持这种关系。

兵变的贵族和教会如从头顺服,他的地产可作为采邑占有,同时尽“附庸”义务。

查理·

马特还录用了一批忠于王室的世俗人担任主教和修道院长之类的宗教职务,他们也能够取得采邑。

这次改革在西欧封建社会的进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1)采邑制的推行,大大小小封建主把领地以采邑形式层层下封,结果形成了以国王为首的金字塔的封建品级制度,他们层层保护,层层宣誓尽忠,有利于封建主阶级内部联系的增强和增强中央权利;

(2)采邑制的推行,成立了以中小封建主为主体的骑兵,奠定了西欧骑士制度的基础,增强了法兰克人的军事力量,为查理曼帝国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3)采邑制的实行使法兰克王国进一步封建化,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增强了封建主对农人的控制,为农奴产生创造了条件。

到9世纪后半叶,由于封建关系进展,采邑逐渐演化为世袭领地,封臣演变成封建领主。

西欧陷入了严峻的封建割据。

11世纪“采邑制”完全废弛。

三、加洛林帝国兴衰

1.加洛林王朝(Carolingian)的成立

741年查理·

马特归天,其子矮子丕平(DwarfPepin)继任宫相,他大权在握,并预备夺取王位。

为此他想借助教皇的威望和影响,为自己篡位披上合法的外衣,因此十分注意与教会弄好关系。

他第一与教会达到协议,追认被没收的教会地产仍为教会财产。

751年伦巴底人(Lombards)侵入意大利北部,直接危胁到教皇控制的罗马公国,教皇无力保护自己,不能不向法兰克王国求援。

丕平抓住这一机会,派使者回到罗马,问教皇“是徒有虚名的人统治好,仍是掌握实权的人统治好?

”教皇明了丕平的用意,回答“由实际统治权的人比没有权利统治的人更适合为王。

”这年11月,法兰克人在苏瓦松集会,丕平利用教皇的声明,废黜了法兰克王国末王希尔维斯特三世(将他送到修道院,翌年死),丕平被选称王,成为第一个被选举的法兰克国王,加洛林王朝成立。

这各事件也开创了教皇废除世谷君主的先例,为以后教会主张教皇权高于世俗君主权提供了依据。

为报答教皇对他称王的支持,矮子丕平于754年、756年两次应教皇请求出兵越过阿尔卑斯山出兵意大利攻打伦巴底人,迫使伦巴底人交出了意大利中部地域和大量钱财。

矮子丕平将拉文那总督区和潘塔波利斯(五城区)转送给了教皇(“献给圣彼得及其继承人教皇”),史称“丕平献士”,奠定了教皇国(PapalStates,756年~1870年)的基础。

2.查理曼帝国(CharlemagneEmpire)的统治和封建制的确立

加洛林王朝在查理统治时期达到极盛(768~814年),他是矮子丕平之子,768年同意了丕平遗交给他的一半土地,几年后其弟归天,而成为整个法兰克的国王。

他在位46年,共发动了53次对外战争,使法兰克王国疆域取得空前扩大,包括了西罗马时期的高卢地域和日耳曼内地。

查理为进一步扩大力量和影响,仍采取与教皇结盟政策。

那时刚成立不久的教皇国实力有限,还只有依附于法兰克王国。

799年罗马教庭与罗马贵族间发生了一场冲突,罗马贵族指责教皇利奥三世对法兰克太软弱而将他软禁,并要惩罚他。

教皇后被法兰克使臣救出送到法兰克。

800年查理率军队将教皇送回罗马。

利奥三世为报答查理,在这年圣诞节宣称代表上帝意愿给查理加冕,授予他“罗马人的皇帝”头衔和“奥古斯都”的尊号,从此他被尊为“查理大帝”(CharlietheGreat,查理曼),法兰克王国从此也被称为查理曼帝国(或加洛林帝国),首都设在亚森(Aachen)。

查理的加冕对法兰克人来讲具有双重意义:

(1)可利用罗马帝国传统上在那时法兰克统治区域内的影响,巩固自己的统治;

(2)可提高加洛林王朝的国际威望,同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对抗,因为那时拜占庭一直以罗马帝国的固然继承者自居。

通过这次加冕使取得了罗马帝国合法继承者的地位,最后使拜占庭也不能不承认其地位。

查理大帝文治、武功显赫。

他注意进展西欧的文化,带头学文化;

还办学校,强贵族子弟上学;

组织整理古代书稿等等。

这对提高日耳曼人的文化素养和保留古典文化作出了必然的奉献,被称为“查理曼文艺振兴”。

查理大帝当政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使法兰克封建制取得了专门大进展,在专门大程度上奠定了西欧封建制的基础。

3.查理曼帝国的割裂

814年查理曼大帝身后,其的子孙为争夺最高统治权展开了战争。

直到843年他的三个孙子缔结《凡尔登条约》("

TreatyofVerdun"

),正式三分帝国:

(1)些耳德河和缪斯河以西地域归查理(秃头查理)统治,称西法兰克王国;

(2)莱茵河以东地域最日耳曼路易统治,称东法兰克王国;

(3)介于东西法兰克之间的长条地带加上意大利由长子罗退尔统治,罗退尔保留皇帝头衔。

那个条约奠定了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三国疆域的基础。

但夹在两法兰克王国之间的地带因各种原因并未形成一个政治实体,在尔后历史上一直是法德争夺的对象。

870年东、西法兰克王国签约,瓜分了夹在它们之间的罗退尔领地。

加洛林帝国的瓦解奠定了近代西欧各国的基础。

四、封建制度(Feudalism)下的西欧政治和经济关系

1.封君封臣关系

对中世纪西欧封建国家政治的熟悉,不能离开对其封君封臣关系的了解。

这种关系确立的基础是封建的土地品级所有制。

加洛林帝国继续执行采邑分封制度,分赐采邑予大小官吏和教会,他们成了国王封臣。

这些大封建主又将土地层层下封,一直到“骑士”(Knight,cavalier),如此就形成了土地品级所有制。

到9世纪后“采邑”逐渐成为“封地”,大的领主在自己封地内享有“特恩权”:

即国王通过敕令形式授予封建主的特权,包括大领主在其“封地”享有司法权、税收权、军队指挥权。

为保障大封建主这些特权,还规定政府官员不得进入封臣领地执行行政、司法和警察权利。

如此国王能行使直接权利的范围仅限于自己的领地了。

在土地层层分封基础上,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形成了依次互为主从的封建制。

国王—公爵—伯爵—男爵—骑士,形成了一种层层“领主”和“附庸”的关系。

11世纪时,这种“领主”和“附庸”的关系转变成封君封臣关系。

为缔结这种关系有了较以前更为肯定和规范的仪式,即行臣服礼和宣誓尽忠。

行臣服礼时封臣者要脱帽、下跪、解下所佩武器,把双手放到封君合拢的手掌中,说:

“阁下,我是您的人了。

”接下来封臣还须起立把手放在《圣经》或其他圣物上宣誓尽忠誓辞不外是“从此刻起,我将象一个封臣对封君那样真诚无欺地尽忠于您”云云。

封臣对封君承担许多义务。

其一是“尽忠”。

封臣不能做危害封君的事,还要踊跃地帮忙他。

其二是“帮忙”。

这是封臣最主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义务,包括为封君服军役、向他提供协助金和物资。

封臣应自带武器装备,并率领自己手下的封臣去为封君服军役。

封臣还须向封君纳“协助金”,专门是在下列情形下:

封君被俘需交赎金、封君长子成年后晋封为骑士、封君长女出嫁、和封君动身参加十字军。

其三是“劝告”。

封臣有义务出席封君召集的会议,提出意见来帮忙封君,这种会议兼具封君法庭和封建主议事会的性质,审理的案件主如果封臣之间或封臣与封君之间发生的纠纷。

封君在长子晋封骑士、长女出嫁时,常举行比武会,封臣也须到会为场面增色。

这种比武会是中古西欧上流社会的一种重要社交活动。

封君对封臣也有义务,主如果“保护”和“维持”封臣,不得伤害后者的荣誉、财产和生命。

封臣若受到他人攻打,封君有义务不吝以武力保护;

“维持”就是封君要提供条件保证封臣能承担军役,或是直接供给封臣及其家庭以衣食,或是给他一块封土。

颁授封土要举行策封仪式,一般紧接在行完臣服礼以后举行,封君或手执封土的象征物(权节、指环、宝剑之类的物件),或将作为象征的麦杆、泥土授予封臣。

封土的领有是世袭的。

封臣身后,其子为继续领有封土须从头向封君行臣服礼,所以封君封臣关系也是世袭的。

封君封臣关系与重大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利益相联系,一经缔结无论封臣仍是封君都不能随意解除。

封君封臣任何一方若不履行其义务,就可能致使封君封臣关系破裂,酿成武装冲突。

封君为取得更多的封臣,封臣为取得更多的封土,和封土的世袭,使封君封臣关系日趋复杂化。

封臣制是西欧封建社会国家行政管理系统不完善、政治割裂和国家权利分散的产物,因此各级封臣拥有大小不等的政治统治权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西欧封建主往往同时拥有土地所有权和政治统治权,二者浑然一体,难以区分,统称为领主权。

封建主作为领主对其领地(即封地)之内和周围的居民有许多行政司法权利,封建主利用这些权利控制和剥削农人。

封君封臣所奉行的一整套道德规范和培育后代的制度,出自这些封建主所处的生活环境和他们的生活方式,组成所谓“骑士制度”的主要内容。

骑士的品格应是忠诚和勇敢。

骑士作为封臣必需严守自己的尽忠誓言,不背叛封君,全力以赴为他服务,乃至不吝为他付诞生命。

如此一种理想化的封臣品格虽然未见得在现实中的骑士身上取得完美的表现,但却是维系封君封臣制度所需要的,所以很受封建主重视,成为骑士精神的核心。

骑士的精神包括了:

谦卑、荣誉、英勇、捐躯、同情、灵性、诚实、公正。

骑士的大体守则:

保护老弱妇孺;

为公义而战以对抗不平与邪恶;

酷爱家园;

为防卫教会而冒死犯难。

2.封建庄园(Manor)与农奴制(Serfdom)

在西欧封建社会,封建主庄园成了封建主剥削农奴和其他劳动者的生产组织形式。

从国王、大小封建主和教会等大小封建领主都拥有庄园。

它从9世纪的时候开始流行,9~13世纪是兴盛时期。

典型的庄园采用劳役地租的剥削方式。

一般的封建庄园的结构以庄园的土地划分成领主自营地和农奴份地两部份的特征。

领主自营地主要由服劳役的封建依附农人耕种,在庄园制形成后,这些依附农人都转化为了农奴。

自营地上的收获全归封建主,农奴靠耕种自己的份地维持生活(农时来到的时候,必需先耕种封建主的自营地),农奴份地的所有权属于封建主。

庄园的耕地呈条田状插花散布,领主自营地、各户农奴份地彼此交织在一路,所以实行强迫轮种。

9世纪的王室庄园和大修院庄园因面积专门大,有的占地几千公顷。

庄园之外的农人也多是封建依附农人,但所受剥削不同于服繁重劳役的农奴,一般以交纳实物租、货币租为主。

劳役地租在14世纪以前大体上是适合那时西欧比较掉队的生产力水平的地租形式,庄园作为对农奴实行劳役地租剥削的组织曾在西欧这一时期存在。

经济上农奴和其他封建农人一样,是一个独立的小生产者。

他领有份地,利用自己的生产工具耕耘,他有独立经济,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