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分章节习题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322568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5.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生理学分章节习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病理生理学分章节习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病理生理学分章节习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病理生理学分章节习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病理生理学分章节习题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病理生理学分章节习题Word文件下载.docx

《病理生理学分章节习题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生理学分章节习题Word文件下载.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病理生理学分章节习题Word文件下载.docx

各系统病理生理学:

机体各器官组织对不同刺激出现的特殊反应。

体内重要的器官系统的一些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常见的、共同的病理变化及其机制。

如心功能不全等。

一、选择题A型选择题:

从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

1.现代死亡的标志是()

A.心跳停止B.呼吸停止C.瞳孔散大D.脑死亡E.脑电波消失

2.引起疾病发生的必要因素是指疾病发生的()

A.原因B.诱因C.条件D.外因E.内因

3.在多种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变化称()

A.病理状态B.病理反应C.基本病理过程D.疾病E.综合征

4.脑死亡是指()A.大脑皮层死亡B.不可逆昏迷C.大脑死亡D.心跳停止E.全脑机能不可逆丧失

5.下列致病因素中最常见的是()

A.物理性因素B.化学性因素C.生物性因素D营养性因素E免疫性因素

二、填空题:

1.因机体免疫系统对一些抗原刺激产生异常强烈反应可引起两类疾病即()性疾病和()性疾病。

2.疾病的康复分()康复和()康复两种情况。

3.疾病发生机制包括:

神经-()机制、()机制和()机制。

三、名词解释:

1.良性循环2.诱因3.病因4.自身免疫病5.遗传易感性6.死亡7.症状8.基本病理过程

1.何谓脑死亡?

判断脑死亡有什么意义?

2.在病因学中原因和条件之间有何关系?

3.引起疾病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一、A型选择题:

1.D2.A3.C4.E5.C

1.变态反应自身免疫2.完全不完全3.体液组织细胞分子

1.良性循环;

指疾病经因果交替规律的发展,病情不断减轻、康复。

2.诱因:

能加强病因的作用或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即诱发因素的简称。

3.病因:

能引起疾病并赋予该疾病以特征性的因素,又称致病因素。

4.自身免疫病指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并引起自身组织损害的疾病。

5.遗传易感性是指机体具有易患某种疾病的遗传素质。

6.死亡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的停止。

7.症状是指疾病引起病人主观感觉上的异常。

8.基本病理过程指多种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方面的病理变化。

1.脑死亡是指全脑(指枕骨大孔以上包括脑干至大脑皮层)的机能永久性的停止。

判断脑死亡的意义在于:

①判断死亡时间的合法依据;

②确定是否终止复苏抢救的界限;

③为器官移植提供良好供体的时间和合法依据。

2.在疾病发生中原因和条件既密切联系又有独立性①在一种疾病发生中如果既有原因又有条件存在,则原因是疾病发生中的必不可少的因素,起主要、决定性作用,决定疾病的特异性,而条件多数是影响因素②对同一因素,它可以是一些疾病的原因,又可以是另一些疾病的条件,如冻伤(原因)←低温→感冒(条件)。

③一种疾病引起的变化可成另一种疾病的条件,如糖尿病→免疫力降低→易感染。

④一些病因不需条件即可致病,如高温烫伤。

3.引起疾病的常见原因有生物性因素、物理和化学性性因素、营养性因素、遗传性因素、免疫性因素、精神心理社会因素及先天性因素。

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自测题

一、选择题:

1.一般情况下,正常成人每天出入水量约为()

A.3000mlB.2500mlC.2000~2500mlD.1500mlE.1000ml

2.正常成人细胞外液、血浆分别约占体重的()

A.60%、40%B.20%、15%C.40%、20%D.20%、5%E.40%、5%

3.下列哪项因素可引起ADH释放增加()

A.血钠↓B.血钾↑C.血管紧张素II释放↓D.血浆渗透压↑E.有效循环血量↑

4.伴有细胞外液量减少的低钠血症称为()

A.高渗性脱水B.等渗性脱水C.水肿D.低渗性脱水E.水中毒

5.低渗性脱水的早期主要临床表现有()

A.口渴、少尿、尿比重低B.口渴、少尿、尿比重高C.无口渴、少尿、尿比重正常

D.无口渴、尿量接近正常、尿比重低E.无口渴、多尿、尿比重低

6.高渗性脱水体液丢失的主要部位是()

A.细胞外液B.细胞内液C.组织液D.血浆E.血液

7.在水中毒的机体变化中,下列哪项错误()

A.细胞外液量增多B.细胞内液增多C.细胞外液高渗D.细胞内液低渗E.尿钠可增多或降低

8.促使细胞外液钾离子向细胞内转移的原因是()

A.酸中毒B.碱中毒C.缺氧D.高碳酸血症E.剧烈运动

9.下列哪项不是低钾血症的发生原因()

A.不能进食B.严重腹泻C.代谢性酸中毒D.长期使用利尿剂E.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10.下列哪项可引起近曲小管对钠水重吸收增加()

A.醛固酮增多B.ADH释放增加C.利钠激素分泌增加D.利钠激素分泌减少E.血容量增多

1.低钾血症可引起血浆PH值()、尿PH值()。

2.血浆中主要阴离子是()、()。

3.与水中毒密切相关的激素是()。

4.因钠水潴留所致的水肿,其基本发生因素是肾小球滤过率()和肾小管重吸收()增多。

5.引起高钾血症的常见原因是()增多、()减少()和钾从细胞()转移等。

1.脱水2.水中毒3.水肿4.积水5.高钾血症6.低钾血症7.脱水热8.低渗性脱水

1.简述导致组织液增多的主要机制?

2.低钾血症时神经肌肉兴奋性有何变化?

3.试述高钾血症对心脏的影响及其机理?

4.水中毒与低渗性脱水有和异同?

一、选择题:

1.C2.D3.D4.D5.D6.B7.C8.B9.C10.D

1.升高降低2.CL-HCO3-3.ADH4.降低钠水5.摄入或输入肾排出内向外

1.脱水:

各种原因引起机体体液容量的明显缩减,致组织器官发生一系列功能、代谢变化的病理过程。

2.水中毒:

因肾排水能力降低而摄水过多,致大量低渗液体堆积在细胞内、外。

3.水肿:

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

4.积水:

临床上指过多的液体积聚在体腔中的情况。

5.高钾血症:

血清钾浓度高于5.5mmol/L所引起机体功能、代谢发生改变的病理过程。

6.低钾血症:

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所引起机体功能代谢发生改变的病理过程.

7.脱水热:

因脱水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及皮肤散热障碍导致的体温升高的学现象。

8.低渗性脱水:

指失钠多于失水致血钠浓度和血浆渗透压低于正常的脱水。

1.答:

引起组织液增多的因素常见有

(1)毛细血管内压↑:

致有效滤过压增高,毛细血管内水分滤出增多和组织间液回吸收减少。

(2)血浆胶体渗透压↓:

致有效滤过压增高组织间液回吸收减少。

(3)微血管壁通透性↑:

可使血浆蛋白出血管造成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和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增高,利于组织液生成增多、回吸收减少。

(4)淋巴回流受阻:

使滤出的组织液和少量蛋白不能随淋巴运走,增加了组织液胶体渗透压,促进组织液积聚。

2.答:

急性低钾血症因细胞膜内外的钾离子浓度差增大致细胞内钾外流增多,静息电位负值增大,与阈电位间距离增大,细胞兴奋性降低;

严重低血钾时静息电位与阈电位间距离增加更大,引起超极化阻滞,兴奋性消失。

临床上表现为肌肉软弱无力甚至麻痹,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如:

胃肠道蠕动减弱,出现腹胀、肠鸣音减弱甚至麻痹性肠梗阻,患者可因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3.答:

高钾血症对心脏有明显的毒性作用,出现心率减慢、心律失常、心室颤动甚至心脏骤停。

其发生机制主要是细胞外液血钾浓度增高,改变了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轻度高血钾(5.5~7.0mmol/L)使心肌兴奋性增高、严重时(﹥7.0mmol/L)兴奋性降低或消失,而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均出现抑制。

4.答:

水中毒与低渗性脱水的病理变化异同点见下表:

低渗性脱水

水中毒

细胞外液量

明显减少

增加

皮肤

弹性减退

正常或水肿

血压

降低

正常或增高

脉搏、血管充盈度

细速、静脉塌陷

正常、静脉充盈

红细胞、血浆蛋白

浓度增高

血液稀释,浓度降低

尿量

早期N或增加,晚期或严重时减少

减少

ADH分泌

早期、轻度时减少

相同点

血钠浓度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醛固酮分泌增加

第四章酸碱平衡紊乱自测题

1.下列指标中反映呼吸性因素的最佳指标是()

A.BEB.SBC.ABD.CO2CPE.PaCO2

2.下列指标中反映血液碱储备状况的是()

A.BEB.SBC.ABD.CO2CPE.BB

3.正常体内H+的最主要来源是()

A.食物摄入B.磷酸C.乳酸D.酮体E.碳酸

4.下列哪项不是代谢性酸中毒的原因()

A.休克B.呕吐C.缺氧D.饥饿E.急性肾小管坏死

5.慢性呼吸性酸中毒时机体最主要的代偿方式是()

A.细胞外液缓冲B.细胞内液缓冲C.呼吸代偿D.肾脏代偿E.骨骼缓冲

6.酸中毒时血清钾浓度变化为()

A.不改变B.升高C.降低D.先升高后降低E.先降低后升高

7.碱中毒引起手足抽搐的主要原因是()

A.血清Na+↓B.血清K+↓C.血清Ca2+↓D.血清Mg2+↓E.血清CL-↓

8.AG增大型代谢性酸中毒的原因是()

A.呕吐B.腹泻C.盐水输入过量D.应用利尿剂E水杨酸中毒

9.碱中毒患者尿液呈酸性,提示机体()

A.严重缺Na+B.严重缺K+C.严重缺Ca2+D.严重缺Mg2+E.严重缺CL-

10.急性代谢性碱中毒时机体最主要的代偿方式是()

1.慢性呼吸性酸中毒时,血浆HCO3-代偿性(),H2CO3原发性().2.代谢性碱中毒时,血浆PH值(),多数经肾代偿调节,尿PH值(),如果是因低血钾引起的,则尿PH值(),因而称为反常性()尿。

3.休克、心力衰竭引起的代谢性酸中毒,经血液缓冲,血浆HCO3-浓度(),经肺代偿引起呼吸(),肾代偿使其排酸保碱功能(),尿PH值()。

1.代谢性酸中毒2.呼吸性碱中毒3.代谢性碱中毒4.呼吸性酸中毒5.BE6.SB7.AG8.反常性碱性尿

1.PH值正常时就意味酸碱平衡吗?

2.酸中毒易伴发心律失常,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和机理?

3.发生代谢性碱中毒时对机体有何影响?

1.E2.A3.E4.B5.D6.B7.C8.E9.B10.C

1.升高升高2.升高升高降低酸性3.降低加快增强降低

1.代谢性酸中毒:

因细胞外液H+增加和/或HCO3-丢失而引起的以血浆HCO3-原发性减少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2.呼吸性碱中毒:

因肺通气过度引起的以血浆H2CO3浓度原发性减少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3.代谢性碱中毒:

因细胞外液碱增多或H+丢失而引起的以血浆HCO3-原发性增多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4.呼吸性酸中毒:

因CO2排出障碍或吸入过多引起的以血浆H2CO3浓度原发性升高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5.BE:

即“碱剩余”,指全血标本在标准条件下,用酸或碱滴定至PH7.40时所需要的酸或碱的量。

反映机体碱储备情况,正常值:

3mmol/L。

6.SB:

标准碳酸氢盐,是全血标本在标准条件下所测得的血浆中HCO3-的量。

正常值:

22-27mmol/L,平均24mmol/L。

7.AG:

阴离子间隙,指血浆中未测定阴离子(UA)与未测定阳离子(UC)的差值。

12±

2mmol/L,为判定代谢性酸中毒分型的依据。

8.反常性碱性尿:

由高血钾、肾功能障碍引起的代谢性酸中毒,其尿PH值反而升高而称。

答案1.如果PH值正常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①表示正常②可能存在完全代偿的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类型③提示可能存在程度相等、但PH变化方向相反的原发性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

答案2.酸中毒引起心律失常和高血钾有密切关系。

(1)酸中毒易引发高血钾:

当细胞外液H+浓度升高时①可经细胞膜内外离子交换来缓冲,H+进入细胞,作为交换K+移出细胞,致细胞外液K+浓度升高,引起高血钾。

②肾小管上皮细胞内H+增多,则肾小管排H+增加,排K+减少,从而使血钾浓度进一步升高。

(2)高血钾对心脏影响较大,常引起各种形式的心律失常,如传导阻滞、异位心律甚至室颤,严重高血钾可因严重传导阻滞或心肌兴奋性消失导致心跳骤停。

答案3.①中枢神经系统因PH升高,不仅使γ-氨基丁酸含量减少,对中枢抑制作用减弱;

另外还可引起血红蛋白氧离曲线左移,脑组织缺氧,从而出现烦躁不安、精神错乱、谵妄等兴奋的表现。

②PH升高使血清游离钙减少,致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出现肌肉抽动、腱反射亢进及手足搐搦等。

③可引起低血钾。

1.氧离曲线右移的因素是()

A.CO2浓度降低B.体温升高C.H浓度降低D.2,3-DPG减少E.以上都不是

2.动-静脉氧含量差大于正常的缺氧是()

A慢性阻塞性肺病B.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氰化物中毒D.亚硝酸盐中毒E.一氧化碳中毒

3.主要引起氧利用障碍的因素是()

A.煤气中毒B.过氯酸盐中毒C.贫血D.CO2增多E.氰化物中毒

4.明显引起呼吸加深加快的缺氧类型是()

A.低张性缺氧B.循环性缺氧C.血液性缺氧D.亚硝酸盐中毒E.氰化物中毒

5.进入高原发生缺氧的主要原因是()

A.肺通气障碍B.肺换气障碍C.血液运输氧障碍D.吸入气氧分压较低E.组织细胞供血减少

6.对缺氧最敏感的细胞是()

A.心肌细胞B.肺泡上皮细胞C.肾小管上皮细胞D.肝细胞E.脑细胞

7.休克引起的缺氧主要是()

A.循环性缺氧B.血液性缺氧C.组织性缺氧D.乏氧性缺氧E.呼吸性缺氧

8.发生肠源性紫绀的主要原因是()

A.肠系膜血管栓塞B.肠套叠C.亚硝酸盐中毒D.贫血E.砷化物中毒

9.低氧血症是指()

A.动脉血氧分压低于正常B.动脉血氧含量低于正常C.动脉血氧饱和度低于正常

D.动脉血氧容量低于正常E.动-静脉血氧含量差低于正常

10.CO中毒引起缺氧的原因是()

A.氧与血红蛋白结合速度减慢B.氧合血红蛋白释放氧的速度减慢

C.红细胞内2,3-DPG明显减少D.氧离曲线明显右移E.以上都不是

1.高原性缺氧也称()性缺氧,外呼吸功能障碍引起的缺氧又称()性缺氧,碱中毒可引起()性缺氧。

2.动-静脉氧含量差反映组织(),组织细胞供氧量取决于流经组织的()和动脉血氧()。

3.缺氧时引起氧离曲线右移的因素有:

血浆CO2浓度(),红细胞内()增多,血浆PH值()和体温()。

其中右移最主要的右移是()增多。

4.急性轻度缺氧可反射性引起呼吸(),肺通气量(),同时心率(),心肌收缩力(),致心输出量增加,因血液重新分布,可致肺血管()。

1.缺氧2.氧中毒3.发绀4.循环性缺氧5.低氧血症6.血液性缺氧7.乏氧性缺氧

1.缺氧时肺通气量都增加吗?

为什么?

2.试分析缺氧是否一定发生紫绀?

3.组织性缺氧与组织中毒性缺氧有什么区别和关系?

4.心脏手术时采用低温麻醉有何作用?

5.试比较四种类型缺氧的常见原因和机制有何不同?

1.B2.B3.E4.A5.D6.E7.A8.C9.B10.E

1.大气呼吸血液2.摄氧量血流量含量3.增高2,3-DPG降低升高2,3-DPG

4.加强增加加快增强收缩

1.缺氧:

组织因氧供应不足或用氧障碍,导致机体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发生异常改变的病理过程。

2.氧中毒:

指吸入气中氧分压过大,浓度过高,吸氧持续时间过久可致组织细胞损伤及器官功能障碍的病理过程。

3.发绀:

指毛细血管中的脱氧Hb浓度增高超过5g/dl时,可使皮肤、黏膜呈现青紫色。

4.循环性缺氧:

因全身或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致组织的供O2量减少而引起的缺氧。

5.低氧血症:

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动脉血氧含量降低。

6.血液性缺氧:

因Hb数量减少、性质改变,或Hb结合的O2不易释放致动脉血氧含量降低而引起的缺氧。

7.乏氧性缺氧:

因动脉血氧分压过低,氧含量减少,致组织供氧不足的缺氧。

缺氧时肺通气量的变化因缺氧的类型与程度不同而异。

如乏氧性缺氧,可因动脉氧分压降低致酸性代谢产物增加而刺激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肺通气量增加,但久居高原这者因长期缺氧使化学感受器敏感性降低,肺通气量逐渐回降。

循环性缺氧虽然动脉氧分压可正常,但可以因心输出量减少和/或静脉淤血通过刺激压力感受器反射性引起呼吸增强,肺通气量增加。

血液性缺氧和组织性缺氧不伴有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肺通气量改变不明显。

紫绀是缺氧的表现,也称发绀,指的是当毛细血管中的脱氧Hb浓度增高超过5g/dl时,可使皮肤、黏膜呈现青紫色的情况。

但缺氧的病人不一定都有紫绀,如多数血液性缺氧的病人一般无紫绀,而有发绀的的病人也可以无缺氧,如红细胞增多症。

第六章、DIC自测题

在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

1.以下情况中最易发生DIC的是:

A.产科意外B.感染性疾患C.外伤D.恶性肿瘤E.休克

2.内源性凝血过程的启动因子是:

A.因子VIIIB.因子IVC.因子VII.D.因子XIIE.因子X

3.下列凝血因子中,血浆中不存在的是:

A.因子VIIIB.因子VC.因子IIID.因子XIIE.因子X

4.DIC患者发生明显出血,提示:

A.凝血系统激活B.纤溶系统激活C.凝血与纤溶系统同时激活D.血管容易破裂E.纤溶活性超过凝血活性

5.DIC的血液凝固障碍表现在:

A.血液凝固性明显增强B.血液凝固性明显降低C.出现溶血性贫血

D.高凝与低凝同时发生E.先高凝为主后转为低凝状态

6.DIC患者出现脏器功能障碍,下列哪项不易发生:

A.急性肾功能衰竭B.肝功能衰竭C.骨髓造血功能障碍D.华-佛氏综合症E.席汉综合症

7.下列哪项不是DIC的主要临床表现:

A.水肿B.贫血C.出血D.呼吸困难E.肾功能衰竭少尿等

8.促进血小板聚集的物质是:

A.cAMPB.ADHC.PGED.ADPE.ANP

9.下列哪项不是DIC的出血机理:

A.凝血因子大量消耗B.血小板大量消耗C.单核巨嗜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D.继发纤溶系统活性增强E.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多

10.能反映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最具特征性的实验室检查是:

A.红细胞记数B.HB浓度C.血涂片找破裂细胞D.骨髓片找异常细胞E.网织红细胞记数

11.3P实验是检测:

A.纤溶酶原含量B.凝血酶原含量C.纤维蛋白原含量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E.纤溶酶原激活物含量

12.组织严重受损启动DIC的是:

A.因子XII被激活B.释放膜磷脂C.因子III入血D.释放ADPE.激活血小板

二、填空:

1.典型DIC据其发生发展过程可分为()期、()低凝期、继发()亢进期三期。

2.DIC发病机制主要与血管()受损、大量()因子入血、血()大量破坏、及其他()物质入血等因素有关。

3.DIC发生的常见原因有()、()、()、()、及大面积组织损伤和外科手术等。

4.DIC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和微血管病性()贫血。

三、问答题:

1.简述DIC的出血原因?

2.DIC时为什么可引起休克?

3.严重感染及其内毒素为何易引起DIC/

1.B2.D3.C4.E5.E6.C7.A8.D9.C10.C11.D12.C

1.高凝消耗性纤溶功能2.内皮细胞组织细胞促凝物质3.严重感染恶性肿瘤产科意外血液病4.出血休克脏器功能障碍溶血性

DIC引起出血机制可能是

⑴各种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大量消耗,生成不足,血液凝固性降低;

⑵继发纤溶系统功能亢进,不仅溶解纤维蛋白血栓还可水解凝血因子使凝血因子进一步减少,同时形成的FDP⑶FDP的形成具有有强大的抗凝血酶作用和抑制血小板聚集、释放的作用。

⑷缺氧、酸中毒、生物活性物质及补体的释放、内毒素等也可致微血管通透性增高促进出血。

DIC时引起休克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⑴广泛出血使血容量减少,又因微血栓阻塞致回心血量严重不足;

⑵心肌微血栓形成致心肌缺血损伤,收缩力减弱,加上回心血量严重不足致心输出量减少;

⑶补体、激肽系统的激活及组胺的释放、FDP的形成使微血管扩张,外周阻力↓;

同时又致微血管通透性更高,血浆外渗,回心血量进一步↓,导致血压↓。

严重感染及内毒素可①直接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暴露胶原,启动凝血系统;

②激活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嗜细胞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