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选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320016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5.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诗三百首选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唐诗三百首选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唐诗三百首选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唐诗三百首选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唐诗三百首选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唐诗三百首选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唐诗三百首选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诗三百首选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唐诗三百首选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人们都说: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可见《唐诗三百首》影响之大。

唐诗是中国唐代诗歌的称谓。

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

唐诗是中国古典诗发展的全盛时期其影响深远,且流传广泛。

唐代诗歌创作繁荣,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流派众多、体制齐备,作家作品量多质高,据《全唐诗》存录,诗有4.89万余首,有姓名可考的作者2200多人。

唐诗成就卓著,是在封建政治、经济进一步发展、变革的历史条件下,在社会思想比较开放,艺术文化普遍高涨的推动下,诗人们继承和发扬《诗经》、《楚辞》以来的优良传统,广泛总结前人的创作经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结果。

它显示出中国古典诗歌已发展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唐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等4个阶段。

唐诗的形式多种多样。

但古体诗却不外呼两种五言和七言.近体诗也有两种绝句和律诗。

绝句和律诗也不会超出五言和七言。

古体诗对音韵格律要求较宽.近体诗对音韵格律要要确严。

一首诗句数有限定。

每句中用字平厌声有规律,韵脚不可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

唐诗代表中国古典诗的黄金时代。

其特点为:

一、数量众多。

清代康熙年间编定《全唐诗》,收诗48900多首。

唐代书籍主要靠手抄,八个世纪后尚有近五万首作品传世,说明这些作品经受了时代的考验。

二、作者广泛。

上自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和释道倡优,上自老人,下至几岁的小孩,还有外国作者。

其中有个人专集传世的便有691家(明人统计)。

三、题材多样。

政治、经济、战争、宗教、宫廷、吏治、科举、婚姻、亲情、友谊、羁旅、怀古、山水、田园、动植物等社会与自然现象的各个方面唐诗都写到了。

正如闻一多所说:

“凡生活中用到文字的地方,他们一律用诗的形式来写,达到任何事物无不可以入诗的程度。

四、体制齐备。

乐府、古诗(包括五言、七言和杂言、四言)、绝句、律诗等在唐朝都已发展成熟,出现了大批优秀作品。

楚辞体也有人写作,有些诗孕育着“词”的体裁。

五、艺术成就辉煌。

唐诗创造了很多完美的艺术手法,而且形成了众多的风格流派。

如百花盛开,异彩纷呈。

【经典篇章】

1,山居秋暝

作者: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

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

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

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

“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

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

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

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

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

”宁息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

”(《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

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

像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

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

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

诗人先写"

竹喧"

莲动"

,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

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

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

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

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3,从军行

朝代:

唐代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

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

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

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

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

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

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4,风

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这是一首描写风的小

,它是从动态上对风的一种诠释和理解。

  这首诗能让人看到风的力量。

如果把诗题盖住,这首诗就是一则谜语,这是此诗的一大妙处。

风是无形的,风又是实在的,我们看不到风,却能感受到风。

秋风能扫尽落叶,春风能催开鲜花,风能激起千层浪,风能吹得万竹斜。

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风”在作者笔下,变得形象生动,读后仿佛满纸是飒飒的风声,似乎手可以捧、鼻可以闻、耳可以听。

5,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

,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

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

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因此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

这里免不了有对时世的感伤,但也有诗人对诗坛污浊的憎恶。

诗人看不见前古贤人,古人也没来得及看见诗人;

诗人看不见未来英杰,未来英杰同样看不见诗人,诗人所能看见以及能看见诗人的,只有眼前这个时代。

这首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6,回乡偶书二首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无改一作:

未改/难改)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第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

当年离家,风华正茂;

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次句以“鬓毛衰”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第二首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续篇。

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

诗人之不厌其烦重复这同一意思,无非是因为一切感慨莫不是由于数十年背井离乡引起。

所以下一句即顺势转出有关人事的议论。

“近来人事半消磨”一句,看似抽象、客观,实则包含了许多深深触动诗人感情的具体内容,“访旧半为鬼”时发出的阵阵惊呼,因亲朋沉沦而引出的种种嗟叹,无不包孕其中。

唯其不胜枚举,也就只好笼而统之地一笔带过了。

7,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临洞庭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是一首投赠之作,

人希望时任中书令的张九龄予以援引,但是,诗人却没有直说,而是通过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出来,已具浓郁的诗意,同时,对于在此本来是藉以表意的洞庭湖,在诗人的笔下却得到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渲绘,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境象与壮伟景观,实际上已成为山水杰作。

8,凉州词二首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其二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戌守者处境的孤危。

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

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

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

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

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

“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

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

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

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

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

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

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

《后汉书·

班超传》云:

“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

”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

如果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乔《河湟旧卒》)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

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

“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戌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

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其二:

这首诗,从侧面赞颂了唐朝在处理少数民族关系上的有理有节,借突厥首领求和亲的失望而回反映了唐朝的强大,充满了民族自豪感。

9,出塞二首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

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

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

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划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

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其二,这首诗描写了一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的情景。

枣红马刚刚装上白玉装饰的马鞍,战士就骑着它出发了。

战斗结束的时候天已经很晚,战场上只留下寒冷的月光。

城头上催战的鼓声仍在旷野上回荡,刀鞘里的钢刀血迹未干。

诗人用寥寥数笔,就把将士们的英武气概,胜利者的神态生动地描绘出来。

  骅骝骏马,是再好不过的马了,还要给它配上再美不过的白玉鞍桥,可以想见这马上骑手的威风。

10,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难着一作:

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边塞

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阶段。

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青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

岑参在这首诗中,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

  全诗以一天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文思开阔,结构缜密。

共分三个部分。

这首诗,以奇丽多变的雪景,纵横矫健的笔力,开阖自如的结构,抑扬顿挫的韵律,准确、鲜明、生动地制造出奇中有丽、丽中奇的美好意境,不仅写得声色宜,张弛有致,而且刚柔相同,急缓相济,是一乎不可多得的边塞佳作。

全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

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11,黄鹤楼/登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是吊古怀乡之佳作。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

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

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

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

说: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

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

历代写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颢的一首七律,人称最佳,请看他是怎样写的: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

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

这一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为他奠定了一世诗名的基础。

下这样的结论绝不是哪一个人,更不是我硬要往开封人脸上贴金。

《唐诗三百首》是后人对唐诗的选集,就把崔颢这首诗列为七律诗中的第一首。

可见对此诗的器重。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

”有人说此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

但我以为也决非全部子虚乌有,李白写的有关黄鹤楼的诗,我手头就有两首:

一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另一首为《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虽都与黄鹤楼有关,然皆另有所托,并非完全写景。

同时他的《鹦鹉洲》前四句“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句法何其相似。

其《登金陵凤凰台》诗亦如此,都有明显仿崔诗格调的痕迹。

因此,既如“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两句非李白之言,承认崔诗绝好,对于李白来说还是可以认定的。

《沧浪诗话》(严羽)说:

“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虽然有争议,如胡应麟称杜甫的《登高》为古今七律之冠,但也确是代表大家意见的中肯之语。

这样一来,崔颢的《黄鹤楼》名气就更大了。

12,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青山外一作:

青山下)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写作特色

  寓情于景,景中含理。

  这是一首五律诗,颈联被明代胡应麟赞为“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时序匆匆交替,这怎不让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

诗中“生”“入”用了拟人手法。

是人物一说理。

却在描写景物中蕴含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驱尽黑暗,江上景物呈现“春意”闯入旧年,赶走严冬,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主题归纳

  诗中诗人借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流露出诗人乡愁乡思的真挚情怀,也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和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羁旅行役诗(类型)。

13,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倾耳听一作:

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不足贵一作:

何足贵;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古来一作:

自古;

惟通:

唯)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赏析:

将进酒,唐代以前乐府歌曲的一个题目,内容大多咏唱饮酒放歌之事。

在这首

里,李白“借题发挥”借酒浇愁,抒发自己的愤激情绪。

这首诗非常形象的表现了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

一方面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

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现波折后,又流露出纵情享乐之情。

全诗气势豪迈,感情奔放,语言流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14,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

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

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

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

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

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

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

它的确很“好”。

15,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蓬山一作:

蓬莱

这首诗,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

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以彼此之间的密切衔接而纵向地反映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

这样的抒情,联绵往复,细微精深,成功地再现了心底的绵邈深情。

诗中一、三、四、五各句,都可以从李商隐以前的诗歌创作中发现相似的描写。

在前人创作的薰陶和启发下,诗人有所继承和借鉴。

但是他并没有简单地模仿前人,而是以很高的创造性,向前跨进了一大步,把原来比较朴素的表现手段改造得更曲折、生动,用以反映更为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实际上已经脱去旧的形迹,成为新的创造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丰富的文学修养与他对于意境和表现手段的探索,是这首诗取得成就的重要条件。

【互动测评】

一,连线题

葡萄美酒夜光杯 

隔江犹唱后庭花 

东边日出西边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