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必修二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总结含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319277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735.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化学必修二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总结含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高一化学必修二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总结含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高一化学必修二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总结含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高一化学必修二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总结含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高一化学必修二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总结含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化学必修二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总结含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一化学必修二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总结含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化学必修二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总结含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化学必修二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总结含答案解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D.反应2NO(g)+2H2(g)═N2(g)+2H2O(g)中,每生成7gN2放出166kJ的热量,生成28gN2放热664KJ,热化学方程式为:

2NO(g)+2H2(g)═N2(g)+2H2O(g)△H=-664kJ•mol-1,故D正确;

故选B。

2.下列过程中ΔH小于零的是()

A.Ba(OH)2与NH4Cl固体混合B.氯化铵分解得氨气

C.碳酸钙分解得二氧化碳D.实验室制备氢气

【答案】D

【分析】

根据常见的放热反应有:

所有的物质燃烧、金属与酸或水反应、中和反应、铝热反应、绝大多数化合反应等;

常见的吸热反应有:

绝大数分解反应,个别的化合反应(如C和CO2),Ba(OH)2•8H2O与氯化铵的反应。

ΔH小于零的反应为放热反应。

A.Ba(OH)2•8H2O晶体和NH4Cl混合反应,是吸热反应,选项A不符合;

B.氯化铵受热分解得氨气和氯化氢,属于吸热反应,选项B不符合;

C.碳酸钙高温受热分解得二氧化碳和碳酸钙,属于吸热反应,选项C不符合;

D.实验室制备氢气是利用金属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属于放热反应,选项D符合;

答案选D。

3.如图所示进行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装置甲的锌片上和装置乙的铜片上均可观察到有气泡产生

B.甲、乙装置中的能量变化均为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C.装置乙中的锌、铜之间用导线连接电流计,可观察到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

D.装置乙中负极的电极反应式:

Zn-2e-===Zn2+

A.装置甲的锌片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装置乙中锌片、铜片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装置中,铜片作正极,正极上氢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所以甲的锌片上和装置乙的铜片上均可观察到有气泡产生,故A正确;

B.装置甲的锌片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没有形成原电池,故B错误;

C.装置乙中锌片、铜片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装置中,所以锌、铜之间用导线连接电流计,可观察到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故C正确;

D.装置乙中锌片、铜片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装置中,锌片的活泼性大于铜片的活泼性,所以锌片作负极,负极上锌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

Zn-2e-═Zn2+,故D正确;

【点睛】

准确理解原电池原理是解题关键,装置甲的锌片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装置乙中锌片、铜片和稀硫酸组成的原电池装置中,锌片的活泼性大于铜片的活泼性,所以锌片作负极,负极上锌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铜片作正极,正极上氢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据此分析。

4.下列有关反应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用铁片和稀硫酸反应制氢气时,改用98%的硫酸可以加快反应速率

B.100mL2mol/L的盐酸跟锌片反应,加入适量的氯化钠溶液,反应速率不变

C.SO2的催化氧化反应是一个放热的反应,所以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变慢

D.汽车尾气中的NO和CO可以缓慢反应生成N2和CO2,减小压强反应速率变慢

A.稀硫酸改为98%的硫酸,铁在浓硫酸中钝化而不能产生氢气,A错误;

B.100mL2mol/L的盐酸跟锌片反应,加入适量的氯化钠溶液,氯化钠不反应,但稀释了盐酸,氢离子浓度下降,故反应速率下降,B错误;

C.所以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加快,C错误;

D.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减小压强反应速率变慢,D正确;

 

5.反应2SO2+O2

2SO3经一段时间后,SO3的浓度增加了0.4mol/L,在这段时间内用O2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04mo1/(L.s),则这段时间为()

A.0.1sB.2.5sC.5sD.10s

【答案】C

根据反应方程式2SO2+O2

2SO3,一段时间后SO3的浓度增加了0.4mol•L-1,那么氧气的浓度必然减少0.2mol•L-1,根据v(O2)=

=0.04mol•L-1•s-1,t=5s,故选C。

6.电动汽车以锂电池提供动力,锂电池技术已经成为汽车研究的前沿科技。

某锂电池的电池反应为:

xLi+Li3-xNiCoMnO6

Li3NiCoMnO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电池的充、放电过程互为可逆反应

B.充电时主要为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C.放电过程中,Li+向电池的正极移动

D.充电时,电池上标有“-”的电极与外接电源正极相连

A.对电池充电是在外接电源的情况下,使其逆向进行,而放电是在没有外接电源的情况下自发进行的,二者进行的条件不同,充、放电也不是同时发生的,所以二者不是可逆反应,故A错误;

B.充电时,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故B错误;

C.原电池放电过程中,电池内部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阴离子向负极移动,所以Li+向电池的正极移动,故C正确;

D.充电时,电池上标有“-”的电极与外接电源负极相连,故D错误。

答案为C。

7.航天飞船可用肼(N2H4)做动力源,已知液态肼与液态H2O2反应时放出大量的热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1mol肼(N2H4)分子中含有4molN-H键

B.该反应中的热量变化如图所示

C.该反应的反应物总键能小于生成物总键能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2H4(l)+2H2O2(l)=N2(g)+4H2O(g),其产物对环境无污染

A.肼结构式为

,1个肼分子中含有4个N-H键,则1mol肼中含有4molN-H键,故A正确;

B.如果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则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否则为吸热反应,液态肼和液态过氧化氢反应时放出大量热量,则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图中为吸热反应,不符合,故B错误;

C.液态肼和液态过氧化氢反应时放出大量热量,则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断键吸收能量、成键放出能量,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则反应的反应物总键能小于生成物总键能,故C正确;

D.氮气和水都无毒,所以其产物无污染,故D正确;

故答案为B。

8.以反应5H2C2O4+2

+6H+=10CO2↑+2Mn2++8H2O为例探究“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时,分别量取H2C2O4溶液和酸性KmnO4溶液,迅速混合并开始计时,通过测定溶液褪色所需时间来判断反应的快慢。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编号

H2C2O4溶液

酸性KMnO4溶液

温度/℃

浓度/mol/L

体积/mL

0.10

2.0

0.010

4.0

25

0.20

50

A.实验①测得KMnO4溶液的褪色时间为40s,则这段时间内平均反应速率v(KMnO4)=2.5×

10-4 

mol·

L-1·

s-1

B.实验①和②起初反应均很慢,过了一会儿速率突然增大,可能是生成的Mn 

2+对反应起催化作用

C.实验①和实验②是探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②和③是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D.实验①、②、③所加的H2C2O4溶液均要过量

【答案】A

A.高锰酸钾完全反应,混合后溶液中高锰酸钾的浓度为:

=

×

0.010mol/L,这段时间内平均反应速率v(KMnO4)=

=1.7×

10−4mol⋅L−1⋅s−1,故A错误;

B.在其它条件都相同时,开始速率很小,过一会儿速率突然增大,说明反应生成了具有催化作用的物质,其中水没有这种作用,CO2释放出去了,所以可能起催化作用的是Mn2+,故B正确;

C.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实验①和实验②只是浓度不同,即实验①和实验②是探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②和③只是温度不同,所以实验②和③是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故C正确;

D.根据反应方程式可得5H2C2O4−2MnO

由实验数据分析可知,在这三个实验中,所加H2C2O4溶液均过量,故D正确;

故选:

A。

9.下列反应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A.氢氧化钡晶体和氯化铵晶体的反应

B.能量变化如图所示的反应

C.化学键断裂吸收的热量比化学键生成放出的热量多的反应

D.燃烧反应和中和反应

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或反应物断键吸收的能量小于生成物成键放出的热量,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据此进行分析。

A项,氢氧化钡晶体和氯化铵晶体的反应属于吸热反应,故A不选;

B项,生成物的总能量比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为吸热反应,故B不选;

C项,化学键断裂吸收的热量比化学键生成放出的热量多的反应为吸热反应,故C不选;

D项,可燃物的燃烧以及酸碱中和反应都属于放热反应,故D可选;

故答案选D。

10.一些烷烃的燃烧热如下表:

化合物

燃烧热/kJ·

mol-1

甲烷

890.3

正丁烷

2878.0

乙烷

1560.8

异丁烷

2869.6

丙烷

2221.5

2-甲基丁烷

3531.3

下列表达正确的是

A.乙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2C2H6(g)+7O2(g)=4CO2(g)+6H2O(g)ΔH=-1560.8kJ·

B.稳定性:

正丁烷>异丁烷

C.正戊烷的燃烧热大于3531.3kJ·

D.相同质量的烷烃,碳的质量分数越大,燃烧放出的热量越多

A.根据乙烷燃烧热的含义:

完全燃烧1mol乙烷生成二氧化碳和液态水时会放出1560.8KJ的热量,所以热化学方程式为2C2H6(g)+7O2(g)=4CO2(g)+6H2O(l)△H=-3121.6kJ/mol,故A错误;

B.由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异丁烷的燃烧热比正丁烷的燃烧热小,则异丁烷的能量低,即热稳定性为正丁烷<异丁烷,故B错误;

C.正戊烷和2-甲基丁烷互为同分异构体,由表格中正丁烷、异丁烷的燃烧热比较可知,则互为同分异构体的化合物,支链多的燃烧热小,则正丁烷的燃烧热大于2-甲基丁烷,即正戊烷的燃烧热大约在3540KJ/mol左右,且大于3531.3KJ/mol,故C正确;

D.相同质量的烷烃,碳的质量分数越大,燃烧放热越少,即n越大,燃烧放出的热量越少,氢的数目越大燃烧放热越多,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1.目前科学家已开发出一种新型燃料电池——固体氧化物电池,该电池用辛烷(C8H18)作燃料,电池中间部分的固体氧化物陶瓷可传递氧离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池工作时,氧气发生氧化反应

B.电池负极的电极反应:

O2+2H2O+4e-=4OH-

C.电池负极的电极反应:

C8H18+25O2--50e-=8CO2↑+9H2O

D.若消耗的O2为11.2L(标准状况),则电池中有1mol电子发生转移

该燃料电池中,辛烷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C8H18+25O2--50e-=8CO2+9H2O,正极上氧气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为O2+4e-=2O2-,再结合物质之间的反应来分析解答。

A.该电池工作时,正极上氧气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故A错误;

B.负极上燃料辛烷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C8H18+25O2--50e-=8CO2+9H2O,故B错误;

C.负极上燃料辛烷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C8H18+25O2--50e-=8CO2+9H2O,故C正确;

D.标况下11.2L氧气的物质的量为0.5mol,根据O2+4e-=2O2-知,当消耗0.5mol氧气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氧气的4倍,所以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2mol,故D错误;

答案选C。

12.人们利用原电池原理,制作了多种电池,如电子计算机所用纽扣电池就是其中一种。

它的两极材料为锌和氧化银,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其电极反应是:

Zn+2OH--2e-═ZnO+H2OAg2O+H2O+2e-═2Ag+2OH-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锌为正极,Ag2O为负极B.原电池工作时,负极区溶液pH增大

C.锌为负极,Ag2O为正极D.原电池工作时,溶液中K+向负极移动

A.根据电极反应式,锌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所以锌为负极,故A错误;

B.负极反应Zn+2OH--2e-═ZnO+H2O,消耗氢氧根离子,溶液pH减小,故B错误;

C.锌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所以锌为负极,故C正确;

D.溶液中K+向正极移动,故D错误。

13.电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用途广泛,图甲是镁-次氯酸钠燃料电池,电池总反应为Mg+ClO-+H2O=Cl-+Mg(OH)2↓,图乙是含Cr2O72-的工业废水的处理。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中发生的还原反应是Mg2++ClO-+H2O+2e-=Cl-+Mg(OH)2↓

B.图乙中Cr2O72-向惰性电极移动,与该极附近的OH-结合,转化成Cr(OH)3除去

C.图乙电解池中,若有0.84g阳极材料参与反应,则阴极会有168mL(标准状况)的气体产生

D.若图甲燃料电池消耗0.36g镁产生的电量用以图乙废水处理,理论上可产生1.07g氢氧化铁沉淀

A.该原电池中,镁作负极,负极上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负极反应为Mg-2e-=Mg2+,电池反应式为Mg+ClO-+H2O=Cl-+Mg(OH)2↓,正极上次氯酸根离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则总反应减去负极反应可得正极还原反应为Mg2++ClO-+H2O+2e-=Cl-+Mg(OH)2↓,A正确;

B.图乙中惰性电极为阴极,Fe电极为阳极,则Cr2O72-离子向金属铁电极移动,与亚铁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的金属阳离子与惰性电极附近的OH-结合转化成Cr(OH)3除去,B错误;

C.图乙的电解池中,阳极反应式是Fe-2e-=Fe2+,阴极反应式是2H++2e-=H2↑,则n(Fe)=

=0.015mol,阴极气体在标况下的体积为0.015mol×

22.4L/mol=0.336L,C错误;

D.由电子守恒可知,Mg~2e-~Fe2+,由原子守恒可知Fe2+~Fe(OH)3↓,则n(Mg)=

=0.015mol,理论可产生氢氧化铁沉淀的质量为0.015mol×

107g/mol=1.605g,D错误;

答案选A。

14.科学家近期研发出如图所示的水溶液锂离子电池体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b电极不可用石墨替代Li

B.正极反应为:

Li1-xMn2O4+xLi++xe-=LiMn2O4

C.电池总反应为:

Li1-xMn2O4+xLi=LiMn2O4

D.放电时,溶液中Li+从a向b迁移

锂离子电池中,b为Li,失去电子,作负极,LiMn2O4为正极;

充电时Li+在阴极得电子,LiMn2O4在阳极失电子,据此分析。

A.C不能失电子,故b电极不可用石墨替代Li,A项正确;

B.正极发生还原反应,Li1-xMn2O4得电子被还原,电极反应为:

Li1-xMn2O4+xLi++xe-=LiMn2O4,B项正确;

C.Li失电子,Li1-xMn2O4得电子,生成的产物为LiMn2O4,电池的总反应为:

Li1-xMn2O4+xLi=LiMn2O4,C项正确;

D.放电时,阳离子移动到正极,即从b向a迁移,D项错误;

15.根据反应KMnO4+FeSO4+H2SO4→MnSO4+Fe2(SO4)3+K2SO4+H2O(未配平)设计如下原电池,其中甲、乙两烧杯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均为1mol·

L-1,溶液的体积均为200mL,盐桥中装有饱和K2SO4溶液。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石墨b是原电池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B.忽略溶液体积变化,Fe2(SO4)3浓度变为1.5mol/L,则反应中转移的电子为0.1mol

C.甲烧杯中的电极反应式:

MnO4-+5e-+8H+=Mn2++4H2O

D.电池工作时,盐桥中的K+向甲烧杯中移动

A.在乙池中,Fe2+-e-=Fe3+,则石墨b是原电池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A正确;

B.Fe2(SO4)3浓度变为1.5mol/L,则反应生成的Fe2(SO4)3为0.5mol/L×

0.2L=0.1mol,由Fe2+生成的Fe3+为0.2mol,则反应中转移的电子为0.2mol,B错误;

C.甲烧杯中,MnO4-得电子转化为Mn2+,电极反应式为MnO4-+5e-+8H+=Mn2++4H2O,C正确;

D.电池工作时,甲烧杯中阳离子减少,所以盐桥中的K+向甲烧杯中移动,D正确。

16.一定温度下,向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通入两种气体发生化学反应,反应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变化如图所示。

则下列对该反应的推断合理的是()

A.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6A+2D

3B+4C

B.0~1s内,v(A)=v(B)

C.0~5s内,B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6mol·

D.5s时,v(A)=v(B)=v(C)=v(D)

由图像可知,A、D物质增加为生成物,B、C物质减少为反应物,根据变化的物质的量之比与系数之比相等写出化学方程式;

,以此计算化学反应速率。

A.由图可知,反应达到平衡时A物质增加了1.2mol,D物质增加了0.4mol、B物质减少了0.6mol、C物质减少了0.8mol,故A、D为生成物,B、C为反应物,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A项错误;

B.0~1s内,A、B的物质的量变化量不等所以

,B项错误;

C.0~5s内,B的平均反应速率

,C项正确;

D.5s时反应达到了化学平衡状态,

,D项错误;

故答案选:

C。

17.一定温度、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A(s)+3B(g)

2C(g)达到平衡时,下列说法能判断该反应达到平衡的是()

①C的生成速率和C的分解速率相等

②单位时间内生成amolA,同时生成3amolB

③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④混合气体的总压强不再变化

⑤A、B、C物质的量之比为1∶3∶2

⑥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

⑦容器中C的体积分数不变

A.②④⑤⑦B.①③④⑥⑦C.①④⑥⑦D.①③④⑤

化学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且不等于0,各物质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由此衍生的一些物理量不发生变化,以此进行判断,得出正确结论。

针对于可逆反应:

A(s)+3B(g)⇌2C(g);

①C的生成速率与C的分解速率相等,故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故①正确;

②单位时间内amolA生成是逆反应,同时3amolB是逆反应,未体现正与逆的关系,故②错误;

③密度=

,气体的总质量会变,体积不变,故气体密度不再变化可作为判断是否达到平衡状态的依据,故③正确;

④反应前后气体的体积不等,故混合气体的总压强不再变化可作为判断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故④正确;

⑤平衡时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取决于物质的起始物质的量和转化率,故A、B、C的物质的量比为1:

3:

2不能作为判断是否达到平衡状态的依据,故⑤错误;

⑥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反应向右进行时,气体的总质量增大,总物质的量变小,故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可作为判断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故⑥正确;

⑦容器中C的体积分数不变,说明各物质的量不变,达平衡状态,故⑦正确;

说法正确的是①③④⑥⑦;

故答案选B。

作为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该量必须是变量,当变量不变,则反应达到平衡。

18.某化学反应2X(g)

Y(g)+Z(g)在4种不同条件下进行,Y、Z起始浓度为0,反应物X的浓度(mol·

L

-1)随反应时间(min)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实验

时间

浓度

温度

10

20

30

40

60

1

800℃

1.0

0.80

0.67

0.57

0.50

2

0.60

3

c

0.92

0.75

0.63

4

820℃

0.40

0.25

A.c>1.0

B.实验2可能使用了催化剂

C.实验3比实验2先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D.前10分钟,实验4的平均化学反应速率比实验

1的大

A.实验3达到平衡X的浓度大于实验1,温度相同,达到平衡说明X起始浓度C大于1.0mol/L,故A正确;

B.实验2和实验1达到相同的平衡状态,但实验2所需时间短说明可能使用了催化剂,催化剂改变反应速率不改变化学平衡,故B正确;

C.依据图表数据分析,实验3在40min时X浓度不变达到平衡,实验2在20min时达到平衡,实验2达到平衡快,故C错误;

D.实验4和实验1在10分钟都未达到平衡,依据化学反应速率概念计算,实验1X的反应速率=

=0.02mol/L•min,实验4X的反应速率=

=0.06mol/L•min,所以实验4反应速率大于实验1,故D正确;

故选C。

解答时应注意如下几点:

(1)反应达到平衡的过程是(以起始生成物浓度为0为例):

①开始:

反应物浓度最大,生成物浓度为0,正反应速率最大,逆反应速率为0;

②过程中:

反应物浓度不断减小,生成物浓度不断增大,正反应速率不断减小,逆反应速率不断增大;

③平衡时:

反应物浓度和生成物浓度都达到平衡,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