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志愿填报指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318997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高考志愿填报指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高考志愿填报指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高考志愿填报指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新高考志愿填报指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新高考志愿填报指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高考志愿填报指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新高考志愿填报指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考志愿填报指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高考志愿填报指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难啊!

”其实不然。

填志愿切不可“赌博”,也不需要“赌博”。

因为就目前来看,上大学并非是学生的最终目标,这只是第一步,上了大学后还有很多可以实现的目标。

我与许多家长讲,填报志愿“退一步海阔天空”。

我认为,上“还算满意”的大学和“比较满意”的专业最重要。

即使上了一般大学也可以考研、出国上更好的大学;

即使录取到了一般专业,也可以通过学习和努力转入满意专业。

1、准确定位

高考填报志愿,对自己准确定位很重要。

报什么大学及哪个专业一定要与自己在全体考生中所处的位置挂钩。

建议考生定位时采用如下方式:

一是近期\(包括上学期期中之后\)重要考试情况,主要考虑班级、学校成绩排名变化规律,是上升、下降还是平稳。

注意:

名次在正负10名变化为平稳;

二是绝对分数的变化\(正负15分为平稳\)只作为参考,尤其要参考单科成绩变化,作为寻找变化原因及努力的重点;

三是所属区县重要考试的排名变化\(100名变化仍为平稳\);

四是根据这些重要考试,尤其是“一模”和“二模”之间所有类似高考试卷水平的考试的平均得分加之排名变化规律,得到比较合适的定位分数范围。

成绩波动是正常的,切不可把某一次分数不加分析地当做考生的水平。

2、准确为学校定位

在填报志愿时,对学校的准确定位更重要。

这实际是解决多少分能上这所学校的问题。

笔者建议,要做到“四要”和“四不要”:

一是要去大学招生网站或通过学校简章及宣传材料查询学校的录取分数,而不要一味地“听说”或按统计材料确定最低分数。

因为录取统计分数虽然是绝对真实的,但其中包含了当年所有录取到该校考生的分数,如自主招生和各种特长生的分数是可以低于统招提档线的,考生要关心统招分数线。

二是要看学校近3至5年在本市招生的最低分数与当年本市本批次分数控制线之间的分差及其变化范围,去掉特高或特低分数,然后确定其大概分数线\(有一定规律和范围\),尤其可确定该校和其他学校的比较分数及位置。

不要只看学校某一年的绝对分数和分差,更不要只看最近一年的情况。

三是要直接了解学校的层次、近几年招生情况,尤其是政策\(如人数、专业、二志愿及政策加分等\)的变化,不要盲目地听某几个人说或社会上与高考关系不大的排序来“想当然”。

四是要统筹考虑京内高校和京外高校,不要过分追求在京就读,更不必降档在京选择学校。

选择学校

北京上海优先,其次需要考虑各大区首府城市。

在哪里上大学非常重要,毫无疑问,北京上海首选,其次建议考虑杭州、南京、广州、天津等东部地区。

有两个地方比较特别,一个是重庆,一个是深圳,我觉得需要特别提出。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眼界的问题,见世面的问题。

在中国,没有比北京上海更发达的城市了,你见的世面有多大,也决定了你的理想与定位。

其次,也没有比他们有更多好学校的地方了,高校聚集,形成了一种文化生态,这是所有高楼大厦解决不了的。

对于北京上海的孩子,给你们一个忠告,此条不适合你们,你们已经见过这种世面了,你们需要其他的,最好离开本地上大学,你的收获会更大,因为你们欠缺的不是眼界,是生活,离开父母生存,是了解中国,了解更丰富的中国。

麻烦的是,北京上海分数都太高,很多人难以有条件选择,多数孩子不得不去其他地方,那么,我们注意选择各大地区的首府城市。

如华中地区的武汉,西南地区的成都,西北地区的西安,东北的沈阳。

其次是这些地区的副中心城市,如东北的大连,东南的厦门。

原因非常简单,这些地方都是好大学聚集的地方,不仅都有985,211学校,一般都有50年代就布局的一个大学群,学科门类齐全,学术生态环境非常好。

比如西安,在90年代还是高校最聚集的地区,居全国第二位,仅次于北京,而且多数是部属老牌高校(当然现在不一样了)。

这里面纠结的就是沈阳,原来在东北布局的重要的大学都不在沈阳,比如综合性大学吉林大学在长春,工科重点大学在大连,还有一个重要的工科学校哈工大在哈尔滨。

重庆是原来副中心城市里最特殊的,现在是直辖市了,有一个非常好的重庆大学,还有一个有资历的西南大学,211大学,也是不错的选择。

推荐深圳,主要是着眼未来。

深圳已经超越香港,广州,成为仅次于北京,上海的大城市了,深圳大学培养了马化腾,深圳还有华为,华大基因等等,随着深圳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开眼界,必须考虑深圳了。

选择专业

第一,现在选择的专业,在85%以上决定了你未来的工作方向,比如说,你选择的医学,学习药理病理、内科外科,就要致力于救死扶伤、悬壶济世、治病救人;

此时,你就不能学习计算机程序开发,也就不能以后到微软去工作——而同时,他所要求的学习特质也要是不骄不躁、心怀感恩。

我曾经辅导过一个大学生,他本身最突出的特质就是好奇心,却偏偏选择了药剂师这个专业,且不说他能否沉下心来修习药理知识,即使勉强毕业了,哪家药厂会胆敢聘用这样的一颗“炸弹”呢——万一要是哪天配药的时候好奇心一上来……

第二,一名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候,所选择的学校和所学专业认识的人,恐怕是这名学生未来20至30年经常合作的好伙伴。

我在与各位大学生做分享的时候经常提到一个观点:

做一个学生会主席有的时候恐怕还没有一个班长或者团支书吃得开。

因为在未来,大学生经常会有5年一聚、10年一聚等活动,而这样聚集的人多是以班级为单位的。

也许是笔者孤陋寡闻,至今我还没有听说过哪所学校哪一届学生会弄出5年一聚或10年一聚的;

问题的核心是,在以后的聚会当中,曾经的班长还是班长,曾经的团支书还是团支书——而这些,都是一个人未来发展过程中有限而稀缺的资源。

待到大学毕业后大家都就业了,职场中就很难找到凝聚力和亲和力这么高的人脉资源了,人脉的宽度决定事业的高度,什么样的人聚集在你身边,你就会有什么样的资源,而未来,将属于那些拥有资源和高效率利用资源的人。

第三,对考生来讲,他所选择的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这个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世界观,大学时代的特殊性不可避免地决定了这一切:

大学时代是一个人拥有自主时间最多的时候,是一个人认识问题的深度逐渐深入的时候,是一个人形成自主意识的时候,是一个人修正自己能力最强的时候。

诚然,大学之前,大家都忙于高考,大学之后,大家又都忙于就业,只有大学时候,你想学习书法就参加书法协会,你对计算机感兴趣就参加计算机联盟,你想恋爱就可以花前月下,甚至于你想游戏都可以参加电子竞技俱乐部,更不要提及足球、篮球了,所有一切的根源,就是——你有时间;

也正因为你有时间,此前你被书本和作业压得昏天黑地透不过气,所以直到现在你才可以真正去接触身边的人和事,各种观念的交织,最终会让你有一个做人做事的原则和准则。

而这些,受学校所在地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影响非常大,一个从不吃辣的学生到了四川或者重庆,四年下来也肯定成了高手;

在杭州读书的人可能会安逸一点,在深圳读书的人可能就会75度身体前倾地疾行……不同的地区,赋予不同人群特殊世界的忙碌和繁华。

填报志愿

高考志愿填报选专业,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每年应届高校毕业生数量在不断地增加。

就业压力不断增大。

特别是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就业率成了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选择专业时关注的焦点,部分考生和家长甚至把就业率的高低作为选择专业的惟一考虑因素。

笔者认为。

考生及家长在选择专业时对就业率的高度关注说明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更加考虑考生未来的发展,也是考生理性填报志愿和进行职业规划的表现,但就业率不是万能的指标。

填报志愿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考生和家长应该考虑得更为全面,就专业选择和就业的关系,笔者个人觉得考生和家长填报志愿时,参考某高校或者某行业的就业率数据时,对“就业率”本身要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1、学校就业率不等同于就业质量

高考志愿填报选专业,一所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有多种形式,就业率包括正式签约就业率也称协议就业率、灵活就业率和升学出国率等多个部分。

协议就业是指毕业生通过高校与用人单位签订正式就业协议,领取就业报到证,到用人单位去报到就业。

协议就业率基本反映一个学校或专业的就业质量。

灵活就业是指毕业生以灵活方式就业,其中包括自主创业、自由职业等。

也包括短期工作等。

除了艺术专业等特殊情况外,灵活就业率过高一般反映的是一个学校或专业就业质量不高。

升学出国率指本科毕业生赴国内外大学继续深造。

对一些想报考重点或研究型大学的考生来说,这组数据尤其值得关注,它反映了考入该校后学生能继续深造的比率。

能体现出一所高校的本科生培养质量。

在某些媒体公布的各大高校就业率排行榜中,考生和家长可能发现一种很奇怪的状况,即一些并不太知名的普通高校常常排在前列,而一些名校则排在靠后,与人们对学校的传统印象大相径庭。

其实,就业率高不等于就业质量高,有的专业看似总就业率很高,但协议就业率和升学出国率却不高,整体的就业质量并不高。

2、专业就业率不能完全反映社会供需

就业率是反映社会供需的一个方面。

但并不十分准确。

就业率还受毕业生择业观念、社会舆论导向以及学校就业指导方向等因素的影响。

从某些就业部门的统计资料看,某些专业供需比达到50:

1,但这并不能真实反映这些专业就业就一定不好,这些专业的社会需求量就一定不大,因为学生在毕业时可能会因为种种原因不愿意就业,而导致这些专业的就业率数据并不高。

因此,考生在填报某个专业志愿时,参考相关部门出台的专业就业率数据是可以的,但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影响某个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因素很多,并且要知道某个专业的就业率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而有所变化。

3、同一专业在不同学校的就业率和就业层次各异

同一专业在不同学校的就业率和就业层次并不一样。

这主要是由学校的师资、办学历史及相应的社会认可度决定的。

一些具有某些专业培养优势与特色的院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比较受青睐。

一方面,这些院校开设的优势专业或者特色专业经过很多年的积累在相关行业已经有很高的知名度,用人单位如果要招聘新人就可能会优先选择这些院校相关专业的毕业生。

如东北大学是原冶金部所属,其主体专业(冶金类、采矿类、机械类、信息类和自动控制类)是该校的传统强势专业,有着深厚的行业背景,这些专业的毕业生社会认可度也高,毕业生的就业率自然也很高。

另一方面,一些比较知名的企事业单位和外国企业。

在选择毕业生时更注重毕业生的受教育环境和综合素质,因此在招聘时。

更习惯圈定学校范围。

而这也可能导致某些院校的某些专业的就业率高于其他高校相同专业的就业率。

1.认为要首选专业

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恢复高考以来,从就业市场的检验和就业方面的情况来看,社会上一直流行一种观点,即填报志愿选学校不重要,关键要选个好专业,这样将来好就业。

在持这种观点的人当中,尤以中学老师为甚。

其主要理由是:

一个人的发展和成才主要靠专业打天下,而不是依赖学校打天下,本科学习阶段只能在大学度过四年的时光,而专业将伴随人的一生。

专业对人的影响,往往会持续一生。

因为专业选择得恰当,就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爱好、兴趣、特长。

首选自己喜欢的专业,浓厚的兴趣便会带着自己在这个领域尽情地遨游,能更主动地、高效率地学习专业知识,并且充满了乐趣,做出更大的成绩,促进自己今后的长远发展。

从现实的情况看,目前各高校对专业的建设都十分重视,配备优良的师资,加大教学设备的资金投入,加强专业的研究力度,使得专业的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

可以说,专业建设已经成为各高校的工作重点,现在不仅名牌重点大学有自己的重点和特色专业,就是一些不太出名的地方高校,也有自己的品牌专业。

目前很多考生和家长认为,清华大学冷门专业的毕业生也肯定比三流大学的毕业生更容易找到工作。

于是,有些同学为了迈进自己心中最理想的大学,不惜选择非常冷僻的专业,而往往到就业时就遇到了麻烦。

因为这些同学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即如果能考上清华大学的冷门专业,一般也都能考上吉林大学、山东大学等名牌学校的重点、热门专业,在将来的就业竞争中会有更大的优势。

如果考生不能进入符合自己发展潜能的专业,也要选择相近或相关的专业,这样可以为今后的发展夯实基础。

更重要的是,要想在未来社会的竞争发展中得到长足、持续的个人发展,选择适合的专业比选择学校更重要。

2.认为要首选学校

其主要理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由单一专家型人才转为基础理论扎实、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

用人单位在挑选毕业生时,已不再是过去计划经济时代那种只强调专业对口了,而更注重同学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

为了适应这一变化,高等院校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在办学模式上进行了较大的调整,提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等新的教学方法2017高考志愿填报规划指南普通高考。

因此,考生、家长在填报志愿时,应首选学校次选专业。

只有学校学科齐全、师资力量雄厚,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好专业,同学们才能学到好的学习方法如果狭义地理解专业的重要性,把专业看得太重,只会给自己留下终生遗憾。

某专题调查显示,专业与高薪没有必然的联系。

令人吃惊的是,大部分人获得高薪的原因是其基本素质的优势。

从综合调查分析来看,绝大部分人是“学非所用”,即专业不对口,是在工作中边学边干,良好的教育经历和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使他们能融会贯通、顺势而变。

名气较大的大学,有精良的办学条件,有众多的着名教授、学者和国家级研究机构,储藏量庞大的图书馆,先进的办学理念和育人模式,正好能实现上述目标。

【相关问题】:

1问:

招生录取常用何种志愿投档方式?

答:

由于招生高校众多,招生人数成千上万,有的省考生人数多达100万以上,这么大的数量,又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既要保证有序的工作秩序,又要保证高质量的工作效率,录取工作中采用何种志愿投档方式就显得很重要。

而志愿投档方式一般常用的有两种,即排序志愿的投档录取方式和平行志愿的投档录取方式。

2问:

什么是排序志愿投档录取方式?

排序志愿即是投档录取时,省级招办按考生所报志愿学校排队,有几所学校就排几条队。

当考生符合第一志愿院校投档条件时,将其投档;

如不符合时,则必须先看第二志愿院校的投档情况,如果不足,才可以投档给第二志愿高校(关于符合院校志愿分数级差条件的不在之列),依次类推。

排序志愿的投档原则是“志愿优先按分数”,强调的是志愿优先,有利于宏观掌握高校的上线生源情况。

志愿优先,即为第一志愿优先,皆因第一志愿首先投档形成。

3问:

什么是“上线落选”?

“上线落选”主要指两种情况:

一是指某考生的招投总分(高考总分与政策性照顾分值的总和)达到了相应批次线,但没有达到所报学校的调档分数线,档案没有投出去。

二是指某考生的招投总分达到了所报学校的调档分数线,档案已经投到这所高校,学校审阅档案后因各种原因认为不宜录取,予以退档。

每一批次录取完毕后,总有一些招投总分超出批次线的考生不能被录取。

4问:

“上线落选”的原因是什么?

“上线落选”的具体原因多种多样,概括地讲,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政策性落选。

为了让招生院校有一定的挑选择优的余地,划线时要保持上线考生数略多于计划招生数,投档时按一定比例使调档数大于计划数,部分上线考生可能因招生计划限制而未能录取。

这是正常落选;

(2)填报志愿失误落选。

5问:

什么是投档、调档、提档?

当考生的招投总分(高考总分与政策性照顾分值的总和)达到某科类某批次录取控制线以后,省市区招办依据考生的招投总分向各招生院校按一定的比例投档,而此过程院校则称之为调档或提档,依据的也是考生的招投总分。

6问:

学校断档对考生有无影响?

在某一分数段某个志愿填报某高校的人数不足该院校在当地的招生比例,叫断档。

对考生是有影响的,发生断档现象后,学校一般会采取三种措施解决:

组织高分考生重新填报、降分录取、把招生计划拿走投向生源较好的其他地区。

7问:

招生时会直接录取第二志愿吗?

招生录取时不会越过第一志愿院校而直接录取第二志愿院校。

因为,每一批次录取的院校,必须按志愿顺序录取,参加录取的院校因为第一志愿报考的达线考生不满时,地方招生办才会投放第二志愿考生的档案。

如考生的分数未达到第一志愿院校的录取分数线,或达到录取线但由于某种原因被退档的,才有可能被其他志愿院校录取。

8问:

教育部对高校录取批次有何规定?

各省级招生委员会要根据本地区招生工作的实际,合理安排高等学校录取批次。

原则上同一高等学校同一学历层次的招生计划应安排在同一批次录取,如确有必要,可以将同一高等学校的不同专业安排在属于同一学历层次的不同批次录取;

但同一学校、同一专业、同一学历层次的全部招生计划,在同一省(自治区、直辖市)须安排在同一批次录取,并执行经有关部门批准的相同学费标准。

高等学校被安排的录取批次与上一年度有变化的,省级招办应事先与高等学校协商一致后,再向社会公布。

9问:

招生录取应遵循哪些原则?

教育部规定,各省级招生委员会和高等学校要结合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录取投档办法,正确处理好考生成绩与志愿的关系。

在统考成绩达到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的考生中,高校确定调阅考生档案的比例一般应控制在本校招生计划数的120%以内,省招办按高等学校的调档要求向其投放考生电子档案。

高等学校必须按招生章程中向社会公布的录取规则进行录取,对拟退档考生要注明详细的退档理由,并负责对退档考生的解释工作。

10问:

高校是如何进行退档的?

院校调阅考生档案数量一般控制在120%以内,由学校具体确定调档比例(详见各高校的招生章程),考生录取与否及所录专业由学校决定,并负责对未录取考生的解释及其他遗留问题的处理。

高校一般不会无缘无故地退掉高分考生而录取低分考生。

高分考生被退档,大致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考生的分数虽然高于学校的录取分数线,但未达到所报的专业录取分数线且又不服从调剂的;

二是虽然总分较高但相关科目成绩较差;

三是身体条件不符合所报专业的要求。

如果考生被不合理地退档,应及时与有关高校联系。

11问:

高校退档的主要理由是什么?

山东省规定,普通高校招生录取退档原因共有23条,分别是:

(01)总分低,录取额满;

(02)所报专业已满,不服从分配;

(03)相关科目成绩偏低;

(04)外语口试不合格;

(05)体检不合格;

(06)体检专业受限;

(07)色盲;

(08)色弱;

(09)视力不合格;

(10)嗅觉不合格;

(11)身高受限;

(12)不符合走读条件;

(13)自愿放弃志愿;

(14)政审不合格;

(15)面试不合格;

(16)未面试;

(17)男生已录满;

(18)女生已录满;

(19)只招男生;

(20)只招女生;

(21)超龄(仅限军公院校);

(22)其他(需详细注明原因);

(23)按学校规定的专业级差排序,分数低。

以上被退档的各种情况,高校称之为退档的主要理由;

而对于考生来说,几乎全部都可以认为是属于志愿填报失误。

12问:

填报提前批未录对其他批是否有影响?

考生填写了提前批次的院校志愿,如果没被录取,不影响考生参加其他批次的录取。

但是,如果考生已被提前批次的院校录取,就不能参加其他批次院校的录取。

13问:

报考军事院校者须注意哪几点?

①必须是应届高中毕业生,年龄不超过20周岁;

②男女比例有一定限制;

③身体条件必须符合军队院校体检标准;

报考公安部所属院校年龄不超过22周岁。

具体请看各军校的招生章程。

14问:

未报服从专业调剂录取前能否更改?

如果填报志愿时考虑不周没有填写服从专业调剂,录取前能否更改?

从公平的角度来看,志愿书是不能随意更改的,但是如果确实是由于考生填报失误,可以向有关高校提出补充填报服从校内专业调剂的申请,由学校决定是否受理。

15问:

报考学校和专业时是否考虑就业?

考生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都应当考虑就业因素。

但不可盲目地把就业因素放在第一位;

在选择专业时,应该尽可能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志趣去选择。

一般来说,所设立的招生专业都会有一定的社会需求,关键是要学得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