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备考优生百日闯关专题专题14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31288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79.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备考优生百日闯关专题专题14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备考优生百日闯关专题专题14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备考优生百日闯关专题专题14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备考优生百日闯关专题专题14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备考优生百日闯关专题专题14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备考优生百日闯关专题专题14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

《高考历史备考优生百日闯关专题专题14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备考优生百日闯关专题专题14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备考优生百日闯关专题专题14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

高考历史备考优生百日闯关专题专题14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2018高考历史备考优生百日闯关专题专题14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名师综述】

1.本专题重点问题有19世纪列强侵华战争的背景、签订的条约及所产生的影响;中国各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作用及影响;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地位与作用。

难点主要是比较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联系与区别;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

2.本专题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区域,因为内容的充实性和地位重要性决定其在高考中所占的显赫地位。

通过对新课改地区近三年高考试题的研究分析可以看出,本单元的命题立足基础,突出主干,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多是链接性考查,多运用新情境、新材料。

本单元的命题围绕主干知识:

列强侵华影响与评价、辛亥革命、国共合作抗日、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斗争等。

预计明年高考命题形式将以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并重,突出考查近代中国人民抗争与探索历程中有着深刻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突出考查考生理解认识、探究比较、分析判断的能力。

3.复习时应把握两条基本线索:

一是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历程;二是围绕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展开的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探索历程。

复习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重点问题:

理解、掌握列强发动侵华战争的背景、战争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以此洞悉中国近代社会的嬗变;掌握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国共历史上的两次合作与两次对抗的历史,特别是两次合作取得的重大成果和历史的进步,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民主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的;注意近代中华民族独立于现代中华民族复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体现出中华民族独立复兴的历程,渗透着爱国主义的精神;注意探索史与思想史的结合,尤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开辟新的革命道路与毛泽东思想的联系。

【规律总结】

一、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

项目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不同点[][]

领导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

马克思主义

群众基础

缺乏群众基础(主要依靠会党、新军)

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目标前途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

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前途是社会主义并实现共产主义

革命范畴

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相同点

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革命任务

反帝反封建

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二、误区整合: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能错误理解为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也不能理解为政治上是殖民地的、经济上是封建的。

“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独立自主权;在经济上是指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在思想文化上则表现为西方思想文化开始传入中国。

“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既保存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2)《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分别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和治国方案,但最后都没有实行。

根本原因:

《天朝田亩制度》在于其落后性和空想性,《资政新篇》在于无社会基础。

《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在追求的社会发展问题上,并不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对立、相互矛盾的关系,二者设想的社会制度有着本质的区别。

(3)辛亥革命的最大功绩,是摧毁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未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只是形式上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并未建立真正的资产阶级共和制。

(4)中国有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根本原因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要误认为是无产阶级的壮大。

没有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也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壮大。

(5)大革命是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而不是由国民党单独领导的。

北伐战争取得了胜利,而国民革命运动却失败了。

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但并没有铲除北洋军阀统治的基础。

(6)“左”倾与右倾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右倾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左”倾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现,表现为急躁冒进、急于求成。

两者都有危害性,尤其是“左”倾错误的危害性更大。

(7)遵义会议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纠正了“左”倾错误,没有思想上纠正。

思想上清算王明的“左”倾错误要到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

(8)共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的名称辨析:

“农村革命根据地”,特指1927年至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地区。

由于这一时期,大部分革命根据地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所以又被称作“苏区”(苏维埃区域的简称)

“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指1937年到1945年即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控制下的地区。

“敌后”主要指这些根据地绝大部分位于敌人(日军)的后方;“抗日”则指明了这一时期根据地存在的目的和主要的作战任务。

“解放区”是指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区域,以区别于国民党统治的区域(“国统区”)。

(9)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到了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才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10)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始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这是局部抗战的开始;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面抗战的开始。

抗战胜利是中华民族全民族长期的浴血奋战的结果。

三、如何认识西方列强所发动的侵华战争。

在中国近代史上,西方列强先后发动了六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把中国从一个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逐步拖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从原因来看:

西方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是它们推行对外扩张政策的结果,实质上体现了它们以资本主义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它们开拓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列强在发动战争前总要寻找各种借口,但其根本目的是要通过武力打开和占领中国市场,攫取侵略权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

这是资本主义侵略扩张的本性决定的。

当然,中国的落后和历届政府的腐败,也是列强敢于对中国发动战争的原因之一。

(2)从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来看:

两次鸦片战争主要是以战争为手段,以打开和扩大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为目的,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要求扩大商品倾销的愿望;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则是以侵吞中国邻国和边疆地区,扩大资本输出为目的,反映出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分割世界的要求;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以镇压中国民众运动和瓜分中国为主要目的,是资本输出导致领土瓜分的必然反映;至于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则是20世纪30年代日本法西斯主义妄图独占中国、征服世界的称霸战争,是帝国主义阵营分化的结果,也是东西方帝国主义矛盾斗争的必然结果。

(3)从发动者来看:

侵华国家由一国到多国,再由多国到一国的变化。

先是以英国为首的欧美列强,接着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加入,最后是美日两国在中国进行激烈的争夺。

在地域上由欧洲列强为主到以美日两国为主,反映了近现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向它的两侧转移的变化趋势。

(4)从规模来看:

战争的持续时间一次比一次长,涉及地区一次比一次广,危害程度一次比一次大。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甲午中日战争又大大超过了中法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在国家、军队数量上和赔款数目上都远远超过了以前历次战争。

而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则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峰。

(5)从结果和影响来看:

除了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失败告终外,其他历次侵略战争都以中国的失败宣告结束,失败的基本原因是社会制度的腐败、生产技术的落后和政治的腐败。

同时,每一次侵华战争,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是近代中国落伍的一个主要根源。

尤其是两次鸦片战争和日本发动的两次侵华战争,不仅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不断觉醒,在历次侵华战争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四、近代历史上两次中日战争的比较。

(1)战争背景:

①甲午中日战争前,资本主义各国正在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积极在世界范围内抢占和争夺殖民地,各国对日侵华多采取观望、纵容态度,助长了日本的侵略野心。

1931年和1937年前夕,资本主义世界正经历着严重的经济危机,法西斯主义猖獗,绥靖主义盛行。

英美等国对日本侵华采取纵容政策,鼓励了日本独霸中国、称霸远东的野心。

②日本在发动两次侵略战争前实力不同。

甲午战争前,日本刚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20多年,实力有限。

而1931年前,日本不仅从前次战争中获得大量赔款,而且侵占了朝鲜、中国的台湾,其军事实力在亚洲首屈一指,可与其他列强并驾齐驱。

这直接导致了两次中日战争实力上的差距。

③中国在两次战争前也有很大变化。

腐败的清王朝是导致甲午战败的主要原因。

而20世纪30年代,中华民族不仅己觉醒,而且有了代表民族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实行全民族抗战,这是中国最后胜利的根本原因,也是导致两次战争不同结局的根本点。

(2)中国在两次战争中胜败的因素:

①战争领导:

甲午战争时是腐朽的清政府。

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分别开辟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对敌。

②民众动员:

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压制民众的抗日热情;抗日战争时期,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立,使它成为一场真正的民族革命战争。

③战略战术:

甲午战争中,清朝陆军执行中世纪式的战略战术,北洋舰队执行“保船避战”的方针,最后导致全军覆没;抗日战争中,中共制订了持久抗战的方针,并把游击战提高到战略地位,两大战场互相配合,最后赢得了抗战的胜利。

④国际环境:

甲午战争时,列强偏袒日本;抗战时期,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中国抗战得到世界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3)两次战争的影响:

都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历史灾难。

但正如恩格斯所言:

“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甲午战败,强烈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加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

抗日战争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进步,壮大了人民的力量,增强了全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中国近代史上三次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机遇及失去机遇的原因

(1)第一次机遇:

1911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并建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这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初步尝试。

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窃取了胜利果实,并逐步恢复了封建帝制。

他死后,北洋军阀继续实行封建专制独裁统治,辛亥革命的民主成果荡然无存。

(2)第二次机遇:

1926年开始的北伐战争取得重大胜利,基本上摧毁了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并促进了全国革命形势的高涨,中国再次出现建立民主政治的良机。

但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叛变革命,建立起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政府,实行国民党一党专政,民主政治无从谈起。

(3)第三次机遇:

抗日战争胜利后,各民主党派在重庆政治协商会议上联合斗争,通过了和平建国、改组国民政府等一系列有利于人民的决议。

但是,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坚持独裁内战方针,悍然撕毁政协决议,发动全面内战,并压制或解散民主党派,建立民主政治的希望彻底破灭。

六、关于国共两次合作的不同点及现实意义的思考

不同点:

①社会背景:

第一次是在“打到军阀,除列强”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的历史背景下实现的;第二次是在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妄图灭亡中国的历史背景下实现的。

②合作方式:

前者是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是党内合作;后者采取党外合作——形式上为国民政府领导,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自己的抗日力量,保持着政治、军事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③政治基础:

前者以“国民革命”为口号,以反对军阀和帝国主义为目标,以孙中山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