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概论试题推荐word版 23页.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30685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8.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翻译概论试题推荐word版 23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翻译概论试题推荐word版 23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翻译概论试题推荐word版 23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翻译概论试题推荐word版 23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翻译概论试题推荐word版 23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翻译概论试题推荐word版 23页.docx

《翻译概论试题推荐word版 23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翻译概论试题推荐word版 23页.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翻译概论试题推荐word版 23页.docx

翻译概论试题推荐word版2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翻译概论试题

篇一:

翻译概论期末复习

翻译概论期末复习

1.基本概念(互译)

补偿compensation

不可译性untranslatability(untranslatable)

达/易懂intelligibility/expressiveness

等效原则principleofequivalenteffect

等值翻译equivalenttranslation

动态对等dynamicequivalence

读者反映论reader?

sresponse

读者为中心的翻译标准reader-centeredfortranslation

对等物(词语)equivalent

对应(部分对应/完全对应)(partial/full)correspondence

翻译程序/步骤translationprocedures

翻译体/翻译腔translationese

翻译学translatology/TranslationStudies

风格style

佛经BuddhistScriptures/sutra

符际翻译intersemiotictranslation

改变说法rewording

功能对等functionalequivalence

归化domestication/naturalization/adaptation/endogenization/target-accommodatingtranslation机器翻译machinetranslation(MT)

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translation

交替口译consecutiveinterpreting

解码decode

可译性translatability(translatable)

理解understanding/comprehension

流畅fluency

乱译/胡译excessivelyfreetranslation

明析化explicitation

模仿imitation

目的论skopostheorie

诗学poetics

视点转换shiftofperspective

释义法/解释法explanation/paraphrase

死译/硬译mechanicaltranslation

套译/仿译/仿拟imitation

通顺smoothness

同声传译simultaneousinterpreting

透明(度)transparency

歪译(意义扭曲)distortion

伪译pseudotranslation

文本text

文本等值textualequivalence

文本为中心的翻译标准text-centeredcriteriafortranslation

文化沟(空缺/非对应)culturalgap

误译mis-translation

信/忠实faithfulness/fidelity

形合hypotaxis

形式对等formalequivalence

形式对应formalcorrespondence

雅/优美elegance/gracefulness

异化foreignization/alienation/exoticization/exogenization/source-orientedtranslation

译本/译著translatedtext/translationalwork

译借(语义转借)calque(loantranslation)

译文targettext,translation,targetversion,rendering,rendition

译语/译入语targetlanguage(TL),receptorlanguage,receivinglanguage

译语读者target-languagereader/TLreader/receivingaudience

译语文化target-languageculture/targetculture/receivingculture

译者为中心的翻译标准translator-centeredcriteriafortranslation

译者隐形translator?

sinvisibility

意合parataxis

意识形态ideology

意译freetranslation/liberaltranslation/semantictranslation

音译法transliteration

语际翻译interlingualtranslation

语境context

语内翻译intralingualtranslation

语义翻译semantictranslation

原文/原著sourcetext(ST),SLtext,originaltext,originalversion/originalwork

原作者SLauthor,originalauthor

源语/译出语sourcelanguage(SL),originallanguage

源语读者source-languagereader/SLreader

源语文化source-languageculture/sourceculture

约定俗成convention

再现reproduction/representation

赞助patronage

直译literaltranslation/directtranslation

逐字译word-for-wordtranslation/word-to-wordsubstitution/verbatimtranslation

注释性翻译annotated/commentedtranslation

专业人士professionals

转换transformation

自然naturalness/idiomaticity

综合法mixtureofmethods

2.翻译理论家及其理论

信达雅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andelegance

长期被我国广大译者视为翻译标准。

这是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1898)中提出来的,他称:

“译事三难:

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又说:

“《易》曰:

?

修辞立诚。

?

子曰:

?

辞达而已。

?

又曰:

?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

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

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严复的“信”是指忠实于原文的意义,“达”是指译文通达。

长期以来,虽然众说纷纭,各持一词,但“信达”仍为译界普遍遵循——“忠实、通顺”、“准确、流畅”、“在准确基础上通顺”等等提法,其意与“信、达”一致。

唯有“雅”字,分歧较大。

有的主张取消“雅”,把通常为“雅”所包含的译文风格和语言形式上的要求统统列入“信”之中,只提两条。

严复的“求其尔雅”要“用汉以前的字法句法”显然不能为后人所接受。

但有人从“修辞立其诚”、“言以文远”、“情欲信而辞欲巧”(内容要真实,文辞要美化)等观点出发,不断对“雅”作这样或那样的解释,提出这种或那种论证,以体现翻译标准的完整性。

“信、达、雅”构成一个系统。

三者的重要程度以这三个词的排列先后为序,但在不同文体的翻译中,着力点各不相同。

科技文体的翻译更加强调“信”,译文的内容不可有些微偏颇,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文学文体的翻译,在“信、达”的基础上,要着力于“雅”,给人以美感。

“信、达、雅”的总体目标是用一种语言代替另一种语言来传达相同的信息。

不“信”,当然无所谓“达、雅”。

不“达”,也会失之于“信”。

不“雅”也有损于“信、达”。

所以,既不能只顾“信”,而不注意译文的形式,也不能只求语句通顺和词藻华丽而不顾内容的忠实。

只有从整体功能考虑,使三者融为一体,才能实现系统的总目标。

神似(傅雷语)alikeinspirit/spiritualresemblance

与“形似”相对,本为我国古代诗画评语,指在形似的基础上诗、画表现出人、物的神态、气韵达到唯妙唯肖的传神的境地。

在翻译上,神似是指:

必要时摆脱原文语言形式的束缚,如词汇、语法、惯用法、修辞格等方面的羁绊,在准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用地道的译文传达出原文的艺术意境。

神似已成为中国译论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译论之一,最早由茅盾在《新文学研究者的责任与努力》(1921)一文中首先提出并在《译文学书方法的讨论》一文中译述。

此后,郭沫若、闻一多在论及诗歌翻译时提出要译“风韵”、“精神”和“气势”;陈西滢、曾虚白、王以铸等也都著文论述过“神似”。

傅雷着力提倡并实践“神似”论。

1951年他在《高老头》重译本序中写道:

“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20世纪60年代,傅雷再次宣言式表明态度:

“愚对译事看法实甚简单:

重神似不重形似。

”自此,“神似”的翻译主张迅速传播开来,并为我国译界普遍接受。

化境(钱钟书语)sublimation,reachtheacmeofperfection

1964年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中提出的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

他说:

“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

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

化境?

17世纪有人赞美这种造诣的翻译,比为原作的?

投胎转世?

(thetransmigrationofsouls),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

换句话说,译本对原作应该忠实得以至于读起来不像译本,因为作品在原文里决不会读起来像经过翻译似的。

”“化境”亦即出神入化。

译界认为,钱钟书的“化境”是“神似”的进一步发展,把翻译从美学的范畴推向艺术的极致。

宁信而不顺(鲁迅语)rathertobefaithfulthansmooth(“I?

dratherbefaithfulthansmooth”)

三美:

音美,形美,意美(许渊冲语)thethreebeauties:

beautyinsound,beautyinformandbeauty

inmeaning

许渊冲在《毛主席诗词四十二首》英、法文格律体译文(1978)序言中提出诗词翻译“三美”论。

认为译诗不但要传达原诗的意美,还要尽可能传达它的音美和形美。

三美之间的关系是:

意美最重要,音美次之,形美再次。

也就是说,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还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

三美论的提法是根据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自文字至文章》中说的:

“诵习一字,当识形音义三:

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

其在文章,?

?

遂具三美:

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信、达、切(刘重德语)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andcloseness(totheoriginalstyle)

Tytler’sthreeprinciplesoftranslation:

1)Atranslationshouldgiveacompletetranscriptoftheideasoftheoriginalwork;(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