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新课标的高考真题分类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306556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1.1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历史新课标的高考真题分类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基于历史新课标的高考真题分类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基于历史新课标的高考真题分类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基于历史新课标的高考真题分类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基于历史新课标的高考真题分类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于历史新课标的高考真题分类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基于历史新课标的高考真题分类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历史新课标的高考真题分类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于历史新课标的高考真题分类2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4.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1.了解历史上劳动工具的变化和主要劳作方式。

2.知道货币、商业契约等在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3.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居民的差异及其特征,了解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4.了解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5.了解古代的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

6.知道古代历史上疫病的流行与影响;

了解中医药的主要成就和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发展过程。

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2.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上路开辟,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3.通过了解历史上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以及移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识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

4.通过了解历史上的著名战争,理解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造成的文化断裂;

认识战争在客观上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

高考真题组编·

选择题

【魏晋南北朝隋唐政治】

新教材内容摘引:

摘引1:

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

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P31)

摘引2:

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大力推动民族交融。

(P33)

摘引3:

开元年间,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设节度使加强边防。

节度使兵力随之扩大,至唐玄宗统治后期,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

(P40)

摘引4:

汉朝时期,国家建立了以察举为主的选官制度,由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

曹魏时,创立了新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同时把察举制度中的考试因素加以强化,科举制度开始形成。

(P43)

摘引5:

汉武帝时期,以尚书为主的中朝决策机构形成,三公逐渐被架空,具体事务分由六曹职掌。

三公九卿逐渐演化为一般的执行机构,即“外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执掌辅助决策和执行等权力。

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隋唐时期,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

(P44)

1.(2018·

全国Ⅰ·

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

表2“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D )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考点】唐代节度使与藩镇割据的历史影响。

2.(2016·

北京文综·

13)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

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

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

此事发生在( B )

A.汉长安B.唐长安C.宋汴梁D.元大都

【考点】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唐朝节度使制度以及唐朝的地方分裂势力。

3.(2008·

上海单科A组·

6)“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这几句诗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C )

A.七国之乱B.八王之乱C.安史之乱D.三藩之乱

【考点】安史之乱的历史史实

4.(2015·

安徽文综·

13)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

田歆对他说:

“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

”这体现了( C )

A.地方无选官权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考点】察举制

5.(2014·

海南单科·

3)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

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

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B )

A.女性地位低下B.婚姻讲究门第

C.择婿方式独特D.大臣拉帮结派

【考点】九品中正制所生成的魏晋门阀制度

6.(2008·

宁夏文综·

25)《旧唐书·

良吏传》记载了一名叫王方翼的官员,“(高宗)永徽中累授安定令,诛大姓皇甫氏,盗贼止息,号为善政”。

当时此类的记载尚有许多。

这说明本质( A )

A.官府与大姓的关系是地方治理的关键B.朝廷一直压制门阀

C.朝廷对地方缺乏影响力D.士族大姓势力膨胀导致割据

【考点】中央集权加强的基本手段与门阀士族的影响

7.(2010·

江苏单科·

2)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C)

A.征辟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考点】九品中正制

8.(2016·

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

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

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

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考点】科举制的历史意义

9.(2013·

福建文综·

17)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

“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

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

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

”该材料( C )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考点】科举制度的社会影响。

10.(2012·

13)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

“今专以言辞刀笔

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这句话意在强调( D )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D.选官应注重品行

【考点】科举制下的人才选拔标准。

11.(2012·

四川文综·

12)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

下列制度促进了社

会公平的是( C )

A.世袭制B.分封制C.科举制D.行省制

【考点】科举制度的历史意义。

12.(2011·

山东文综·

13)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

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D )

A.宗法制的终结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的推行

13.(2011·

2)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D )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考点】唐代科举制在人才选拔范围方面所呈现的特点。

14.(2010·

浙江文综·

16)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

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

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

【考点】唐代科举考试的概况

15.(2010·

全国Ⅱ卷文综·

14)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

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B )

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

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

【考点】唐代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16.(2011·

9)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这一制度是(  )

A.郡县制B.察举制C.科举制D.行省制

【考点】科举制的历史意义。

17.(2008·

上海单科共同部分·

21)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

“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

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

”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C )

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

【考点】科举制的历史评价

18.(2015·

14)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

该制度旨在( B )

A.瓦解宗法体系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

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宋时期地方官吏任免制度

19.(2018·

江苏高考·

3)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

“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

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

”由此可见,尚书省( D )

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

【考点】三省六部制中的各部门只能。

20.(2018·

新课标全国Ⅱ·

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

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

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C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考点】唐代三省六部制与宰相制度。

21.(2017·

江苏·

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

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

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

这表明( C )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考点】三省六部制在唐代的发展变化。

22.(2016·

15)定州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下列关于定州的表述,正确的是( D )

①秦汉始置州②唐代私营绫织作坊兴起

③宋代以制瓷业闻名天下④元代为中书省辖地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考点】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体制和手工业。

23.(2016·

16)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采取弱化相权、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

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上大体相当的一组是( B )

A.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B.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

C.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D.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

【考点】唐代三省六部制的演变与唐宋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

24.(2015·

2)“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

魏晋以来,浸以华重。

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

”这段话意在指出( C )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考点】三省制的历史源流

25.(2015·

13)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

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

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

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A )

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

【考点】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

26.(2015·

广东文综·

13)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

“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

”由此可知,该朝臣( C )

A.反对中央集权B.主张建立内阁

C.主张加强相权D.反对三省六部制

【考点】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

27.(2015·

上海单科·

33)《资治通鉴》载:

高宗初即位,欲更立武昭仪为后,犹豫未决,直恐宰臣异议耳。

唐高宗所顾忌的宰臣,通常指的是(  )

A.政事堂议事的宰相B.御史大夫

C.三省六部的长官D.谏臣

【考点】三省六部制、政事堂与唐代的宰相制度。

28.(2015·

17)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

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唐、宋、元、明)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B )

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

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

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

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

A.②③④①B.②④③①C.③②①④D.④②①③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灌溉工具变革;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草市;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四大发明(印刷术)

29.(2014·

15)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 C )

A.《授时历》的颁行比现行公历早300年,所以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B.《西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所以明代文学蓬勃发展

C.唐代369位宰相中有83%来自北方,所以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

D.南宋扬州的城市人口占扬州总人口的81.83%,所以南宋的城市化水平很高

【考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科举制度、商业发展的基本概况。

30.(2014·

5)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 C )

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考点】科举制度的人才选拔标准

31.(2013·

11)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A )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32.(2013·

3)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

“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

”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 )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考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及其演变,即中书门下体制的确立。

33.(2012·

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

其目的是( B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考点】唐代三省六部制和宰相制度的历史意义。

34.(2011·

上海文综·

9)如图为中国古代史上某朝代中央行政体制示意图,该朝代是(  )

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

【考点】三省六部制的机构组织结构。

35.(2010·

14)《朱子语类》云:

“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

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B )

A.体现三省分权制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考点】三省六部制运行机制和各部门的职能。

36.(2010·

4)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 B )

A.提高行政效率B.强化君主集权

C.分割宰相权力D.利于集思广益

【考点】三省六部制的历史意义

37.(2010·

14)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

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

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说明( D )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考点】专制集权体制加强在唐宋监察、谏议制度上的反映

38.(2009·

12)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C )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考点】唐代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的特点。

39.(2009·

12)下列四图反映了安徽省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正确的是( A )

A.③④②①B.②④③①C.④③①②D.①③②④

【考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唐代)

40.(2008·

3)唐太宗说: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材料表明他主张( A )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

【考点】唐初政治清明与三省六部制的关系。

41.(2008·

8)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B )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考点】三省六部制的积极作用。

42.(2008·

山东·

27)下列词句①休养生息②杯酒释兵权③犯颜直谏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⑤“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可以作为萧何、魏征、赵普、范仲淹、王安石等五位中国古代宰相小传的关键词句.对应的排序是( C )

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②⑤④

C.①③②④⑤D.③①④②⑤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史的基本史实

43.(2007·

广东单科·

4)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D )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②西汉设置刺史

③唐朝实行三省制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考点】中国古代通过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制度措施。

44.(2007·

28)北宋前期继续设置三省六部,但其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仍与唐代相同的是(  )

A.三省长官均为宰相

B.设置“中书门下”为宰相的办公机构

C.由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议

D.尚书省统领六部,为全国最高的政务部门

【考点】唐宋变革中的中央政务机构变迁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中国经济】

摘引1:

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摘引2:

开通的大运河,贯通南北,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P36)

租庸调制规定了农民负担的上限,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P46)

安史之乱后,在籍户口大幅减少,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1.(2017·

课标Ⅱ卷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 C )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考点】主要考察中国经济重心南移

3)《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

“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水车”的使用( B )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考点】魏晋时期的翻车的功能。

3.(2016·

6)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这表明( A )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

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精耕细作农业模式

4.(2016·

8)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

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

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农业经济发展)

5.(2015·

天津文综·

1)“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