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304853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1课《新文化运动》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1)辛亥革命失败后,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

袁世凯倒行逆施,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使旧思想、旧道德卷土重来。

(2)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人中国,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3)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认识到新制度难以建立在陈旧的思想文化基础上,在中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进行政治革命,还必须进行思想革命。

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标志: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兴起。

(2)《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青年杂志》从第二卷第一号起改名为《新青年》01917年,陈独秀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也从上海迁到北京,攻人旧文化的中心堡垒。

李大钊、胡适、钱玄同、鲁迅、刘半农等人相继参与《新青年》的编辑或撰稿工作,形成以《新青年》为核心的新文化阵营。

(3)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后,锐意改革,以“兼容并包”为办学宗旨,提倡“学术思想自由”,聘请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等具有新思想的学者到北京大学任教,使北京大学从“官僚养成所”一变而成为当时中国思想最为活跃的学术重镇和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3.《新青年》的带动作用

在《新青年》的带动下,宣传新文化的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新潮》《少年中国》《国民》等刊物都受到渴求新知识、新思想的民众的欢迎。

毛泽东等进步青年还成立了新民学会,研讨新知,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重点难点突破

1.《新青年》简介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月刊。

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一般笼统地称为《新青年》,1916年底迁到北京。

这个刊物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1923年6月,《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的理论性机关刊物,一直到1926年7月停刊。

2.蔡元培简介

蔡元培(1868~1940),浙江绍兴人。

甲午战争后开始接触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他认为戊戌变法失败是因为没有培养革新人才,于是决心兴办教育,并创立爱国女学和爱国学社,作为培养革命人才和进行活动的机关01912年,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期间宣布废除忠君尊孔、读经,改革学制,实行小学男女同校,推行义务教育等。

他站在维护新文化运动的立场上,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

3.陈独秀简介

陈独秀,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清末秀才,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

早年曾接受康梁的维新思想,后留学日本,曾参加反对清王朝和反对袁世凯的斗争。

辛亥革命后,面对日趋黑暗的社会现实,他认为中国人没有觉悟是“造成今日危殆之势”的根本原因,指出“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为此,他主张首先在思想上进行启蒙,把人民从专制及其意识形态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政治、经济等诸种解放与思想解放是什么关系?

思想解放是政治、经济等解放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会推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变革;

反过来,政治、经济等的解放又会为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创造条件。

阅读下列材料:

封建制度在中国存在了2000多年,封建思想毒害了许多人的心灵,辛亥革命之前,不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还是革命派,都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继续用封建思想来束缚人们的头脑,于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即新文化运动发生了。

请回答:

新文化运动主要“新”在哪里?

现阶段国内一些主张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人,提出了“全盘西化”的口号,为什么是错误的?

主要“新”在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

“全盘西化”中的“西”指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

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相继失败,已经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新文化运动后期所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使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发生了变化并以此为指导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

二、“德先生”与“赛先生”

1.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

民主与科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陈独秀借用这两个词的英文发音(dem。

cracy和sclence),形象地称它们为德先生和赛先生。

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陈独秀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2.民主的内容

新文化人士宣传的民主思想,涵盖的范围较广,不仅指人民享有主权、政府由人民投票选举产生、权力制衡等政治民主,也包括反专制反特权的共和、宪政、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理念。

3.科学

(1)主要内容:

当时提倡的科学,主要指与迷信、蒙昧无知相对立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以及具体的科学技术与科学知识,同时还包括反对迷信、反对偶像崇拜,宣传进化论、唯物论、无神论等内容。

(2)影响:

①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用来反对迷信、盲从和武断,树立起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

②科学思想的广泛传播,有力地打击了民国初年社会上仍大量存在的迷信现象。

③随着科学影响的扩大,科学知识也逐渐得到普及,人们对科学的重要性已不再怀疑,崇尚科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民主与科学

民主是指法兰西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当时陈独秀等人认为辛亥革命没有在中国建立起真正的民主政治,他们大张旗鼓地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坚决反对专制,希望以此来争取实现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科学是指自然科学和看待客观事物的科学观点。

陈独秀认为“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

当时,在《新青年》杂志上刊载了许多宣传无神论、运用自然科学知识来驳斥神鬼迷信的文章。

陈独秀认为提倡民主与科学的目的是什么?

如何评价?

目的是医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在封建思想居于统治地位的中国,提出鲜明的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具有反封建思想的进步意义,也有利于科学事业的发展。

但是,他们倡导的民主与科学仍属于以西方民权、平等的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思想范畴。

而且,陈独秀等把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当作医治中国一切黑暗的良药,是偏激的。

材料一孔子与宪法,渺不相涉者也。

吾今以此标题,宁非怪诞之尤?

然于怪诞标题之前,久已有怪诞事实之发现。

……怪诞之事实者,何也?

则宪法草案中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之事是也。

——李大钊《孔子与宪法》

材料二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年,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

罪案之答辩书》

“民主”与“科学”口号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有何意义?

当时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军阀割据造成的灾难,中国社会极端黑暗。

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推行“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在社会上出现了复古主义逆流。

在这种情况下,先进的中国人打出了西方的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从而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具有反封建思想的进步意义,也有利于科学事业的发展。

三、“打倒孔家店”

1.新文化运动树起“打倒孔家店”大旗的原因

(1)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孔子逐渐变成维护君主专制制度和礼治秩序的一尊精神偶像。

(2)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康有为反对共和,以及其他帝制余孽的倒行逆施,都打着尊孔的旗号来蛊惑人心。

(3)新文化运动要反对专制,就必然要批判作为其精神支柱的孔子之道。

2.陈独秀对旧礼教、旧道德的批判

陈独秀连续发表《宪法与孔教》《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等文章,指出:

“孔教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因缘”,“宪法者,全国人民权利之保证书也,决不可染以优待一族、一教、一党、一派人之作用”,“非独不能以孔教为国教,定人未来之宪法,且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

这实际上是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3.批判旧礼教、旧道德的意义

(1)新文化运动对孔子及其学说的批判,其意义不限于对一个历史人物或一派学术思想的褒贬。

李大钊指出:

“余之抨击孔子,非抨击孔子之本身,乃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

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

"

事实上,这正是“打倒孔家店”的政治动因与文化内涵。

(2)“打倒孔家店”实质上是对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意识形态、思想体系、文化传统的厘清与扬弃。

(3)这场扫荡权威、破除偶像的文化革命,为后来解放思想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新文化运动时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对不对?

这个口号还适用于今天吗?

(1)袁世凯为巩固其统治,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曾的逆流。

新文化运动时,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反对袁世凯的封建专制独裁,有进步意义。

但是,这拿口号全面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是偏激的、片面的。

(2)这个口号绝对不适用于今天。

今天,我们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必须继承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

抛弃了优秀的文化传统,精神文明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四、鲁迅与《狂人日记》

1.鲁迅对旧礼教、旧道德批判的特点

鲁迅对旧礼教、旧道德的攻击最为猛烈,他主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敏锐观察,利用文学作品深刻地揭露专制制度和纲常礼教的黑暗,对“吃人的礼教”的抨击即出自他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2.《狂人日记》对“吃人的礼教”的揭露

(1)《狂人日记>

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同时又是一篇声讨旧势力的战斗檄文。

(2)鲁迅在文中借“狂人”之口,道出了惊世骇俗之言: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3.对贞节观念的批判

(1)鲁迅发表了《我之节烈观》一文,把传统的贞节观与夫权思想和忠君思想联系起来,揭露“忠、孝、节”的伦理道德的危害性。

(2)陈独秀也撰文批判传统的贞节观念,指出这种观念与资产阶级的人格独立观根本对立。

鲁迅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文字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

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0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

曾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

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

鲁迅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何谓“吃人的礼教”?

礼教是指儒家提倡的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道德。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揭露了其“吃人”本质。

“吃人的礼教”的说法由此而来。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祝福》等分别反映了哪一深刻的思想主题?

《狂人日记》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孔乙己》反映了封建礼教和科举制对人才的摧残毒害;

《药》反映了对辛亥革命由于脱离群众而失败的思考,暗示唤起民众的觉醒是取得革命胜利的良药的深刻主题;

《阿Q正传>

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提出了启发民众觉悟,发动民众革命的重大课题;

《祝福》反映了旧中国妇女的悲惨地位,揭露了封建制度的罪恶。

五、胡适与白话文

1.新文化运动开展文学革命的原因

文学革命的原因是什么?

(1)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彻底清算旧文化的思想革命,革命的锋芒必然同时指向作为旧文化“载道工具”的旧文学及其文体——文言文。

(2)新文化、新思想,需要借助通俗易懂的文字,才能普及到大众中去,而传统的文言文比较难懂,于是新派人士开始做语言文字的改造工作,力倡白话文,开展文学革命。

2.胡适与《文学改良刍议》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指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学工具已经丧失了活力;

中国文学要适应当时的社会,就必须革新语体。

为此,他系统地提出了文学改革的主张,即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胡适的倡议得到了广泛的响应。

钱玄同、刘半农、李大钊等也积极提倡写白话文。

3.陈独秀与《文学革命论》

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不仅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还认为必须彻底改革旧文学的思想内容,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迂晦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明了的新文学,从而使文学革命的旗帜更加鲜明。

4.文学革命的结果

(1)经过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们的积极努力和《新青年》等报刊的大力推广以及热忱扶植,白话文很快深入人心,实现了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语言文字改革。

从1918年开始,《新青年》完全改用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

到1920年,全国小学一、二年级原用的文言文教材一律被废除。

(2)白话文在应用创作方面取得了实绩。

最早出现的一批白话文的新文学作品,有鲁迅、叶圣陶等人的小说,胡适、郭沫若、刘半农等人的诗歌.,陈独秀、李大钊、周作人等人的散文等。

5.文学革命的意义

(1)白话文在社会上的普遍使用,使延续了2000多年的专制主义文化受到冲击,推动人们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对中国文化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和发展创新起了重大影响。

(2)以采用白话文为重点的文学革命,为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与普及,提供了文化载体,加强了反对旧文化的斗争,进一步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酝酿和发动做了文化思想方面的准备。

1.胡适

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人。

他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强调“建设新文学论”的唯一宗旨,只有十个字:

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他强调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作为正式的文学语言,为新文学代替旧文学打开了缺口,对开展文学革命和创建新文学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他还率先进行白话文学的创作,发表了几首新诗,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批新诗。

五四运动后,他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刘半农

刘半农(1891~1934),江苏江阴人。

1911年辛亥革命时,曾在革命军中任文书。

他积极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

1917年主张用白话写诗,注重群众口语,向民歌借鉴,是早期新诗的提倡者和实践者。

材料一(“文学革命”八事中)“吾所谓‘物’,非古人所谓‘文以载道’之说也。

吾所谓‘物’约有二事:

(一)情感。

……情感者,文学之灵魂。

文学而无情感,如人之无魂,木偶而已,行尸走肉而已,今人所谓‘关感’者,亦情感之一也。

(二)思想。

吾所谓‘思想’,盖兼见地、识力、理想三者而言之。

……思想之在文学,犹脑筋之在人身。

人不能思想,则虽面目姣好,虽能笑啼感觉,亦何足取哉?

文学亦犹是耳。

文学无此二物,便如无灵魂无脑筋之美人,虽有称丽富厚之外观,抑亦未矣。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新青年》第二卷

材料二“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学革命军’大旗………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

日,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日,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日,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

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今欲革新政治,势不得不革新盘踞于运用此政治者精神界之文学。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

上述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什么内容?

从材料中分析两人思想的异同。

文学革命,即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胡适主张文学改良,主要是内容和文体等方面的改革。

陈独秀号召文学革命,明确提出推倒封建主义的文学,建立国民的、写实的、社会的;

文学,还指出要革新政治,必须进行文学革命。

六、文化平民化

兴起背景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在外事交涉和国际交兵中节节失败,形成了民族、国家的危急局势。

有识之士(包括部分政府官员)觉得非参照欧美国家情形,改革某些固有制度,大力开通民智等,不足以抵御敌人,保护自己。

而要开通民智,必须迅速普及教育。

但是要完成这种任务,必须统一国语,特别使书面文字与

口头语言统一起来。

“文学革命”的呼声和新诗创作的实践,很快唤起了青年们的醒觉,推动了文化平民化。

文化平民化逐渐成为中国教育界、文学界、曲艺界等领域的新潮流。

1.教育界的文化平民化

民国初年,面向群众的社会教育或通俗教育已有初步发展。

这些活动主要是在城市中对群众开展通俗教育,提高其知识水平,改良其道德习惯,进而改进社会风气。

随后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社会教育蓬勃兴起,形成了平民教育思潮。

2.文学界的文化平民化

(1)在文学界,随着文学革命的深入发展,白话文逐渐取代文言文,不断得到推广。

白话小说、散文大量涌现,其中白话散文不仅在内容上反映当时流行的社会改造、妇女解放、劳工神圣、风土人情等思想内容,体现出崭新的时代特色,而且在形式上出现了政论、杂文、随笔、游记、寓言、短评等体裁,风格多样。

(2)在“诗体解放”的口号下,胡适、刘半农、周作人等积极尝试创作白话诗,这种新体诗摆脱了旧体诗的束缚,既注重内容的革新,反映现实生活,也注意形式创新,“自由成章而没有一定的格律,切自然的音节而不必拘音韵,贵质朴而不讲雕琢,以白话入行而不尚典雅”。

从胡适的《孔丘》、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可以一窥白话诗之风格。

3.曲艺界的文化平民化

在曲艺界,京剧的市民化倾向不断增强。

京剧形成于民间,经清末文人的“雅化”,出现了形式主义的毛病,只重演技,而忽视了剧情戏理和人物塑造。

新文化运动后,市民的审美意识开始凸显,京剧也在一些人士的改革下更贴近市民的现实生活和审美需求。

4.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1)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延续。

它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

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

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对促进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觉醒起了巨大的作用,是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

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

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更加迫切地追求真理、追求进步,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

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第一首白话诗

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

1916年8月23日,胡适写了首诗叫《朋友》,据说是我国第一首白话诗,发表于《新青年》杂志上,诗题改为《蝴蝶》: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这首诗,讲平仄,讲对偶,行文自由,意象清新,诗意浅露,格调不算高雅,但在当时封建禁锢几千年余威未尽的情况下,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大胆创新。

所以后来胡适干脆把他的白话新诗集命名为《尝试集》。

康有为尊孔子为“万事教主”,而陈独秀却主张“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

两人对孔子及儒学的认识各有何特点?

分析造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1)特点:

康有为认为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将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同儒家经史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

陈独秀对孔子进行绝对否定,加以批判,对儒家传统道德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批判。

(2)原因:

维新变法时期,顽固派仍有强大的力量,康有为借助孔子的名义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与资产阶级上层的两面性及康有为的家世、所受教育和经历有关;

北洋军阀利用孔子进行复古复辟的政治目的,使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因而在新文化运动中成为打倒的目标,也与辛亥革命后的思想潮流及陈独秀等人的学识、经历有关。

板书设计

2.《狂人日记》对“吃人”的礼教的揭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