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必修习题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303235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习题必修习题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习题必修习题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习题必修习题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习题必修习题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习题必修习题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习题必修习题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Word文档格式.docx

《习题必修习题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习题必修习题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习题必修习题必修1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练Word文档格式.docx

A.体现了奴隶主与奴隶的阶级关系B.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

C.体现了中央政府与地方的行政关系D.体现了官僚机构与人民的压迫关系

17、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

“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够成为大宗的是()

①周王室:

周王正妻所生之子②周王室:

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③诸侯国:

诸侯嫡长子、嫡长孙④卿大夫封地:

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③

18.春秋时期奴隶社会政治上日益瓦解,主要表现在()

A.各诸侯国普遍变法B.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C.礼乐征伐自诸侯出D.奴隶起义频繁

19、秦始皇说: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B、推行郡县制C、攻打匈奴D、修筑长城

20、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有()

①修建万里长城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整顿各地风俗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②③④

21、秦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A、制定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B、权力高度集中

C、法律细密、严苛D、实行三公九卿

22.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A.制定选拔考察官吏的制度B.权力高度集中

C.法律细密、严苛D.实行三公九卿制

23.秦朝能达到“一法制,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的前提条件是()

A.生产力的发展B.国家统一C.秦始皇的雄才大略D.实行了法治

24.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

A.中央集权制B.皇位继承制C.三公九卿制D.宗法分封制

25、秦朝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适应了()

①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②自然经济存在的需要

③保护地主土地制度的需要④推动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6、西汉时期,刘邦为巩固其统治在地方上实行的制度是()

A、郡县制B、郡国与郡县并行制C、分封制D、行省制

27.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

①建立中朝②设置刺史③推恩子弟④强化三公九卿制()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28.西汉的七国之乱与唐朝的安史之乱:

①都是地方势力恶性发展的结果②都由中央“削藩”直接引起③叛乱平定后,中央集权都得到强化④叛乱都首先在边疆地区爆发()

A.①③④B.①③C.②④D.①

29.外戚和宦官能够掌握中央政权的根源是()

A.皇帝年幼B.官僚腐败C.皇权专制D.地方割据

30.北宋时期,并称“二府”的是()

A.三省长官和枢密院B.中书门下和枢密院

C.三司使和枢密使D.平章政事和枢密使

31.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A.奠定了后代行政区域划分的基础B.扩大了元朝的政治版图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D.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融合

32.元朝实行一省制。

“一省”是指()

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内史省

33.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

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是()

A.防止宰相权重难控制B.完善中央集权制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保证决策的合理性

34.下列关于三省六部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这一制度开始于隋朝②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③它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走向衰落④这一制度对隋唐以后各朝影响深远()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

35.王彦超及诸藩镇入朝,帝(太祖)宴于后苑,酒酣,从容谓日:

“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剧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也。

”彦超喻意,即前奏日:

“……乞骸骨,归丘园,臣之愿也。

”文中太祖之“意”是()

A.准备赏赐开国元勋B.鼓励诸藩为国操劳

C.表示歉意抚慰群臣D.暗示他们自解兵权

36.北宋“三司使”行使的权力是()

A.管理军事B.掌管财政C.掌管行政D.监察百官

37、北宋加强中央集权造成的影响()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②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

③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后患④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③

38、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策略之一是()

A、确立和完善三省六部制B、分割宰相权力

C、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D、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39.明初管理地方政权的机构是()

A.节度使B.中书省C.行中书省D.三司

40.明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中,与后来宦官专权有直接关系的是()

A.废除丞相B.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C.八股取士D.以地方设“三司”

41、“票拟”是()

A、大臣的奏章B、阁臣帮助皇帝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

C、皇帝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D、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

42、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所产生的影响包括()

①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②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③导致了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的盛行④极大的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43、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空前强化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封建统治日趋稳固B、封建统治日趋衰弱

C君主专制空前强化D、封建国家日趋巩固

44.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二级制转变为州郡县三级制,是在()

A.西汉初年B.东汉末年C.北宋D.元朝

45.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最突出作用()

A.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B.有效地维护了封建国家的长期统一和民族融合

C.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

D.皇权暴政极易造成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停滞

46.秦汉以来我国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的趋势是: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②分散地主官吏权力,防止割据③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④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渐趋严密()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

47.关于清朝军机处,不正确的表述是()

A.军机大臣由皇帝的亲信、重臣组成B.能接触国家的军政机要

C.始终是清朝位于六部之上的中央最高行政决策机构

D.它的设立使皇权进一步加强

48、下列关于军机处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最初是为了处理西北军务而设B、军机大臣职权不断扩大、品级较高

C、完全听命于皇帝D、标志着专制皇权的高度发展

49.军机处设置的最初目的是()

A.适应西北用兵之军事需要B.加强中央集权

C.剥夺朝中大将兵权D.巩固皇权

50.自秦朝历汉唐至明清(公元前221年至公元1840年)的两千年间,中国古代国家的主要特征是:

①皇帝“家天下”制度②中央集权制度③官僚制度④“多民族”与“大一统”()

A.①②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④

51.内阁制正式确立是在()

A.明太祖时期B.明成祖时期C.明宣宗时期D.明宪宗时期

52.丞相的废除是在()

A.唐朝B.北宋C.明朝D.清朝

53.秦王嬴政独创“皇帝”称号,表明他()

A.德高三皇,功过五帝B.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

C.要为后代开创万世基业D.企图用神力来强化权威

54、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是在哪一位皇帝统治时期()

A、唐太宗B、宋太祖C、明太祖D、雍正帝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宰、相之名,封建社会初期形成了宰相制度,封建社会末期宰相制度被废除。

请回答55~57题。

55、秦朝形成了宰相制度,秦朝的丞相()

①“掌丞天子,助理万机”②执掌群臣奏章,兼理国家监察事务③在中央各官职中地位最高,但受御史大夫牵制④名义上掌握兵权,实际由太尉“掌武事”

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③D、①②③④

56、在封建社会,皇帝与丞相之间容易产生矛盾,从汉到元,历代皇帝曾经采取过的限制相权的措施包括()

①形成“中朝”“外朝”格局,使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不能参与决策②三省长官同为宰相,相互牵制和监督③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设三司使管理财政④设平章政事,缩放仪钱粮、兵甲、屯种、漕运等军国重事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

57、明太祖废除了宰相制度,根本上是()

A、因为宰相胡惟庸“谋危社稷”B、地方上设三司后,宰相职权扩大

C、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D、宰相之职可以由六部替代

中国古代地方官制的演变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请回答58~60题。

58、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以后,秦朝()

A、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B、贵族不得担任地方行政长官

C、贵族势力在地方上绝迹D、县以下不设立基层组织

59、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官的监察、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察举制B、设置刺史C、取消封国D、创设御史大夫

60、行省制度最早设立于()

A、宋朝B、元朝C、明朝D、清朝

封建社会一些著名的皇帝为了加强皇权,都注重政治体制的改革。

请回答61~63题。

61、汉武帝统治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制度较秦始皇统治时期有了发展,主要表现有()

①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和诸卿②形成“中朝”“外朝”体制③建立对地方高官的监察制度④在全国设立监察区,称州,派刺史管理⑤建立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与管理制度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②④

62、宋太祖和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上有相同之处()

A、极大地削弱相权B、分化中央和地方事权

C、地方上高三司分权D、废丞相,由六部分理政务

63、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康熙帝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

A、说明明清饱学之士享有政治特权B、明太祖和康熙帝处于权力危机境地

C、明清皇帝重视文人敷衍文雅D、都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

请回答64~67题。

64、春秋时期发生的楚王问鼎事件实质上说明()

A、楚庄王已成为中原霸主B、王室之尊,与诸侯无异

C、分封制的崩溃D、宗法制已不能维护王室特权

65、平定叛乱是巩固国家统一的重要途径。

西汉“吴楚七国之乱”发生的原因是()

A、地方势力坐大,中央无法有效控制B、民族矛盾的激化

C、皇帝与开国功臣的斗争D、境外势力的煽动

66、元朝为有效地吸取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地方上以行中书省总揽“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各种军政大权。

明太祖认为这种制度不利于皇权的高度集中。

为此他()

A、废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B、设立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C、设立三司分管地方行政、军政和监察

D、设立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67.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政权的危险基本解除始于()

A.隋唐时期B.北宋时期C.元朝时期D.清朝时期

68、秦朝以来,直至清朝前期,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最突出特点是()

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激烈B、国家的统一和分裂相交替

C、专制皇权的日益强化D、专制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日益激化

69.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各项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秦始皇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B.西汉初年分封王国,郡国并行

C.元朝废除州县制,实行行省制D.明朝废除行省,地方设三司

70.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原因是()

A.统治阶级的要求B.法家思想的启示

C.封建经济的分散性D.规定皇权的至高无上

二、材料解释题

7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问题:

(5分)

材料一:

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礼记·

王制》

材料二:

天子适于诸侯,曰巡狩;

巡狩者,巡其所守也。

诸侯朝天子,曰述职;

述职者,述其所职也,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

告子》

(1)材料说明了我国奴隶社会的什么制度?

王根据什么决定分配土地的多少?

(2分)

(2)材料二中的“巡守”和“述职”各指什么?

材料二中天子对诸侯的要求的目的是什么?

(3分)

三、问答题(25分)

72.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完善和加强,反映出封建专制统治加强的轨迹。

中国古代封建帝王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

请回答:

(1)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和本质是什么?

(2)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哪两对基本矛盾?

其发展趋势怎样?

(4)

 

(3)你如何评价这一制度的进步作用和消极影响?

(8分)

(4)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方面各有何突出特点?

(4分)

(5)概括指出上述特点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所起的不同作用。

(6)上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过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怎样的发展趋势?

一、选择题答案表: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B

A

D

C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答:

分封制。

(1分)根据分封等级及其爵位高低分地。

(1分)

“巡守”指天子巡视诸侯管辖的地区;

(1分)“述职”指诸侯觐见天子。

(1分)目的:

维护周王的统治地位。

核心:

皇权至上和地方服从中央。

本质:

专制政治(或君主专制制度)(2分)

基本矛盾: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发展趋势:

相权逐步削弱并最终废除,皇权不断加强;

地方权力越来越小,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进步作用:

在明清之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具有进步性,表现在:

①适应了农业社会发展的要求,(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救灾行动,)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统一与社会安定;

②有利于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③有利于民族融合。

消极作用:

明清时期(封建社会后期)起,消极作作日益显著:

①助长了官场唯上是从、因循守旧之风和官僚作风

②造成了官僚机构臃肿,加重了人民负担;

③助长了官僚作风和贪污腐化之风;

④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文化专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压抑了人们的创造性,妨碍了科学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⑤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在明清时期,我国社会发展迅速落后于西方国家。

唐太宗实行三省六部制,分相权为三,互相牵制;

宋太祖从兵权人手,削弱地方权力;

明太祖废丞相,亲自掌管六部,君权极端加强。

唐朝:

形成了严密的中央集权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

宋朝:

铲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但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明朝:

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全面走向腐朽。

趋势:

由盛而衰。

以下备选:

二、材料题(共25分)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问题: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问题。

(10分)

材料一汉哀帝曾经说:

“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下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

孔光传》

材料二唐太宗曾说: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

材料三明太祖曾说“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黄佐《南雍志》

材料四清高宗(乾隆帝)曾说:

“昔程子云:

天下之治乱系宰相,此止可就彼时朝政闒冗者而言。

若以国家治乱专倚宰相,则为之君者,不几如木偶旒缀乎?

且用宰相者,非人君其谁为乎?

使为人君者,深居高处,以天下之治乱,付之宰相,大不可也。

使为宰相者,居然以天下之治乱为己任,目无其君,此尤大不可也。

——《十二朝东华录》

(1)上述材料中各朝统治者对宰相的态度是怎样的?

有无本质的区别?

(5分)

①态度:

汉哀帝把宰相视为股肱,放在很高的地位;

唐太宗认为国家大事应与宰相等大臣商量,不可由皇帝一人独断;

明太祖认为宰相往往会作威作福,危及君主的统治;

清高宗认为以宰相治天下之乱(过于倚重宰相),自己便成了傀儡,这是要不得的。

②没有本质的区别。

倚重宰相和贬低宰相的作用都是从巩固其统治考虑的。

(2)我国封建统治者对宰相态度的变化的总趋势是怎样的?

这一发展趋势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5分)?

总趋势是专制皇权不断加强,宰相权力被不断缩减和分散。

影响:

强化了专制君主的权威,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压抑了人们的创造性;

(1分)助长了官场唯上是从、因循守旧之风和官僚作风;

(1分)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加重了人民负担。

(1分)总之,极大地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10分)

(顺治年间)“奏章票拟,主之内阁;

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

——《枢垣记略》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

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