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公开课教案_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3022 上传时间:2022-10-0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4.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公开课教案_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公开课教案_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公开课教案_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公开课教案_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公开课教案_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公开课教案_2.docx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公开课教案_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公开课教案_2.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公开课教案_2.docx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一课时

一、 出示问题,激情导入(5分钟)

师: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同学们是否细心想过,读书究竟是为了什么?

(指两三名同学回答)

师:

每个人都有理想。

有的人理想很现实,有的人理想很崇高。

在封建社会,读书无非是为了升官发财,衣锦还乡,耀祖扬威。

现代,有的人是为了个人的前途,未来的安逸,生活的美好而读书,有的人为爸爸妈妈而读书,有的人为老师而读书,有的人为做官而读书,有的人为挣钱而读书,有的人为吃饭而读书。

有一个这样的人,他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他是谁呢?

他为什么说出这样的话?

他又是怎样做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5课。

(板书课题)

二、 初读课文,清理思路

(一) 背景了解(2分钟)

1、 了解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周恩来(1898—1976)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

2、 学习生字

①齐读

②小老师带读

③开火车读

(二) 整体感知(5分钟)

老师:

同学们在家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了解到课文讲了三个小故事,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哪三个小故事。

1、 故事一:

疑惑(1-6自然段)

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

2、 故事二:

租界察看(7-8自然段)

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话中的深意。

3、 故事三:

立下宏志(9-16自然段)

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

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4、 读书目标(17自然段)

三、精读课文,感受中华不振

(一)聚焦“中华不振”

1、 引出“中华不振"

师:

“中华崛起”是什么意思?

(兴起)课文中有一个与它意思相反的词语,大家齐读1至6自然段,找找是哪个词语?

(板书:

中华不振)

师:

“中华不振”你怎么理解这个词?

就是一中国(落后、衰败、软弱)同学们说得很好,刚才你们说的仅仅是这个词的表面意思,这四个字还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饱受帝国主义欺凌的屈辱历史。

2、 引入历史背景解说。

①帝国主义军队进入中国——横行霸道、为所欲为——圈占土地——建造楼房、强占租界

②上海租界的电车,头等车厢供洋人乘坐,中国人只能坐三等车厢。

③在汉口租界,中国人力车夫必须穿上像犯人一样的“号衣

④1936年柏林奥运会上,中国申报了近三十个参赛项目,派出了140余人的代表团。

在所有的参赛项目中除撑杆跳高选手进入复赛外,其他人都在初赛中即遭淘汰,最终全军覆没。

中国代表团回国途径新加坡时,当地报刊上发表了一幅外国漫话讽刺中国人:

在奥运五环旗下,一群头蓄长辫、长袍马褂、形容枯瘦的中国人,用担架扛着一个大鸭蛋,题为“东亚病夫从此:

'东亚病夫”就成了外国人对中国人的贬称。

(播放课件)

师:

这都是因为什么?

(中华不振)

3、分角色朗读。

师:

在这样的背景下,伯父的心情是怎样的?

师:

他的话应该怎样读才好?

师:

怎样才能读出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疑惑呢?

(播放课件)

(二)感受“中华不振”

1、 小组合作

师:

让我们跨越时空,回到那段令人痛心的历史,用心去感受一下周恩在租界里亲眼目睹的那一幕。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7、8自然段,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华不振",作上记号。

2、 交流反馈

师:

流淌在课文字里行间的都是“中华不振”,找到一处的同学再认真读,仔细找,可能你会有新的收获。

回答问题之前老师先提个要求,大大方方、声音洪亮地回答,认认真真地倾听,必要的时候做补充。

【预设】

①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

师:

读着这句话,有一个字很快跃入我们的的眼帘——“闯”。

师:

这个“闯”字你感受到什么?

(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行走,本来可以堂堂正正的,居然还要闯)

师:

从这个字可以看出“中华不振”。

(齐读)

②嘿!

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

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师:

同学们读读这段话,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

(大不相同、耀武扬威)

师:

看到这个词“大不相同”,这里与中国的别处有哪些大不相同?

中国的

别处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房屋破旧不堪,到处是断垣残壁;街道冷冷清清;街道上行走的大多是衣衫褴褛的中国人......)

师:

放眼中国满目苍凉,唯有几处繁华的地方,但却不属于中国,请接着老师的话读:

(师)中国的别处一条条街道破旧不堪,冷冷清清,而这里——(生)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师)中国的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而这里——(生)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师:

“耀武扬威”是什么意思?

(指巡警凭借帝国主义的势力在租界里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为什么巡警在租界里“耀武扬威”?

(中华不振!

师:

多么鲜明的对比,多么强烈的反差,从一个词也可以反映“中华不振”!

③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师:

读读这段话,文中谁的行为深深地刺痛了你的心。

【预设】

A、 大个子洋人。

他轧死了人,还得意扬扬。

(出示: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师:

说得出,你对“得意扬扬”这个词很有感触。

他轧死了人本该怎么做?

(赔礼、道歉、给予一定的经济赔偿、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后悔......)

师:

是呀,这些都是一个肇事者最起码要做的,可洋人非但没这么做反而得意扬扬,他凭什么轧死了人还得意扬扬?

(中华不振)真是为所欲为,令人气愤!

一起读!

B、 中国巡警。

中国巡警原本应该惩处肇事的洋人,结果没有惩处肇事的洋人,还把中国妇女训斥了一通。

(出示: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

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师:

中国妇女期待的是什么?

得到的却是什么?

师:

“不但不……反而……”这一关联词体现了周恩来对中国巡警的行为有着怎样的感受?

(愤怒、痛心、失望......)中国巡警的行为表明了什么?

(中华不振)这真是一个黑白不分、是非颠倒的世界。

中国巡警的行为刺痛我们的心,更深深地刺痛了周恩来的心!

让我们带着各自的感受一起来读!

(齐读)

C、 围观的中国人。

他们紧握着拳头却又不敢怎么样。

(出示: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

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师:

面对同胞的惨死,面对妇女无助的哭诉,他们为什么不把拳头砸向洋人?

为什么不为自己的同胞讨回一个公道?

(因为在外国的租界地,中国人是无处说理的,不敢怎么样。

师:

他们能做什么?

他们能说什么?

(能做的只是紧握着拳头,能说的只是劝劝那个不幸的女,)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呀!

因为这是洋人的租界,难怪伯父告诫周恩来(出示伯父的话)“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呀!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唉!

中华不振啊!

”(齐读)

师:

唉!

中华不振!

这是我们的无奈呀!

(女同学读)这也是我们的悲哀啊,(男同学读)。

师:

文中还有一个人最让我们揪心。

(妇女)

D、 那个失去亲人的妇女。

师:

亲人无辜惨死,原指望中国巡警能帮她主持公道,换来的却是一通训斥,围观的中国人却又不敢为她伸张正义,你的眼前仿佛看到妇女怎样的面容?

她的眼里——脸上——穿着——

(出示:

她衣衫褴褛,脸色苍白,满脸泪水,眼睛又红又肿……)

师:

都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可现在,有理也寸步难行啊!

这位被洋人轧死的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活泼可爱的孩子,她心如刀绞,可这位洋人竟然还——生读。

(得意洋洋。

可能是他相依为命的丈夫,她悲痛欲绝,可这些中国巡警不但不安慰,还要她对她进行——生读。

(训斥。

可能是他白发苍苍的母亲,她心都碎了,可这些围观的中国人却只能——生读。

(敢怒不敢言。

师:

看着你凝重的神情,听着你动情的朗读,我的心都被揪起来了,让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

(三) 参读“中华不振”

师:

这个中国妇女的不幸也折射出了当时中国的不幸,在当时,像这样的事哪里只是这一件,两件啊一(出示资料)

《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1868年,上海的租界当局建了一个外滩公园。

公园建成后,租界当局就派巡警在公园门口看守,不准中国人入内。

一天,虹口医院的几位医生想进入公园游玩,却被巡警强硬阻拦,不准他们进入。

为此,他们向上海的租界当局提出抗议。

几天后,租界当局回了一封信,只见上面冷冷地写道我们并不认为中国人有进入公园的权利。

”许多中国人被激怒了,他们联名写信向租界当局提出抗议,反对洋人对中国人的歧视政策,但上海的租界当局根本不把中国人的抗议放在眼里,依然强硬地答复“不准备给予中国人这项权利。

”没有多久,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竟然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r

师:

这段文字中,最让你感到触目惊心的是哪几个字?

一“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看到这几个刺目的字,你有什么感受?

(痛心、愤怒、悲哀……)

师:

这到底是为什么?

(中华不振)

(四) 思考“中华不振”

1、展开想象,走进周恩来

师:

然而,在当时中国的土地上,每天都在上演着这样的事,这一件件、一桩桩的不平等事件,激荡着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他经常独自沉思。

他可能在想什么呢?

请用你的笔,走进周恩来的心里,在书本的空白处写下来。

2、交流反馈学生的写话。

师:

请同学们停下手中的笔,此时此刻,他想到了什么?

3、 升华情感,深化主题

师:

一个泱泱大国,却沦落如此,怎能不叫人痛心呀!

但光沉浸在痛苦的回忆中能解决问题吗?

梁启超说过:

(出示)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

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梁启超

师:

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是连在一起的。

因此,当魏校长在修身课上提问:

为什么而读书时,他的回答是——(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铮铮有声的九个字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

师:

(配乐)是啊,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

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是他学习的动力,让我们从心底轻声地读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九个字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啊,让我们清晰而坚定地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九个字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

让我们铿锵有力地读!

——(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4、 出示一组图片,(周恩来的一生)

图一:

这是青年时期的周恩来,在法国勤工俭学,之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图二:

这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时期的周恩来。

图三: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周恩来,他在视察煤矿,一心建设国家,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图四:

这是身患癌症晚期的周恩来,他在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抱病作《政府工作报告》,重申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师:

正因如此,他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爱戴,他离去时十里长街上站满了送行的人;他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他逝世时,联合国为之降半旗。

5、 总结

师:

同学们,周恩来这个名字,陪我们走过了一百一十一年的风雨历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党团建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