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西门豹》优秀教案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301512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64.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西门豹》优秀教案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西门豹》优秀教案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西门豹》优秀教案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西门豹》优秀教案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人教部编版《西门豹》优秀教案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西门豹》优秀教案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人教部编版《西门豹》优秀教案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西门豹》优秀教案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西门豹》优秀教案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接着干什么?

最后干什么?

1.轻声自由地朗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圈画本课生字,注意要读准字音。

2.

(1)小组长利用字词卡检查学生自学生字的情况。

(2)组内汇报自学情况,相互评价,纠正字音。

(3)全班汇报。

3.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2)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巫婆、人烟稀少、官绅、提心吊胆、面如土色等。

(3)小组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4.自由读课文,画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小组交流。

5.全班交流汇报,理清层次:

摸清底细→惩治巫婆和官绅→兴修水利。

1.小组内认读生字时,引导学生注意:

“绅、饶”是翘舌音,“凿”是平舌音,“媳”读二声。

2.交流课文主要内容时,引导学生明确:

故事发生(邺县田地荒芜、人烟稀少)→故事发展(调查原因、掌握证据)→故事高潮(严办首犯、为民除害)→故事结局(兴修水利、改变面貌)。

三、熟读课文,学习起因(用时:

10分钟)

1.自主学习,了解西门豹是怎么摸清底细的。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归纳。

3.指导学生朗读对话,体会西门豹的聪明。

4.体会西门豹的言外之意。

1.

(1)默读课文,勾画出西门豹的问话,适当写出批注。

(2)小组内展开交流。

(3)全班汇报交流。

2.通过阅读第1~9自然段,汇报自主阅读的情况:

一问,了解原因;

二问,了解首恶;

三问,了解受害者;

四问,了解漳河的情况。

3.

(1)小组结合四次对话,进行分角色朗读训练。

(2)组员共同评议。

(3)小组派代表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对人物聪明才智的认识。

4.畅所欲言,体会“河神还真灵啊”这句话的含义。

1.在了解西门豹摸清底细的方法时,引导学生感受对话描写的好处,文中只用西门豹的“四问”与老大爷的“回答”来反映西门豹的调查,省却了许多烦琐的叙述交代,显得干净利落,真实可信。

2.朗读评价时,引导学生从说话的语气、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等方面进行评价。

3.指导朗读时,注意西门豹的话要读得沉稳、亲切;

老大爷的话要读得气愤、无奈。

四、指导书写,小结质疑(用时:

13分钟)

1.出示本节课要求会写的生字,指名认读。

2.交流书写要点。

3.教师范写学生认为较难写的字。

4.组织练习书写生字、词语。

5.小结课文,引导学生质疑。

1.读准字音,口头给生字组词。

2.说一说生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3.观察教师范写,认真书写。

4.练习书写,评价。

5.认真听老师的总结,然后提出自己还存在的疑问,为下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1.教师组织学生认真观察,观察生字的结构、笔顺。

注意一些易错字,指导好“豹、派、旱、饶”的写法,依据学生情况相机进行范写。

2.教师可引导学生提出几个能整合课文内容,思考价值比较大的问题共同讨论、探究。

比如,你觉得西门豹是一个怎样的人?

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了解前情(用时:

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2.提出疑问:

西门豹初到邺县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原因是什么?

1.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2.回答问题:

西门豹初到邺县,看到的景象是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原因是天灾人祸。

  学生如果不能准确概括出原因,教师可以适当引导。

二、精读课文,学习经过(用时:

20分钟)

1.组织学生默读第10~14自然段,勾画批注,体会理解西门豹的惩恶办法,揣摩其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

3.全班汇报,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描写西门豹言行的句子,说说西门豹惩治巫婆和官绅的办法好在哪里。

(1)随机出示课件中西门豹在惩治巫婆的过程中说过的话。

(2)出示西门豹在惩治官绅的过程中说过的话。

4.体会官绅、老百姓的心理活动。

5.指导朗读。

1.阅读第10~14自然段,边读边用“  ”画出西门豹的言行,用“____”画出巫婆和官绅的表现。

2.小组交流,汇报学习收获。

(抓住西门豹的四次“说话”和官绅的表现“提心吊胆、大气也不敢出、面如土色、磕头求饶、直淌血”等揣摩西门豹的智慧和威慑力。

3.全班汇报。

(1)找出西门豹在惩治巫婆的过程中说过的话。

①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语言,读出西门豹的坚决、丝毫不给巫婆留情面的感觉。

②仔细观察图中巫婆的神态、动作,想象巫婆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带着想象再练习朗读。

③全班练习朗读,体会西门豹的足智多谋。

(2)找出西门豹在惩治官绅的过程中说过的话。

①个别读句子。

②自主默读,体会话中的含义。

③汇报交流。

4.仔细观察图中官绅们的神态、动作,想象他们当时的心理活动。

同时,想象老百姓会说些什么。

5.

(1)自由读。

(2)男女生分组进行对比朗读,体会西门豹的言行的巧妙。

1.在体会西门豹对巫婆、官绅说的话时,引导学生关注“麻烦你去跟河神说一声”“麻烦你去催一催”,这些话体现了西门豹并不直接戳穿坏人的骗局,而是用既幽默又客气的话语,采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策略,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惩治了邪恶,教育了百姓。

2.引导学生在体会巫婆、官绅的心理活动时,充分发挥课文插图和课件的作用,直观感受。

3.在体会西门豹做法的巧妙时,引导学生思考:

为什么西门豹知道巫婆和官绅的骗局,不直接把他们抓起来杀掉呢?

因为当时老百姓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巫婆和官绅的真面目,西门豹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广大百姓通过河神娶媳妇的现场受到深刻的教育,从迷雾中觉醒。

为以后兴修水利打下坚实基础。

这是教学难点,教师要巧妙突破。

三、创编剧本,深入理解(用时:

1.阅读课后“阅读链接”中的剧本片段,根据“阅读链接”中的剧本开头改编课文。

2.根据创编的剧本,表演课文第10~14自然段的内容。

1.小组合作,创编剧本。

2.

(1)小组合作演一演。

(2)选出一个小组在全班进行表演。

1.教师向学生适当介绍剧本的形式,重在对话的指导及表演时的动作、表情的设定。

2.学生第一次接触剧本,以鼓励为主,不可做过高要求。

四、再读课文,学习结果(用时:

3分钟)

1.组织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2.全班交流。

3.提出问题:

如果你是邺县的百姓,你经过这件事之后,你会对西门豹说什么?

1.一边读一边想一想:

“好收成”靠的是什么?

2.交流自己的收获。

3.

(1)同桌分角色说说。

(2)汇报表演。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对西门豹进行评价。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用时:

1.总结全文。

2.布置作业:

(1)制作一期关于“破除迷信,相信科学”的手抄报。

(2)继续搜集关于西门豹的其他故事。

1.谈谈自己学习本课后的收获。

2.根据作业要求,准备做手抄报或者上网查找资料。

  可以组织学生在合适的时间交流搜集的故事,展示制作的手抄报,体会自主学习的快乐。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6西门豹治邺(人教部编版)

26西门豹治邺

文本分析:

本文是一篇记叙文,文中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代,讲的是魏王派西门豹去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巧施妙计,和群众一起破除迷信,兴修水利,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历史故事,刻画了一个为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的古代地方官的形象,赞扬了他反对迷信、尊重科学的品质。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先写了西门豹到邺这个地方后,通过调查研究,弄清了这里贫穷的原因;

接着重点写了西门豹是怎样巧妙地破除迷信的;

最后略写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兴修水利,使庄稼年年得到好收成。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学习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体会人物品质;

二是使学生受到破除迷信、尊重科学的教育。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豹、芜、娶”等12个生字,学会“魏、派、媳”等13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表演这个故事。

3.学习本课描写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受到破除迷信、尊重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找出邺这个地方贫穷的原因,理解西门豹是如何巧妙地破除迷信的。

教学难点:

1.理解西门豹的办法妙在何处。

2.将课文改编为剧本,并分角色表演课本剧。

课时安排: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把握文章思路,知道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由学生姓氏导入复姓概念,引出本文主人公。

导语:

这个学期就快结束了,大家都熟悉班上的同学了吗?

都交上好朋友了吗?

有谁觉得自己缺少朋友或者不受关注的,站起来向大家简单推销一下自己吧。

就按“姓什么,叫什么,性格怎么样,交友口号是什么”来说。

(学生发言)很好,希望你们能在班上收获更多的友谊和关注。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他们的名字有一个字的,也有两个字的,但他们的姓都是一个字。

其实呀,我们国家的姓氏虽然绝大多数都是一个字,但也有两个甚至更多字的情况,这种姓叫复姓。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主人公的姓氏就是两个字,他姓西门,单名一个豹字。

2.出示课题,介绍人物。

西门豹战国时期魏国安邑(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安邑一带)人。

魏文侯时任邺(今河南安阳一带)令,是著名的政治家、水利家,曾立下赫赫功勋。

他在治理邺地时,通过教化百姓,开渠引水,并寓兵于民,使得邺城民富兵强,成为战国时期魏国的东北重镇。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课文读通顺。

预设:

预留充分的自读时间,让学生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查查工具书,在有疑问的句子旁打上问号。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

教师纠正字音,识记生字。

会写的字:

西门

弟求

会认的字:

婆官

血开

方法拓展:

“豹、淹、旱”等字可以结合相关图片理解字义;

“魏”可以联系学生的姓氏进行记忆;

“派、逼”等字可以通过情境造句的方法理解字义。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和技巧,好的方法可以推广到全班。

◆形近字示例:

饶(求饶)——浇(浇花)

烧(烧水)——绕(围绕)妇(妇女)——扫(打扫)

归(回归)——刍(反刍)

◆顺口溜示例:

烧、浇、挠、饶、绕、晓:

有火才能烧,有水才能浇,有手才能挠,有食才丰饶,有丝来缠绕,有日见分晓。

(2)指导归类识字。

饣:

饶(富饶)饮(饮料)饼(饼干)馆(饭馆)

氵:

派(指派)淹(淹没)浮(浮动)注(注水)

(3)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重点字书写示范,指导生字书写。

(4)学生书写练习,教师巡视,纠正坐姿、握笔姿势、书写错误等。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圈画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交流圈画内容,教师结合交流情况点拨理解重点词语。

(1)西门豹到了那个地方,看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引导学生观察“荒芜”的图片,使学生直观认识到“荒芜”代表的意思,然后提示学生思考,得出田地长满野草的原因在于无人管理,自然迁移到“人烟稀少”的概念,明白该词语的含义。

(2)那些官绅都(提心吊胆),大气也不敢出。

可引导学生根据“提心”“吊胆”的字面意思合理想象,猜测词语的意思,再查阅词典,确定其准确含义。

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分析在何种具体情境下适合使用该词,并进行造句训练。

(3)官绅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

提示学生进入该场景——巫婆被扔进了河里,自己也马上要被扔到河里,展开想象,揣测官绅当时的心理、表情会是什么样的,然后意会“面如土色”的意思。

教师可以补充几张面如土色的图片加深学生的印象,也可以提示学生调动回忆,回想自己在班级里“面如土色”时的情形。

小结:

本课的生词既有本身词义复杂的词,也有在特定历史环境中才使用的陌生词。

大家一方面可以运用之前学到的方法来理解词语,另一方面也要学会查阅历史资料,补充词语相关的文化知识。

3.指导词语归类。

◆ABB式:

眼睁睁一个个

◆ABAC式:

越来越穷

4.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阅读与思考。

A.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是什么?

主要人物又是谁?

(战国时候;

邺;

西门豹)

B.西门豹看到了什么?

又做了什么?

(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破除迷信,兴修水利)

C.经过西门豹的治理,那里最后变成了什么模样?

(庄稼年年都获得好收成)

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到相关句子,再回答问题。

D.出示课件,填空并齐读:

本文讲述了(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他破除(河神娶媳妇)的迷信,又(兴修水利),造福于民的故事。

以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2)合作与交流。

先标上段序,小组合作,给课文划分层次,交流为什么这样划分,归纳出每一层次分别写了什么。

再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抓住西门豹的行动变化进行思考,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划分段落。

如果用起小标题的形式,那么故事的经过可以概括为: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9自然段):

西门豹来到邺这个地方,了解到给河神娶媳妇和旱灾造成了邺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第二部分(第10~15自然段):

在河神娶媳妇那天,西门豹将计就计,揭穿了“河神娶媳妇”的骗局,惩治了巫婆和官绅,教育了百姓。

第三部分(第16自然段):

西门豹发动百姓开渠引水,灌溉田地,邺地每年都有好收成。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适当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

古时候,人们由于知识水平不高,很多自然现象解释不了,就创造了各种“神”,把很多自然现象说成“神”的活动,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各种迷信思想和迷信活动。

而西门豹却敏锐地看出了这种做法的危害,巧妙地破除了当地的迷信思想,带领百姓走上了一条真正的致富之路。

下节课上,我们就将仔细分析西门豹的所作所为,体会他的大智慧。

今天这节课上,我们主要学习了生字和词语,朗读了课文,同时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划分了文章层次。

大家的表现都很不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在生字书写上进步很大,识记速度也有了很大提升;

在朗读老大爷的话时,注意到了人物语气的变化,真不错;

在词语理解方面可以当老师的小助手了;

还有同学,总结段落大意总能做到简洁、准确。

希望大家能够向他们学习,勇于发言,敢于提问,做一个积极向学的好学生。

因为只有这样做,你们才能真正投入到课堂上来,真正动脑思考,真正达到理解和学习的目的。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熟读课文,交流识字经验。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了解西门豹破除迷信的方法及其巧妙之处。

2.感受西门豹的人物形象,受到尊重科学的教育。

3.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课本剧。

1.了解西门豹惩办首恶、教育百姓的经过。

2.指导改编并表演课本剧。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教师小结指导。

西门豹魏国派出娶媳妇淹水硬逼浮着旱灾徒弟求饶

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西门豹通过破除迷信、兴修水利,最终使邺城的人民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但是,在邺城横行那么多年的迷信思想,有那么容易破除吗?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看看西门豹是怎么做的。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合作学习,初探事情起因。

(1)自由朗读第1自然段,思考:

西门豹到了邺这个地方后,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先由教师出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寻找答案,再与同桌交流,确定答案。

西门豹看到了邺城“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情景。

(2)分角色朗读第2~8自然段,明确西门豹摸清了哪些底细。

①教师出示表格,引导学生填表。

西门豹提出的问题

提问的目的

老大爷的回答

了解到的情况

这里为什么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了解原因

河神娶媳妇给闹的

河神娶媳妇是主要原因

这话是谁说的

了解作恶的是谁

巫婆说的

巫婆是“首犯”

新娘是哪儿来的

了解谁是受害者

没钱人家的女孩

受害人是穷苦人家的孩子

漳河发过大水没有

了解漳河的情况

没有发过,年年旱灾

漳河的实际情况

教师点名,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抓住人物的性格和身份,读出人物的特点,传达出巫婆官绅作恶多端和百姓可怜的情绪。

引导学生抓住西门豹的“四问”和老大爷的“回答”来填表。

②抓住老大爷回答中的三个“闹”字,理解字义,总括信息。

明确:

这三处“闹”分别是“河神娶媳妇给闹的”“每闹一次,他们要收几百万钱”“年年闹旱灾”,意思分别为“造成”“操办”“发生”。

可见邺地穷困的根源是迷信思想作怪,获益人是巫婆和地方上的官绅,而邺地实际需要解决缺水问题。

这里既有天灾,又有人祸,百姓愚昧。

(3)轻声读第9自然段,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以下问题:

①“这样说来,河神还真灵啊。

”西门豹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②“下一回他娶媳妇,请告诉我一声,我也去送送新娘”说明了什么?

①这句话是“正话反说”。

从表面上看,河神确实很灵,因为河神娶媳妇后的确没有发过大水。

但实质上,漳河没有发过水是因为这里降水量少,年年闹旱灾就是证明。

巫婆和官绅利用这一点来欺骗百姓,搜刮钱财。

西门豹讲这句话时心里已经明白河神娶媳妇是个骗局,“真灵啊”是反话,带有讽刺意味。

②这句话一语双关,西门豹要借送新娘惩办首恶的计划已经成竹在胸,这样说是为了防止因过早泄露而打草惊蛇。

2.交流讨论,深挖事情经过。

西门豹明显是打定主意要在河神娶媳妇那天破除迷信,那么他具体会怎么做呢?

他最后达到自己的目的了吗?

他的做法恰当吗?

请大家自由朗读第10~15自然段,跟随老师一起来探究。

(1)学生圈画西门豹的施计过程,教师相机点拨品析重要语句。

A.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神不会满意的。

麻烦你去跟河神说一声,说我要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

(西门豹为什么要说“这个姑娘不漂亮”?

他真的要另选一个姑娘吗?

西门豹这样说是为了找个理由把巫婆投到河里。

说这个姑娘不漂亮,河神不会满意,要另选一个漂亮的,西门豹并不是真的这样认为,而是故意装着认真给河神娶媳妇,用这些话做借口。

这样既可以挽救“新娘”,又可以惩罚巫婆,可谓一举两得。

B.等了一会儿,西门豹对官绅的头子说:

“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

”(如何理解西门豹此处的行为和语言?

“等了一会儿”并不是真的要等巫婆从漳河里出来,而是做出等的样子。

“还不回来”并不是西门豹认为巫婆能回来,而是故意这样说,表面上做出以为巫婆能回来的样子。

“麻烦”表面上是对官绅头子说的客气话,实际上是要严惩这个官绅头子,把他投进漳河里。

C.官绅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把头都磕破了,直淌血。

(这一句运用了什么描写?

他们为什么“面如土色”?

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这一句运用了神态和动作描写。

官绅吓得“面如土色”是因为他们害怕自己也被投进漳河,害怕丢了性命。

从中可知所谓的河神都是骗人的。

(2)再读西门豹施计过程,探究西门豹做法的巧妙。

①西门豹为什么要把官绅头子投进漳河?

为什么不把其他官绅都投进漳河?

②西门豹为什么不直接把巫婆和官绅抓起来杀掉?

③西门豹破除迷信巧妙在哪里?

教师出示问题,学生反复默读第二部分,分小组进行讨论。

在课堂上分享讨论的结果,教师做好引导和纠正工作。

①杀官绅头子的原因是A.他是首恶,与巫婆勾结骗钱害人;

B.不杀官绅头子就不能吓唬到别的官绅,逼他们说出真相;

C.不杀他,他又会联合别的巫婆来骗钱害人。

不杀其他官绅的原因是A.他们不是首恶;

B.逼他们说出真相;

C.表现西门豹惩罚有度。

②因为当时的老百姓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巫婆和官绅的真面目,西门豹这样做目的是使广大百姓在河神娶媳妇的现场受到深刻教育,从迷雾中觉醒,明白巫婆和官绅都是骗钱害人的。

西门豹最终用事实教育了被愚弄的老百姓,破除了迷信。

③巧妙之一在于安排周密。

西门豹先以姑娘“不漂亮”“河神不会满意”为由,派巫婆去跟河神“说一声”,再派官绅头子去“催一催”,这样做既保护了新娘,又惩办了巫婆、官绅头子。

巧妙之二在于不动声色。

西门豹假装客气,“麻烦”那些恶人去跟河神“说一声”,在不动声色中坚决地将他们扔进漳河。

巧妙之三在于假戏真做。

西门豹自始至终严肃认真地演好“送送新娘”这场戏,语言上不留一点儿破绽,行动上假戏真做,让官绅们胆战心惊,让老百姓有充分的时间看这场戏。

巧妙之四在于讲究策略。

区别对待,即惩办首恶,教训胁从,主要目的是破除迷信,教育百姓。

3.放手自学,领悟事件结果。

送走了巫婆和官绅头子,送走了封建迷信,邺地的人祸算是解决了。

那么天灾呢?

我们再接着看最后一个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16自然段,根据阅读体验互相提问并解决问题。

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学,统计学生们的提问,并让学生一一解决。

对于问题,教师可以做适当的提示。

如西门豹为什么要开渠引水?

(为解决干旱问题)本段与上段有什么逻辑关系?

(只有西门豹先破除迷信,人们才会相信他,才愿意去开渠引水,庄稼才能丰收;

如果不先破除迷信,就没有人敢开渠,人们照样逃离,就不会改善邺地的状况)

(2)复读全文,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西门豹是一个关心百姓生活、重视调查研究、尊重事实、有智慧、讲策略的人。

这个故事虽然发生在两千多年以前,却一直流传到了今天,并将一代代传扬下去。

人们会永远记住这个成功治邺的地方官,因为他的智慧,因为他的一心为民。

真正有德行的人会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名垂千古,而恶人只会遗臭万年。

三、拓展阅读,赏析名段(篇)

西门豹巧施妙计,就惩治了在邺地作恶的巫婆官绅,破除了邺地百姓的迷信思想,他的智慧让人敬佩。

我国古代像西门豹这样的聪明人还有不少,蔺相如就是其中的一位。

下面我们就一起读一读完璧归赵的故事,看看蔺相如又是怎么个聪明法。

1.出示课外阅读片段,指名朗读。

完璧归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