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翻译第二部分1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299579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英翻译第二部分1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汉英翻译第二部分1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汉英翻译第二部分1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汉英翻译第二部分1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汉英翻译第二部分1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英翻译第二部分1文档格式.docx

《汉英翻译第二部分1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英翻译第二部分1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汉英翻译第二部分1文档格式.docx

广义的文化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

(1)物质文化,如建筑物、服饰、食品、工具等;

(2)制度习俗文化,包括制度、法规,以及相应的设施和风俗习惯等;

(3)精神文化,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等,也包括哲学、科学、文学艺术方面的成就和产品。

二、文化中的语言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可以说,文化是语言活动的大环境。

文化反映在语言文字中,文化又存在于使用该语言文字民族的知识结构中。

语言中的文化因素与人们头脑中的文化意识相互作用,由此完成人际交流的任务。

原有的文化环境一旦改变或失去,或文化得以寄托的语言系统发生变化,文语联系就要中断,仅靠语言本身的概念意义,交流的任务可能难以完成,甚至失败。

三、语言中的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人类的各种文化只有通过语言才能传播、交流、发展、延续。

所以各种文化因素都能在语言中找到根据。

语言文字中处处都打有文化的烙印,语言活动过程中时时可见文化的踪迹。

第二节 

语言中的文化因素解析

语言中的文化因素,绝大部分蕴含在常用词语、句式和语用意义中。

下面分别从词汇、词组、句式等方面举例说明。

一、词汇中的文化

文化意义指词语概念意义之外的、能产生联想的内涵意义,具有这类双重意义的词语往往构成翻译的主要障碍,因为它们常常兼指多意,甚至以内涵意义为主。

这样的词语,虽然能在英语里找到概念相同的词语,却可能出现文化含义的不对应或假对应。

如:

(1)红(喜庆)一—red(暴力)

(2)白(丧服)——white(婚妙)

(3)蓝(蓝色)——blue(清高,忧郁,淫秽)

(4)黄(王权,淫秽)——yellow(怯懦)

(5)牧童(悠闲)——cowboy(冒险)

(6)农民(忠厚朴实)——Peasant(心胸狭窄)

(7)狗(鄙视)——dog(同情)

(8)龙(高贵)——dragon(凶恶)

(9)月亮(团圆)——moon(虚幻)

(10)宣传(中性词)一—propaganda(贬义词)

(11)乌鸦(“黑”)——raven(凶兆)

(12)喜鹊(善言,吉祥)——magpie(喋喋不休)

(15)猫头鹰(凶兆)——owl(聪明)

(14)老天爷(大自然)——God(宗教)

(15)精神文明(政治)——spiritualcivilization(宗教)

(16)芭其叶(“扇子”)——leafofapalm(胜利)

汉语和英语部有大量的成语、谚语和比喻手段,其结构、语义相用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所处具体文化环境的制约,因此一般能够比较突出地反映文化和语言的差异。

这类词语的交际价值在于语用意义,具有强烈的文化持征。

下列汉英表达意义不同,请试辨析。

(1)高校——highschool

(2)服务站——servicestation

(3)休息室——restroom

(4)儿戏——child’splay

(5)金砖——goldbrick

(6)大忙人——busybody

(7)政治运动——politicalcampaign

(8)令人发指——tomakeone’shairstandonend

(9)被踢出去——togetakickoutofsomething

(10)各吹各的号——toblowone’sownhorn/trumpet

(11)锦上添花——togildthelily

(12)亡羊补牢——tolockthestabledoorafterthehorsehasbeenstolen

三、语用方面的文化差异

话语的语用意义与文化环境关系密切,失去文化大背景,原有的语用意义就无从体现,或在不同文化背景中被赋予始料不及的其它意义。

语言中凡涉及社会应酬与人际关系的词语多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的烙印。

如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吃饭了么?

”。

汉语的告别语用“您走好”、“恕不远送”等,英语则用“Seeyou”、“Good-bye”、“Goodday”、“Goodnight”等。

中国人说自己时用谦称,指对方时用敬称。

叫对方“老李”能表示亲热,称呼“李老”则表示恭敬。

而英美人则不喜欢“老”(o1d)字。

中国人有大量自谦词,如“寒舍”、“敝人”、“犬子”、“贱内”、“老朽”、“拙作”、“愚见”等;

对他人则有诸多敬称,如“您”、“令尊”、“令堂”、“贵舍”、“贵校”、“高见”、“大作”、“鸿论”等。

英美文化中“自贬”成分较少。

接受礼品或谢意时中国人往往自谦一番,说“不敢当”、“有愧”、“过奖”等,西方人则坦率地认可,使用“I’msoglad…”、“It’ssolovely”、“Thankyou”等。

补 

充 

练 

将下列句子译成英文:

1.令尊高寿?

2.上哪去?

(见面打招呼)

3.借光!

4.慢走!

5.您在哪儿发财?

6.拙著已于上月出版。

7.何时请光临寒舍。

8.路上辛苦了。

第三节文化与翻译

汉语译成英语时,不但文化载体改变了,文化的读者环境也不复存在了。

这时就会出现两种情形:

一、靶语没有相应的词语来承载源语的文化因素,形成词语空缺。

二、译文受众缺乏理解原文所需要的文化背景知识,或者以自己的文化背景去理解译文,造成误解。

翻译时应准确把握原文的文化含义,恰当传译。

一、概念意义与文化意义基本相同

  此类词语能够“直译”。

例如:

1.露面toshowone’sface,toshowup

丢脸toloseface,face-losing

老手anoldhand

笑柄alaughingstock

碰壁runone’sheadagainstawall

好心kind-hearted

祸不单行Misfortunesnevercomesingly

趁热打铁Strikewhiletheironishot.

混水摸鱼tofishintroubledwaters

花钱如流水tospendmoneylikewaters

一只耳朵听,一只耳朵冒togoinatoneearandoutattheother

2.三月里刘熏宇来信,说互生病了,而且是没有希望的病,医生说只好等日子了。

四月底在《时事新报》上见到立达学校的通告,想不到这么快互生就殁了!

(朱自清《哀互生》)

InMarchIheardfromMr.LiuXunyuthatHushengwassickandhopelesslysickatthat.Thedoctorsaidtherewasnothinghecoulddobutwaitforthedaytoarrive.TowardtheendofApril,IcameacrossanobituaryissuedbyLidaSchoolinthenewspaperCurrentAffairs.Howquicklythedayhadarrived!

(刘士聪译)

分析:

原文中的“等日子”直译成“waitforthedaytoarrive”,在上下文的衬托下,意思不难理解,而且表达出原文的含蓄和委婉。

最后一句用“Howquicklythedayhadarrived!

”译“殁”字,既与上文相呼应,表达出“死”的意思,还更能体现原文的感叹语气,并且保留了“殁”字的含蓄。

称得上是一例妙译。

二、概念意义对应,文化意义空缺

原文词语在靶语里有概念意义的对应词,但没有原文的文化意义,常见于比喻性词语。

如“胸有成竹”译为英文的“Hehaslonghadafully-grownbambooinhisbosom”,就丧失了比喻意义。

此类词语的概念意义仅是手段,比喻意义才是目的。

翻译时可意译,或借用英语的喻体。

老王和我算是柳家大院最“文明”的人了。

“文明”是三孙子。

(老舍《柳家大院》)

OldWangandIareconsideredthegenteelfolkinthecompound.Gentilitybehanged!

(Gentilitybeblown!

Gentility,thedeucetakeit!

本例子中的“三孙子”是中国尊卑文化所产生的骂人词语,如直译为“thirdgrandson”,难为英美人士所领悟,故改译为具有西方特色的咒骂语。

2.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红楼梦》)

译文I:

ShelookedmoresensitivethanPikan,moredelicatethanHsiShih.(Tr.YangXianyi)

译文II:

ShehadmorechambersinherheartthanthemartyredBiGan;

AndsufferedatithemorepaininitthanthebeautifulXiShi.(Tr.DavidHawkes)

本例集中体现了汉语的文化意义、修辞手法以及比喻用法。

“比干”与“西子”所包含的文化含义及典故一时无法向译文读者交代明白,所以译文I仅传达原文的基本用意,即聪颖灵气和孱弱的美姿。

译文II试图传达这两个词的文化含义,却忽略了更为重要的比喻用意,致使整体意义不够忠实。

三、概念意义不同,语用意义不同

1.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大骂其新党。

(鲁迅《祝福》)

Whenwemet,afterexchangingafewpoliteremarkshesaidIwasfatter,andaftersayingthatimmediatelystartedaviolentattackontherevolutionaries.(ForeignLanguagesPress,1972)

分析:

中国读者对于“说我胖了”容易理解,这是中国人重逢时的寒暄语之一。

英美人士不明个中缘由,且忌讳肥胖,很容易以为是一种规劝和告诫。

因此应增添解释性词语。

试改译如下:

Afterexchangingafewpoliteremarkswhenwemet,heobservedthatIlooked"

fat"

andhavingmadethatcomplimentaryremarkhelaunchedaviolentattackontherevolutionaries.

2.(凤姐:

)“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嫡亲的孙女儿似的。

”(《红楼梦》)

"

Andeverythingabouthersodistingue!

Shedoesn'

ttakeafteryoursideofthefamily,Grannie,she'

smorelikeaJia."

(Tr.DavidHawkes)

Herwholeairissodistinguished!

ttakeafterherfather,son-in-lawofourOldAncestress,butmorelikeaJia."

(Tr.YangXianyi&

GladysYang)

凤姐在贾母面前称赞林黛玉,又说她不像贾母的外孙女,而像亲孙女,是在借黛玉恭维贾母。

译文I中的“yourside”讲的虽然也是真话,却并不中听,不讨贾母的欢喜,也不是凤姐的用意。

译文II用“herfather”替代了贾母,既澄清了“外孙女”所含的语义关系,又达到了原文语用的目的。

翻译时要特别小心英语某些词语的负面联想意义,注意避免无意间产生的有悖于原文用意的意思。

下面的英译文在英语文化中可能引起不好的联想,试改译:

(1)“蓝天”牌牙膏——“BlueSky”brandtoothpaste

(2)“白象”牌电池——“Whiteelephant”brandbattery

(3)“金龙”牌电扇——“GoldenDragon”brandelectricfan

(4)“芳芳”牌牙膏——“FangFang”brandtoothpaste

(5)“银耳”汤——“whitefungus”soup

练 

下列成语性词语多含有比喻,基本意思相同,但比喻的形象在中文和英文中有区别。

在英译文的空线上加上适当的词,以完成该习语的翻译。

1.缘木求鱼toseekahareina_________'

snest

2.大海捞针tolookforaneedleina______stack

3.一箭之遥ata________'

sthrow

4.守口如瓶dumbasan_____

5.面如土色aswhiteasa__________

6.胆小如鼠astimidasa

7.一模一样aslikeastwo______

8.蠢得像猪asstupidasa_________

9.瓮中之鳖likearatina_______

10.犟得像牛asstubbornasa_______

11.睡得死沉sleeplikea_________

12.对牛弹琴tocast________before_________

13.一丘之貉____________ofafeather

14.掌上明珠the_____ofone'

seye

15.像落汤鸡aswetasadrowned____________

16.满腹文章havea__________crammedwithknowledge

17.聋得像石头asdeafasa_______

18.像没头苍蝇asblindasa______

19.无风不起浪no_______without_______

20.挂羊头卖狗肉cryup___________andsellvinegar

参考书目

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北京:

外文出版社,2004.

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毕继万.《世界文化史故事大系——英国卷》.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郭建中.《文化与翻译》.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金惠康.《汉英跨文化交际翻译》.贵阳:

贵州教育出版社.1998.

金惠康.《跨文华交际翻译》.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金惠康.《跨文华交际翻译续编》.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孔慧怡.《翻译·

文学·

文化》.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李瑞华(主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吕俊《跨越文化障碍――巴比塔的重建》.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申小龙.《语言的文化阐释》.上海:

知识出版社.1992.

汪福祥、伏力.《英美文化与英汉翻译》.北京:

外文出版社.2003.

王克非.《翻译文化史论》.上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