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高考考试说明政治解读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四川高考考试说明政治解读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高考考试说明政治解读分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说到底就是要能够用图表、数据来把握事物的特征、规律或关系,应用所学知识对社会现象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多角度、多层次的描述。
3.能够准确、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
在对试题进行通读、理解之后,必须对试题的所有信息进行筛选和整理,对不同信息进行必要的分析与整合。
试题围绕某个主题通过一定的背景材料构建新的情境。
背景材料中一般会包括回答问题所需要的信息,但是背景材料在为主题服务的同时,并不是一次性地、集中地将问题的各个要点全部展现出来,试题的设计由于形式的多样化而使主题的要点分散于各个数据、图表或文字之间,需要从中提炼、整合,形成完整的观点或认识。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
所谓调动知识,是指对原有知识资源的支配。
调动和运用知识,即通过对信息的接受和反应启动原有的知识储备,再经过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思维过程解决问题。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通常表现为能将接收到的信息迅速与相关的知识内容建立准确而有效地联系,并自如地调用或驾驭有关知识、规律、原理等完成任务,解决问题。
因而这一能力目标既检测受试者的思维速度与品质以及其所具有的知识结构、体系的完备程度,又是对学习意义的深化。
学以致用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原则和目的。
要能把教材中学到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应用于实践之中,以此来解释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从多角度、多层面运用多种知识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但考生解答问题时所需调动和运用的知识并非是完全可以照搬已有知识储备的。
试题所设置的新的情境、提出的新的问题要求考试从知识储备系统中查找,甄选出已存储的、相关的知识,将它重现和再认,并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将之运用在特殊的要求中。
1、能够根据从题目中获取和解读的试题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作出必要的判断
所谓有针对性地调动和运用知识的问题主要是指运用知识的准确性问题。
主要包含两层含义:
第一,对于不同的问题用相应的知识来说明。
倘若所调用的知识与试题的情境、要求等不相符合,或者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答非所问,则对问题的回答就是无意义的。
第二,所调用的知识与试题要求相对应时,也应满足知识体系上的科学性。
这能反映考生在日常学习中积累知识和掌握知识是否扎实。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在非选择题的部分,政治科考试在涉及问题时由于表述的不同所要求考生回答的内容也是不同的。
例如,设问中的要求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差别,“为什么”、“怎么样”的问法,更多地强调把重点放在如何运用知识上。
这也就要求考生在认识和说明问题的时候,应注意这些差别,有针对性地调动知识,判断并回答问题。
2、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
以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以及党和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作为情境材料呈现在试题中,是政治高考命题的一种重要形式。
因此,政治科高考除了要求考生能够有针对性地调动和运用课本知识外,还要求考生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来回答问题。
3、能够展现出检索和选用自己的“知识库”中有关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
考生不仅要能够调动和运用课本以及重大时事等政治学科的相关知识来解答问题,而且要能够展现出检索和选用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积累的各学科各方面的知识,所形成的“知识库”中有关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如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推理能力等,考生检索知识的能力越强,就越能准确地调动和运用知识。
(三)描述和阐释事物
描述事物即表现事物的形态或状态,阐释事物即对事物的说明和解释。
“描述和阐释事物”在考试时往往是题目的具体要求和任务。
描述事物的能力主要表现在观察的细致、全面,表达的准确、简洁;
而阐释事物的能力则在准确表达的同时,又表现为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理性思维的水平。
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实际上就是指能通过思维过程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并使用简明、准确的政治学科术语予以叙述。
1、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
中学政治教学,绝大部分知识是以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的形态呈现。
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是中学政治教学的最基本能力要求。
2、能够利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理解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1)所谓历史的观点和方法,就是在考察事物的特征时,加入时间的因素,即着眼于事物发展变化本身与引发这种变化的历史条件之间的联系,进一步认识这种变化的规律性及意义等。
所谓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不能孤立地、静止地观察和分析问题。
(2)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现象描述的是事物的外部表现和表面特征。
本质指的是事物的内在联系。
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要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不仅要学会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现象,更要学会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3、综合阐述或评论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对于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阐述和评论,不仅局限在某一模块的角度,还要注重政治学科中几个模块知识的综合运用。
通过这种知识的综合,使知识体系本身得到充实和扩展,培养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四)论证和探究问题
论证在逻辑学中的含义是指引用论据来证明论题的真实性的论述过程。
而当这一过程在考试形式中出现,则主要表现为回答问题或完成题目要求的任务时论述和证明的能力。
论证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对学科知识总体把握的程度。
第二,答案组织的逻辑性和层次性。
探究,即对问题的研究和探讨。
探究问题的过程实际上是立论的过程,即对某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在考试过程中,探究实质上表现为一种态度,是对未知知识研究的欲望,或对某些结论勇于提出新的假设。
考试题目设置的情境往往是课本中未曾出现过的,要求回答的问题也可能是从未遇到过的,在这种情形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探究问题的过程。
这一过程不仅反映考生综合的学习能力,而且能够从侧面反映出考生追求真理、遇到困难不放弃、勇于挑战的意志品质。
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是高考政治科考试测量的重要能力。
考生在回答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对知识体系的驾驭能力,语言组织的逻辑性、层次性水平,以及对相关问题的探究态度是体现考生整体文化素质的重要方面。
1、根据有关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发现或者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
这一要求是根据新课程培养目标提出来的。
考查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考查考生学习了多少知识,而在于考查考生自己获得知识、掌握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与素质,考查考生对各种知识的迁移整合和创新运用的能力,考查考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2、综合使用题目提供的信息、课堂学习或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方法,提出比较必要的论据,论证和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
针对试题设置的具体情境,考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从中得出多方面的要点,然后从这些要点中筛选出符合试题设问的内容,并将这些要点整理成合乎逻辑、层次分明的结论,是考生实际掌握、理解、运用知识的外在表现,也是考生整体素质的集中体现。
3、能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所谓顺畅的语言,是指回答问题组织答案时要立论明确,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准确描述思想政治学科领域所涉及的相关事物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基本观点等;
能够准确运用相关学科术语,对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等方面的有关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作出客观地叙述或说明。
所谓清晰的层次,就是组织答案的用语必须准确合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能笼统含糊。
所谓正确的逻辑,就是在组织答案时考虑上下文之间的逻辑性,并有清晰的层次。
二、考试内容与范围(标注黑体字的考点为易忽略和高考调整知识)
第一部分经济生活
1、货币
(1)货币的本质
商品的基本属性----p5货币的产生与本质-----p5
货币的基本职能------p6金属货币与纸币-----p7-8
(2)货币的种类与形式
货币与财富-----p25结算与信用工具-----p8外汇和汇率-----p10
2、价格
(1)价格的决定与变动
价值与价格-----p13价值决定价格-----p14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p14
供给与需求-----p12影响(均衡)价格的因素-----p11
(2)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p15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p16
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p15--16
3、消费
(1)消费及其类型
影响消费的因素-----p17消费类型-----p18--19消费结构-----p19
(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消费心理-----p20消费行为-----p21(正确的消费观)
4、生产与经济制度
(1)生产与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p29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p29发展生产的意义-----p30
(2)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p31国有经济及其主导作用-----p31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p35
5、企业与劳动者
(1)生产的微观主体一一企业
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p36公司的类型-----p37公司的组织形式-----p38
公司经营与公司发展-----p39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p40
(2)劳动者
劳动与就业-----p41--42劳动光荣-----p41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p43
维护劳动者权益-----p44
6、投资与融资
(1)商业银行
利息、利率与本金-----p45储蓄存款-----p46
中国商业银行体系-----p46(图片思考)商业银行的业务-----p47
(2)投资
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p48股票-----p48债券-----p50商业保险-----p51
(3)融资-----p50(相关链接)
7、个人收入的分配
(1)分配制度
生产决定分配-----p58按劳分配及其作用-----p59我国多种分配方式并存-----p59
(2)效率与公平
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p61提高效率、促进公平-----p74
8、国家收入的分配
(1)财政收入与支出
财政收入的构成-----p66(相关链接)税收与财政的关系-----p68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p66财政支出-----p67
财政支出的构成-----p67财政收支平衡-----p68
(2)财政的作用
财政与基础设施工程-----p65财政与宏观调控-----p65财政与人民生活保障-----p65
9、征税与纳税
(1)税收及其种类
税收-----p68税收的基本特征-----p69税收的种类-----p69税收的作用-----p68
(2)依法纳税
纳税人-----p71负税人-----p71依法纳税-----p71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市场经济基本原理
市场与计划-----p79市场调节及其弊端-----p81市场配置资源-----p79市场秩序-----p80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p82宏观调控-----p84
11、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小康社会-----p86经济建设的要求-----p86--87
(2)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发展观-----p87--88经济持续协调发展-----p88--90
12、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1)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p91--92跨国公司-----p93经济全球化的影响-----p94
(2)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对外开放-----p98(最后一段)国际经济组织-----p95国际经济合作-----p96--97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p96--97
第二部分政治生活
1、公民的政治生活
(1)我国的国家性质
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p5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与特点-----p5
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p5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p7
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观点-----p5
(2)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p8--9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p9
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p10--11和主要内容-----p12
(3)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
我国的选举制度及选举方式-----p16--17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p20
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p22我国的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及其意义-----p24--25
我国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和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p27--28
公民要负责地行使民主监督权利-----p29
2、我国的政府
(1)我国政府的职能和责任
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p37我国政府的作用-----p38
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p39
(2)政府权力的行使与监督
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和要求-----p44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p44
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p46我国行政监督体系-----p47
(3)政府的权威
政府的权威及其体现-----p48(阳光政府)我国政府权威的来源和树立-----p49
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的法律地位-----p55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p56
人民代表的产生-----p56人民代表的职责-----p57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p60
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p61(第一段)
(2)我国的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p63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p63,67
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p64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p70--71
(3)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p73(第一段)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p73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p76(探究与共享)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p76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p78--79我国的宗教政策-----p80(第二段)
4、当代国际社会
(1)国际社会的成员
主权国家-----p89国际组织-----p90联合国-----p91
(2)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p94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p95
(3)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时代的主题-----p98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p101--102
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p100
(4)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宗旨和立场-----p106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p106
我国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p107(最后一段)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p109
第三部分文化生活
1、文化与生活
(1)文化与社会
文化的内涵与特点-----p6--7文化的形式-----p8文化的社会作用-----p9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p10--11文化与综合国力-----p11,22
(2)文化对人的影响
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p13--14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p16
丰富精神世界,促进全面发展-----p18--21
2、文化传承与创新
(1)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p29--30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p31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p32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p34--35
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p36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p37(第二段)
(2)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p4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p43
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p44--45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p43--44
(3)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p48文化创新的意义-----p49
创新与继承的关系-----p52--53创新与借鉴、融合-----p54
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p55
3、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灿烂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p62--69中华文化的包容性-----p70(第二段)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p70(第一段)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p72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p74--75
民族精神的时代特征-----p76--77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p81和意义-----p78--79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走进文化生活
文化市场对文化的影响-----p87(倒数一二段)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p89
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p90--91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p95--96发展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和要求-----p97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p97--98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p103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体系和主要内容-----p100-103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p105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p105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公民道德基本规范-----p106--107
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p108
第四部分生活与哲学
1、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是什么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p7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p8
哲学与时代精神-----p16哲学的作用-----p6
(2)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p10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p11
(3)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p1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p12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p12
(4)唯心主义及其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p13客观唯心主义-----p13
(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p18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p20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p22
2、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哲学的物质概念
自然界的物质性-----p28人类社会的物质性-----p30
(2)哲学的运动概念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p31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p32
(3)物质运动的规律
规律的概念-----p3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p33
(4)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的起源-----p35意识的生理基础-----p36意识的内容与形式-----p36
(5)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能动性的特点-----p38意识能动性的表现-----p40
(6)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用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p4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p41
(7)实践
实践的概念-----p42实践的特点-----p42
(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p44实践是认识的动力-----p45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p45实践是认识的目的-----p46
(9)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