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规划的发展概述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294748 上传时间:2022-12-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99.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规划的发展概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旅游规划的发展概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旅游规划的发展概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旅游规划的发展概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旅游规划的发展概述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旅游规划的发展概述Word文档格式.docx

《旅游规划的发展概述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规划的发展概述Word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旅游规划的发展概述Word文档格式.docx

系统思想是旅游规划研究的一大特色,目前西方较为流行的旅游系统模型有利珀模型、米尔-莫里森模型、冈恩模型和霍尔模型等几种,如图1.1、图1.2、图1.3和图1.4所示。

图1.1利珀的旅游系统及其环境模型

资料来源:

利珀(N.Leiper),1990(略有改动)

图1.2米尔-莫里森的旅游系统模型

米尔、莫里森(Mill&

Morrison),1985

图1.3冈恩的旅游功能系统模型

克莱尔·

冈恩(ClareA.Gunn),1972

图1.4霍尔的旅游市场系统模型

米歇尔·

霍尔(C.MichaelHall),1998

1977年,世界旅游组织(WTO)对有关旅游开发规划的调查表明,43个成员国中有37个国家有了国家级的旅游总体规划。

随后,世界旅游组织出版了两个旅游开发文件:

《综合规划》(IntegratedPlanning)和《旅游开发规划清单》(InventoryofTourismDevelopmentPlans)。

前者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的一本技术指导手册,后者则汇集了对118个国家和地区旅游管理机构和旅游规划的调查。

1979年,世界旅游组织在实施全球范围内的旅游规划调查的基础上,形成了第一份全球在制定旅游开发方面的经验报告。

报告指出:

当时只有55.5%的规划和方案被实施,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之间存在脱节;

制定旅游规划与使用的各种方法之间差别很大;

规划对成本收益方面考虑得较多,而社会因素涉及少;

地区级规划要比区域级、国家级、国际级规划更有效和普遍。

这一调查报告对当时的旅游规划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1979年,冈恩教授出版了他早期旅游规划思想体系的总结性著作:

《旅游规划》。

(四)快速发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是旅游规划研究与实践的大发展时期,旅游规划思想理论得到进一步充实,规划方法日趋多样化。

旅游规划不仅在发达国家进一步普及和深化,而且也普及到了许多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同时还出现了旅游规划修编,如夏威夷州旅游规划的修编(1980)。

旅游规划的研究经过20世纪60年代的探索和70年代的实践,到80年代对旅游规划本身的认识则更为深刻。

1985年,彼得·

墨菲(PeterE.Murphy)出版了《旅游:

基于社区的方法》一书,在规划方法上墨菲的社区方法和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也被应用到规划之中,定量技术研究也得到迅速发展;

1986年,盖茨(D.Getz)发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旅游规划模型”;

1988年,冈恩出版了《旅游规划》(第二版);

1989年,道格拉斯·

皮尔斯(DouglasPearce)出版了《旅游开发》(TourismDevelopment)一书,他在论著中深入地揭示了旅游规划的内涵,认为旅游规划是经过一系列选择决定合适的未来行动的动态的、反馈的过程,未来的行动不仅指政策的制定,更主要是目标的实现。

由此,旅游规划的理论体系基本形成。

学术界也基本上达成共识,即认为旅游规划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交叉学科,任何其他学科的规划,包括城市规划和建筑规划都无法取而代之。

(五)深入发展阶段

到20世纪90年代,国外旅游规划已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规划标准与程序,出现了专门从事旅游规划的旅游规划师,旅游规划理论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和多方位的完善,并且在旅游规划这门学科上开始有了一个较完整的理论框架。

90年代初,美国著名旅游规划学家爱德华·

因斯克普(EdwardInskeep)为旅游规划的标准程序框架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代表作有《旅游规划:

一种综合性的可持续的开发方法》和《旅游度假区的综合开发模式——世界六个旅游度假区开发实例研究》,前者是面向旅游规划师操作的理论和技术指导性著作,他在书中介绍了缅甸、马耳他、斐济、匈牙利、印度、北爱尔兰、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夏威夷、加拿大惠斯勒、不丹、赞比亚、坦桑尼亚桑给巴尔等各级各类地区的规划案例;

后者是源于1990年因斯克普、科伦伯格等人受世界旅游组织之邀对印度尼西亚巴厘岛杜阿度假区、韩国庆州波门湖度假区、墨西哥坎昆度假区、多米尼加波多普拉塔度假区、土耳其南安塔利亚旅游开发工程、西班牙加那利群岛蓝沙罗特岛的旅游规划项目等六个旅游开发项目做的实例研究,该书旨在总结度假区开发经验,借以指导世界旅游组织成员国的度假区开发。

1993年,世界旅游组织出版了《可持续旅游开发:

地方规划师指南》。

这些著作的问世使旅游规划的内容、方法和程序日渐成熟。

除对旅游规划操作本身的重视和研究外,许多学者还从不同角度对旅游规划予以了关注,如上述因斯克普的两本著作,由纳尔逊(J.G.Nelson)、理查德·

巴特勒(RichardW.Butler)、杰弗里·

沃尔(GeoffreyWall)主编的论文集《旅游和可持续发展:

监控、规划、管理》就着重于旅游规划贯彻和实施过程方面的研究,对规划的实施监控和管理给予了很大的重视。

亚太旅游协会(PATA)高级副总裁罗杰·

格里芬(RogerGriffin)提出的“创造市场营销与旅游规划的统一”的观点,是在辩证地理解旅游规划与市场营销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的,这反映了旅游规划对市场要素的重视。

1995年,加拿大地理学家斯蒂芬·

史密斯(StephenL.JSmith)在TourismAnalysis:

AHandbook(中译本名为《旅游决策与分析方法》)一书中以简明实用的方式给旅游规划人员、研究人员、咨询人员和决策者介绍了36种较重要的数量分析方法,对每种方法的用途与其他研究手段的关系以及可能出现的疏漏做了较好的阐述。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态旅游理念渗透到各种旅游规划之中,逐渐发展成为旅游规划的主流和方向。

1992年,澳大利亚学者罗杰·

道林(RogerK.Dowling)提出的“从环境适应性来探讨旅游发展规划”的观点,把环境规划和旅游规划融为一体,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同年,美国的伊丽莎白·

布(ElizabethBoo)出版了《生态旅游走向繁荣:

开发和管理规划》一书。

1993年,世界旅游组织出版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地方旅游规划指南》等很有影响的旅游规划专著。

1995年,道格拉斯·

皮尔斯在《旅游新的变化:

人、地、过程》中提出的“动态、多尺度、集成的旅游规划方法”,其规划框架与罗伯特·

克里斯蒂·

米尔(RobertChristieMill)、阿拉斯泰尔·

莫里森(AlastairM.Morrison)和冈恩等提出的区域旅游规划框架相似,但在环境方面是有区别的,反映了一种生态旅游规划框架。

1995年4月27日—28日,在西班牙加那利群岛蓝沙罗特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计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共同召开了由75个国家和地区600余名代表出席的“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会议通过了《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和《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方法在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和规划中的地位,并明确规定了旅游规划中要执行的行动。

目前,在旅游规划中对于生态旅游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越来越重视。

此外,国外学术界对旅游开发所产生的各种社会效应也十分关注,从社会学、人类学方面研究旅游发展问题的学者也越来越多。

西方的主要旅游期刊如《旅游研究纪事》(AnnalsofTourismResearch)、《旅游研究杂志》(JounralofTourismStudies)、《旅游管理》(TourismManagement)、《旅游游憩研究》(TourismRecreationResearch)、《休闲科学》(LeisureSinence)、《旅游评论》(TourismReview)和《可持续旅游杂志》(JounralofSustainableTourism)等都发表了大量的有关旅游开发和规划方面的研究论文。

此外,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出版了旅游规划方面的多种出版物,如《国家和区域旅游总体规划的建立与实施方法》等,显示出了世界旅游组织对规划指导性和操作性的重视。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娱乐休闲度假旅游呈上升势态,休闲、娱乐和度假规划的研究也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二、国外旅游规划的发展特点

(一)利益多元化

就国外旅游规划的发展历程看,它是从微观规划起步的,并向区域性和行业性规划逐步发展。

微观规划主要是关于旅游项目或设施的市场评估、场地设计、宾馆选址等方面的内容,并且都是来源于私营业主的委托。

这一特性决定了国外旅游规划一开始就十分注重维持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均衡和效益的分析。

该传统随着旅游规划的发展一直保存至今。

国外旅游规划的这一特点不仅体现在旅游业利益相关者间的利益分析上,更体现于注重旅游业利益相关者间的利益关系协调。

其中“社区法”在国外旅游规划中的广泛应用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由于旅游地的发展目标、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地环境建设等一系列内容的目标、对策和行动方案不仅涉及当地居民的利益,还涉及许多产业部门与企业的利益。

因此“社区法”认为,为使各相关利益主体在规划中能得到合理体现和维护,最佳的办法就是在制定规划过程中吸纳他们的才智、经验,考虑他们对规划方案的感知,强调社区居民及其他利益相关主体参与到规划和决策的制定过程中来,从而使规划实施后能尽量减少各利益相关主体对旅游的反感情绪和冲突行为,最终把旅游业整合到当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系统之中,使旅游业健康、持续、和谐地发展。

例如,在国外目前较为通行的做法是,由某个组织和机构牵头,根据规划区的地方特点和规划性质,邀请各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在充分发挥各自专业特长的基础上合作编制规划。

(二)协调一致性

国外旅游规划的制定不仅涉及旅游业利益相关者间的利益关系协调,还要求规划各个部分内容之间要浑然一体,即要保持协调一致。

作为国外旅游规划主导思想方法之一的“系统规划法”体现了这一特点,它能使旅游规划在整体上保持和谐、协调与综合平衡。

早期总体规划中所采用的综合动态法是系统规划法的雏形,而在系统规划法中又引进了系统论和控制论的思想,通过制定旅游规划及其实施来控制旅游系统,从而保证规划内容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系统规划法在保留对旅游系统本身的功能和系统的复杂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更强调要注重政策的制定和选择,以及社会经济影响分析(主要是成本效益研究)。

具体到旅游行业,如冈恩、米尔和莫里森根据系统分析法把旅游系统分为需求和供给两个功能部分:

旅游者构成需求方;

不同的运输方式、吸引物、提供服务和娱乐的设施、旅游信息和促销等构成供给方。

同时,冈恩还指出特别影响旅游系统功能的要素有:

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工商企业家、金融资本、劳动力、完全性、社区、政府政策和组织(或领导)。

因此,旅游规划师在制定旅游规划时必须对以上各方面因素综合考虑。

(三)可持续发展

目前,在国外旅游规划的众多方法中,可持续发展思想属于主流脉络,代表着当代国外旅游规划思想的主流。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使许多旅游目的地各具特色,特别是在那些小岛屿和环境敏感地区,旅游发展不能破坏这种脆弱的平衡关系。

在国外,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真正广泛推广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

1990年,在加拿大召开的Globe’90国际大会上构筑了旅游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的基本框架,促进了全球范围内倡导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新潮流。

随后,因斯克普在他的《旅游规划:

一个综合和可持续发展方法》中提出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方法,明确提出旅游规划、开发、管理的目的是让其自然和文化资源不枯竭、不退化,并维护成一种可靠的资源,作为将来永远不断利用的基础。

1997年6月,世界地理理事会、地球理事联合会根据联合国《21世纪议程》共同制定了《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

该议程又把“可持续旅游业发展的规划”作为其行动框架中一个重要的优先领域,从而使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旅游规划中的主导地位正式得到确认。

布伦特·

里奇(BrentRitchie)与克劳奇(Crounch)于2003年出版的《目的地竞争:

一个旅游可持续发展视角》一书被世界旅游组织视为旅游界经典之作,里奇因此获得2005年世界旅游组织颁发的尤利西斯杰出学术贡献奖。

该书为旅游目的地规划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框架。

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国外旅游规划方法论领域中的最为根本的指导思想,在不同领域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旅游地的环境保护及旅游资源保护;

对旅游业持续健康目标的追求;

旅游业内外的利益协调、旅游地空间调控及时序调控等。

从总体上看,西方国家旅游规划的发展历程基本上经历了由全面发展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如图1.5所示。

图1.5旅游规划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我国旅游规划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

一、我国旅游规划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旅游规划工作起步较晚。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各地旅游局的设立,一些地区开始着手编制旅游规划,同时在建设部门出现了风景旅游城市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在林业部门出现了森林公园规划等,旅游规划工作的意义与作用已经开始被各地方政府所认识。

由于我国旅游业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特殊性,旅游规划从内容、形式和作用都体现出历史的阶段性。

此外,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和旅游业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旅游业发展水平也呈现出空间的不均衡性,因此,各地的旅游规划发展阶段也不同步。

(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程

魏小安等(2000)根据对国际、国内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分析总结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阶段和趋势,即确定支柱产业地位,树立可持续发展战略,形成完善的旅游产业结构,促进协调的区域发展,完成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开拓知识化管理之路,突出文化性竞争,开创国际化发展模式,建立规范的法治体系,大中华旅游圈的兴起。

这些发展趋势可以说是我国地方旅游规划的大背景。

我国旅游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分别表现出不同的旅游发展特征,如表1.1所示。

表1.1我国旅游发展的阶段

旅游发展特征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旅游产业功能

经济功能

以经济功能为主、多功能共同发展

注重生活质量

旅游市场

贵族化旅游

大众化旅游

细分化旅游

旅游增长方式

自然增长

竞争性增长

共赢性增长

区域发展

重点景区

重点旅游地带

重点旅游区域

旅游资源开发

普遍开发

重点开发

创新开发

产品开发

资源导向

深化开发

市场导向开发

旅游企业竞争

价格竞争

质量竞争

文化竞争

旅游管理

重点管理

全面管理

法制管理

产品成长

陈列式观光游览

表演式展示

参与式体验

旅游类型

人文自然景观型旅游

人造景观型

科技参与型

魏小安,2000

旅游规划是基于所规划区域的发展条件和现状,选取上述各发展阶段中的相应阶段,也可根据发展形势的实际需要适度超前,同时旅游规划必须要符合国家旅游业发展的宏观产业政策。

此外,还可根据我国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三大旅游市场”的顺序划分发展阶段,特别是国内旅游、休闲度假热的兴起,使对于旅游资源的评价和开发利用,旅游接待设施的建设等规模、方向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二)我国旅游规划的发展历程

从全国范围看,我国旅游规划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78—1985年):

资源导向阶段

1978年,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方针逐步确立,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得我国工作的重心开始回到经济建设上来。

在这次改革浪潮中,旅游业的创汇作用被许多中央领导所重视。

在中央领导的关注下,以国务院名义组织召开的4次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切实的条件和动力。

在这个大背景下,旅游业在我国开始兴起,主要是以入境观光旅游为主,旅游接待设施和条件相对而言较为落后。

由于地理学家与经济学家的学术背景和学科特长,最早介入到旅游规划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大多是具有地理学背景的,因而这一时期的旅游规划主要是以旅游资源普查、评价和开发为主。

1984年,张克东先生翻译的《旅游业规划》一文(译自H.Robinson的AGeographyofTourism)刊登在《经济地理》上,这是我国最早以旅游规划为题的论文。

当时最为重要的旅游规划工作是郭来喜等人完成的我国学术界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旅游规划课题——《华北海滨风景区昌黎段开发研究》(即中国黄金海岸的旅游规划与开发研究)。

这项课题的完成是以资源为基础的旅游规划的重要成果。

1979年底,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组建了以郭来喜为领导的旅游地理学科研究组,开始编辑出版《旅游地理文集》,这是中国旅游科学研究最早的专业出版物。

许多经济学家也对旅游学科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其中,王立纲、刘世杰(1982)出版了国内第一本具有现代意义的,较为系统、全面地研究旅游经济的专著——《中国旅游经济学》。

该书构建了旅游经济的研究体系,包括对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探讨,对旅游资源和设施的开发、兴建、利用和保护的经济原则进行研究,以及对旅游业管理、价格体系、商品供应和经济核算的原理、原则、方法等的论述。

这一时期发表的论文几乎都是源自于旅游资源的分析、评价等。

宋力夫(1980)对旅游资源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研究。

翟辅东(1982)认为资源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这一认识代表了当时的主流看法。

陈传康、徐君亮(1983)首次提出了旅游资源层次结构理论,并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覃浩浩(1984)用《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中介绍的模式来对旅游资源进行评价。

在关于旅游资源评价的研究上,张凌云(1985)对旅游业的布局区位做了初步研究。

2.第二阶段(1986—1991年):

资源与市场相结合阶段

1986年后,我国旅游业被视为一个新兴产业来发展,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各地政府纷纷将旅游业的地位提升到国民经济和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先导产业和主导产业等,加大了对于旅游业的投入。

在这一阶段,政府开始规范旅游业与旅游开发规划,主要表现为1987年《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实施办法》和1989年《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的制定,以及在1990年6月,国家建设部、国家旅游局、商业部颁发的《旅馆设计规范行业标准》,将星级标准正式列入了国家设计标准规范。

同一时期,各类主题乐园、旅游度假区、出境旅游等新事物不断出现,国内旅游的发展大大刺激了旅游需求,旅游客源市场日趋多元化。

旅游业也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换。

随着全国范围的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基本结束,以资源为导向的旅游开发规划开始受到业内人士的质疑,曾一度出现了所谓“资源派”和“市场派”之争。

事实上,这一阶段并没有出现纯粹的“资源派”和“市场派”,只是因为资源普查相对于市场调查更为容易,也容易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且随时间的变化也较小。

因而在规划中,资源评价部分往往着墨较多,而市场评价由于是基于主要客源地的研究,基础资料不易获得且时效性较强,调研难度和工作量都较大,因而在规划文本中常常是一笔带过,但从规划理念上一般都主张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将市场与资源结合。

这标志着旅游规划从各家争鸣开始走向了整合性规划的新阶段。

由于这样的旅游规划指导思想适应市场经济下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实际指导作用。

这一时期,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也开始关注城市的旅游功能,出现了一批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的景观规划,同时,园林、建筑、环境、管理等众多学科的学者纷纷加入到旅游规划研究队伍中,改变了前期规划队伍由单一学科专家组成的格局。

论文方面,刘家麒(1987)引进了国外风景建筑学的理论概念体系。

邢道隆等(1987)与王家骏(1987)分别将美国运筹学家萨蒂(A.L.Saaty)的层次分析法(AHP)应用于旅游资源评价。

张凌云(1988)运用普洛格理论对旅游流进行了研究。

保继刚等(1988)提出了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这一基础由旅游资源、区位条件和区域社会经济背景三大部分构成,旅游资源决定了区域旅游的吸引向性和旅游活动行为层次,区位条件决定了区域的可进入性和门槛游客量,区域社会经济背景部分决定了投资能力和开发规模。

孙曰瑶(1989)认为“区域旅游总体规划”有如下程序:

首先将区域旅游资源结构与整个旅游行为结构进行对应变换分析,从而确定该区域的旅游行为结构;

其次考虑区位因素与资源评价,确定该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结构;

最后考虑环境容量来确定区域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并进一步分析区域旅游市场开发结构,而随着旅游市场的开发,对资源开发与接待服务设施又产生一定的促进调控作用;

在整个规划过程中,应及早确定合理的区域旅游组织管理结构,以确保规划顺利完成与实施。

路紫(1989)利用模糊数学方法(Fuzzy)对于旅游资源进行了定量评价。

著作方面,同济大学陈德昌(1988)主编的《风景名胜研究》论文集,其中既有旅游资源的评价问题,也有开发规划问题的论述。

卢云亭(1988)著有《现代旅游地理学》。

同年,孙仲明任主编的《旅游开发研究论集》也是当时一部重要的著作。

到了20世纪90年代,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理论研究已经较为系统,丁文魁(1990)完成了《风景区的开发与规划编制》。

3.第三阶段(1992—2002年):

市场导向阶段

随着各地旅游开发的持续升温,旅游区同质化现象严重,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规划者的关注点也由资源开发、市场调研转移到市场营销上来。

一些学者将战略管理、行为科学、市场营销等相关学科引入规划研究中,如SWOT分析、波士顿矩阵、迈克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