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288848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0章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20章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20章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20章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20章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20章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第20章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0章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20章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对外经济关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基本形式

①对外贸易;

②利用外资;

③引进技术;

④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

⑤发展国际旅游业。

(2)对外开放战略

①抓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遇,加快对外开放发展的步伐;

②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3)世界贸易组织

①世界贸易组织。

即政府间通过谈判组成的以经济自由化为宗旨,协调各成员经济贸易关系的国际贸易组织,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

②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战略意义:

a.有利于我国继续和扩大开放成果,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尽快与国际市场接轨,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b.有利于国际贸易环境的改善。

c.可以享受发展中国家的特殊优惠待遇。

d.可以为我国企业引进国际竞争机制。

e.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无歧视待遇原则,我国在引进先进技术方面不再受西方技术出口管制的限制。

③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对外开放战略:

a.要采取切实措施,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b.要进一步发展出口贸易,继续实施以质取胜、科技兴贸战略。

c.要努力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d.要实施“走出去”战略。

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

1.国际贸易

(1)定义

国际贸易是指从国际范围来看的各国(地区)之间的商品、劳务和技术的交换活动。

国际贸易是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①国际贸易按交换对象的形态划分为有形贸易、无形贸易和技术贸易。

a.有形贸易是商品贸易,包括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贸易。

b.无形贸易是指非实物形态的服务和技术的进出口,主要包括运输、保险、金融、邮电通讯、旅游等服务。

c.技术贸易包括纯技术知识贸易和与技术转让相关的机器设备的贸易。

②国际贸易按贸易的流向,可分为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和过境贸易。

(2)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是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和国际生产专业化。

①国际分工发展的三阶段

a.第一阶段是工业和农业分工阶段,分别形成了工业国和农业国。

b.第二阶段是工业部门内部国际分工发展阶段。

c.第三阶段是企业内部分工的发展阶段。

战后以来,以计算机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国际分工体系进一步发展和深化。

②国际分工与世界市场的关系

世界市场是与国际分工相联系的各国商品流通的场所及其关系的总和。

世界市场是在国际分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世界市场又是国际分工的载体。

③国际分工的形式

a.垂直型分工。

即一些生产力发达的国家专门从事制造业生产,而一些生产力发展较落后的国家则从事农业、矿业原料的提供。

b.水平型分工。

即不仅生产力发达国家从事制造业生产,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实现了工业化,发展制造业。

c.混合型分工。

即水平型与垂直型兼而有之的分工。

④国际分工对世界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a.扩大生产规模,进行大批量生产,增加产品总量。

b.加速产品更新换代,增加品种,实行产品系列化。

c.有利于发挥各国生产优势,改进生产技术,提高水平质量和使用效能。

d.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⑤国际分工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a.加深了发达国家凭借垄断地位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盘剥。

b.造成了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单一化和对外经济的依附。

c.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容易受到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

d.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的破坏。

(3)战后国际贸易的新特点

①国际贸易发展迅速。

不仅国际贸易总额绝对增长,而且其增速也呈增长趋势。

②国际贸易中国别地位发展不平衡。

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值持续上升,而发展中国家所占比值急剧下降。

③国际贸易中的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④贸易区域集团化趋势增强。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单凭一国力量发展经济显然不足,各种区域性贸易集团纷纷成立。

(4)国际贸易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作用

①充分利用国外资源,促进经济增长;

②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③增加社会主义国家的资本积累;

④进口国内市场需要的物资,调整国内市场,繁荣国内商业与国内市场,更好地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

⑤带动经济发展来推动对外经济关系的开展。

2.国际收支与国际资本流动

(1)国际收支

①定义

a.狭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往来发生的外汇收支的总和。

b.广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与其他国家之间进行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不仅包括商品、劳务和资本项目的收支,还包括海外军事开支、战争赔款、经济援助和军事援助,以及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等方面往来收支。

②意义

国际收支集中反映出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国际、国内经济活动的状况与实力,既是该国对外经济关系的直接反映,也是该国国内经济状况的真实写照,是综合分析一国经济状况和对外金融关系的重要依据与工具。

(2)关税

关税是进口或出口的商品货物和物品通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设置的海关向本国进口商或出口商课征的一种税收。

国家通过调整关税可以实现对国民经济的调节。

①关税的积极作用:

可增加一国的财政收入;

调节国内市场物价和调剂国内市场供应;

作为对外贸易谈判中的手段;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保护民族经济和反对发达国家商品倾销和转嫁危机的主要手段。

②关税的消极作用:

增加消费者负担;

保护过度会出现保护落后;

容易恶化与贸易伙伴之间的友好关系;

影响自身的贸易与发展。

(3)国际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体系是指各国政府为适应国际贸易和国际结算的需要,对货币的兑换、国际收支的调节等所作的安排或规定的原则,以及为此而建立的组织形式的总称。

国际货币体系包括:

①国际金本位制;

②布雷顿森林体系;

③牙买加体系。

(3)国际资本流动

①国际资本流动的新特征

a.国际资本流动规模急剧增长,并日益脱离实物经济;

b.国际资本流动结构急速变化,并呈现出证券化、多元化特征;

c.机构投资者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体。

②推动当前国际资本流动迅速发展的原因

a.国际资本市场上存在的资本供给与资本需求是国际资本流动的经济原因;

b.通过国际资本流动实现资产保值、增殖和实现收益和风险的最佳组合是国际资本流动的金融原因;

c.各国大幅度放松金融管制的强度,逐步开放本国的银行信贷和证券市场,是国际资本流动的制度原因。

(4)国际金融市场

国际金融市场是指国际资本按照市场规则融通的场所或运营网络的总称。

国际金融市场不仅包括资本的融通,也包括国际外汇市场、国际货币市场、离岸金融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债券市场和国际股票市场等。

3.我国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方略与政策

(1)优化外贸结构,调整对外贸易战略。

(2)积极参加国际经济合作;

(3)发展国际金融市场,加强市场管理。

三、对外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运行与经济安全

1.对外开放条件下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平衡的条件

(1)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的关系

二者存在着密切相关、互为补充的关系:

贸易收支发生失衡需要国际资本产生方向相反的流动予以平衡;

资本流出流入量出现差额,也需要在贸易收支上安排方向相反的差额予以弥补。

(2)总供求平衡公式

同时引入进出口贸易和资本流动后的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公式为:

(国内资本+资本净流入)转化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国内生产总值+净进口(进口-出口)

2.对外开放条件下社会总供求失衡及其原因

开放条件下社会总供求的失衡除了国内总供求失衡的情形以外,主要是由国际收支的失衡引起的。

(1)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含义

反映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上的经济交易,具有两种不同性质:

①自主性交易。

或称事前交易,这类交易纯由经济上的某种目的自动地进行。

②调节性交易。

或称事后交易,是为弥补自主性交易的差额进行的交易。

判断一国国际收支是否平衡,主要应看其自主性交易是否平衡。

如果一个国家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其自主性交易相等或基本相等,则说明这个国家的国际收支是平衡的;

否则,就是国际收支不平衡,或称国际收支失衡。

(2)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

①经济增长和由经济增长引起的国民收入的变化是影响国际收支的一个重要因素;

②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会给一国的国际收支造成极大的影响;

③汇率的变动也会引起国际收支不平衡。

3.对外开放条件下的经济结构及其调整

(1)对外开放条件下的经济结构

保持宏观经济综合平衡的重要条件是经济结构的合理,而经济结构处在动态变化中。

①考察产业结构必须引入进出口因素,最常见的技术方法是根据出口结构指数,即通过对深加工产品出口比重的计算来衡量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和工业化水平。

②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与产业结构相联系的还有引进外资在投资中所占的比重。

从总体来看,大规模外商直接投资使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及产品结构得到有效的调整。

(2)对外开放条件下的经济结构调整

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局面依然存在,全球出现了新一轮的生产结构转换和转移,呈现新的国际分工格局。

发达国家乃至新兴工业化国家都要淘汰一批劳动相对密集的夕阳产业,发展技术密集的新兴产业。

(3)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

①在三次产业的结构调整中应加速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加快现代化服务业的发展。

②在产业内部调整中应以高科技改造提高传统产业,实行信息化和工业化并举,加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③在产品结构调整中要压缩、淘汰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质量的产品,增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优质产品。

④在产业组织结构调整中,一方面建立更多国际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

另一方面要支持和发展众多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高科技企业。

4.对外开放条件下的国家经济安全

国家经济安全,就是指一国根本的经济利益免遭侵害的一种经济状态。

(1)危害国家经济安全的主要因素

①国家支付危机;

②金融风险;

③产业安全和贸易被控;

④资源被侵害;

⑤信息和技术损失。

(2)我国在对外开放中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措施

①在对外开放的同时要强化自主创新,发展民族产业。

②要加强金融市场监管和市场调控,避免金融风险和经济风险,确保国家经济利益。

③建立国家经济安全预警机制。

④维护国家经济资源和信息技术免遭侵害。

⑤积极与国际社会合作构建国际经济安全体系。

20.2课后习题详解

一、概念题

1.国际竞争与合作

2.世界贸易组织

3.国家经济安全

二、问答题

1.我国对外开放的理论依据与客观依据是什么?

2.结合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分析如何在开放的条件下保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3.如何抓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遇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答案

1.国际竞争与合作

答:

国际竞争与合作就是指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为了加强自己的经济实力及在与他国的经济往来和市场竞争中取得有利的地位,积极参与全球化,国家间进行合作的同时又参与竞争的活动。

竞争与合作是国际经济关系的本质特征。

全球化在有效地促进国际合作的同时,也加剧了各国间的竞争。

各国总是在竞争(甚至对抗)与合作之间权衡,在每一件相关的国际经济事务中衡量本国的利弊得失,选择采取竞争或者合作。

国家之间竞争与合作的矛盾始终存在,在竞争中有所合作是为了避免对抗带来的损失,而在合作中的竞争是争夺主导权,实现本国利益的最大化。

国际竞争与合作总是同时并存,如何处理其中的关系就成为一个两难的问题。

2.世界贸易组织

世界贸易组织(WorldTradeOrganization简称WTO)是政府间通过谈判组成的以经济自由化为宗旨,协调各成员经济贸易关系得国际贸易组织,在其成员间的贸易量占全球贸易的95%。

其前身是关贸总协定,关贸总协定最初签订的由23个国家,后来发展到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国虽然是最初缔约国之一,但是在一段时期内我国的席位曾由台湾当局占有。

我国政府与1986年提出恢复我国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要求,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通过了《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决定》,并完成了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所有法律程序,12月11日,我国正式称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

WTO的目标是:

建立一个完整的、更加适用和持久的多边贸易体制,以巩固原来的GATT为贸易自由化所作的努力和“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的所有成果。

WTO的职能是:

(1)制订、执行、管珲和实施国际多边贸易规则;

(2)组织多边贸易谈判;

(3)解决成员之间的贸易争端;

(4)审议各成员的贸易政策;

(5)与国际货币堆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及其附属机构进行合作,以增强全球经济决策的一致性。

其主要内容包括:

(1)一国经济主权独立、基础稳固、运行健康、增长稳定、发展持续;

(2)在国际经济生活中具有自主性、抗风险和竞争力;

(3)不至于因为局部问题的演变而使整个经济受到冲击和遭受过多损失;

(4)能够避免或化解可能发生的局部性或全局性的危机。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危害国家经济安全的主要因素有:

(1)国家支付危机;

(2)金融风险;

(3)产业安全和贸易被控;

(4)资源被侵害;

(5)信息和技术损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实行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

为保证国民经济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在对外开放中,要十分注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1)对外开放的含义

对外开放是指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与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地开展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及其它方面的往来活动,它是我国基本国策之一。

(2)我国对外开放的理论依据

①国际分工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

国际分工是指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内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

当一国国内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商品交换就要突破一国的界限,产生国际贸易。

比较优势理论这一原理指出,世界上劳动生产率不同的国家,通过商品交换,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从而给交换双方在经济上带来利益。

即使在各个领域劳动生产率都比较低的国家,通过生产和出口那些自己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以换取自己具有相对劣势的产品,仍然可以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

②国际价值与国际价格理论

随着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延伸,商品价值表现为国际价值,商品价格就转化为国际价格。

国际市场商品价值不是由个别供给国生产该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而是由国际商品生产的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

国际价值也就是国际市场价值,它的货币表现就是国际市场价格。

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也必须遵循国际价值规律,国际价值与国际价格理论是对外经济关系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3)我国对外开放的客观依据

①对外开放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方面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必然使国内的经济同国外的经济也彼此发生广泛、密切的联系。

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本质是开放的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日益提高,要求打破社会经济制度和国家的界限,把世界市场变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

社会主义国家利用国际市场发展经济,获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经济效益,发展和壮大自己。

②对外开放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总结得出的科学结论。

开放前由于错误的认识,搞“外围-中心论”,自我封闭,经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生活水平极低。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使我国进出口总额大幅度上升,历史与现实证明,对外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战略。

③对外开放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有利于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

第二,有利于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发挥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实现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对接,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提高经济素质和经济效益。

第四、有利于加快发展和走向现代化进程。

④对外开放是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的需要。

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快,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日益广泛,要在新的世界格局中立于主动地位,我们必须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抓住机遇,趋利避害,努力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方面有新的突破,进一步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1)亚洲金融危机

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于1997年7月,由泰国开始,之后进一步影响了邻近亚洲国家的股票、货币市场和它的资产价值。

印尼、韩国和泰国是受此金融风暴波及最严重的国家。

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和香港也被波及。

中国大陆和台湾受影响程度相对较轻,但台湾却面临著“本土型金融风暴”的威胁。

日本则仍是处在泡沫经济崩溃后自身的长期经济困境中,受到此金融风暴的影响并不大。

1997年,泰国经济疲弱,许多东南亚国家如泰国、马来西亚和韩国等长期依赖中短期外资贷款维持国际收支平衡,汇率偏高并大多维持与美元或一揽子货币的固定或联系汇率,这给国际投机资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捕猎机会。

由美国知名炒家索罗斯主导的量子基金乘势进军泰国,从大量卖空泰铢开始,迫使泰国放弃维持已久的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而实行自由浮动,从而引发了一场泰国金融市场前所未有的危机。

之后危机很快波及到所有东南亚实行货币自由兑换的国家和地区,香港的港元便成为亚洲最贵的货币。

亚洲金融危机已经超出了区域性范围,具有了全球性的意义。

1999年,金融危机结束。

此危机迫使除了港币之外的所有东南亚主要货币在短期内急剧贬值,东南亚各国货币体系和股市的崩溃,以及由此引发的大批外资撤逃和国内通货膨胀的巨大压力,给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给我们的直接启示是: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外资的流入和流出、外汇市场的波动对一国经济特别是金融系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因此,我国在对外开放的同时,必须加强金融市场的管理,抵御金融风险,保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2)在开放的条件下保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鉴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为保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我国在引进外资方面应该要注意以下方面:

①要合理利用外资,规避金融风险。

加强对外汇的管理,注意外资结构的优化。

外商直接投资流动性低,不会轻易抽逃资本;

间接投资正相反,金融风险也较大。

中长期外债较稳定,短期外债稳定性较低。

因而应侧重利用直接外资和中长期外债,将金融风险降低到尽可能低的程度;

②深化外汇体制改革,逐步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汇率形成机制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③保持充足的外汇储备保证政府平衡外汇市场的干预能力,并形成科学的外汇积累与管理机制;

④发展各类国际金融市场,加快国际资本的流动,有序发展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和实行有效监管和调控。

同时,通过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也可以看到,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它既会推进国际资源的优化配置,又会对国家经济安全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在对外开放中,我国要十分注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其具体措施有:

②要加强金融市场监管和市场调控,要正确运用金融工具调控市场,加强金融监管,维护生产秩序,避免金融风险和经济风险,确保国家经济利益。

要防止和化解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安全带来的威胁,增强应对突发事件和危机的迅速反应能力和临界处理能力;

构建国家经济安全的防御体系,根据我国的资源占有和需求情况,建立国家经济资源战略储备和保障体系,从而为国家经济安全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应使用国家所掌握的一切力量和手段,保障资源安全。

提倡和推行“全球共同安全、同时安全和可持续安全”,拓展国家经济安全的国际空间,构建最广泛的国际经济安全体系;

同时,明确中国在经济领域最主要的国家利益,只有在稳定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才能综合解决与实现中国国家经济利益有关的问题。

(1)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战略意义

世界贸易组织是政府间通过谈判组成的以经济自由化为宗旨,协调各成员经济贸易关系得国际贸易组织,其前身是关贸总协定,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称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①有利于我国继续和扩大开放成果,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尽快与国际市场接轨,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②有利于国际贸易环境的改善。

我国加入wTO后,可以享受到在世界贸易组织内的多边的、无条件的、稳定的最惠国待遇和普遍优惠待遇,改善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环境和条件。

③可以享受发展中国家的特殊优惠待遇。

在对外经济贸易关系中,如发生摩擦和纠纷,可以通过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机构进行协商或仲裁,依据关贸总协定的原则和规定求得合理的解决,以维护我方的合法权益。

④可以为我国企业引进国际竞争机制。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的企业将直接参与国际竞争。

国际市场的竞争将有力地迫使企业改进经营管理,采用现代技术,在竞争中不断进取,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⑤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无歧视待遇原则,我国在引进先进技术方面不再受西方技术出口管制的限制。

(2)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对外开放战略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是机遇,也是严峻挑战,我国必须要选择正确的对外开放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