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示范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28664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84.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示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示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示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示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示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示范教案.docx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示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示范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示范教案.docx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示范教案

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以青蛙为例讲述了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具体描述、分析了青蛙的鸣叫、雌雄抱对、产卵、体外受精和蝌蚪的发育过程等现象,并且讲述了环境变迁对两栖动物的影响。

两栖动物是生物进化链条上承上启下不可或缺的一环,其生殖和发育有其独特性,本节教材中的资料也提出了很有意义的探究问题。

本课的导入部分,可以设计多种形式:

利用古诗句、利用“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两栖动物的生活等等,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

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是通过学习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进而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的基本过程。

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录像或动画片,结合学生饲养蝌蚪过程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明确以下问题:

1.从提高体外受精率,适于蛙个体发育的角度,来认识蛙生殖和发育的环境特点,蛙的繁殖行为——如鸣叫、雌雄蛙抱对对种群繁衍的意义。

2.通过观察,能够描述蛙卵受精的方式和环境条件,蝌蚪与幼蛙在形态结构上的特点,分析蝌蚪的形态结构特点适合于水中生活的意义,从而理解蛙的生殖发育为什么离不开水?

为什么两栖动物不是真正的陆生动物?

3.从两栖动物的个体发育过程和脊椎动物演变过程,来正确理解两栖动物的概念。

两栖动物包含有两层含义,一是从脊椎动物的演变历史来看,两栖动物是从水生开始向陆生过渡的一个类群。

二是从两栖动物的个体发育来看,它们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则生活在陆地上,也可以生活在水中,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青蛙、蟾蜍和大鲵等动物具有以上特点,因而被称为两栖动物。

以免学生误认为两栖动物就是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生活的动物,将水栖爬行动物、水栖哺乳动物与两栖动物相混淆。

初中学生已初步具有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可以针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这一主题,作自主探究。

可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或调查活动等来获得有关两栖动物的生殖与环境关系的知识。

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资料供学生分析,也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查阅报纸、杂志,或网上查询来收集资料,探讨两栖动物在发展史上的兴衰过程,两栖动物的兴衰与生活环境变迁之间的关系。

也可以让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如蛙种群数量的变化,以及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提高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

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对比,使学生认识到环境变迁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的影响。

3.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看教学录像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理解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2.通过比较分析蝌蚪与鱼的相似之处,认识两栖动物生殖发育过程受到水的限制;比较蝌蚪和成蛙的不同之处,认识青蛙的变态发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以及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动物,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增强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青蛙的发育过程,以及发育过程中青蛙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的变化。

教学难点

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基本过程及与环境的关系。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青蛙发育的过程录像片及青蛙个体发育的浸制标本,其他两栖动物的图片或录像带,《小蝌蚪找妈妈》Flash动画,青蛙生殖和发育的资料片及动画片,青蛙迁徙的资料,收集描写蛙的诗句。

学生准备:

生物兴趣小组学生捕捉蛙卵、饲养小蝌蚪,观察它的发育过程并作好记录;收集有关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资料;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设计方案一】

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小蝌蚪找妈妈》的动画片,组织学生观看,引导学生思考:

小蝌蚪为什么总也找不到妈妈?

学生分析得出结论:

蝌蚪与青蛙的形态结构相差太远,生活的环境也不一样。

教师进一步引导:

小蝌蚪是怎样发育成青蛙的呢?

你想了解青蛙的一生吗?

由此引入新课的探究学习。

     

                      铜鼓上的青蛙饰物

2.利用风俗民情导入新课

教师多媒体展示资料:

壮族庆祝“蚂拐节”的录像。

配以文字解释:

“蚂拐”为壮语,即青蛙,蚂拐图腾是壮族崇拜的图腾之一。

壮族是稻作民族,视青蛙为雷神保护神,是到人间来管理雨水的,“青蛙叫,雨来到”。

在东兰、巴马、天峨、凤山等地至今还保留有祀蛙祈雨的“蚂拐节”,节期在每年的正月初一至二十五。

蚂拐崇拜带有浓厚的稻作文化特色。

引导学生思考:

壮族人民为什么把青蛙视为雷神保护神?

青蛙在他们的生活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既提高了学生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又激发了学生了解青蛙、认识青蛙的探究兴趣。

3.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有关有性生殖及变态发育的概念。

进一步引导学生:

昆虫的生殖发育特点是体内受精,体外变态发育。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动物生殖发育的过程都和昆虫相似呢?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推进新课

学习目标一:

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1.体外受精

方案一:

教师朗读: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经验,分析在什么环境条件下能听到蛙的鸣叫?

思考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

蛙卵块图片

学生初步明确:

青蛙鸣叫是在春末夏初,在稻田里、池塘边等环境中。

教师展示青蛙卵块图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进一步了解青蛙的受精情况。

思考问题:

学生观看录像,组内交流收集的有关青蛙生殖的资料,讨论独立解决不了的问题。

教师及时参与学生的讨论,点拨学生,帮助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只有雄蛙才能鸣叫,它通过鸣叫吸引雌蛙,寻找自己的雌性伴侣,进行抱对。

抱对的目的是使雌蛙排的卵能很快与雄蛙排的精子接触,在水中完成受精作用。

青蛙的受精作用与家蚕不同,是在水中完成的。

教师强调:

雌蛙把大量的卵排到水中,雄蛙也同时排出大量的精子,精子与卵细胞在水中完成受精作用,这种受精方式叫体外受精。

而家蚕的受精是在体内完成的,属于体内受精。

2.变态发育

方案一:

教师展示“蛙生殖和发育”的浸制标本,引导学生分组观察,交流讨论:

学生结合教材“蛙的生殖和发育”图片,对照实物标本分析、总结。

教师指导各组的讨论,组织学生交流结论,及时给予鼓励,请其他学生补充不完善和欠缺之处。

得出正确结论:

(1)青蛙的个体发育过程:

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2)蛙卵刚孵化出来不会取食,附在水草上,2~3天开始吃藻类、水蚤,用鳃呼吸,其体形呈梭形,像鱼,称为蝌蚪。

蝌蚪不断发育,先长后肢,再长前肢,同时尾逐渐消失,用肺取代鳃进行呼吸,称为青蛙。

(3)青蛙的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都差异较大,属于变态发育。

方案二:

教师多媒体展示“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动画片及图片资料,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

青蛙的发育过程

学生通过观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首先明确青蛙的个体发育过程:

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再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完成蝌蚪与成蛙的比较表。

教师通过巡视指导各组交流比较表格的答案。

最后教师展示正确的比较表。

     发育时期

比较项目     

蝌蚪

青蛙

呼吸器官

外鳃→内鳃

肺,皮肤辅助呼吸

有尾

无尾

四肢

无四肢

有四肢

生活环境

水中

水中、陆地上

教师强调: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青蛙生殖和发育的特点是体外受精水中发育,发育过程为变态发育。

因此青蛙的生活离不开水,青蛙的生长发育受到了水环境的影响和限制。

学习目标二:

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

方案一:

教师多媒体展示动物世界中两栖动物的录像。

组织学生认真观看,思考问题:

录像中展示的动物名称、生活环境特点是什么,它们统称为什么动物?

引导学生了解生活在潮湿、有水环境中的青蛙、蟾蜍、大鲵、蝾螈等动物被称为两栖动物。

教师补充:

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同青蛙一样,必须在水中才能进行,幼体要经过变态发育才能上陆生活。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资料分析中提供的三个资料,完成三个讨论题,结合每个学生各自家乡水域环境的演变过程,分组讨论。

质疑:

青蛙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有关吗?

指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解释说明。

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环境变迁破坏了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所需的环境,使两栖动物不能正常地进行生殖活动,同时环境变迁还影响了两栖动物正常的发育,最终导致两栖动物繁衍后代的能力下降,使两栖动物种群的数量和种类减少。

畸形蛙出现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水环境污染而造成的,这种水中有影响蛙正常发育的物质,一方面可能是农药对水、土壤的污染,另一方面可能是工业、生活废水对水环境的污染造成的。

启发学生:

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有密切关系,环境恶化直接威胁动物生长及生存。

青蛙对人类是有益的,能消灭多种农业害虫,减少使用农药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因此,我们要保护青蛙,不能乱捕滥杀,要注意保护其生存环境。

方案二:

教师展示资料:

资料一:

山东潍坊新闻网2008年5月29日报道 5月20日以来,在诸城市百尺河镇前桃元村西北一池塘周围,出现上万只小青蛙,有的小青蛙聚集在池塘附近浓密的草丛中,有的青蛙四处迁徙。

原来前几年这一季节干旱少雨,不具备小青蛙的繁育条件。

今年降雨充沛,适宜青蛙繁殖,而当前正是青蛙繁殖季节,因此出现了这么多的青蛙。

针对大量小青蛙过路迁徙现象,专家解释说,青蛙是水陆两栖动物,喜欢在湿地生存。

原来池塘周围是林地,土壤清凉湿润,适宜青蛙的生存。

林木采伐后,改变了它们的生存环境,才出现大量小青蛙过路迁徙到附近林地的现象。

资料二:

2007年中科院新闻 两栖动物具有其特定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一直被作为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指示类群,因生态环境变化而表现不同,反映出当前生态环境恶化的各个方面。

2004年科学家公布了一个令人沮丧的全球性评估结果:

5743种已知两栖动物中,有32%以上的物种受到灭绝的威胁,现有两栖动物中有很多物种将在本世纪消亡。

生活环境丧失与退化、全球性变化、人类活动、污染、过度捕捉等致危因素是导致我国两栖动物濒危的重要原因。

资料三:

燕赵都市报2007年8月23日报道 俗语说“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然而在行唐口头镇秦台村的矿场水坑中却有大量这种不好找的“三腿蛙”。

这些青蛙都存有“肢体缺陷”,而且绝大部分青蛙缺失的都是后腿,且缺失部位没有一点疤痕,基本排除后天折断的可能,个别四肢“健全”的青蛙,其后腿的发育也存在很大差异,其中一条后腿明显发育不良。

绝大多数青蛙都缺失的是后腿,则有可能是受到了污染所致,这些青蛙自幼生活在矿坑的雨水中,水中可能会存有大量矿物质或重金属物质,这就有可能对其生长发育造成影响,导致变异。

三条腿的青蛙

组织学生阅读资料,分析问题:

1.环境的变化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有什么影响?

2.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是导致两栖类分布范围较小,种类也较少的重要原因之一吗?

学生分析资料,展开讨论。

教师参与指导,训练学生分析问题、敢于发表见解的能力。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出佐证,从而训练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师生共同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最后得出结论: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离不开水,而成体则需在陆地上生活。

这样就使大多数两栖动物只能分布在水域附近潮湿的地区。

环境变迁也是影响两栖动物分布的重要因素,随着池塘、河流、湖泊等水域环境的缩小,两栖动物的分布范围也愈来愈小。

教师补充:

两栖动物是从水生开始向陆生过渡的一个类群。

它们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则生活在陆地上,也可以生活在水中,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青蛙、蟾蜍和大鲵等动物具有以上特点,因而被称为两栖动物。

不要误认为两栖动物就是既能在水中生活,又能在陆地生活的动物。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相关知识,请你运用本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