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实验指导书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280731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88.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实验指导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实验指导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实验指导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实验指导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实验指导书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实验指导书Word文档格式.docx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实验指导书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实验指导书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实验指导书Word文档格式.docx

实验一用自准直仪测量导轨直线度误差

一、目的要求

1.熟悉自准直仪的原理、结构及操作方法

2.掌握直线度误差的测量与数据处理方法。

二、测量原理

直线度误差通常按与理想要素比较的原则进行测量,其测量原理如图1-1所示。

用准直光线、水平面或高精度平板的平面构成一条模拟理想直线L,将被测实际直线L'

与模拟理想直线进行比较,若能直接测出被测的实际直线上各点相对于理想直线的绝对距离y。

y1,…,yn,或相对偏距Δ。

Δ1,…,Δn,则这种测量方法称之为直接测量法;

若每次测量的读数仅反映相邻两测点的相对高度差δ。

δ1,δ2,…,δn.,通过累加(即ΔK=∑δi)后,才能获得相对偏距,则这种测量方法称之为间接测量法。

不管采用哪种测量方法,其最终目的都是要按各测点的相对偏距,作出被测实际直线的折线图,最后按最小条件确定被测实际直线相对于理想直线的变动量,即直线度误差值。

图1-1直线度误差测量原理

三、测量仪器

自准直仪又称平面度检查仪和平直仪,它是一种测量微小角度变化的仪器。

除了测量直线度误差外,还可测量平面度,垂直度和平行度以及小角度等。

仪器由本体及反射镜两部分组成。

本体包括:

平行光管,读数显微镜和光学系统,如图1-2所示。

仪器的基本技术性能指标如下:

分度值1s或0.005mm/m

示值范围±

500s

测量范围(被测长度)约5m

由自准直仪光学系统图1-2可知,由光源8发出的光线照亮了一个十字刻线的分划板6(位于物镜10的焦平面上),并通过立方棱镜9及物镜10形成平行光束投射到反射镜11上。

而经反射镜11返回之光线穿过物镜10,投射到立方棱镜9的半反半透膜上,向上反射而汇聚在分划板3和4上(两个分划板皆位于物镜10的焦平面上)。

其中件4是固定分划板,上面刻有刻度线,件3是可动分

图1-2光学自准直仪

划板,其上刻有一条指标线。

由于分划板3,4都是于目镜2的焦平面上,所以在目镜视场中可以同时看到指标线、刻度线及十字刻线的影像。

如果反射镜11的镜面与主光轴垂直,则光线由原路返回,在分划板4上形成十字影像,此时若用指标线对准十字影像,则指标线应指在分划板4的刻线“10”上,且读数鼓轮1的读书正好为“0”(图1-3(a))。

当反射镜倾斜并与主光轴成α角时,也就是反射镜镜面与主光轴不垂直,此时,反射光线与主光轴成2α角。

因此穿过物镜后,在分划板4上所成十字像偏离了中间位置。

若移动指标线对准该十字像时,则指标线不是指在“10”,而偏离了一个△2值(图1-2及图1-3(b))。

此偏离量与倾斜角α有一定的关系,α的大小可以由分划板4及鼓轮1的读数确定。

图1-3

(a)读数为1000格(b)读数为820格

鼓轮1上共有100个小格。

而鼓轮每回转一周,分划板3上的指标线在视场内移动1个格,所以视场内的1格等于鼓轮上的100个小格。

读数时,应将视场内读数与鼓轮上的读数合起来。

如图1-3(a),视场内读数为1000格,鼓轮读数为0,合起来读数为1000格。

再如图1-3(b),视场内读数为800格,鼓轮读数为20格,合起来为820格。

仪器的角分度值为1〞,即每小格代表,故可容易地读出倾斜角a的角度值。

为了能直接读出桥板与导轨两接触点相对于主光轴的高度差△1的数值(图1-2),可将格值用线值来表示。

此时,线分度值与反射镜座(桥板)的跨距有关,当桥板跨距为100mm时,则分度值恰好为0.005mm(即100mm×

tg1〞≈0.005mm).

用自准直仪测量直线度误差,就是将被测要素与自准直仪发出的平行光线(模拟理想直线)相比较,并将所得数据用作图法或计算法求出被测要素的直线度误差值。

四、测量步骤

自准直仪本体1是固定的,通过移动带有反射镜2的桥板进行测量,见图1-4。

1.将自准直仪本体和反射镜座均放置在被测导轨的一端,接通本体电源后(图1-4)左右微微转动反射镜座,使镜面与仪器光轴垂直,此时从仪器目镜中能看到从镜面反射回来的十字亮带,旋转鼓轮,使活动分划板上的水平刻线与十字亮带的水平亮带中间重合,并读出鼓轮读数(即0-1测点位置上读数a1就是1点相对零点的高度差值)。

2.将桥板依次移动1-2、2-3、3-4、4-5等各位置,并重复上述1、2之操作,记取各次读数a2、a3、a4、a5.

3.再将桥板按5-4、4-3、3-2、2-1、1-0的顺序,依次回测,记下各次读数a5ˊ、a4′、a3′、a2′、a1′。

若两次读数相差较大,应检查原因后重测。

图1-4自准直仪本体与带有反射镜的板桥

4.进行数据处理并用作图法求直线度误差。

五.数据处理

举例说明:

如图1-4所示,桥板的跨距e=100mm,可将测量的导轨分为5段,测得数据如表1.1所示。

表1.1测得数据

测定点

1

2

3

4

5

顺测

读数aī

+3

+14

-5

+38

-20

回测

读数aī′

+1

+16

-6

+42

平均

+2

+15

+40

相对测点1的读数

+13

-7

-22

累积值

+6

+44

+22

为了用最小条件求出直线度误差,可在直角坐标系上按累积坐标值的方法画出图(1-5)所示的误差曲线。

然后,用两条距离为最小的平行直线包容此误差曲线,则两平行直线间沿纵座标方向的距离即为直线度误差。

在此例中为

.符合最小条件的平行直线的画法是:

使曲线上所有点都处于两平行直线之间,且曲线有两个最低点落在下边直线上,而此两点之间必有最高点落在上边直线上(叫做“低-高-低”准则);

或者两曲线有两个最高点落在上边的直线上,而此两点之间有最低点落在下边的直线上(叫做“高-低-高”准则)。

图1-5直线度误差折线

六、思考题

1.评定直线度误差时,为什么取两条包着线之间的坐标距离?

能否取包容线之间的垂直距离?

2.根据实验所做曲线,按两端点连线法和最小包容区域法求到的误差值是否相同?

执笔人:

刘晶

实验二用电感式轮廓仪测表面粗糙度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用电感式轮廓仪测量表面粗糙度的原理

2.掌握用电感式轮廓仪测量表面粗糙度的方法.

3.理解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的实际含义.

二.量仪说明及测量原理

电感式轮廓仪是电感式量仪,用来测量平面,外圆柱面和∮6mm以上内孔的表面粗糙度.

工作原理:

传感器测杆上装有金刚石触针,其针尖与被测表面接触,当传感器在驱动箱的拖动下沿被测表面匀速移动时,被测表面轮廓上的峰谷起伏,是金刚石触针上下移动,这一微量移动使传感器把触针的运动转变成电信号,经电路放大,再通过运算处理可在微机上画出工件表面轮廓的放大图,直接读出表面粗糙度Ra参数的数值.

三测量仪器电感式轮廓仪

仪器主要由底座、传感器、驱动箱、立柱、电器箱、微机等组成,记录器刻画出的轮廓高度在+500微米,Ra值的指示范围为0.005—10微米.

四.测量步骤

1.连接好仪器的全部插件.

2.打开主机和电器箱电源.

3.双击桌面表面粗糙度图标.

4.让红带处于+500微米范围内,开始采集数据,选用测量长度,自行停止采集.

5.打印图形及数据处理.

Ra=1/n(|y1|+|y2|+…|yn|=|y1|+|y2|+…|yn|/n=∑|yi|(微米

注意事项:

1.国标规定六个取样长度的数值(mm)

2.通常所选取的取样长度内,至少要包含五个峰谷.

3.一般在一个峰谷之间至少包含5个以上的点.

术语和定义:

1.取样长度l:

用于判别具有表面粗糙度特征的一段基准线长度.

取样长度过长,表面粗糙度测得值会引进表面波纹度误差,过短,又不能正确反映表面粗糙度的实际情况.

标准中规定了六个取样长度的数值:

即0.08、0.25、0.8、2.5、8、25mm

平定长度Ln:

评定轮廓所必需的一段长度,它包含一个或n个取样长度,

Ln=nl,国标推荐:

Ln=5nl

基准线:

用以评定表面粗糙度参数给定的线,轮廓算术平均中线:

具有几何轮廓形状在取样长度内与轮廓走向一致的基准线.

在取样长度内,由该线划分轮廓,使上下两边面积相等

Ra:

在取样长度内,;

轮廓偏距的绝对值的算术平均值

表面粗糙度:

是指加工表面上具有的较小间距和峰谷所组成的微观几何形误差

粗糙度虽然只是一些极微小的加工痕迹,但它与机器零件的配合性质、耐腐蚀性、耐磨性等均有密切关系.

表面粗糙的零件,在间隙配合中,由于波峰和波谷较大,会加速磨损,使间隙增大,影响配合精度;

在过盈配合中粗糙表面的凸峰会被挤平,使实际过盈量减小,导致连接不牢固;

表面粗糙易产生应力集中,粗糙表面由于凹谷深度大,腐蚀物质易凝聚,极易生锈.

并不是任何零件都要求表面粗糙度值越小越好,粗糙度值太小,会增加生产成本,在某些情况下,反而对工作不利.因此应合理选择表面粗糙度,以达到既能满足使用要求,又能达到加工经济的目的.

实验三齿轮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与公法线长度变动量

1.熟悉数显的公法线千分尺或公法线指示规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2.掌握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ΔEwm与公法线长度变动ΔFw的测量方法。

3.加深对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ΔEwm与公法线长度变动ΔFw定义的理解。

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ΔEwm是指在齿轮一周内,公法线长度平均值与公称值之差,它反映齿厚减薄量。

其测量目的是为了保证齿侧间隙。

公法线长度变动ΔFw是指齿轮一周范围内,实际公法线长度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反映齿轮加工中切向误差引起的齿距不均匀性,故可用评定齿轮的运动精度。

测量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时,需先计算被测齿轮公法线长度的公称值W,然后按W值组合量块,用于调整两量爪之间的距离。

沿齿圈一周每次跨过一定齿数进行测量,所得读数的平均值与公称值之差,即为ΔEwm值。

测量公法线长度变动时,按选定的跨齿数。

,使两量爪的测量平面分别与第1和第n齿的异名齿廓相切。

调节两量爪5、6的距离使指示表压缩约2圈,并将指针对零。

沿齿圈一周,进行测量,所得读数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即为ΔFw值。

对于齿形角α=20°

的直齿圆柱齿轮,公法线长度W和跨齿数n。

可用下式计算:

W=m〔2.952(n-0.5)+0.014z〕

n=19z+0·

5≈0·

1l1z+0·

式中,z—齿数;

m—模数(mm)。

测量仪器有数显公法线千分尺、公法线指示规。

图3-1所示的是用公法线千分尺和公法线指示规测量的示意图。

公法线指示规的两量爪之间的距离可通过开口套4在杯体2上移动来调整。

活动量爪6的位移通过1:

2的杠杆传给指示表10。

指示表的分度值为0.005mm,可测模数1~10mm、直径在450mm以内的中等精度齿轮。

图3-1测量公法线长度的器具

(a)公法线千分尺(b)公法线指示规

1-钥匙;

2-杆体;

3-开口槽;

4-开口套;

5-固定量爪;

6-活动量爪;

7-卡规体;

8-按钮;

9-锁紧螺母;

10-指示表四、测量步骤

1.计算公法线长度公称值W和跨齿数。

2.按W值组合量块。

3.调整仪器:

用公法线千分尺测量时,先用核对量块检查其零位.然后直接进行测量。

用公法线指示规进行测量时,需将钥匙1插入开口槽3中,转动钥匙以移动开口套,使量爪5、6与量块组接触,并使指示表压缩约两圈后,将指针调至零位,然后按下按钮8取出量块。

4.测量时使量爪与两齿廓接触,并轻轻地摆动卡规,找到指示表指针的转折点,即可读出实际公法线长度对其公称值的偏差。

分别沿齿圈一周进行测量,取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作为公法线平均长度的偏差ΔEwm,取测量结果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作为公法线长度变动ΔFw。

若用公法线千分尺测量,则其测量结果可通过实际公法线长度值按下式计算获得。

公法线平均长度偏差ΔEwm=1z∑Wi-W

公法线长度变动ΔFw=Wmax-Wmin

5.根据公法线平均长度的上偏差Ewms、下偏差Ewms和公法线长度变动公差ΔFw,判断齿轮的上述被测指标是否合格。

当齿形角α=20°

时,Ewms和Ewms可按下式计算:

Ewms=Esscosα一072Frsinα

Ewms=Esicosα+0.72Frsinα

式中,Ess—齿厚上偏差;

Esi—齿厚下偏差;

Fr—齿圈径向跳动公差。

五、思考题

1.测量ΔFw和ΔEwm的目的是什么?

2.若ΔFw<Fw,是否能足以说明被测齿轮的运动精度已满足使用要求?

3.若仅测量ΔFw,是否需计算公法线长度公称值W及用量块组调整测量器具?

实验四齿轮齿距偏差与齿距累积误差测量

1.了解齿距仪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2.掌握齿距偏差Δfpt与齿距累积误差ΔFp的测量方法及数据的处理方法。

二、测量仪器:

齿距仪,见图4—1。

图4-1齿距仪

1-仪器本体;

2、3-测量头;

4-定位支脚;

5、6-锁紧螺钉;

7-指示表

三、测量原理

齿距偏差Δfpt是指在分度圆上,实际齿距与公称齿距之差,可用于评定齿轮的工作平稳性。

齿距累积误差ΔFp是指在分度圆上,任意两个同侧齿面间的实际弧长与公称弧长的最大差值。

齿距累积误差主要由几何偏心和运动偏心所引起,包含了径向误差和切向误差,能较全面地反映齿轮的运动精度。

Δfpt和ΔFp的测量方法多采用相对法。

用相对法测量时,首先以被测齿轮任意两相邻齿之间的实际齿距作为基准齿距调整仪器,然后顺序测量各相邻齿的实际齿距相对于基准齿距之差,称为相对齿距差。

各相对齿距差与相对齿距差平均值之代数差,即为齿距偏差。

取其中绝对值最大者作为被测齿轮的齿距偏差Δfpt将它们逐个累积,即可求得被测齿轮的齿距累积误差ΔFp。

Δfpt和ΔFp可用图4-1所示的齿距仪进行相对测量。

齿距仪的分度值为0.005mm,可测量模数为3~15mm中等精度的齿轮。

测量时,两个定位支脚4紧靠齿项圆定位。

活动测量头2的位移通过杠杆传给指示表7。

1.根据被测齿轮模数,调整齿距仪的固定测量头3并用螺钉6锁紧。

调节定位支脚4,使测量头2、3位于齿高中部的同一圆周上,并与两同侧齿面相接触且指示表7的指针预压约一圈,锁紧螺钉5。

旋转表壳使指针对零。

以此实际齿距作为基准齿距。

2.逐齿测量各实际齿距相对于基准齿距的偏差,列表记录读数。

五、数据处理

以表4-1为例,分别用计算法和作图法说明

表4-1用计算法求齿距累积误差(um)

步骤

齿序

相对齿距差

△fpti相对

相对齿距累积误差

△Fp相对

齿距偏差

△fpti

齿距累积误差

△Fp

+4

+5

+9

+13

+10

+22

+20

+14

+36

-20

-16

6

-10

-6

7

-30

-2

8

-18

-48

-14

9

-58

-22

10

-68

-28

11

+15

-53

+19

-9

12

相对齿距差平均值K=∑△fpti相对∕n=(-48∕12)um=-4um

齿距偏差+19um

齿距累积误差△Fp=〔36-(-28)〕um=64um

1.计算法:

根据测得的相对齿距差Δfpti相对,计算累积值ΔFp相对=ΣΔfpti相对,求出K值。

K=ΣΔfpti相对/n=-48/12=-4um

若ΣΔfpti相对能被齿数n整除(即K为整数),则齿距偏差累积到最后一齿时,其值应为零,若不能被整除,K可取为整数,则最后一齿的齿距累积误差将不为零。

此时,应将ΣΔfpti相对/n的余数分配到原始数据中,对数据进行修正,然后,再进行计算,就能使最后一齿的累积值为零.

计算齿距偏差Δfpti,找出绝对值最大的偏差值。

Δfpti=Δfpti相对-K

Δfptimax=+19um

计算齿距累积误差ΔFp.

ΔFp=ΔFpmax-ΔFpmin=[36-(-28)]=64um

2.作图法:

以横坐标代表齿序n,纵坐标代表相对齿距累积误差ΔFp相对,绘出如图4-2所示的误差曲线。

过首末两点作一条直线,则误差曲线相对于首末两点连线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即为齿距累积误差ΔFp。

图4-2齿距误差曲线

1.测量Δfpt和ΔFp的目的是什么?

2.齿距偏差Δfpt和齿距累积误差ΔFp对齿轮传动各有什么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