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280439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9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docx

《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docx

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

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

第一章生物科学与农业

课标内容:

1,概述农业生产中繁殖控制技术。

2,列举现代生物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

3,简述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技术。

4,关注动物疫病的控制。

5,描述绿色食品的生产。

6,举例说明设施农业。

考纲要求:

知识内容

要求

(1)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技术

(2)动物疫病的控制

(3)绿色食品的生产

(4)设施农业

第一节设施农业

一、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1,概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途径。

2,说出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重点)不同的生物、不同的时期对环境的不同要求。

3,举例说明设施农业。

(重点)

发展要求

尝试提出发展设施农业的设想和建议。

说明

1,“活动:

你能提高辣椒的产量吗?

”不作要求。

2,“课外读:

以色列的工厂化高效农业”只作为背景材料供学生阅读,不要求学生记忆和掌握具体的内容。

3,“活动:

参观设施农业”不作要求。

二、知识要点(注意联系提高光合作用效率、遗传育种等问题):

1,农业生产的对象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生物体,它们的生长发育受内因和外因两种因素的影响。

内因是指基因潜力,是优质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内在保证。

外因是指影响生物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

因此,耕地面积的减少,但人们对物质的需求却日益增长,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基因潜力、控制和改善生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

2,提高基因潜力的方法就是运用多种育种技术培育优质、高产的动植物新品种,其方法有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细胞工程育种和转基因技术育种等。

3,控制和改善环境条件的原因是不同的生物对环境因素的要求各不相同,即使是同种生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期也有所不同。

如影响西红柿的茄红素的合成的因素是温度(25℃);提高鸡的产蛋量的因素是光照(超过16小时)。

*4,设施农业是指用一定的设备,在局部范围内改善和创造适宜的环境,为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其产品的储存、保鲜提供适宜乃至最佳的条件,从而进行有效生产的农业。

它包括设施栽培和设施养殖。

其特点是具有高科技含量和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

其意义是打破了传统农业生产地域和季节的“自然限制”,不仅使单位面积产量及畜牧个体生产量大副增长,而且保证了农牧业产品,尤其是蔬菜、水果和肉、蛋、奶的全年均衡供应。

*5,设施栽培的对象主要是用于蔬菜、花卉、瓜果等的生产。

我国的发展过程是从最初的阳畦到地膜覆盖、塑料大棚,现在已经发展到温室栽培(日光温室、智能温室)和植物工厂,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塑料大棚和普通温室。

其特点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进行农业生产,具有高投入、高科技要求的特点。

其运用的技术有常规栽培技术外,还经常采用无土栽培、CO2施肥、熊蜂授粉、环境监测、机械化作业和产品采后处理等技术。

如智能型温室。

(注意与光合作用的联系)

*6,无土栽培是一种不用自然土壤而使用人工配制的特定营养液或基质栽培作物的生产技术。

其装置一般由栽培床、培养液、供液系统和控制系统四部分组成。

营养液含有栽培作物生长所需的全部矿质元素,包括大量元素(N、P、S、K、Ca、Mg)和微量元素(Fe、Mn、B、Zn、Cu、Mo、Cl、Ni)。

其类型大体分为无固体基质栽培(水培)和固体基质栽培两大类,具有生长快、产量高、质量好、清洁卫生等优点。

*7,CO2施肥的常用方法有化学法、微生物分解法、化学燃烧法、装在钢瓶的液态CO2。

*8,设施养殖是利用现代化的设施和手段,主要是对各类畜禽、水产品和某些特种动物进行规模化饲养和管理的养殖技术。

其特点是具有专业化、集约化程度高。

其中设施畜牧业和设施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以规模化养畜场、养鸡场和水产养殖场最多。

第二节植物病虫害和动物疫病的防治

一、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1,简述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原理和技术。

(重点)

2,举例说出动物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3,关注动物疫病的控制。

(重点)

发展要求

1,尝试运用植物病虫害的调查方法,得出病虫害危害程度大小的结论。

2,辨别农业防治技术、机械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技术等病虫害防治技术。

说明

1,“活动:

讨论当地主要农作物一种病虫害防治的优化防治措施”不作要求。

2,“小资料:

无特定病原(SPF)”、“课外读:

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生涯——肉类食品检疫工作者”两个内容只作为背景材料供学生阅读,不要求学生记忆和掌握具体的内容。

三、知识要点(注意联系种群的特征、取样调查等问题):

1,植物病虫害防治的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防治”,“防重于治,早治重于晚治”。

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地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允许受害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方法有病虫害的调查、植物检疫、农业防治技术(对抗性作物品种的选育)、物理机械防治技术(如诱杀灯),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

对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只有在尊重自然、保证农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植物病虫害的预测和预报是指人类根据病虫害流行规律及观察、调查所掌握的资料,推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病、虫的分布、扩散和危害趋势,做好植物病虫害的预测和预报是进行综合防治的前提。

*2,植物病虫害的调查可分为基本情况调查、定点系统调查和病虫害防治效果调查等。

调查统计一般采用取样的方式,其方式有五点式、棋盘式、对角线式、直行式、“Z”字形式等(如图)。

调查获得数据后应该计算两个率,即发病率和虫口减退率。

发病单位数

发病率=         ×100%(能初步了解病虫害的危害程度大小,如果该值小于“经济域值”,并非必须采取防治措施。

调查单位数

施药前活虫数—施药后活虫数

虫口减退率=                 ×100%(反应防治后的效果)

施药前活虫数

3,农药安全间隔期是指作物最后一次施药距收获日的时间间隔,使收获的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不超过规定标准。

*4,生物防治是指利用有益生物或生物代谢产物来防治病虫害、杂草等有害生物的方法。

主要有“以虫治虫”、“以菌杀虫”。

其特点有资源丰富、生产成本低、防治效果好等特点,而且不污染环境,对人畜安全,对植物也无害。

*5,动物疫病是指会引起传染、蔓延和流行,并危害动物健康,甚至造成死亡的一类疾病,

主要是指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对动物疫病应采取加强检疫、实施免疫、及时隔离、扑杀、无害化处理等措施,及时开发疫苗和治疗药物。

畜禽传染病(如甲型流感病毒H5N1亚型病毒引起的禽流感)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包括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

因此对动物疫病的防治应从三个环节入手,即在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动物采取措施。

其综合防治措施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防重于治,早治重于晚治”的方针,需要搞好畜禽的饲养管理、卫生防疫、预防接种、检疫、隔离、消毒等工作,可分为平时的预防措施和疫病发生时的扑灭措施两个方面。

动物寄生虫病(病原体种类有原虫、吸虫、绦虫、线虫和昆虫等,一般寄生在宿主的体内或体表,如血吸虫病)的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采取养为基础、检为依据、治病灭源的防治原则,做好治疗性驱虫和预防性驱虫工作,保障人畜安全。

第四节绿色食品的生产

一、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1,说出绿色食品的概念。

(重点)

2,指出绿色食品的分类标准。

3,识别绿色食品的标志。

4,描述绿色食品的生产过程。

发展要求

1,尝试对有关涉及生物科学的社会问题从多角度展开讨论活动。

2,“活动:

调查当地绿色食品生产或消费情况”

说明

1,“小资料:

无公害农产品”只作为背景材料供学生阅读,不要求学生记忆和掌握具体的内容。

2,“活动:

探讨绿色壁垒问题”不作要求。

二、知识要点:

*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商标的无污染、安全、优质的营养类食品。

根据标准分为A级和AA级(有机食品)两类。

其生产主要包括产地的选择、环境质量的监测、生产管理与产品质量控制、生产技术规范,特别是对肥料和农药的使用要求,同时还涉及农作物品种的选择、农业耕作制度等方面。

生产的特点是:

一强调产品出自良好的生态环境;二对产品实行“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监控;三是对产品依法实行依法实行标志管理。

生产标准体系包括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和包装标签、储运标准四个方面。

第二章生物科学与工业

课标内容:

1,举例说出发酵与食品生产。

2,举例说明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3,举例说明生物工程技术药物和疫苗的生产原理。

考纲要求:

知识内容

要求

(1)发酵与食品生产

(2)酶制剂的生产过程及酶活性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3)生物工程技术药物和疫苗的生产原理

第一节微生物发酵与食品生产

一、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1,列举利用微生物生产食品的实例。

(重点)

2,描述面粉的发酵过程,说出酵母菌发酵的条件(重点)与产物。

3,参与发酵食品的调查活动,学习调查的基本方法。

发展要求

尝试培养酵母菌。

说明

1,“发酵食品的生产”为选学,只提供学生阅读,不要求学生记忆和掌握具体的有关内容。

2,“参观发酵工厂”活动,视学校实际情况而定,不作统一要求。

3,“课外读:

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生涯——发酵工艺技术员”只作为背景材料提供学生阅读,不要求学生记忆或掌握具体的内容。

二、知识要点(注意联系选修1的实验1):

*1,发酵是指利用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把原料大量生成和积累特定代谢产物或菌体(人们所需的产品)的过程。

发酵食品是指把农副产品原料利用发酵方法生产和加工制作的食品。

发酵的历史是从几千年前的酿酒开始,经历了传统发酵工业、现代发酵工业两个阶段,随着近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发酵工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2,发酵食品的生产一般流程包括菌种选育、菌种的扩大培养、培养基配制及灭菌、接种、发酵、分离和提纯产物等阶段。

配制好的培养基和发酵设备、接种操作等过程应该在无菌条件下进行,防止与杂菌形成竞争关系,可采用高温、高压的方式杀死所有杂菌的胞体、芽孢的孢子。

(示意图见P44图2—4)

*3,微生物育种的方法有基因突变、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

微生物所需的营养主要有水、无机盐、碳源、氮源、生长因子等五大类(见下表)。

生产中营养基的配制原则是根据发酵原料或原料经预处理后所含的营养成分进行的。

一般是液体培养基。

无机盐

碳源

氮源

生长因子

供给微生物碳素营养的物质

能被微生物吸收利用的含氮物质

某些微生物生长所必需的少量物质

磷酸盐、硫酸盐、钾、钠、钙、镁、铁等盐类

无机碳源:

CO2、NaHCO3等

有机碳源:

糖类(最常用)、脂肪酸、花生粉饼、石油等

无机氮源:

N2、氨、铵盐、硝酸盐等

有机氮源:

尿素、牛肉膏、蛋白胨、酵母膏、玉米浆、豆饼粉等

维生素、氨基酸、碱基、牛肉膏、酵母膏、蛋白胨、动植物组织提取液(肝脏浸出液、麦芽汁)

微生物细胞的组成成分,溶解物质,生物化学反应的介质

为微生物生长繁殖及其一系列生命活动提供不可缺少的矿质元素

要用于合成微生物的细胞物质和一些代谢产物;异养微生物的主要能源物质.

主要用于合成蛋白质、核酸以及含氮的代谢产物。

一般是酶和核酸的组成成分。

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对碳源的需要差别较大,而且微生物对碳源的需求量最大。

异养微生物:

含C、H、O、N的化合物既是碳源又是氮源

微生物之所以要补充生长因子,往往是由于缺乏合成这些物质所需要的酶或合成能力有限

4,实例:

面粉的发酵、酵母菌的酒精发酵、北京棒状杆菌生产谷氨酸等。

*5,发酵过程是一个连续发酵的过程,发酵产物主要是在菌体生长的稳定期产生,所以要控制发酵条件。

其原则是需要根据发酵的目的和要求控制好发酵的条件,控制的条件有温度、PH、溶氧量等。

还需要及时检测菌体的浓度、产物的含量等,控制发酵进程以及添加必要的培养基成分,来延长菌体生长的稳定期。

(1)温度:

影响酶的活性;生物合成的途径;发酵液的物理性质以及菌种对营养物质的分解和吸收。

菌体的生长和产物的合成都有一个最适宜的温度,而且不同菌种的最适宜的温度是不同的。

(2)PH:

影响酶的活性;细胞膜通透性的改变;引起培养基中营养物质的分解;产物的生成。

调整措施:

添加缓冲系统,或中间补加氨水、尿素、(NH4)2CO3、CaCO3等

(3)溶解氧:

影响不同异养型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与代谢;产物的合成

(4)营养物质的浓度:

C/N、无机盐、维生素等影响菌体的生长和代谢产物的积累

*6,分离提纯:

采用蒸馏、萃取、离子交换等方法提取代谢产物(谷氨酸);如果是菌体应该用过滤、沉定等方法。

7,传统发酵技术的两个主要作用是防止食物腐败、使口感平淡的原料发生感官的、物理的和营养方面的变化,使口感更好、营养更好、更易消化。

现代发酵技术生产的食品质量则更易受控制,也更稳定,同时也更能确保产品的安全性。

第二节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一、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1,列出酶的类型。

(重点)

2,描述酶制剂的生产过程。

(重点)说明酶的活性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3,说出固定化酶的概念及酶的固定化常用的方法。

发展要求

认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离不开科学技术,以及科学技术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说明

“酶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不作要求。

只提供学生阅读,不要求学生记忆或掌握具体的内容。

二、知识要点(注意与必修1中的酶的联系):

1,酶是一种由生物体产生的具有特殊催化功能的有机物。

具有反应条件温和、效率高(专一性)、污染少等特点。

越来越广泛地被运用到工业生产中。

其类型根据分布的部位不同可分为胞内酶和胞外酶(如水解酶);根据底物不同可分为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等;根据催化的反应和所起的作用分为氧化还原酶、转移酶、水解酶、裂解酶、异构酶和连接酶等六大类。

*2,在人工控制的培养条件下,用发酵罐连续发酵生产,再经过分离提纯、浓缩或干燥等工艺过程,制备成液态、粉状或颗粒状的制品通常称为酶制剂。

目前工业上大多采用微生物发酵法来获得大量的酶制剂。

3,将分离纯化的酶固定在非水溶性载体上,使用时将固定的酶投放到反应溶液中,催化反应结束后又能将被固定的酶收回,这样的酶就叫做固定化的酶。

它可以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反复和连续

使用。

常用的固定方法有载体结合法(将酶吸附在载体表面)、交联法(将酶相互连接起来)和包埋法(将酶包埋在细微网格或微囊里)。

*4,影响酶催化作用的主要因素有底物浓度、酶浓度、温度、PH、酶抑制剂及酶激活剂等。

酶的活性受温度、PH、酶抑制剂及酶激活剂等外界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生物工程药物和疫苗

一、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1,举例说明基因工程生产药物的原理和过程。

(重点)

2,简述细胞工程生产药物的优势。

(重点)

3,描述单克隆抗体的生产过程及应用。

4,说出疫苗、传统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的概念,以及传统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的生产过程。

(重点)

5,关注生物技术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进一步体验科学技术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并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

发展要求

指出传统疫苗与基因工程疫苗的异同。

说明

“小资料:

DNA疫苗”只提供学生阅读,不要求学生记忆和掌握具体的内容。

二、知识要点(注意联系免疫、基因工程等内容):

1,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

2,基因工程药物是指以重组DNA为核心技术,通过将一个生物体内有用的“目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中并表达所需要的产物——药物的过程。

转入基因的生物是细菌、动物或植物。

其生产过程大致可以分为获得目的基因、重组质粒、构建基因工程菌、工程菌大规模培养、分离提取目的产物等步骤。

如基因工程生产人的胰岛素,基因工程生产蛋白类药物等。

细胞工程药物是指在细胞水平上的遗传操作,即通过细胞融合、核质移植、染色体移植等技术,改造并筛选特定的细胞株或细胞系,再通过规模培养获得药物。

如紫草素、单克隆抗体的生产过程、特点及应用。

*4,疫苗是一类接种后能激发人体免疫反应来抵抗某些传染病的生物制品。

传统疫苗(第一代疫苗)主要包括减毒疫苗和灭活疫苗。

项目

减毒疫苗(活疫苗)

灭活疫苗(死疫苗)

概念

用人工定向变异的方法,使病原微生物在极大程度上丧失致病能力,或从自然界筛选毒性高度减弱或基本无毒的活细菌或病毒制备成的疫苗

选用抗原性强的病原微生物,经过人工大量培养后,用化学或物理方法灭活后制备而成的疫苗

原理

活疫苗接种到人体后,在机体内有一定的生长繁殖能力,可使机体发生类似的隐性感染或轻度感染,从而激发机体产生免疫力

虽然丧失了生长繁殖能力,但仍保留其抗原性

接种次数

一次

多次

接种剂量

较大

免疫持续时间

相对较短

效果

较差

保存时间

较短

较长

安全性

较差

相对较安全

制备或培养

较难

简单、容易

实例

卡介苗、牛痘疫苗、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等

较多,如百日咳疫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苗、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狂犬病疫苗等

*5,基因工程疫苗(第二代疫苗、重组疫苗)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病原体的抗原基因转移到受体细胞(细菌、酵母或动植物细胞)中,并使其表达,经培养生产出一系列有实用价值的疫苗。

这种疫苗比传统疫苗的安全性更可靠等更多的优点。

如下:

产品名

表达系统

应用

乙型肝炎病毒疫苗

转基因酵母、转基因哺乳动物细胞、转基因烟草、转基因西红柿

预防乙型肝炎

霍乱疫苗

转基因马铃薯

预防霍乱

狂犬疫苗

转基因烟草、转基因菠菜

预防狂犬病

疟疾疫苗

转基因烟草

预防疟疾

流感疫苗

转基因烟草

预防流感

6,核酸疫苗(第三代疫苗、DNA疫苗)包括质粒载体和编码抗原的基因(目的基因)。

第三章生物科学与健康

课标内容:

1,简述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

2,举例说明器官移植。

3,简述避孕的原理和方法。

4,举例说明人工受精、试管婴儿等生殖技术。

5,简述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考纲要求:

知识内容

要求

(1)器官移植

(2)避孕的原理和方法

(3)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第二节疾病治疗中的生物科学

一、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1,说出细菌的抗药性及其产生原因。

2,举例说出抗生素引起的菌群失调和毒副作用。

3,简述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重点)

4,举例说明器官移植需要合适的供体器官、移植手术和防止免疫排异等过程。

(重点)

5,关注生物科学在疾病治疗中发挥的作用,讨论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带给人类的双重影响,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发展要求

讨论怎样合理使用抗生素。

说明

1,“基因治疗”不作要求。

2,“课外读:

诺贝尔奖与器官移植”、“小资料:

动物器官、人造器官和干细胞研究”、“课外读:

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生涯——遗传学工作者”只作为背景材料供学生阅读,不要求学生记忆或掌握具体的内容。

3,“活动:

如何解决供体器官缺乏的问题”不作要求。

二、知识要点(注意与自然选择、免疫等的联系):

*1,细菌的抗药性是细菌原本就具有的一种特性,是细菌对抗生素(如青霉素)的敏感性的下降。

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而获得的,是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的结果,可以通过实验来证明(注意课本P77的实验)。

自然状态下,抗药基因频率很底的,但经常使用抗生素,会导致菌群数量大量减少,抗药基因的频率的却增大(这就是瓶颈效应),如果滥用抗生素还会造成身体正常菌群失调和其他毒副作用。

所以要合理使用抗生素,要遵循“三不原则”原则,即不自行购买;不主动要求;不随便停药。

青霉素杀菌作用的原理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生物合成而起作用的。

*2,器官移植需要经过组织配型获得合适的供体器官、器官保存和移植手术、防止免疫排异等治疗过程。

合适的供体器官是指病人和供体器官间的人白细胞抗原(是人体细胞表面的一群蛋白质分子,由位于第6对染色体上的基因编码,简称为HLA。

)差异要小,否则机体对外源器官会引起免疫排异反应。

所以要通过组织配型和免疫抑制技术来解决器官移植过程中的免疫排斥问题。

第三节生殖健康

一、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1,简述避孕的原理和方法。

(重点)

2,关注生殖健康,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社会责任感。

发展要求

尝试开展“遗传咨询”的活动。

说明

1,“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不作要求。

2,“活动:

探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伦理问题”为选做。

3,“小资料:

人工流产”、“课外读:

代孕母亲”只作为背景材料供学生阅读,不要求学生记忆或掌握具体的内容。

二、知识要点(注意与选修3胚胎工程的联系):

1,避孕是指采取预防性措施避免受孕。

主要是针对受精和着床这两个关键环节采取措施的。

其原理是生殖过程的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受精作用、受精卵着床三个环节。

方法有阻止精子和卵子的结合、抑制排卵和精子的形成、阻碍受精卵着床。

阻止精子和卵子的结合的方法一般可采用器具阻隔(避孕套、阴道隔膜和子宫帽等)、体外射精、安全期避孕和绝育手术。

2,一般将排卵日的前5天和后5天,连同排卵日在内的10天看作容易受孕的时期,而月经周期的其他时间就称安全期。

抑制排卵和精子的形成的方法可以通过服用雌激素或雌激素类似物来维持较高的雌激素的水平,来抑制排卵;采用棉酚或物理的方法来刺激睾丸,达到抑制生精目的。

受精卵顺利着床及生长发育取决于输卵管中受精卵的发育和子宫内膜的变化是否同步,所以改变子宫内膜的形态或使两者错开最佳的相遇时间(宫内节育器和速效避孕药等相遇时间,能影响着床,阻止受精卵的发育,起到避孕的目的。

第四章生物科学与环境(是重点)

课标内容:

1,识别生物性污染。

2,概述生物净化的原理和方法。

3,认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消费行为。

4,关注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考纲要求:

知识内容

要求

(1)生物性污染

(2)生物净化的原理和方法

(3)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消费行为

(4)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

第一节生物性污染

一、教学要求:

基本要求

1,识别生物性污染。

2,讨论人们对病原体污染的认识过程和流行病学的研究过程。

3,说出外来物种、入侵种、生物入侵的概念。

4,列举生物入侵的过程(重点)、危害及控制方法。

发展要求

认同“预防胜于医治”的公共卫生政策。

说明

1,“活动:

关于隔离措施的讨论”、“活动:

探讨容易引起病原体污染的生活方式”不作要求。

2,“课外读:

重点传染病疫情”的内容只作为背景材料供学生阅读,不要求学生记忆或掌握具体的内容。

3,“变应原污染”为选学内容。

4,“小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禁止进境物名录”的内容只作为背景材料供学生阅读,不要求学生记忆或掌握具体的内容。

二、知识要点:

1,环境污染是指对人或其他生物产生有害影响的一种环境变化,包括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等不同类型。

常见的生物性污染主要有病原体污染、变应原污染、生物入侵等。

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的基本理念是“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2,病原体污染是指微生物在环境中不断繁殖和散播所造成的污染。

是一种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