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解析百师联盟届高三信息押题考二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279462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1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准解析百师联盟届高三信息押题考二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精准解析百师联盟届高三信息押题考二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精准解析百师联盟届高三信息押题考二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精准解析百师联盟届高三信息押题考二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精准解析百师联盟届高三信息押题考二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准解析百师联盟届高三信息押题考二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Word下载.docx

《精准解析百师联盟届高三信息押题考二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准解析百师联盟届高三信息押题考二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Word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准解析百师联盟届高三信息押题考二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Word下载.docx

魏晋时期,政府设立专门机构组织编修谱牒著作,“至宋而私谱盛行,朝廷不复过而问焉”。

这一变化折射出

A.封建等级观念瓦解B.商品经济发展弱化宗族认同

C.社会阶层流动加剧D.地方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魏晋以门第取士,因此政府参与编撰谱牒,而唐末五代,社会动荡导致谱牒散失、社会阶层流动加剧,加之科举盛行,朝廷不再过问,故选C项;

封建等级观念受到冲击,不是瓦解,故排除A项;

商品经济不一定导致宗族认同弱化,故B错误;

地方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不符合宋代史实,故D项错误。

4.明清时期,徽州商业资本在一定程度上开始摆脱传统的商业资本与土地资本相结合的道路,不少富商因经商盈利而移居他乡,并投资于冶铁、浆染以及陶瓷等业。

徽商以殖盐为第一生业,而盐又是封建国家的专卖商品。

因此,从明代中叶起,他们已成为豪富特权商人,与封建官府勾结密切,为取得官僚政治的庇护,徽州商人也日趋缙绅化。

这表明

A.徽商是新经济势力的代表B.社会经济结构已出现根本性变化

C.清时期社会转型缺乏动力D.商人缙绅化成为变革社会的主流

【详解】材料核心信息是明清时期徽商投资手工业和经营盐业;

“他们已成为豪富特权商人”的信息,又突出了与官府勾结,结合时代特征,一方面,他们积极经营,另一方面又与官府勾结,导致商品经济得不到突破性的发展,只能成为自然经济为主导的封建经济的补充,表明中国的传统商人深受旧思想的影响,明清时期社会转型缺乏动力,C项;

徽商属于传统旧商人,不是新经济势力的代表,更不可能成为社会变革的主流,排除AD;

B项错在与材料内容没有关系,且社会经济结构没有出现根本性变化。

5.1843年英国与清政府达成协定使清朝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比以前粤海关的实征税率降低了一半以上;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进口货物实征关税不足5%,1902年后更下降到3.2%左右,成为举世罕见的最低关税率。

这些举措

A.是清朝放弃海关管理权的必然结果

B.便利了西方列强对中国

商品倾销

C.标志着中国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

D.导致中国海关管理权被外国人控制

【答案】B

【详解】材料信息是,列强通过协定关税一再压低中国的进口税率。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大大便利了外国商品在华的倾销,不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

清朝并未完全放弃海关管理权,故A项错误;

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半殖民化,而不是半封建化,故C项错误;

材料反映的是近代中国进口货的税率的不断降低,不能说明中国海关管理权被外国人控制,故D项错误。

6.关键词是图书馆学中的词汇,用于表达文献主题内容,一些学者用核心关键词的统计分析来刻画晚清民初公共思想意识的展开。

如表是自1860至1915年使用的三个关键词的使用次数。

表中■对应的词汇是

A.立宪B.经济C.洋务D.共和

【答案】A

【详解】根据图片内容可知该词汇出现于1880年左右,1895年后使用次数逐渐增多,到1905年后达到峰值,其后虽出现下降,但民国初年并依然有一定数量,结合戊戌变法、清末新政、预备立宪及袁世凯复辟帝制等所学知识,可知该词汇为立宪,故A项正确;

经济在图片中从1860年就已出现而且在甲午战后使用次数出现明显增多,反映出国内兴办实业的热潮,直到民国初都有较高使用次数,不是对应词汇,排除B项;

洋务运动在1895年甲午战争后宣告破产,因此洋务也不是对应词汇,排除C项;

出现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中期,1900年后使用次数明显增多,1912年成为思想主流,应为共和,排除D项。

7.1945年10月,美国军事评论家曾撰文:

“当时中国的情形,许多人认为绝望,易以他国处此,必早已崩溃,而中国人毫不失望。

此种精神证明中国为联合国主义的堡垒。

”该文

A.认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优势明显B.指出中华民族具有潜在的力量

C.说明全民族抗战是胜利的法宝D.强调抗日战争已具有国际意义

【答案】D

【详解】由“此种精神,证明中国为联合国主义的堡垒”可知,该文章赞颂的是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的所显示出的斗争精神,不仅是中华民族反抗精神的体现,也是国际反法西斯精神的典型代表,说明中国的抗日战争具有国际意义,故D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说明中国抗日战争的优势明显,故A错误;

材料主旨不是强调中华民族具有潜在的力量,故B项错误;

材料未涉及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性,故C项错误。

8.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贫穷、摆脱落后的阶段。

这样,不仅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方位和主要任务,也进一步明确了邓小平所说“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这表明中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基础B.实现现代化的必经发展阶段

C.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表现D.对邓小平理论的创新与超越

【详解】从材料信息来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摆脱贫困和落后的阶段,这是实现“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阶段和必经途径,由此可知,中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经发展阶段,故本题选B项;

1992年的“南方谈话”奠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故A错误;

材料不涉及国家治理体系,故排除C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述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故D项说法错误。

9.有学者指出:

“罗马法的发展基本上不是按立法程序制定的,也不是君主个人独裁意志的结果,而主要是凭借裁判官的审判实践和法学家的理论活动,在改造和继承旧有的法律规范的基础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这一观点可以用来说明古代罗马

A.法律实用性和随意性并存B.贵族掌握了司法权和立法权

C.司法审判中形式主义严重D.法制建设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法不是一个高度体系化的法律,裁判官法是罗马法的重要形式,同时其法律创制机制具有较强的伸展性,能够较为迅捷地反映现实生活的需要,故D项正确;

材料内容能体现古代罗马法律的实用性,但不能体现其具有随意性,排除A项;

B项内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

材料体现了万民法的灵活性和实用性,消除了公民法的形式主义弊端,排除C项。

10.下表为1693—1707年间英国议会颁布的部分法案内容

这些法案的出台反映出英国

A.议会逐渐成为国家权力中心B.国王已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C.权力相互制衡机制逐渐成型D.责任内阁制已经基本确立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议会不断通过法案限制王权,扩大议会权力,表明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议会手中,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故A项正确;

当时国王还保留有行政权和外交事务权,排除B项;

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议会对王权的限制,而不是权力制衡,排除C项;

英国责任内阁制基本确立于18世纪中期,排除D项。

11.1580年,葡萄牙人每年至少运送100万杜卡特(Duca)白银到远东,大部分流入中国。

17世纪,英国和荷兰也开始把西班牙白银运往东方。

1601—162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运出75万英镑的西班牙白银(约合250万杜卡特)到远东,多数流入中国。

这现象

A.引发了欧洲的价格革命

B.导致了中国

贫困落后

C.使世界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D

有利于中国商品经济发展

【详解】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葡萄牙、英国、荷兰等国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这推动了明朝后期白银货币化,有利于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

大量金银从美洲流入欧洲,引发了欧洲的价格革命,故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

材料体现不出中国贫穷落后,故B项错误;

新航路开辟使世界贸易中心发生转移,故C不符合材料信息。

12.1941年后,好莱坞拍摄的《北极星》等影片宣扬苏联军民在卫国战争期间的英雄事迹,农民、游击队和普通士兵无不勇敢、善良。

但从50年代起,俄罗斯人在美国电影中更像是外星人——可怕、古怪、另类,在美国策划政变。

据此可知,“二战”后美国

A.重视与苏联东欧地区进行文化交流B.政府对电影企业直接控制加强

C.非理性外交导致国际局势持续紧张D.影视作品渗透了官方意识形态

【详解】材料信息是,二战中美国电影正面宣扬苏联,而从50年代起则诋毁、丑化苏联形象。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是美国冷战政策在文化领域中的体现,故D项正确;

材料体现不出美国重视与苏联东欧地区进行文化交流,故A项错误;

材料无法说明美国对电影企业的直接控制,排除B项;

材料信息主旨不是说外交问题,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一直是以农立国,春秋战国时的“初税亩”废井田”,北朝、隋唐时的“均田令都与赋役制度紧密相连,目的在于确保封建国家的经济利益。

盐法、钱法等大量使用死刑直到明清两代仍是如此,且刑罚还有加重的趋势。

汉武帝时因与匈奴的战争引起财政危机,实施了盐铁官营、均输、平准之法,唐朝中期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中央财政危急,则一反以前经济放任政策,大量制定盐荼酒专卖、两税法等经济立法。

历代经济立法都号称是“抑兼并”抑末利方面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巩固地主经济基础,另一方面也在于运用国家强制力剥夺和瓜分工商业利润。

——摘编自郭建《中国经济立法史》

材料二1913年,张謇出任农商部总长,民国经济法立法活动出现了第一个高潮。

1914年,《公司条例》《公司注册规则》《保息条例》陆续颁行,简化了公司成立程序,确立了公司的独立人格法律地位,明确了企业的维权途径,以法律的形式明确承诺支持实业投资。

农商部规定以国际度量衡标准与清末所定“营造尺库平制”并行使用,并逐渐取代旧制。

按新颁布的权度标准制造度量衡器具,分发全国各地复制通行。

——摘编自王征《民国初年经济立法活动的历史地位探究》

材料三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后来又制定了外资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一系列法律。

1992年后,相继制定了一大批有关市场经济的法律,包括公司法、个人独资企业法、证券法、保险法、合同法、反不正当竟争法、拍卖法等。

2003年以后,适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继制定了一大批关注民生的法律,包括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食品安全法以及社会保险法等。

——摘编自胡健《改革开放四十年立法工作的七个转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经济立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年与中国古代经济立法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立法的历史影响。

【答案】

(1)土地制度与赋役制度相结合;

经济立法与刑罚紧密联系;

维护封建国家的经济利益;

封建国家财政状况影响经济立法兴废;

推行“崇本抑末”政策。

(2)不同:

保护工商业,鼓励实业发展;

体现西方经济法规精神。

原因:

辛亥革命的推动(或南京临时政府经济政策的示范效应);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实业救国思想盛行;

西学的广泛传播;

北洋政府巩固统治与强化经济管控的需要。

(3)促进了外资的引进和利用,推动了改革开放;

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法制保障;

有利于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详解】

(1)中国古代经济立法的特点,根据“都与赋役制度紧密相连”得出土地制度与复议制度相结合;

根据“死刑直到明清两代仍是如此,且刑罚还有加重的趋势”得出经济立法与刑法紧密联系;

根据“确保封建国家的经济利益”得出维护封建国家的经济利益;

根据“一反以前经济放任政策,大量制定盐茶酒专卖、两税法等经济立法”得出封建国家财政状况决定经济立法兴废;

(2)不同之处: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年经济立法与中国古代经济立法的不同之处,可以从信息“明确了企业的维权途径,以法律的形式明确承诺支持实业投资”进行分析出保护工商业,鼓励实业发展,体现西方经济法规精神。

分析其原因需要从材料提供的时间信息,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即辛亥革命的推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立法的历史影响,可以从促进外资引进和利用、推动了改革开放、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促进社会和谐等视角进行分析。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郑利霞《课程观的历史演进论略》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答案】【示例】

论题:

西方人文主义发展推动课程观的演变。

阐述:

古希腊时期人文主义滥觞,注重“独立人格”

发展。

普罗泰戈拉为代表的早期智者派注重个人自身的发展,注重人的现实生活需要,以教人学会从事政治活动的本领作为其课程目的。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勃兴,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

当时的课程观普遍反对压制儿童个性的方法,主张人德、智、体、美的普遍全面发展。

课程内容除希腊罗马的古典著作外,还增添了历史、地理等学科,自然科学开始受到注综观西方人课程观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西方人文主义课程观主要表现为注重人的和谐发展和人的现实需要,课程内容因人文主义的发展而发展。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路是:

首先,从表格中提取相互关联的相关信息,注意一定是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并确定论题,论题必须明确;

然后,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论题”,依据材料信息“在从事政治活动的本领中,颇为重要的就是在公共场合进行卓有成效的演说”、“主张学习人文学科和古典语文(希腊文、拉丁文),发展人的智慧和个性”、“学习的目的在于培养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等和谐发展的资产阶级绅士”、“以价值(功用)判断的标准设置课程”概括的得出:

“阐述”,依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从普罗泰戈拉为代表的早期智者派的主张、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勃兴、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主张等角度进行分析论证即可。

15.材料明代宗藩制度始于洪武二年四月,明太祖“定封建诸王国邑及官之制”。

洪武三年四月冶封诸子为王,辽、宁、燕、谷等诸王被分封在北方军事战略重镇“以藩屏国家”。

诸王不仅被赐予护卫,而且可以节制边镇军队。

以后,明太祖又于洪武十一年春正月和洪武二十四年夏,封其余十五子为王。

明初,诸王之国就藩后,很少再有变动,但朱元璋出于加强对新收复地区统治的考虑,需要派遣亲王前往镇守,因此,对一些藩王的封地进行了调整,从而发生了“藩王移国”的情况。

明中期,随着宗室人口的急剧膨胀,许多藩府面临宗禄国境。

宗室成员的犯罪行为时有发生,成为危害地方社会的毒瘤。

同时,宗室成员的居住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将宗室成员迁往他处安置成为饮鸩止渴的权宜之计。

——宋永志《明代宗藩制度的调适和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太祖分封诸子为王的目的和封国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初期和中期出现“藩王移国”的主要原因。

(1)目的:

巩固边防,防范北方少数民族;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特点:

封国数目多;

北部封国可以节制军队,起到维护国家边防安全的作用;

诸王在封国内享有特权,发展成为危害地方的势力。

(2)明朝初期是为了加强对新收复地区的统治;

明朝中期是因为宗室成员犯罪行为多有发生,居住问题也越来越突出,通过“藩王移国”暂时缓和矛盾。

根据“辽、宁、燕、谷等诸王被分封在北方军事战略重镇‘以藩屏国家’”得出巩固边防,防范北方少数民族;

根据“出于加强对新收复地区统治的考虑,需要派遣亲王前往镇守”得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根据“封其余十五子为王”并结合所学内容得出封国数目多;

根据“诸王不仅被赐予护卫,而且可以节制边镇军队”得出北部封国可以节制军队,起到维护国家边防安全的作用;

根据“宗室成员的犯罪行为时有发生,成为危害地方社会的毒瘤”并结合所学得出诸王在封国内享有特权,发展成为危害地方的势力。

(2)根据“出于加强对新收复地区统治的考虑,需要派遣亲王前往镇守”可知明朝初期“藩王移国”的原因是为了加强对新收复地区的统治;

根据“宗室成员的犯罪行为时有发生,成为危害地方社会的毒瘤。

同时,宗室成员的居住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可知明朝中期“藩王移国”的原因是宗室成员犯罪行为多有发生,居住问题也越来越突出,通过“藩王移国”暂时缓和矛盾。

16.材料一战后,日本对中国的威胁和它争取获得太平洋上的海军霸权的企图引起美国有识之士的极度不安,于是1921年11月美国政府邀请英、法、日、意等大国和中国、荷兰等国,召开了“关于限制军备”和“有关太平洋及远东问题”的华盛顿会议。

……通过此会议,恢复了太平洋上战前的力量平衡,日本也被迫放弃了它在中国大陆的唯一战利品一山东,同时英国和美国海军吨位的70%的比例也被削减到60%。

——摘编自(英)卡尔《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关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强在远东太平洋地区存在哪些矛盾。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华盛顿会议对国际关系的主要影响。

(1)矛盾:

中日矛盾、美日矛盾、英日矛盾等。

(2)影响:

英日同盟被拆散,美国消除在亚太地区争霸的障碍;

日本在太平洋地区的权益得到其他国家的正式承认;

使英国承认美英海军力量的同等地位,而且限制了日本海军的扩张;

在山东问题上,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

(1)根据材料“日本对中国的威胁和它争取获得太平洋上的海军霸权的企图引起美国有识之士的极度不安”结合所学可知,这时期日本不断扩充在亚太地区的实力,对美英构成威胁,限制日本扩张,成为美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同时美、英、日三国也希望限制海军军备竞赛,此外,东亚问题的关键是中国问题,平息中国人民的反帝怒潮,维护列强在中国的利益,也成为紧迫的问题,因此这时期有美日、英日及中日之间的矛盾。

(2)根据材料“关于限制军备”“有关太平洋及远东问题”“恢复了太平洋上战前的力量平衡,日本也被迫放弃了它在中国大陆的唯一战利品一山东”等信息可知,美、英、日、法四国签订《四国条约》,条约生效后,英日同盟应予终止,通过《四国条约》,美国成功地拆散了英日同盟,消除了它在亚太地区争霸的一个障碍,同时《四国条约》使得日本第一次处于同欧美列强平等的地位,它在太平洋地区的权益得到其他国家的正式承认;

《五国条约》使英国承认美英海军力量处于同等地位,而且限制了日本海军的扩张,但美英在海军基地方面对日本做出的让步,是英美丧失了在靠近日本的水域拥有有效的作战基地的可能性,日本得以实际占有相对的优势;

在中国山东问题上,通过公约的签订,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在中国成为现实,它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17.材料郑观应是一个商人出身的知识分子,具有较多的民族资产阶级的特性,所以他在经济上特别提出“商务”、“护商”和“商战”的主张,在政治上也强调议院政治的重要性,他所反映的资产阶级要求是较同时代的人更为迫切的。

郑观应从中国儒家唯心思想体系出发,提出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

实际上,就是要在政治上维护封建传统,在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

这就是他的改良主义思想的基本依据。

郑观应在经济上,从振兴商务的角度出发,要求发展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财政金融业,不但强调商品流通,而且注意商品生产;

在政治上,主张在中国实行议院政治;

在外交上,主张依照国际公法,修改或废除中国与外国侵略者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在文化教育上,主张改革科举制度,推行实用教育与普及教育。

——摘编自王永康《郑观应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观应的核心思想及其形成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郑观应思想主张的历史意义。

(1)核心思想:

经济上,振兴商务,发展农工交通和金融业;

政治上,实行议院政治;

外交上,修改或废除不平等条约;

文化教育上,改革科举制度,推行实用主义教育,向民众普及教育。

时代背景:

经济上,洋务运动破产、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政治上,甲午战后,民族危机严重,变革思想成为潮流;

阶级上,民族资产阶级正在形成;

思想上,“中体西用”有所突破。

(2)历史意义:

为戊戌维新变法提供了思想先导;

引导人们重视商业等。

(1)“核心思想”,根据材料信息“郑观应在经济上,从振兴商务的角度出发,要求发展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财政金融业,不但强调商品流通,而且注意商品生产;

在文化教育上,主张改革科举制度,推行实用教育与普及教育”概括得出:

“时代背景”,依据所学知识从经济上,洋务运动破产、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思想上,“中体西用”有所突破等角度分析。

(2)“历史意义”,根据材料信息“从振兴商务的角度出发,要求发展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财政金融业,不但强调商品流通,而且注意商品生产……主张在中国实行议院政治”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为戊戌维新变法提供了思想先导、引导人们重视商业等角度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