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考纲知识点.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1443868 上传时间:2023-03-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考纲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考纲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考纲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考纲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考纲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考纲知识点.docx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考纲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考纲知识点.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考纲知识点.docx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考纲知识点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考纲知识点

一、大运河的开凿(七下P3-4)“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将杜之转输,其为利耶博哉!

隋朝隋炀帝时开凿的大运河是隋朝对后世最重要的贡献。

1、目的:

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凿时间:

605-610年。

3、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开凿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公里。

(沿途经过江苏的扬州、常州、无锡、苏州)

4、作用:

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5、地位:

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评价大运河的开凿:

大运河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

同时运河的通航也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

但隋炀帝滥用民力,也造成百姓的困苦。

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

七年级(下)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开通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四五千里。

这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评价大运河的开凿:

大运河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

同时运河的通航也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

但隋炀帝滥用民力,也造成但是百姓的困苦。

总的看来,大运河的开凿,是隋对中国历史的重大贡献。

3.618年李渊(唐高祖)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4.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

贞观之治:

唐太宗在位期间,吸取隋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即贞观新政;恢复和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知人善任,虚心纳谏(魏征);完善科举制;注意加强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

唐太宗的统治促成了国家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族和睦,国力增强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

唐太宗:

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为大唐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贞观新政:

唐太宗实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⑴改革赋役制度⑵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⑶修订法令编撰了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唐律疏议》⑷完善科举制。

5.武则天:

重用酷吏、引用庶族打击反对她的元老重臣、勋贵旧族;改《贞观氏族志》为《姓史录》;大力发展科举制,不拘一格选人才,如姚崇、宋璟、狄仁杰;注重减轻农民的负担,统治期间人口明显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史称“贞观遗风”,为唐朝全省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郭沫若称她“政启贞观,治宏开元。

6.★唐玄宗统治的前期,年号“开元”,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

⑴有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统治的基础⑵玄宗个人很有才能,他重用贤能,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漕运制度等进行一系列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7.科举制:

隋创立,唐完善。

定义即特点:

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

内容:

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

P.20

作用:

实行科举制,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读书人可以自由报考,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

科举制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激发了他们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

明清的科举制改为考八股文,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为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八股取士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人的实际能力,使科举考试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才智。

8.吐蕃:

今天藏族的祖先。

唐朝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给吐蕃的赞普-尺带珠丹,大大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密切了汉藏两族之间的交往。

9.▲遣唐使就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其中著名的有晁衡。

P.32唐玄宗时,鉴真第六次东渡日本成功。

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P.33玄奘西去天竺取经,回国后口述见闻,由弟子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p.34-36

10.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

唐代我国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是世界上的强盛国家;采取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发达的海路交通。

11.赵州桥(平拱桥)是世界上保存完好、最古老的一座单孔大石桥。

设计者隋朝李春。

12.唐代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诗人当推李白和杜甫。

李白的诗的风格:

雄奇飘逸,想象丰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精神。

人称“诗仙”。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

的诗的风格:

沉郁顿挫,语言精炼细腻,感情真挚动人,富有现代主义精神。

诗的内容多位反映社会现实生活。

后人称他为“诗圣”,称他的诗为“诗史”。

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三吏”、“三别”。

第二单元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

13.1127年,北宋皇族赵构(宋高宗)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后来定都临安(今杭州),史称南宋。

南宋抗金英雄有岳飞等。

1141年,宋金和议:

南宋对金称臣,割让部分土地,向金送交岁币。

至此形成宋金南北对峙局面。

P.61

14.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

南宋时,南方经济发展完全超过了北方。

经济重心正式转移到了南方。

15.成吉思汗的功绩:

完成蒙古统一大业,建立蒙古政权,创制蒙古文字,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

▲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1272年定都大都。

他仿效中原政治体制,建立行省制度。

推行重农政策。

元代黄道婆在制棉工具和制造方法上作出了重大的技术革新。

她的故乡松江地区逐渐上升为江南棉纺织业中心。

棉布逐渐取代丝麻成为民众普遍使用的衣被原料。

16.北宋司马光编写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元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

元杂剧作家重最负盛名的是关汉卿,代表作《窦娥冤》。

第三单元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

17.明清时期的专制统治延续了秦朝以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使皇权达到空前强化的程度。

主要措施:

⑴明朝废除了宰相制度,设厂卫特务机构,廷杖制度。

⑵清朝增设了军机处(雍正),并通过八股取士和文字狱的推行,加强了思想控制,也严重阻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18.明清抗击外国侵略的英勇斗争有:

明朝戚继光肃清了倭寇(日本)的骚扰;清初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里收复台湾;康熙率清军两次出兵雅克萨打败沙俄侵略军,并签署了《尼布楚条约》保卫了东北边境。

这些斗争不仅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权益,而且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和平稳定的环境。

1689年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中国对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叶岛的主权。

19.清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措施有:

1690年康熙平定准噶尔部;18世纪中期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兄弟叛乱;在伊犁等地设立将军,在西北各地设立参赞大臣,使清朝中央加强对新疆等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

清朝中央政府对达赖、班禅进行册封;1727年,清朝设立驻藏大臣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20.外八庙和避暑山庄实际上起到了清朝第二政治中心的作用。

21.1368年,明朝建立,定都南京;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1644年,清军入关,顺治帝迁都北京。

北京城的构造:

有三重,由外往里,依次是,京城、皇城和宫城(旧称紫禁城现叫故宫)。

22.为了防范蒙古骑兵南下侵犯,明朝在历代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长城。

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我们现在见到的长城就是明朝时修筑的。

长城时促进北疆经济开发的生命线和联结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

22.明代著名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著成《本草纲目》,此书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宋应星著《天工开物》,此书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

在明朝以叙事为主的通俗文学成为中国文学的主流。

明清时期的四大名著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明)、施耐庵的《水浒传》(明)、吴承恩的《西游记》(明)和曹雪芹的《红楼梦》(清)。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步长篇历史小说,《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颠峰。

23.1405年-1433年,明政府先后派郑和七次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

评价:

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而且推动华侨移居南洋,促进了南洋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P.128

24.★清朝实施了闭关政策。

主要表现在对贸易进行严格限制上。

影响:

清朝实施闭关政策有防御西方殖民势力的一面,但同时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恶果。

它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二、“贞观之治”(七下P7)“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有所发展,国力逐渐强盛,因为唐太宗的年号为贞观,故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是:

①政治上,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善于用人和纳谏,沿用和发展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②文化上,发展科举,重视教育;③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房玄龄、杜如晦、魏征)

三、“开元盛世”(七下P10)

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比较稳定,经济繁荣发展,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中国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唐玄宗这一时期的年号叫开元,史称“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是:

唐玄宗统治前期①任用贤能②整顿吏治③重视农业生产④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及劳动人民的安居乐业

四、科举制:

隋创立,唐完善。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足影响尽白头。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1、含义:

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的标准。

2、诞生:

(七下P15)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3、完善:

(七下P16)唐朝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将诗赋作为考试内容。

4、发展:

明清的科举制改为考八股文,在很大程度上演变成为朝廷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

八股取士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人的实际能力,使科举考试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才智。

5、结束:

清朝末年。

1905年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考试,清政府拟定《奏定学堂章程》。

6、作用:

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五、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七下P21)

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六、以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1、遣唐使:

(七下P27)就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他们全方位学习中国,使唐文化对日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其中著名的有晁衡(日本名字叫阿倍仲麻吕)。

2、鉴真东渡:

(七下P28)唐玄宗时,鉴真第六次东渡日本成功。

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3、玄奘西行:

(七下P29)唐太宗时,玄奘西去天竺取经,回国后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

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七、雕版印刷术:

(七下P32)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是唐朝印制的《金刚经》

八、艺术宝库莫高窟:

(七下P38)

甘肃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大部分是隋唐是开凿的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保存有大量精美的壁画和彩色塑像,如飞天、仙女等。

九、交子:

(七下P53-54)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十、铁木真统一蒙古:

(七下P61)

1206年,铁木真完成蒙古统一,建立蒙古国,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

十一、行省制度(七下P63)

1、目的:

对全国实行有效统治

2、内容:

①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②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③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台湾(当时称琉球);

④设立“宣政院”管理佛教和藏族地区的政务。

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域。

3、作用:

①是秦朝郡县制的重大发展;

②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③为后来明清所沿用。

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十二、活字印刷术:

(七下P67)

北宋的毕升发明的陶活字,进行排版印刷。

既经济又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后陆续传到世界各地。

15世纪欧洲才有,比我国晚约400年。

十三、指南针:

(七下P68)

1、战国时期,叫“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2、北宋时,制成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3、南宋时,广泛用于航海,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4、作用:

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创造了条件。

十四、火药:

(七下P68-69)

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

唐朝中期已有配方,唐朝末年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十五、《清明上河图》:

(七下P74)

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

十六、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七下P71)

北宋的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

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

这部书按年代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十七、八股取士:

(七下P80)“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

1、目的:

为了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官吏

2、考试范围:

四书五经3、形式:

八股

4、后果:

只顾读书,不求实际学问。

考中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

十八、明朝郑和下西洋:

(七下P86)“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

1、目的:

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明成祖)

2、时间:

1405-1433年

3、经过:

1405年,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率庞大船队从刘家港出发。

到1433年,郑和前后航海七次,经历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4、历史意义:

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它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

十九、戚继光抗倭: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

(七下P87)

明朝戚继光率戚家军取得台州九战九捷,肃清了倭寇(日本)的骚扰。

被称为“民族英雄”。

二十、军机处的设立:

(七下P91)

1、目的:

加强君主专制

2、时间: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3、作用:

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二十一、郑成功收复台湾及台湾府设立(七下P94-95)“开辟荆榛逐荷夷”

1、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中收复台湾,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2、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二十二、达赖、班禅册封制度驻藏大臣的设置(七下P99-100)“国家百余年升平累洽,中外一家。

”——《须弥福寿之庙碑记》

1、顺治帝时册封“达赖喇嘛”;康熙帝时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2、1727年,清朝设立驻藏大臣,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二十三、伊犁将军的设置:

(七下P101)

乾隆帝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兄弟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

说明新疆等地区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二十四、土尔扈特部回归:

(七下P101)

1、原因:

受到沙俄的控制和压迫

2、时间:

1771年(乾隆帝)3、首领:

渥巴锡

4、意义:

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篇章。

渥巴锡成为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二十五、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七下P107)

1、出现时间:

出现在明朝中后期;

2、萌芽地区:

在苏州、松江等江南和东南沿海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3、典型表现:

“机户(手工工场主)出资,机工(雇佣劳动者)出力”,机户就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工人,他们是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4、影响:

标志我国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落。

二十六、清“闭关锁国”政策(七下P108)

1、原因:

1、清朝政府对内坚持“重本抑末”的传统政策,压制、打击工商业,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3、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主权受到外国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危及自己的统治。

清朝实施了闭关政策。

2、主要表现:

在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实行禁海政策,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特许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贸易。

3、影响:

1、清朝实施闭关政策对西方的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

2、清政府闭关锁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式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3、它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4、启示:

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

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1.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被推举为大汗,尊称他为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

2.蒙古统一后,成吉思汗发动扩张战争,一直打到欧洲多瑙河流域。

3.蒙古建立→灭西夏、金→忽必烈继承汗位→建立元朝→定都大都→南宋灭亡

1206年1271年1272年1276年

4.文天祥抗元:

坚贞不屈,表现出崇高的气节,最后被杀害。

《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正气歌》。

5.元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1)元世祖重视农业:

①禁止圈占农田作牧场②治理黄河③推广棉花的种植;

(2)水陆交通运输:

①开凿两段新运河,会通河、通惠河②开辟海运;(3)商业大都繁荣;(4)中外交往频繁: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及《马可•波罗行记》。

6.行省制度:

①目的:

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②内容:

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③作用:

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还加强对琉球的管辖。

7.元政府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管理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

8.民族融合:

(1)表现:

①汉族人民开发边疆;②边疆各族迁入内地;③契丹、女真同汉族融合;④回族形成。

(2)作用:

促进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元朝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贡献?

元朝统一全国,疆域辽阔;行省制度对内地和边疆实行有效的管辖,促进民族融合,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中外交往频繁。

第13课灿烂的宋元文化

(一)

1.毕升(北宋)发明活字印刷术。

西夏时期的木活字印刷品是目前已知最早的活字印刷品。

雕版印刷术:

隋唐《金刚经》,费工费时。

2.活字印刷术的特点:

变死字为活字,变死版为活版,既经济又省时。

工序:

刻制单字、排版、印刷、拆版四道工序。

3.套色印刷:

宋元时期,山西应县木塔内辽代的红、黄、蓝三色佛像版画是目前发现最早的雕版彩色套印印刷品。

4.转轮排字:

元朝王祯发明转轮排字盘。

5.战国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北宋制成指南针,用于航海事业,并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宋朝的罗盘针。

6.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中期书籍有火药配方的记载,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

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宋元时期的火药武器:

突火枪、火箭、火炮等;特点:

杀伤力强。

7.四大发明的传播及其意义

①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是人类文字载体的革命。

②印刷术的出现,加快了文化的传播,改变了欧洲只有上等人才能读书的状况。

③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为欧洲航海家进行环球航行和发现美洲提供重要条件,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④火药武器的使用,改变了作战方式,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堡垒,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

8.北宋科学家沈括:

①《梦溪笔谈》;②创制“十二气历”,八百多年后英国才才采用相似的历法;③开始使用“石油”这一名称并预言石油在未来“必将大行于世”。

9.元代天文学家和水利学家郭守敬:

①编成《授时历》,测定一年为365.2425天,与现在通行的公历基本相同,但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约三百年;②主持开凿了通惠河。

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

(二)

1.北宋史学家司马光: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

编年体通史,记叙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

2.宋词:

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唐朝时已出现,最初在民间流行。

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

词牌:

依据乐谱的要求,每首诗各有的一定格式。

词人代表作特点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气势豪迈,雄健奔放,对后世影响很大

李清照《如梦令》《醉花阴》风格委婉,感情真挚,善于运用口语,清新自然

辛弃疾《破阵子》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倾吐对山河分流的悲痛

3.元曲:

关汉卿与悲剧《窦娥冤》。

4.两宋绘画的特色:

表现市民生活的风俗画出现并日益增多。

5.宋代画家:

北宋山水画家郭熙注重画的意境;宋徽宗的花鸟画相当出色;人称“宋画第一”的李公麟。

6.北宋张择端与《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

7.元代画家赵孟頫与《秋郊饮马图》;他的画属于“神品”。

8.宋代书法家“宋四家”: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1.明朝的建立:

1368年,朱元璋(明太祖),应天(南京)。

明朝是我国君主专制高度发展的时期。

2.明朝统治的巩固:

①中央废除丞相和行省制度,权分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地方设三司布政司(民政)、按察司(刑狱)、都司(军政)内阁制度;②设特务机构——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

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③八股取士。

3.靖难之役:

燕王朱棣打出“靖难”旗号,起兵反对建文帝,以燕王的胜利告终。

4.明成祖朱棣强化君权:

①迁都北京,1421年;②削藩;设东厂特务机构,由宦官统领。

5.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1.郑和下西洋:

①条件:

造船技术提高;罗盘针的发明;气象测量的进步;航路的勘探等;拥有航海方面的人才;②目的:

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③时间:

1405—1433年;④次数:

七次;⑤到达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⑥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⑦意义:

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2.郑和船队到达各国后开展贸易,以丝绸和瓷器最受当地人喜爱。

3.“倭寇”:

元末明初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来自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

4.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带领戚家军开赴台州,九战九捷(“台州九捷”),平息东南沿海的倭患。

戚继光的抗倭斗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反抗外来民族侵略并取得胜利的斗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戚继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

5.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

6.1553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澳门回归:

1999年12月20日)

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

1.后金建立:

1616年,努尔哈赤。

2.清朝建立:

1636年,皇太极(清太宗),盛京(沈阳)。

3.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洲;1644年,清军入关,迁都北京,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4.君主集权的强化

①清初:

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和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在雍正时名存实亡,到乾隆时撤消。

)[君主权力有限];

②雍正设立军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