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袍与牢骚.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27900 上传时间:2022-10-23 格式:DOCX 页数:137 大小:4.2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袍与牢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7页
长袍与牢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7页
长袍与牢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7页
长袍与牢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7页
长袍与牢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袍与牢骚.docx

《长袍与牢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袍与牢骚.docx(1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长袍与牢骚.docx

长袍与牢骚

智效民

中国当代人文学者,1986年调入山西省社会科学院,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研究。

著有《心理的单间》《胡适和他的朋友们》《往事知多少》《思想操练》《大学之魂:

民国老校长》等。

长袍与牢骚

教科书上看不到的民国

智效民◎著

凤凰出版社

自序

我出生于民国三十五年,即公元1946年。

三年后,新中国成立。

又过了三年,即1952年,我开始上学。

入学以后我至少学过三轮中国历史,但是学来学去,却始终对民国历史一无所知。

这种情况直到1986年才有所改变。

那一年我进入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工作,开始接触到一些民国时期的文字材料,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以《大公报》和《晨报副刊》为代表的报纸杂志。

从那些报纸杂志中,我看到了一个与以往教科书完全不同的民国。

1989年以后,我们单位许多人都下海经商去了。

我虽然不为所动,却也无所事事。

几年后,我逐渐走出失语状态,以学术随笔的形式,将民国年间的人与事诉诸笔端,并受到许多媒体的青睐。

在写作过程中,我发现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尽管这是一个十分短暂、而且经历无数次战争(包括抗日战争和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时代,却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学、教育等领域涌现出一大批大师级人才。

因此我认为,研究教科书上看不到的民国,无论是对还原历史的真相,还是对回答所谓“钱学森之问”,都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近年来,我在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又写了不少与民国历史相关的文章。

如今能有机会将它们结集成册,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

但愿它的问世能对诸位读者了解民国历史的真相有所帮助。

智效民

2012年6月12日

于北京昌平名流花园

目录

自序1

上编社会理想

林森:

被遗忘的国民政府主席3

张澜:

大时代中的“长袍先生”10

张君劢:

“宪法之父”20

中国知识分子与“九一八”事变30

蒋廷黻与西安事变38

入疆即入狱:

茅盾、赵丹蒙难真相42

闻一多:

为什么要放弃自由主义68

胡适在生命的最后时刻75

中编文化传奇

成舍我:

要做“自由人”95

前辈报人杨荫杭102

“民国公子”张伯驹105

张彭春:

中国话剧先锋111

“牢骚太盛”柳亚子118

赵俪生:

可怜盛世存儒雅133

沈有鼎:

布袍破履亦风流138

陈光甫:

金融巨子,旅游先驱144

卫西琴:

梁漱溟唯一的外国朋友155

杜月笙:

“上海大亨”办慈善162

下编时代变迁

饶毓泰:

1949年的抉择169

潘汉年:

薄命如妾一书生173

萧乾与杨刚:

心同志不同179

蔡家崖“斗牛大会”190

开明绅士刘少白214

我所了解的冀贡泉227

与辛亥革命同行——父亲前半生的传奇经历238

上编社会理想

那是一个思潮激荡的时代

“中国向何处去”这个问题

有多种答案

林森,张澜,张君劢,胡适

孜孜不倦地推动着中国的现代转型其情切切,其心拳拳

林森:

被遗忘的国民政府主席

1979年,中共中央对曾经担任过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做出新的评价,认为他是“著名的老一辈民主革命家”,“为中国人民做了许多好事,中国共产党是不会忘记的,人民要纪念他”。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值得纪念的人物,如今又被大多数人遗忘。

提起林森,他可是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

比如在大革命时期,他就与居正、邹鲁、叶楚伧、张继、戴季陶等人在北京香山召开会议,宣布在上海成立“国民党中央党部”,以便与广州国民党中央相对抗。

与此同时,会议还通过“取消共产党员在国民党中之党籍”、“开除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中的共产党员”、“解雇顾问鲍罗廷”等反苏、反共的议案。

这次会议在历史上被称为“西山会议”,林森也成为西山会议的核心人物。

对于这些复杂的政治事件,我不好妄加评论。

但是最近读书,却发现林森品德高尚,堪称世人表率。

这恐怕就是他“为中国人民做了许多好事”的原因吧。

这些书是我去台湾参加“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研讨会”时在台北一家旧书店淘到的,估计很少有人看到,因此有必要向大家介绍一下。

林森(1867—1943)

先说私德。

林森(1866或1868—1943),字子超,号长仁,福建闽侯人。

他早年在家乡读书,后考入台湾中西学堂。

1905年加入同盟会,1907年赴美国留学。

辛亥革命后,他担任过国民政府临时参议院议长。

1911年武昌起义后,他在九江响应起义,担任九江军政府民政长。

1912年1月,他当选为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议长。

1913年4月出席北京第一届国会,继续被选为参议院议长。

1916年8月,出任广州孙中山大元帅府外交部部长。

1918年10月当选为参议院院长兼宪法会议议长。

1921年1月出任非常国会议长。

1923年10月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改组会议上,他负责国民党改组事宜。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他担任国民政府主席,直到去世。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身居高位的国民党元老,却长期鳏居,孤身一人。

之所以如此,据说与他早年的感情经历有关。

有人说,林森在家乡读书时,曾经由父母做主,与一位姓郑的女子结婚。

二人感情很好,但婚后三年,郑氏因病去世,林先生遂发誓不再结婚,也有人说,林森有一个知书达理、性格娴雅的表妹,二人从小在一起,青梅竹马,感情很深。

但由于父母的包办,致使有情人难成眷属。

后来,这位表妹因抗婚而去世,终于酿成一场爱情悲剧。

这就是林森终身不娶的主要原因。

因为林森是一个独身主义者,所以社会上议论纷纷,一些离奇的传闻也应运而生。

林森喜欢收藏。

据说在他的收藏中,居然有一具女性骷髅。

对于这具骷髅,他珍爱异常,视若生命。

于是人们不禁要问:

林主席既然不近女色,为什么要收藏女人骷髅?

针对这个疑问,有人解释说这具骷髅是他表妹的遗骸。

对于这些离奇的故事,国民党元老黄季陆在林森诞辰100周年时,曾在文章中有所涉及。

他说:

“林先生生前有一件传闻,颇为人乐道,说他终身不娶,持独身主义,是由于少年时代的一段恋爱悲剧。

他所钟爱的一位如花似玉,才学并茂的女郎不幸早死,未获百年偕老之愿。

在对日抗战之前,林先生曾至广西桂林巡视,其时广西、香港各报,竞相登载林先生有一随身携带的手提箱,夜则必置于卧室之内,不许人移置。

有人谓此箱内存有重要国家机密文件,故乃如此重视。

又有人说箱内所放者并非机密档案,而是一具女子的骷髅,每当更深入静,林先生必抚摸至再,而后入睡。

这当然是出于一种传说和新闻记者的渲染报道,是无法加以证实的。

也许是在当时社会里,有权有势的人之中,生活浪漫,妻妾成群,纵情享受,无视纯洁高尚的两性情爱生活的人太多,而对于林先生持独身主义,终身不娶的美德特别予以神化,而制造出来的故事。

写到这里,黄季陆又介绍说,当年胡适在文章中讲了一个小故事,可以为“林先生终身不续娶的至情,作一注脚”。

胡适文章是1934年写的,发表于《独立评论》,标题是“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先生”。

文章说,在去庐山牯岭的路上,有林主席捐造的石凳,上面刻着“有姨太太的不许坐”八个大字。

有人看了觉得好笑,便大言不惭地说:

“我若有姨太太,偏要坐坐看,有谁能站在旁边禁止我坐?

”但是胡适认为这正是林先生的聪明过人之处。

他指出:

“你有姨太太,你尽管去坐,绝没有警察干涉你。

不过你坐下去了,心里总有点不舒服。

林先生刻石的意思,也不过要你感觉到这一点不舒服罢了。

他若大吹大擂地发起一个‘不纳妾’的新生活运动,那就够不上做一个无为主义的政治家了。

”胡适在政治上是主张无为而治的。

他认为,统治者有为,老百姓就无为,统治者无为,老百姓就有为。

因此,中国古代无为而治的思想,具有民主的成分。

这一点,在下面还要谈到。

从上述传闻以及黄季陆、胡适对这些传闻的解读中,可以看出在那样一个时代,林森先生尊重女性的意识是多么强烈。

另外,林森生活俭朴,略有积蓄,因此他晚年对遗产的处理也值得称道。

抗日战争爆发后,林森深深感到中国之所以遭受如此磨难,与自然科学落后有关。

于是他在1939年立下遗嘱,主动把一生积攒的50万元作为基金,供奖励科学人才使用。

这份遗嘱的全文如下:

语云:

人生七十古来稀。

森今年七十有二矣,身后之嘱托不能不预为之计。

吾国自然科学人才之消乏,今昔同感,陶冶补充,刻不容缓。

兹谨遵总理迎头赶上之遗训,将所存国家银行国币五十万元,拨为基金,以其每年利息,专作考选留学欧美,研习自然科学固定经费,并手自订定办法二十四条,嘱由能表同情于斯学者,恪守此方针而办理之,百年树人,是实始基,尚期共循此旨,矢守弗渝,用垂永远,而利国家,有厚望焉。

说罢私德,再说公德。

林森是1932年正式担任国民政府主席的。

谈到这段历史,许多书是这样讲的:

林森担任主席后,蒋介石表面上对他很尊重,暗地里却处处进行制约,使他没有一点实权,成了一个十足的傀儡,一件无关紧要的摆设。

但事实并非如此。

因为当时实行的是类似于西方内阁制的行政院长负责制,国民政府主席是国家元首,本来就没有实权,因此所谓傀儡、所谓摆设,不是对历史无知,就是有意歪曲。

为了说明这一点,不妨介绍林森的一件轶事。

林森担任国民政府主席时,行政院长由孙科担任。

不久孙科下台,汪精卫继任。

按规定,行政院长组阁之后,应该率全体部长参见主席。

但不知什么原因,汪内阁一直没有履行这一规定。

很多天以后,一位部长忽然想起此事,便对大家说:

“我们就职一个多月了,还没有去正式参谒林主席哩!

”于是,汪精卫便派人通知林森,说明天上午要率领全体部长前来参见。

第二天上午,当全体部长到达林公馆时,林森却突然“失踪”了。

无奈之下,部长们只好留下名片,打道回府。

没想到就在那天下午,林森又一个一个地回拜部长。

这时人们才知道,他是因为“不敢接受参拜大礼”,才有意出门回避。

这件事在当时引起很大轰动,并被传为美谈。

两年后,当林森连任国民政府主席并受到普遍好评时,胡适特意在上述《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先生》中提到这件事。

他说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林森是一个识大体的人。

他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抬高行政院长的地位。

因为当时中国刚刚实行行政院长负责制。

如果他这个政府主席不识大体,不甘寂寞,不能把“政府主席”当做一个虚设的职务,那就很可能出现民国初年的“府院之争”,从而引起历史的倒退。

正因为如此,胡适认为林先生这种在政治上无为而淡泊的精神,改变了“两年前党政军合为一体的国府主席的地位”,这是“林森先生在中国现代政治史上的重大贡献”。

此外,胡适对林森有意约束部下,让他们不要揽权、不要干涉政治的做法也给予很高评价。

林森百年诞辰的时候,黄季陆在纪念文章中也提到汪精卫内阁没有参拜国家元首这件事。

他说:

这个故事在当时并不是一个美谈,而是汪内阁闹出的一个“大笑话”。

林森之所以回避汪内阁全体成员的参拜,“是要借此机会给汪精卫这般不知礼,不识大体的行政院长一种教训”;他当天下午的回拜,“正是要这班人感觉到失礼和惭愧”。

这种说法是否与汪精卫沦为汉奸有关,还需要识者考量。

对于国民政府主席的地位和作用,林森有他自己的理解。

他说:

“我的地位相当于神龛中的神位,受人景仰而不失其威仪,自然能保持庙堂之肃穆,家宅之安康。

若神主显灵,则反倒一室彷徨,怪异百出。

国家主席是虚君地位,其意义在于垂拱而治,不该去管的就不要去管,让有办法的人放手去做嘛。

”这与胡适的看法是不谋而合的。

为了说明林森“并不是一个可以随便侵犯,不讲礼节,不讲体制的人”,黄季陆又讲了另外一件事。

民国初年,袁世凯在北京参议院就任大总统时,居然佩带指挥刀、全副武装地来到参议院。

当时正在担任参议院议长的林森看到袁氏如此耀武扬威,便毫不客气地对他说:

“此地乃代表人民之最高机关,不得佩带武器入场,以崇法制。

黄季陆还说:

尽管林先生德高望重,但如果企图以这样的人“来补救畸形的政治制度”,就会落入“人治”的境地。

因此,一个国家应该建立一种好的政治制度,有了制度,才有常规。

有了常规,纵然是中等以上资质的人,也可以治理国家。

张澜:

大时代中的“长袍先生”

张澜(1872—1955),字表方,四川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