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复习提纲人教版第一轮复习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初中物理复习提纲人教版第一轮复习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复习提纲人教版第一轮复习DOC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物理角度看: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
从环保角度看: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到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⑵不同等级的噪声会对人、动植物产生不同的危害。
0分贝是人们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
⑶控制噪声的三个途径:
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即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五、声的利用⑴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利用这一点可以用超声波制成声呐来判断距离、确定方位;
用B超可以诊断病情等。
⑵声波可以传递能量。
声波所携带的能量可以产生很大的威力。
超声波能够传递能量,可以用来去污垢、打碎结石等。
利用次声波能预报破坏性大的地震、海啸、台风,甚至可以探知几千米外的核武器实验和导弹发射。
第二章
光现象
一、
光的传播1、光源:
一切自身能发光的物体都称为光源。
光源可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依靠反射光而发亮的物体不是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
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通常用一根带箭头的直线—光线来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
影子、小孔成像、日食和月食。
3、光速:
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为3×
108m/s。
光在一年时间内传播的距离称为1光年,光年是距离单位
二、光的反射1、光的反射现象:
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在分界面处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人眼看到物体是由于物体发出的光线或反射的光线进入人眼。
2、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以总结为“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
3、镜面反射和镜面反射:
射到光滑镜面上的平行光线经反射后仍然是平行的,这种反射叫做镜面反射。
平行光线射到表面凹凸不平的物体表面时,反射光线向着不同的方向,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
漫反射使我们从不同方向都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
重点提示:
发和生镜面反射的条件是反射面是光滑的平面。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每一条光线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三、平面镜成像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的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即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2、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平面镜成像时,满足光的反射定律。
小结:
影子和像的联系与区别
影子
像
原理
光的直线传播
特点
光照不到的黑暗区域
由光线或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面成、明亮面有色彩
3、平面镜的应用①利用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起到控制光路的作用.②利用平面镜成像。
4、凹面镜和凸面镜①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平行光线经凹面镜后会聚于凹面镜的焦点,从焦点射向凹面镜的光线经凹面镜反射后成为平行光线②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平行光线经凸面镜后发散。
四、光的折射1、光的折射现象:
光人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规律:
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两侧。
①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
而从其他介质余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的方向偏折。
②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
③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即光线方向颠倒时,光的传播路径不变。
④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重点提示:
在光的折射规律中有“空气中总是大角”,即不论空气中的角是入射角还是折射角,总是要比其他介质中的角要大一些(垂直入射除外)。
也就是说,在空气与其他介质的界面上发生的折射现象,如果折射角大于入射角,那么折射角所在介质为空气;
如果入射角大于折射角,那么入射角所在的介质为空气。
3、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在水下的部分看起来向上弯折;
往脸盆中倒水,看起来盆底深度变浅;
潜入水中的人看岸边的人变高:
从厚玻璃砖后看到钢笔“错位”。
光的反射
光的折射
联系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二者同时发生
区别
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在同一种介质中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在两种介质中
反射角与入射角相等
折射角与入射角不相等
五、光的色散1、光的色散现象:
太阳光通过棱镜后,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它是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发现的。
2、色光的三原色:
红、绿、蓝:
颜料的三原色:
红、黄、蓝。
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规律不同。
两种色光混合后使眼睛感觉到产生了另一种颜色,而两种颜料的混合是它们都能反射的色光。
3、物体的颜色:
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通过它的色光决定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4、不同的色光照射到不同颜色的物体时,出现的情况是:
①白纸可以反射各种色光,纸出现的颜色与光的颜色相同。
②黑纸吸收各种色光,无论什么颜色的光照在黑纸上,纸都是黑色的。
③各种色纸反射和它颜色相同的光,对其它不同颜色的光都吸收。
④白光照在不同颜色的纸上,纸出现的颜色与纸的颜色相同。
5、不同的色光照射在不同颜色的透明物体时,透色光的情况是:
光的颜色志透明物体颜色相同时,光可透过物体。
若兴的颜色志透明物体颜色不同时,光就透不过物体。
六、看不见的光1、红外线:
在光谱中,在红光以外有一种看不见的光叫做红外线。
红外线有热作用(即热效应),可应用在红外夜视仪、诊断疾病、遥控等方面。
红外线进不可见光,任何物体都向外辐射红外线。
当物体温度升高时,它向外辐射的红外线会大大增强。
2、紫外线:
在光谱中,在紫光以外有一种看不见的光叫紫外线。
紫外线的化学作用、荧光作用、生理作用,它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能杀菌、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第三章
透镜及其应用
透镜1、凸透镜和凹透镜①凸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②凹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③主光轴:
通过两个球面平均球心的直线电主光轴。
简称主轴。
④光心:
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这个点叫做透镜的光心。
2、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光线折射后向主光轴靠拢。
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光线折射后偏离主光轴。
3、焦点和焦距①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用F表示。
凸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
焦点到光心有距离叫做焦距,用f表示。
同一凸透镜两侧的焦距相等。
根据凸透镜能够把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聚于焦点这的性质,我们可以粗测凸透镜的焦距,方法是:
将一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拿一白纸在透镜的另一侧来回移动,当折纸上的亮点最小、最清晰时,测出光点到光心的距离,即是该凸透镜的焦距。
焦距的长短表示出凸透镜对光线会聚作用的强弱。
焦距越短,镜面越凸,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越强。
光线通过后折射得越厉害。
②凹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交于一点,这个点叫做凹透镜的虚焦点,凹透镜两侧各有一个虚焦点。
虚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凹透镜两侧的焦距相等。
凹透镜焦距的长短表示它对光线发散作用的强弱。
焦距越短,对光线的发散作用越强。
光线通过后偏折得越厉害。
4、三条特殊光线①经过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A、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
B、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
C、通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变。
②经过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A、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凹透镜的虚焦点。
B、正对着凹透镜虚焦点的入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
C、通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变。
二、生活中的透镜1、照相机:
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胶片相当于光屏。
它是利用u>
2f时凸透镜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这一原理来工作的。
照相时,物体到镜头的距离是物距,底片到镜头的距离(即暗箱的长度)是像距。
依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成实像时,物距变小,则像距变大,像也随着变大,也可以记忆为“物进则像退,像变大”2、投影仪:
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屏幕相当于光屏。
投影仪的原理是f<
u<
2f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射向天花板的光能在屏幕上成像。
3、放大镜:
原理是u<
f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盛水的透明小瓶、小水珠都可以看作凸透镜而具有放大作用。
4、虚像和实像①光线经过光学元件的反射或折射后,实际光线会聚到一点,则是所成的你是实像;
光线经过光学元件反射或折射后,实际光线发散,反向延长后反向延长线相交于一点,后成的像是虚像。
②实像既能呈现在光屏上,也能用眼睛直接观看;
虚像只能用眼睛观看,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③虚像和实像都既可因反射而形成,也可因折射而形成。
三、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物距u和焦距f的关系
像的性质
像的位置
应用举例
正立或倒立
放大或缩小
实像或虚像
和物体同侧还是异侧
像距v和焦距f的关系
u>
2f
倒立
缩小
实像
异侧
f<
v<
照相机
u=2f
等大
V=2f
放大
v>
投影仪
u=f
不成像
f
正立
虚像
同侧
放大镜
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
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
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
如果凸透镜被遮挡住一部分,只有一部分进光,凸透镜对光的作用不变,仍是完整的像,只是像变暗了。
“倒立的实像”是相对于物来说的,像与物上下颠倒、左右相反。
凡倒立的是实像,实像是倒立的;
凡正立的是虚像,虚像是正立的。
四、眼睛和眼镜
]3、近视眼和远视眼的区别
近视眼
远视眼
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
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远视眼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形成原因
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来自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到达视网膜时已经不是一点而是一个模糊的光斑
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扩大短,来自近处某点的光还没有会聚成一点就到达视网膜,在视网膜上形成一外模糊的光斑
矫正
配戴凹透镜
配戴凸透镜
4、明视距离:
正常眼睛观察近处物体最清晰而又不疲劳的距离叫做明视距离,大约25厘米。
5、透镜的焦度:
透镜焦距的倒数叫焦度,用φ表示。
φ=1/f。
眼睛的度数D=100=100/f,f的单位是m。
凸透镜(远视镜片)的度数为正数,凹透镜(近视镜片)的度数为负数。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1、显微镜①结构:
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电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
②原理:
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
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由目镜所得的视角比用眼睛直接观察物体时的视角大得多,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到的小物价体了。
放大倍数等于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之积。
物体对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不仅和物体的大小有关,还和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
2、望远镜结构:
由目镜(由凸透镜或凹透镜组成)和物镜(由凸透镜组成)组成。
原理:
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我们就能看清远处的物体了。
望远镜物镜焦距长,目镜焦距短,且物镜的第二焦点和目镜的第一焦点重合。
第四章
物态变化
一、温度计1、温度:
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摄氏温度:
温度计上的字母C或℃表示的是摄氏温度。
摄氏温度的规定: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是100摄氏度,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等份代表1℃3、温度计:
测量温度的工具。
①原理:
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②常用温度计种类:
A、实验用温度计:
量程一般为-20℃—110℃,分度值为1℃,所装液体一般为水银或酒B、寒暑表:
量程一般为-30℃—50℃,分度值为1℃,所装液体一般为煤油或酒精。
C、体温计:
量程为35℃—42℃,分度值为0.1℃
,所装液体为水银。
结构特点:
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一段非常细的缩口。
体温计离开人体后缩口处的水银断开,直玻璃管内的水银不会退回玻璃泡内,这样体温计离开人体后仍然表示人体的温度。
但是每次使用之前,应当把体温计中的水银甩下去(其他温度计不用甩)。
刻度部分制成三棱柱形是利用放大镜原理。
③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使用之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2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3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侯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4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继续留在液体可,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4、利用标准点法求正确温度对刻度模糊的温度计和刻度不标准的温度计,根据它们的读数或水银柱的变化来确定正确的温度比较困难,可采用标准点法来确定正确的温度。
其步骤为:
A、确定标准点及其对应的两个实际温度;
B、写出两标准点之间的格数变化或长度变化及与其对应的实际温度的变化;
C、写出待求点与其中一个标准点之间的格数变化或长度变化及与其对应的待求温度与一个实际温度的变化;
D、利用温度变化与格数变化或长度变化之比相等列出比例式;
E、根据题意求解。
二、熔化和凝固⑴、熔化1、定义: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
2、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
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晶体。
常见的晶体:
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萘、各种金属。
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非晶体。
常见的非晶体:
松香、玻璃、蜂蜡、沥青等。
3、晶体的熔化:
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保持在一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熔点。
②晶体熔化的条件:
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③晶体熔化的特点: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4、非晶体的熔化①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没有一定的温度,温度会一直升高。
②非晶体熔化的特点:
吸热,先变软,然后逐渐变稀成液态,温度不断长升高,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⑵、凝固1、定义: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2、凝固点:
液态晶体在凝固过程中保持一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凝固点。
3、液态晶体的凝固:
液态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
同一种物质的熔点就是它的凝固点。
4、非晶体的凝固:
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没有一定的凝固点,温度会一直降低。
⑶、物体在熔过程中要吸热,在凝固过程中要放热,熔化和凝固互为逆过程。
⑷、温度为熔点的物质既可能是固态、液态,也可能是固液共存状态。
⑸、晶体和非晶体的异同
晶体
非晶体
相同点
状态
固体
熔化过程
吸热
凝固过程
放热
不同点
熔化过程中的温度
保持主变
不断升高
凝固过程中的温度
保持不变
不断降低
熔点和凝固点
有
无
熔化条件
温度达到熔点;
继续吸热
持续吸热
凝固条件
温度达到凝固点;
继续放热
持续放热
三、汽化和液化1、汽化①定义: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②汽化的两种方式:
沸腾和蒸发③沸腾:
A、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B、沸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不同的液体沸点不同;
同一种液体的沸点还与上方的气压有关系。
C、液体沸腾的条件:
一是温度达到沸点,二是需要继续吸热。
D、液体沸腾时吸热温度持在沸点不变。
④蒸发A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B、发快慢的因素:
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C、蒸发的特点:
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
只发生在液体表面;
是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
蒸发吸热。
D、蒸发致冷:
是指液体蒸发时要从周围或自身吸收热量,从而使周围物体或自身温度下降。
⑤蒸发和沸腾的异同
蒸发
沸腾
共同点
都属于汽化现象,都要吸热
发生部位
液体表面
液体表面和内部
剧烈程度
缓慢
剧烈
发生条件
任何温度
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温度变化
液体自身温度和它依附的物体温度下降
温度不变
影响因素
液体温度高低;
液体表面积大小;
液面上空气流动速度
液体表面上方气压的大小
⑥汽化吸热2、液化: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①液化的两种方法:
降低温度;
压缩体积。
②气体液化时要放热。
③常见的液化:
雾和露的形成;
冰棒周围的“白气”;
冷饮瓶外的水滴。
火箭上燃料“氢”和助推剂“氧”都是通过加压的方法变成液态氢和氧的。
3、电冰箱是根据液体蒸发吸热,气体压缩体积液化放热的原理制成的。
四、升华和凝华1、升华: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物质在升华过程中要吸收大量的热,有制冷作用。
生活中可以利用升华吸热来得到低温。
常见的升华现象:
樟脑丸先变小最后不见了;
寒冷的冬天,积雪没有熔化却越来越少,最后不见了;
用久的灯丝变细。
2、凝华:
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物质在凝华过程中要放热。
常见的凝华现象:
玻璃窗上的冰花;
霜;
用久的灯泡变黑;
冰棒上的“白粉”。
第五章
电流和电路
一、电荷1、摩擦起电:
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就说物体带了电。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2、正负电荷:
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
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带电体凡是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排斥的带正电;
凡是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排斥的带负电。
正电荷、负电荷常分别用“+”、“-”表示。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两个带电体相互排斥,则有:
①都带正电,②都带负电两种可能。
两个带电体相互吸引,则有:
①一带正电,一带负电;
②一带正电,另一个不带电;
③一个带负电,另一个不带电三种可能。
4、验电器:
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
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它的两片金属箔就会张开,张开角度越大,说明带电体所带电荷越多。
即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验电器可以判断物体是否带电,也可以判断物体带什么电,判断物体琏什么电时,可以先让验电器带上已知电性的电荷,再让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如果验电器在原来的基础上张角变大,则物体带的电与原来验电器上带的电相同;
如果验电器张角先合拢又张开,则物体带的电与原来验电器上带的电相反。
5、电荷量及中和:
①电荷量:
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
简称电荷,符号是Q,其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为C。
②中和:
等量异种电荷放在一起会完全抵消,这种现象叫做中和。
6、原子结构:
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位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电子在原子核的电力作用下,在核外绕核运动。
原子的这种结构称为核式结构。
7、元电荷:
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它的电荷量为1.6×
10-19C,称为元电荷,用e表示。
1C的电量等于6.25×
1018个电子所带的电量。
任何带电体所带的电量都是电子所带电量的整数倍。
8、原子的电中和:
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所有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因此整个原子呈中性。
9、摩擦起电的实质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两物体互相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摩擦起电的实质不是产生了电,而是电子在物体之间发生了转移。
10、导体和绝缘体:
电荷可以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导体能够导电的原因是因为内部存在着大量的自由电荷,绝缘体内部几乎没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
二、电流和电路1、电流: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电路中有电流时,发生定向移动的电荷可能是正电荷,也可能是负电荷,还可能是正负电荷同时向相反方向发生定向移动。
把正电荷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电流方向与正电荷移动的方向相同,与负电荷移动的方向相反。
电路中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正极流向负极,即“正极→用电器→负极”;
在电源内部电流的方向是从负极流向正极。
电路中要获得持续电流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电路中要有电源;
电路要闭合是一个通路。
2、电路:
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连接起来的电流的通路。
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把其它形式的能量转化为电能。
用电器是消耗电能,将电能转化为人们所需的其它形式能量的装置。
导线连接电路,开头控制电路。
3、电路的状态:
①处处连通的电路叫通路。
②某处断开的电路叫开路或断路,电路断路时用电器是不工作的。
③将电源正、负极直接用导线连在一起的电路叫短路。
电路短路时会将电源烧坏,甚至引起火灾,这样的短路会使整个电路短路,是绝对不允许的。
部分电路短路:
用导线把电路中的某一部分两端连接起来,这样电路会部分短路,可以利用这种短路来控制电路。
4、电路图:
用统一规定的符号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叫电路图。
画电路图的规则:
①电路图应画成方框图形;
②电路图要处处连接,不能形成开路,更不能形成短跑路;
③电路图中不能出现元件的实物符号,必须用电路符号表示电路元件;
④电路
图与实物图元件顺序必须一一对应;
⑤用电器、开关等电路元件不要画在连线的拐角处。
5、电路图和实物图的转化:
依电路图连接实物图时,应注意:
①连接的实物图中各元件的顺序应与电路图保持一致;
②对于串联电路,一般从电源正极开始连接,沿电流方向将元件依次连接,对于并联电路,先连接元件较多的一条路,然后将元件少的一长路并联接入;
③连线应简洁、明确、到位,不得交叉;
④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是断开的,待连接完毕检查无误后,再闭合开关进行实验。
依实物图画电路图时也可采用与上面类似的“电流路径法”,但也应注意电路图中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