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270143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7.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俗文化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民俗文化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民俗文化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民俗文化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民俗文化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民俗文化Word格式.docx

《民俗文化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俗文化Word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民俗文化Word格式.docx

民俗文化,是依附着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它增强了民族的认同,强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

在民俗旅游开发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民俗文化也遭受到破坏,保护民俗文化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美丽的黔东南生活着苗族侗族等众多的少数民族,古朴神秘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成为民俗旅游开发的热土。

但随着民俗旅游的开发以及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大等原因,黔东南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也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在民俗旅游村,旅游的商业化、舞台化、娱乐化等破坏了民俗文化的健康传承,民俗文化逐渐退化、衰微甚至消亡。

民俗文化一旦消亡就难以恢复,因此要加大对民俗文化的保护。

我们既要保护民俗文化又要开发民俗旅游,使保护和开发和谐发展。

1.民俗与民俗文化的变迁

民俗,即民间风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方式。

[1]民俗文化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的精神方式,民俗文化同时起着连接本民族,体现民族凝聚力的形式,一种民俗一旦形成,就对本民族的生活形成重要的影响。

民俗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各种原因会造成民俗文化的变迁,变异性是民俗文化的显著特征,它是指民俗在传承和扩布过程中引起的自发和渐进的变迁。

民俗是靠语言和行动传承的,这种方式决定了民俗在历时的和共时的传承过程中,不断适应周围环境而做出的相应变化。

很少有一种文化能够拒绝变迁,拒接变迁也就也就是意味着文化的停滞、衰微、消失,已经消失的或者正在消亡的文化,其实就是拒绝变迁的结果。

[2]

1.1民俗旅游的现状

如今民俗旅游在很多地区搞得热火朝天,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旅游更是受到国内外旅游者的极力推崇。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知”的心理需求,已经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

民俗旅游的蓬勃发展,使得民俗文化在旅游当中受到了冲击,甚至消亡,从而保护民俗文化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探究民俗文化在当今旅游发展,以及强势文化的冲击之下的生存之路,成为广大学者关心的问题。

我们关注民俗文化,也关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我们不但要对民俗旅游资源进行保护,更应该关注其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要认真对民俗旅游资源进行审视,对其价值进行充分的认识和发掘,在保护民俗文化的基础之上,才能开发利用它。

科学的开发和保护,使民俗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永葆生机,实现文化的多元化。

1.2民俗旅游开发与民俗文化保护的关系

民俗旅游的开发与民俗文化的保护,这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体,开发就必然会对当地的原有面貌造成损害。

一方面,旅游开发本身存在着扭曲地反映与真实地反映文化的差别,更重要的是它必将干扰民俗文化原有次序和发展过程,使落后

地区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造成当地村民思想行为的混乱和盲目仿效追随,这将

淡化原有文化的特征,进而在长远角度上破坏了民俗文化的特性。

但是,民俗文化的消亡与衰微是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反而是旅游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传统的重视和对民族特色的珍惜。

[3]民俗旅游的开发提高了当地的经济,从而使他们认识到自己文化其实也是被外界认同的,提高了民族认同感,更加爱护和珍惜本民族特色文化。

在当今强势文化的冲击下,少数民族文化面临消亡的危机,是民俗旅游的发展争取到了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行列当中来。

同时民俗旅游促进了民族地区地位的提升,在现代话语中,传统农村被赋予了偏僻、贫困、落后的象征符号,农民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地位在社会的底层。

黔东南地区长期被统治,被边缘化,使其民族地位被置于民族之下。

当地老百姓作为农民和少数民族这样的边缘群体,以往长期处于被忽视、被歧视的地位,是被国家和社会救助的对象。

然而,旅游业的发展大大提升了当地的经济,很多民俗村寨的老百姓都从事旅游事业,认为自己是少数民族而感到自豪。

在黔东南等地开发民俗旅游后,社区的自我评价日益升级,旅游导致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的极大提升。

[4]当地居民意识到“民族身份”的价值,开始有意识地向游客展示自己的民族特色,自己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差异,并主动表明自己的民族属性。

开发与保护民俗文化正是这样一对矛盾体,我们该认真面对旅游开发所带来的问题,思索如何利用旅游促进黔东南地区民俗文化的健康传承发展,为实现全民的小康社会而努力。

1.3民俗文化健康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以及市场导致原有民族物质边界的重大调整和弱化,当地的宗教、传统习俗、道德观念、生活方式等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着重大的改变,对当地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造成诸多负面影响。

利用文化带动经济是政府工作的出发点,但政府还没有从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高度来看待民族民间文化的价值,[5]如过度开发使民俗旅游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一些旅游开发者或当地政府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实行掠夺式的开发,使许多民俗文化遭到严重破坏,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我们还来不及清理认定就已经消失;

民俗文化遗址和民俗特色建筑遭到严重损坏;

一些民间艺术和手工艺术品为了迎合经济市场化而批量生产,其质量低劣,并丧失了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另外,由于商业活动,使得民俗文化商业化和庸俗化,民俗文化失去了本来的乡土气息,淳朴的民俗被歪曲,有些甚至为了迎合人们的低级庸俗心理,开发一些落后的文化,违背了民俗旅游开发的初衷。

还有些地区把不是本民族的东西生搬硬套,这样做很不严肃,使民俗文化失去其赖以生存的文化底蕴,是虚伪民俗的表现。

在民俗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外来文化对本民族文化的强势冲击,造成少数民族文化的衰微和消亡,如何做到使本民族文化以健康的形式发展,这是很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种价值体系构成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各民族尽管发展各异,但都具有共同文化价值观,如吃苦耐劳、热情好客、讲信用、重义不重利、忠诚朴实等,但随着民俗旅游的发展,这些优秀的价值观正在退化甚至消失。

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应当引起旅游开发者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如何使村民融入到民俗文化的健康传承当中来,协调好经济发展与民俗文化保护是各层决策者和理论研究者的重要课题。

2.黔东南苗族侗族民俗旅游开发与保护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位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东临湖南,南接广西,与本省黔南、铜仁毗邻,境内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丰富,特别是民族风情异常浓郁。

有苗、洞、汉、布依、水、瑶、壮、土家等33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人口总数的81%,其中苗族人口占42%,侗族人口占31%。

这里民风质朴,人民勤劳善良,热情好客,处处洋溢着浓郁的高原豪放之气。

各民族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美好家园的同时,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民俗文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

积淀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节日庆典和娱乐活动,美不胜收的民族民间工艺和民居建筑,编织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苗侗风情画,成了黔东南独具特色旅游资源。

黔东南有如此丰富的民俗风情,大力发展民族旅游,把一些民俗风情浓郁的少数民族村寨开发成为民俗旅游村,是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一个重要途径。

民俗旅游的开发对于当地的老百姓来说,这无疑是一次改变贫困状况的大好时机。

民俗旅游带来的经济发展是显而易见的,其效果固然很直接。

同时对于旅游开发者来说,这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的投资,一大批旅游村寨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黎平肇兴、榕江车江、雷山西江、从江银坛、台江反排等村寨,已经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一些专家学者和游客来到黔东南后,被这里的民俗风情所陶醉,称之为:

“世界上最大的民俗博物馆”、“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人类保存最古老的歌谣”等,一系列的赞誉之声,使黔东南这片土地骤然成为民俗风情、回归自然的旅游圣地。

但是,在这些成绩的背后,人们开始关注在经济全球化、强势文化的入侵以及民俗旅游的开发使民俗文化日益衰微、消亡的现象。

诸如对民俗旅游资源的掠夺性开发,民俗文化出现变迁,民俗风情不再淳朴,年轻人不在热衷于本民族文化的传承;

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一些对本民族文化传承不利,或阻碍民俗文化的健康发展的行为等等。

因而对民俗文化的保护也就越显得重要了。

我们不能丢下祖先传承下来的文化,只有加强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信心,才能把本民族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如何利用民俗旅游发展当地民族经济,又不破坏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健康发展,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2.1商品化对民俗旅游村的影响

民俗文化要通过市场交换,其价值才能表现出来,在民俗旅游当中,当地特色文化和当地传统民族文化成为了稀有文化资源,被市场所需求,成为可被开发,能带来市场价值的资源,进入资本化的运作过程,实现了经济价值的转化,从而使民族主体重新发现其有价值的部分。

商品化使民俗文化以及其他传统文化才有可能在现代性话语中获得合法地位,从而获得广泛的社会声誉。

在西江苗寨,肇兴侗寨商品化的表现形式无处不在。

商品化是旅游得以发展下去的基础,在发展民俗旅游之初,当地村民没有商品化的观念,这对旅游的开发带来了困难,于是旅游公司和政府部门加强对村民商品化思维引导,使村民参与到旅游业中来。

村民利用自己的民俗文化和劳动换取经济利益,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这也达到了旅游开发的初衷。

但是过分的商品化也会导致一些严重的问题,伴随过分商品化的发展,人性中贪婪和掠夺的欲望膨胀,容易造成对资源的破坏,过分的商品化造成人的异化。

[6]商业气息的充溢,使社区的淳朴民风、善良天性、友好气氛受到破坏,将引起游客的不满与失落情绪,旅游吸引力下降。

我曾经到过黎平肇兴侗寨,肇兴已经成为中国比较有名的古镇,在古镇街上看到的更多的是商业活动,而不是我所向往的古村墟落、村民劳作、童叟嬉戏的场面,使我们觉得反感的是卖少数民族纪念品的小店,店主显然有商人唯利是图的嘴脸,看我们几个学生模样的应该没有多少钱,对我们不冷不热,态度很不友好。

这正是商品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一种失落之感油然而生。

正因为现代资本经济商业化特征导致人性的异化,游客在自己所居住的现代工业社会的大城市人群中,找不到淳朴的人性,才特别向往在民俗旅游村——一个想象的世外桃源中找到这份感觉,才逃避到乡村,来寻求自然生态。

如果乡村都被商品化所污染,这就意味着它丧失了自己的独特个性和吸引力,游客往往会避开已经开发的村寨而去未被开发的传统文化保留比较完好的村寨。

在我所接触的一些人当中,他们同样有这样的感受。

游客固然感到失望,但是更重要的是民族优良的传统已经被商品化所吞噬,无疑是民族文化的重大损失。

2.2舞台化对民俗文化的影响

不可否认的是,舞台化把民俗文化以相对完整的形式展现在游客面前,增加了表演的艺术性,但是失去了乡土性,加快了事件的节奏,简化压缩了活动的内容,过滤了深层文化意义。

同时也是对文化进行了去价值化、去神圣化的加工。

在凯里、雷山的一些苗族村寨,为了加大宣扬力度,增加旅游收入,把一些只有在特定节日和特殊情况才展演的活动随意搬到舞台上来,反复为游客表演。

把众多的节日进行宣扬,但没有能叫得响节日,这也是舞台化的另一种形式。

表演化加大了对日常惯例的冲击,为了满足游客或者媒体的好奇心理,有些民俗旅游村寨的祭祀活动和传统节庆也被按照局外观众的要求随时进行表演。

虽然现代科学进步精神已在农村有多年的教育,但村民们还是恪守老规矩,不想轻易祛除。

当展演把社区内部的局内事件变成外人也可以参与、观察或者监视的局外事件,而且根据游客的要求变换了活动的时间、空间,村民原来为自己消灾弥难的祭祀仪式可能失去了其价值意义。

民俗旅游越来越抛离原先的文化生存状态,具有独特文化意蕴与价值的符号体系只留下一个空壳。

[7]在我的调查和实际生活中发现:

舞台化的民俗与现实生活中的传统形态或当代形态有较大的差距,在一些民俗旅游村,村民虽然知道这不是他们生活的原来面貌,但他们这样做是为了游客,只要能赚钱他们就愿意去做,对于他们本身来说不影响其生活,但是如此久之会使民俗文化产生变异。

有民俗学者提出:

“民俗文化实际上已经沦为一种仪式的展演,失去了民俗生活所具有的历史感与当下性”[8]表演者每天重复相同的表演,甚至一天数场,这时他们的表演已经没有投入足够的情感,显然有些敷衍和倦怠,表演者的动作和表情也机械化了,其神圣性就下降,影响了文化在社区内部的传承。

同样,因为不能反映生活的本身,逐渐被游客视为虚伪而厌弃,对民俗旅游的发展也无利。

所以对于舞台化的情况还需要深入的系统的研究,防止民俗旅游的舞台化而阻碍了民俗文化的健康传承。

2.3娱乐化庸俗化对民俗文化的影响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人们在特定的自然和历史条件下通过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创造积累而形成的。

因此,无论是传统的民间习俗、庆典活动还是传统工艺都具有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和特定的内容及方式,然而由于时间和地点的局限,旅游者又需要“快餐”式的体验当地文化,于是一些具有观赏性表演性的传统文化就不再按照传统规定的时间和地点举行,而是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随时随地的搬上“舞台”,原有的文化价值完全被商业价值所取代,出现了一个个专为迎合旅游者而被篡改得面目全非的所谓“民族服饰”、“民族歌舞”、“民族礼俗”等,例如在苗族旅游村寨,为了让游客感受苗族的婚礼氛围,让游客加入到婚礼表演当中来,“寨花”和游客进行游戏,游客套着苗族的服装,感觉不伦不类,如此“游戏”必然导致文化的庸俗化的危险,使之失去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这仅仅只是一种舞台化、程式化、商业化的表演而已。

再如一些民族刺绣、布匹等质量低劣,而且价格很高,很明显这些是机械化生产的结果,用机器代替手工成批生产旅游纪念品,如侗锦,本是很有名的民族产品,以其做工精细而闻名。

如今在民族工艺方面的人才越来越缺失,保护民族技艺也是很必要的举措,如果再不加以保护和传承,这些传统工艺将会消失。

那些不再体现传统风格和制作工艺的纪念品,起着传播“伪文化”的作用,这将对民族文化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如何保护民族工艺技艺的传承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的问题。

民俗文化应该严肃对待,一旦庸俗化、娱乐化,其本身的价值就不复存在,必然在游客心中留下“不过如此”的感受。

降低了原有价值或者去价值化,传统社会里有价值的神圣的内容变得世俗化、娱乐化,削减了或者抽调了曾经存在的价值,[9]我们更应该强化民俗文化的严肃性,使之具有长久的生命力,这才是民俗文化的出路,才是民俗旅游的长远之计。

2.4外来文化与民俗旅游村寨文化的互动

全球化带来的是强势话语对弱势话语的淹没,也就是以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标准去统治多样性的标准,以主流去替代边缘,以一致去同化个性,[10]现代化的语境下,旅游开发带来的外界文化造成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以及传统文化的变异使其个性和多样性遭到泯灭。

社会学者王宁曾说:

“现代旅游令人好恶交织,就像现代化本质是一把‘双刃剑’一样,在旅游带来文化多样性展示的同时,旅游也使当地的文化多样性受到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冲击”,[11]旅游会给当地带来道德观念、政治信仰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消极影响。

不同地区的旅游者,他们有着各自的价值观念、人生观、道德观和生活方式。

其中有些是良好的,可取的;

有些是颓废的、低级庸俗的、腐朽没落的,当旅游者来到旅游村寨旅游的过程中,他们会以不同的方式与当地文化进行交流,虽然交流的双方都不可避免的面临对方的影响,但是游客对当地文化的影响是很显然的。

旅游者带来的思想和文化日积月累,对旅游目的地社会构成一种潜移默化的长期影响。

特别是一些年轻人,他们摈弃了本民族热情好客、勤劳勇敢的淳朴善良的传统美德,向往外面的世界,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改变,养成好吃懒做、唯利是图的不良行为,利己金钱主义充斥他们的头脑,这种行为在游客看来是很糟糕的。

甚至把本民族的优良传统看成是落后和愚昧,这对发扬和传承本民族的优良传统很不利。

借鉴的目的是促进本民族的现代化事业,如果忘掉了祖先,一味模仿,就会变成盲从,盲从不可能把自己变成别人,反而失掉了自己。

[12]如今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很多女孩子根本不会传统民族的刺绣工艺,因为工业文明使她们没必要去做那些事情。

民族学者担心这样长期下去,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将不复存在,一些民族工艺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地。

游客来到少数民俗旅游村是为了体验那久违的人情味儿,游客在民俗村寨感受到了在工业文明所感受不到的淳朴的民风。

3.民俗文化保护与民俗旅游开发和谐发展

源远流长的黔东南少数民族风情,在现代文化的进程中,正在面临各种不同文化习俗的冲击。

千姿百态、风情万种的民俗正走向趋同和消亡。

民俗旅游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很容易被篡改、损害,甚至其固有的文化内涵也会消失殆尽。

片面强调严格保护,对开发利用限制越多越好;

过分渲染开发利用的不良影响;

以及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保护民俗文化都是不可取的。

我们应该本着“合理开发,有效保护,和谐发展”的思想,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是实现资源有效保护的重要途径。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才能让本地居民、广大公众看到其价值和保护的必要性。

反之,保护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开发利用,永续利用是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

保护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迫在眉睫,需要加强立法,加强调查研究,需要研究保护的措施和有效方式,把保护和开发有机的结合起来。

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3.1建立生态保护区,走民俗生态之路

黔东南有着独特的人文资源,要使其留存,就必须以生态环境的保护作为前提,走民俗生态之路,真正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大量厚重的民俗文化、民俗风情为建立生态保护区提供了优势。

可用生态博物馆的理念指导旅游开发,构建生态保护区,实现民俗文化、生态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1995年中国政府和挪威政府在黔东南的锦屏县隆里古城和黎平县肇兴乡安堂建立了生态博物馆,并取得成效,实现了保护与发展的有机结合。

但是对这方面的投入还仅仅是停留初步的探索阶段,还没有在整个民族区内形成规模,还必需加大对这方面的投入,科学规划,健康引导。

3.2加强宣传,发扬光大本民族文化

加大宣传力度,使民俗旅游开发真正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政府和旅游部门,必须树立宣传意识,利用各种现代传媒手段,广泛宣传民俗文化的作用与价值,让人们了解本民族文化,使民俗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2005年以“多彩贵州”为品牌,贵州省政府把贵州的少数民族文化推向全国,其中很大一部分介绍了黔东南这片多姿多彩的土地,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多彩贵州除了资源的整合打造,还体现在与旅游业的整合上,它提升了贵州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既提升了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又达到了宣传旅游的目的。

《多彩贵州》为贵州少数民族发扬优秀文化和进行文化建设找到了载体。

[13]黔东南可以以此为契机,利用优势把黔东南打造成旅游热土。

侗族有“饭养身,歌养心”的谚语,全民爱唱歌,无论是田间劳作、行歌坐夜还是节日喜庆都离不开歌。

侗族大歌是当今世界上十分罕见的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民间合唱音乐,被称为东方的交响乐,其优美动听的声音如天籁之声,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近年来在国内外的比赛表演中屡获佳绩,侗族姑娘小伙们带着大歌走进了维也纳的音乐大厅。

在中央电视台举行的青歌赛上,他们激情演唱,获得铜奖,使更多的人了解到了侗族大歌,了解侗族文化,关注黔东南美丽多姿的民俗文化。

在这一过程中侗族大歌对宣传本民族文化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外人陶醉于大歌的优美旋律时,自然引起他们对侗族文化的向往,能够吸引他们来到黔东南旅游,提高知名度拉动旅游发展。

同时也对侗族大歌的推广,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可和传承起到了推动作用。

如今在黎榕从地区的很多小学都组建侗歌班,开展民族文化教育,这无疑是一个好的开始。

侗族大歌被外界认可喜爱也提升了民族认同感,产生对自己文化的崇拜。

台江县的反排木鼓舞,原始古朴,雄浑豪放,属世界舞蹈的杰作,1990年进京演出,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之后,走出国门,誉饮中外,享有“东方迪斯科”的美誉,但随着老艺人的相继过世,出现了后继无人的危机。

另外侗戏也是侗族文化的一朵奇葩,为侗族人民所喜爱的,过去无论是逢年过节还农闲时节都演侗戏,大人小孩都喜欢看,但现在不演了,原因有很多,有人说是现在搞旅游都是给客人唱大歌,没时间去演了。

其实如果把侗戏也引用到旅游当中来,也是很值得期待的,只是现在很多人都不太重视,还缺乏更深入的研究和创作。

据了解,在湖南通道地区,侗戏被刻成碟子,几乎每家都有珍藏,受到侗族人民特别是中老年人的喜爱。

如果在民俗旅游村寨大力开发侗戏,把侗戏也像侗族大歌一样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必将对进一步提高侗族文化的地位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3.3防止庸俗化、过度商业化和同化

过度的商业化和庸俗化给民俗文化的发展带来了诸多负面的影响,同时也对社区内的民俗文化传承造成了影响。

杜绝肆意亵渎和歪曲旅游地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现象,才能有效地保证独特的民俗文化得以发扬和保护。

提倡和尽量做到民俗不俗,俗中带雅。

加大对村民的引导和教育,保留淳朴的民风,采取相对封闭的措施,保持民俗文化的民族性和真实性,防止被同化和洋化。

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到56.7%。

[14]所以,清楚我们的优势所在是很重要的,保护自己文化的独特性,使之具有永久的魅力。

传统文化的改变大致有两种原因:

一是因社会自身内部的发展变化而出现,通常是源自发明和发现;

二是由两个社会文化间的接触而引起,通常是经过借用和传播。

黔东南要保留自己特色和优势,应该采取慎重态度,防止自己文化被同化。

为了经济利益,不得不迎合外来游客需要,与外来文化进行大范围妥协,甚至还积极主动地营造出适宜于旅游者的文化环境;

或者是在外来文化的示范效应下,盲目羡慕外来文化的时尚、现代,主动接受现代社会和外来文化的符号信息;

在旅游发展导致的城市化驱动下,不断建设饭店、广告牌、霓虹灯、快餐店等,使社区原有人文景观逐渐消解,民族社会文化的特色不再鲜明。

形成文化自卑心理,从装束打扮、娱乐方式到思想观念都不加区分地放弃自我传统文化,从而被外来文化所同化,扼杀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在很多少数民俗旅游村村民们的装束已经被不同程度的汉化。

“旅游一旦开发到哪里,那里的传统面貌便会发生积极的改变,从衣着、建筑到生活方式都迅速地与外来者趋同”。

[15]在一些民俗旅游村寨,出现了一些异化的建筑,要坚决以传统的“干栏式”建筑为准,一些钢筋混凝土复合式的建筑会破坏民俗旅游气氛。

在肇兴街上我看到有几间酒吧,这与民俗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感觉不伦不类。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园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在景区和文化保护方面,公司确定了保护就是发展的方针。

即保护傣家浓郁的民风民俗,保持典型的傣家干栏式建筑风格特征,保持傣家传统生活习性和热情好客的礼仪,始终坚持民族性、特色性、文化性、乡土性有机结合的宗旨。

为贯彻这一宗旨,公司施行了多项措施,比如为防止钢筋混泥土楼房等异化建筑的出现,保护并积极引导村民保持木质干栏式建筑风格,公司制定了《保护干栏式建筑的管理办法》,并自2003年起,施行对景区内建盖传统木质干栏式建筑的村民每户补助4000元的建房补贴措施。

[16]运用经济的手段来引导,才能使村民真正得到实惠,才更热衷于旅游的开发,从而使他们认识到原来自己的风格也是有经济效应的,更加热爱自己的生活方式。

3.4提高民俗旅游管理者的文化素质

旅游管理和决策者的文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旅游业开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