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着重教导第六识不要去缘三时的法尘境打妄想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268618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9.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下着重教导第六识不要去缘三时的法尘境打妄想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以下着重教导第六识不要去缘三时的法尘境打妄想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以下着重教导第六识不要去缘三时的法尘境打妄想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以下着重教导第六识不要去缘三时的法尘境打妄想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以下着重教导第六识不要去缘三时的法尘境打妄想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以下着重教导第六识不要去缘三时的法尘境打妄想Word格式.docx

《以下着重教导第六识不要去缘三时的法尘境打妄想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下着重教导第六识不要去缘三时的法尘境打妄想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以下着重教导第六识不要去缘三时的法尘境打妄想Word格式.docx

“未来生计撒网于干河,非如所念降临少希欲,若念当思不定何时死,岂有暇行非法嘛呢瓦”(“干河”指干枯没有水的河。

未来的生计就像干河里撒网,捞不着一条鱼,这是不可实现的愿望。

自己常常想我要做这样的、要实现那样的,但实际上并不像你所想的那样降临,这都是未来的妄想。

干河里一条鱼也没有,而你却想:

我在干河里能不能撒一个网捞到很多鱼。

干河就是里面没水,里面没鱼,什么可实现性也没有。

那么我们目前坐在这里瞎想的,就是我们意识里的一条干河,这里面并没有未来的果。

而我们却一直在打妄想,也就是在自己的干河里撒网,但是什么也得不到。

世上的事不会像我们想的那样降临,所以对未来要减少希望。

基本上不必去想什么未来,除了普贤行愿之外。

普贤行愿是我们未来行道的方向,所以每一次都要祈愿,它符合还归法界的妙道。

对于其他世上的事就不必去打什么妄想了。

如果你实在要想,就想一下死期无定。

就是说我什么时候死都不定,说不定今天就死,那我还想未来干什么?

甚至我上午就会死,那我还想下午干什么?

甚至我这一小时就会死,我还想下一小时干什么?

要像这样减少对未来的妄想。

就像噶当派行者那样,吃完饭就把碗扣起来,不想下一顿,因为有没有下一顿都说不定。

所以我们哪里有空闲行非法之事呢?

像这样,我们思维了无常,对于现世法的打算会缩小到零。

他会想:

今天都快死了,忙这些干什么?

死的时候这些没有任何意义,再说我身上还有长劫的生死大苦没解决,我如果不好好修法,临终时没得到把握,万一落到恶趣,那多么可怕!

他感觉自己正处在生死牢狱里,还有很大的担忧,因此只要有一刻工夫就要行持正法,哪里有时间去行非法呢?

“现前事如梦中作活计,精勤无义是故当弃舍,一饭亦应契法无著印,所作世事无实嘛呢瓦。

有人想:

过去事已经过去,再想没有意义,未来事还没有来,去迎接它也毫无意义,但是现在事是真实的,我们就是要捕捉现前的欲乐,来实现真正的人生。

他认为,要抓住现前一刻的享乐,这是最现实的,所谓活在当下,拼博在当下,成功在当下,所以要把握当下的每一个机会,要在这里得到生命的实义。

所以他把一切的意义、幸福、快乐、成功、荣耀都建立在当下。

尤其现在人更加短视,他也没什么历史观,也没什么未来的想法,就认为现前的感官欲乐最真实。

稍微心量大一点的就想:

我要把握现前的事业,这是很真实的。

譬如现在我就在经营这样的事业,那我就要把它做得如何如何。

人嘛,活在世上就是要拼博,我要通过勤劳精进来实现现世的事业。

回答:

现前的事情就像梦中经营活计一样,无论你如何精勤,最终也是一无所得,所以应当舍弃。

譬如一个人在梦中要盖一幢世界上最庄严的大厦,想成为建筑史上的大师。

他这样不断地在梦里面设计,组织大的工程队,然后配备各种建材,一层一层地建起。

建好了以后还做各种的装潢、修饰等等。

一旦他发现这只是在梦里建楼,什么也没有,这么勤作实际什么也得不到,这么想的时候立即就会放下。

又好比梦里竞选,花了千辛万苦最后竞选当了州长。

他梦里当了洲长以后,就觉得非常有意义,花很多心思去经营这里面的事。

但是,他一旦发现这只是个梦,就知道再怎么做也是没意义的。

诸如此类,梦中的钞票是假的,梦里的事业是假的,梦里的名誉是假的,再怎么努力也是子虚乌有的,所以应当舍弃。

这就告诉我们,不但是过去法、未来法现前不可得,没必要去动心思,就连现前法也只是虚花泡影,再怎么追索也是一无所得,因此同样应当放弃。

这样就知道,往外逐求是什么也得不到的。

因此,即使吃一顿饭也应当契合于法,用无著来印持,对这一切现相都无有耽著,这样来住在法当中。

我们所作的任何事都是毫无实义的。

因无实义、体无实义、果无实义,因此佛法教导我们要入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

现前的法是没有体的,何必去攀缘执著,动很多心思营求呢?

未来的法也是不可得的,应当彻底地放下希欲。

过去的法更明白了,过了以后什么也没有。

因此就要知道,我们所做的世事毫无实义,过去做的无实义,现在做的无实义,将来做的仍然无实义。

“后得三毒分别调令净,一切念境未现法身间,不容不行需时当忆起,乱念勿任自行嘛呢瓦。

后得贪嗔痴三毒的分别要调伏使它清净。

在任何时处都不要缘着可爱境生贪,缘不可爱境生嗔,缘中庸境生痴,应当防护内心,让心地干干净净的。

在我们一切的念境没有显现为法身之间,这是不能不行持的,需要的时候一定要忆起。

也就是,现在不能在境界中起贪嗔痴,而是在任何境界里都要心空无住,不要以妄想现起分别,只要心里一起计较,随之而来的就是烦恼。

因此,对于生活的态度,应当是任何处都随缘而过,不必执著。

“乱念勿任自行嘛呢瓦。

”这是说我们要防护心念,念头一起就要用修法来净除,不要让妄念独自地走。

就像《遗教经》说的,牧牛人时时要用正念的绳索系住狂牛般的心,不能放任它到田地里去践踏庄稼,也就是时时得做牧牛行、防护行,这就是后得位的修持。

时时看着它,识得不为冤。

禅门有云:

“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念头起的时候如果没觉察到,它就会不断地兴风作浪,造下很多恶业。

所以,时时都得看着自己的心,不能失掉觉照。

失掉觉照,习气一泛起,就又要卷到烦恼里了。

此复如云:

“未来不先迎。

未来若先迎,则如月称父。

而且就像这一偈所说:

对于未来不要有太多的妄想,未来的事不是现前的境,也不是凭个人的臆想就会出现,所以不必去迎接它。

没来的事情你还先要去迎接的话,那就像月称的父亲一样,还没有实现就中途夭折了。

这是告诉我们,在修心的时候,不要有一个事先去迎接的状态。

所谓事过不留,事来不拒,事未来不接,这样我们就安心住在当下。

有人说:

这样的话,人生不是很没劲吗?

要知道现相如梦,它本来是不可得的,佛法最终达到的是无愿三摩地。

所以,老兄你不要搞错了,还以为驰求的心停下来多么可惜。

觉得我过去狂奔惯了,充满了幻想,我是靠着幻想来活的。

实际上我们应该歇心了。

《楞严经》说,无始时来的生死根本就是攀缘心,就是妄想,这是我们迷失的根源。

境上什么也没有,三世的时间也都是假的,何必去妄想呢?

所以“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枉自做小人”。

或者说,愚人一味地捕风捉影,智者歇下当下就是安乐,那是真实的安心。

我们要从这里悟去,从这里歇去。

下面用月称父的故事来作启发。

往昔有一贫人骤得多麦(青稞),倾入器中,悬于高处,自卧其下。

忆念:

今我以此麦为本,当得众多受用。

尔时当娶一妻,于彼定生一子。

方思为子取何名字之时,月升东方,遂念为子取名“月称”。

正思惟间,其器环带为鼠啮断,落其身上,而击杀之。

过去有个穷人,一下子得了很多青稞,他就把它们倒入容器里,然后悬在房屋的高处,自己躺在青稞下面,边欣赏这一回的成果,边浮想联翩:

我现在以这些青稞当本钱来做生意,一定会发一笔财,到时候我就有很多受用了。

那时我应该取一个老婆,她一定会生个孩子,那么我要给孩子取什么名字呢?

正这么想时,月亮已生到了东方的上空,他想:

那就给孩子取个“月称”的名字吧,很吉祥。

正这么想的时候,悬挂青稞容器的环带被老鼠咬断了,突然间落到他身上,使他猝然而死。

他的愿望还没实现就已经命归黄泉了。

这说明人的妄想和现实是两回事。

妄想是第六意识的工作,它有无穷无尽的空间。

就好比一个流落街头的乞丐,他可以妄想成为世界首富,哪怕再丑陋的女孩,她也可以妄想明天摇身一变,成为世上最美的仙女。

人的妄想是无穷尽的,但现实是由因缘支配的,而我们的妄想跟因缘之间相差太远。

我们从没看到过自己宿世的因缘,以及现前的业因缘,却总以为能这样那样,这不是一厢情愿的想法吗?

不是一种很可笑的幻想吗?

尤其现在的人,妄想特别大。

譬如在求财上,他想一个亿还不行,我下次要十个亿,以后我要成为世界首富。

等我拥有了财富后,我可以娶三妻四妾,生个八儿九女,如何如何。

哪想到他开车到高速公路上一下子就车毁人亡,或者中途风云突变,商场失利,导致自杀而死,或者一下子就成为阶下囚,或者一夜间就破产了等等,这些事情很多。

可见人的幻想跟现实是两回事。

偶尔出现了一点福报,这只是过去福业所感,结果他就以为下一次会得更多。

但实际他过去只有这一点福业,不可能再上升了。

从这就要看到,我们的幻想是不理智的,它是对于乐、对于自我的一种非理幻想。

分别心非理作意的功夫是最大的,特别有本事,有超级强的夸张能力,跟我慢一配合起来,就会觉得自己未来会无限的伟大。

如果他感觉自我的张力还不够,那就会采取较现实的方案,想得到一种近期的目标等等。

诸如此类都是分别心的计量,全是一种笑话。

我们一直被自己的分别心骗死了。

从小就想:

我将来要发大财、做大明星、做政治领袖等等,一路妄想下来,一生的心力全部耗散在这种无意义的妄想里面。

我们去观察一下古往今来的无数事例,人们的妄想有几个实现了呢?

如是过去未来众分别聚,无法如同所念而实现,且为自心散乱之因,当善断除,具正念知恭谨谛听。

像这样思前想后,过去、未来很多的分别,没有一个真能像你所想的那样实现,所以完全成了妄想,毫无实义。

不仅毫无实义,还会成为自心散乱的因。

妄想是一种病,不能发展,很多人沉溺在想阴里,一想就是几个小时,发展得深的会陷入精神病态,出现很多幻觉,轻一点的,也会发现他的心散乱成性,发展深了就很不容易对治。

很多人整天在网上溜达,都是缘着虚幻的声音、图像、文字,第六意识不断地起分别,结果就串习成很深的散乱病,让他稍微安静一点都不可能,这是非常可怕的。

我们要知道,所谓过去、未来的分别聚纯粹是一种病态。

世上的事怎么可能按照你的妄想来实现呢?

只不过是在加深你的病态而已。

这个串习深了以后,就成了非常颠倒、浓重的念头病。

这里说它是散乱之因,当然它也是引发一切身心病态的因,使得你忘失本性、流落轮回的因。

就是这些妄想使得人陷在很深的阴境当中,面不华色,身不安宁。

妄想多了,整个人沉溺下去,自心善的力量就出不来,智慧出不来,完全蒙蔽本性。

修大圆满的人更要知道,过去心不可得,不必追忆;

未来心不可得,不必将迎;

现在心不可得,不必分别,这样我们才能回归本性,所以一定要善加断除。

现在很多人都已经有这毛病了,如果现在不开始断除,后果不堪设想。

所谓的“善断除”,就是像上面所说的,要了解到攀缘的体性所造成的过患,它为什么成了轮回的根子?

在这些方面要作甚深的观察,要有一个非常深刻的认识,之后我们才会发起“一定要断掉它“的欲,随之而趣入法道。

应当像这样断除妄想病,具有正念、正知和不放逸来谛听。

文中“正念知恭谨”就是指三要素——正念、正知、不放逸。

正念,上等者是心念真如,中下根人是一心念法。

正知,就是起了正念以后,自心做检查员,时时觉照身心的状况,有没有脱离法轨。

如果心已经放逸了,就要立即拉回来;

住在不如法的道上,也要立即纠正。

有了正知,就看护着心。

而恭谨或不放逸是指不让它放逸,也就是上面所说的,不让六根识弛散在六种虚假的境相上,因为它是发生轮回的根本、苦恼的来源,也是使你不能见到大圆满的根本障碍,所以必须截断。

刚才一再说了,念、知、不放逸是三要素,有了这三要素,我们就能一心谛听法。

它的次第不要搞错,先是念,记得我要缘法,我要住在如法的状态;

再是知,随之发起审察,时刻不忘失观照自心;

接着是不放逸,就是要看到心的野马是不是奔驰在虚假的尘境里。

要这样来调心。

以上讲到如何认识外散的心中的垢染相,以及如何寻求对治,使用什么方便能够止息掉外散的毛病。

第五种垢染是内收。

我们首先要了解它的体相和过患,之后发起欲断的心,在每一次闻法、修法等时励力断除。

它的体相指心过于内收,以及对于法的文义一个一个很紧地去抓的状况。

说它是垢染,是因为只要起了这样的心,就蒙蔽了内在寂照的智慧。

由此产生的过患有三种:

一、抓一个就丢一个,无法产生全面的认知,也就是智慧不能很宽松、全面地了解到一切,影响了大局;

二、会入于昏沉、睡眠等过失中,或者造成心理的紧张、僵直、迟钝、空白,乃至发生各种错误的理解和反应等等;

三、使得内心的观照不产生。

了解了过患以后,就应当励力断除。

对治法就是要使得心不紧不松,诸根非常安闲淡定。

内收太过,及于文义一一紧持者,则如熊捉雪猪,以随持随忘,故永无得一切知时。

若内收太过,亦有趣入昏沉睡眠之过,故当松紧适中。

熊抓雪猪的比喻是说,野熊抓雪猪子的时候,抓一个就放在屁股下面,然后又起身抓一个,所以抓一个就丢一个。

这是比喻内收者的心力过紧张,他持一个就忘记另一个,这样永远没有全面了知的时候。

这是说,当人的心特别紧张的时候,心就特别注意:

这是在说什么?

然后特别用心地去抓,结果后面说什么就忘了。

之后又去抓后面,抓了后面前面又忘了。

像这样,最后全面了解的结果是不会有的。

就好比学开车,一开始一点也不灵活,手僵硬地抓住方向盘,这就是他的紧张状态。

不像熟手很放松地开车,左转右转,怎么样都应付自如,这就是过紧的过失。

所以松了也不行,紧了也不行。

我这么认真还不行?

但是因为你太过劲了,心完全陷在紧张里,灵性就不能够自在地发挥。

就像我们的手拿东西,松了也不行,抓得过紧也不行。

又好像弹簧,松了没有张力,太紧了会绷坏。

所以什么事都要不紧不松,合于中道。

太紧了,心会陷在很狭小的范围里,缩小在里面,看不到其他;

太松了,心会分散在别的地方,不能集中注意力,不能专注心前的境。

就好比人有外向和内向,太外向的人嘻里哈啦、吊儿郎当的,说什么他也搞不清,他没注意到。

但是太内向的人,就发现他经常缩在自己狭小的范围里面出不来。

这里是说,如果在闻法、修法的时候内收太过了,心就紧张在一处,然后开始慢慢地缩小、暗昧,一下子就会入到昏沉、睡眠等状态里。

也就是心很累的话,时间久了就不清醒。

外散的状况,时间久了就一直发散收不回来;

太收的时候,就一直放不开,所以一定要松紧合度。

为什么用野熊抓雪猪来比喻呢?

它是抓一个就丢一个,没办法顾全的状态。

就是说心过分紧张,心的应机面就不大,因为对一个东西过分执著了。

有的人说:

有两个事情我就会丢一个。

比如我正做一个事,忽然又来了一个,这时候我就紧张,会丢了手头的事,没办法同时应付两个。

他很怕几个事情一起来。

有的人跟我说:

我最反感一件事没做完又来一件事,最害怕很多事情一起来。

那是什么原因?

因为心太紧张,如果心放松,很宽阔的话,一时能处理很多事,从前到后心里都是清清楚楚的,所以紧张过度反而不好。

如果是外散过重的人,他最怕的是盯在一件事上。

要让他坐在那儿不动,专心缘一件事,他就觉得特别困难,非常怕那个状态。

可见,心偏在两头都是病。

外散多了就收不住,你让他常年坐在那里不动,他会觉得很难受,他心猿意马惯了,在屋里呆三分钟都难受。

可以看到,外散的人屁股坐不住,要到处走,东逛西逛。

而内收的人很难放得开,如果换个环境,场面大、所缘境多的时候,他一过分紧张,就会抓一个丢一个。

有的人还说:

我紧张的时候最容易失念了。

比如碰到紧张的境或者害怕的境,他问我问题,我忽然一紧张,就不知道该说什么,一下子什么都想不起来,脑子一片空白。

现在要看到,一内收就入在那个状况里,跟它相应的心所一定会出来。

相应的心所是什么呢?

就是心理作用。

心收紧了,人的视野就小,应付能力就差,之后会陷在里面拔不出来。

如果你能放松一点,不必太执著,这样的话,前前后后的观照力反而更大、面会更宽。

所以不紧不松非常重要。

太散乱了不行,会没有专注力,让你好好定在一个地方是根本坐不住的。

但是太紧张了,眼睛死死地盯在那里也不行。

有的人好像很专注,沉浸其中,其实是紧张状态,不是说他已经忘记周边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后面的就听不到了。

他的执著点在这上面,对周围的事反应就不敏感、不灵活。

我们闻法时如果过分紧张,对于字句、意义过于耽著的话,抓句子的时候,往往意义没抓到;

抓意义的时候,句子又没抓到;

抓了这一句,后一句没抓到等等,就像黑熊抓雪猪一样,抓一个就丢一个,不能两方顾全。

这样的结果就是,“终无一切遍知之时”,终究没有从始至终清清楚楚地处在清明了解的状态的机会。

如果放松了,从前到后你都是很清晰、很轻松的,这个状态就很好,你的心会很定。

就像一面镜子,摇摆不定就照不清楚,如果心过分紧张,照向这一个的时候,就照不到别的。

我们的心要像一面大圆镜,镜子不动的同时,能够全面应付、全面了解。

这就是中道的状况。

现在要知道,我们一直要让心松下来,同时又不散乱,这样它就会自然反应,而且会反应得很好。

如果听法时处在散乱的情况,心就收不住。

譬如有的人散乱多了,东看看西缘缘,他的心就不灵光。

坐下来听法时,由于心乱了,法义也不能入心。

有的人过分紧张,这也不行,他逐渐会脑子一片空白。

或者紧张过度的时候,人的敏感度就很小,马上就入在一种暗昧、不全面的状况。

以上解释了两个过患:

一、不能全面了知;

二、入昏沉睡眠等等。

“等”字还包括迟钝。

外散的人没有专注力,很难切中要害,也是由于他的心晃动得过分厉害。

像很多外向型的人散乱惯了,语言也非常散乱。

你别看他遇到事情的时候很大胆,能说东说西,其实没有一句切中要点,这就是外散的过失。

而内收过度的人,你会发现他紧张过度,死死抓住一个,不灵活,事情来的时候无法应付。

人一陷入紧张状态,心就不灵活、不宽阔了,做事的时候不能自在地发挥。

严重的会陷入暗钝、僵直、迟钝、疲惫等的状态。

不善调心就会有这些过失。

再说,心一紧张就不灵光。

一种状况是处在空洞里面,遇到什么他不反应;

另一种是会出现错误反应。

很多人紧张过度时会发生一连串的错误,他会说:

今天真倒霉,过度紧张怎么出这么多错!

因为一紧张,你不是正常状态,本有的能力也发挥不出来,本来会应付的也不会应付了。

或者因为附加了一层紧张状态,反应会出错。

所以这是个大问题。

只有很安然的状况,人心的灵性才能自然发挥,所以不必要过分紧张,你得相信自己。

而且,不要过分地去抠一两个字。

说法的时候是一连串下来的,接一下心意就好。

如果你只是抓其中几个字,前前后后没听到,这样怎么会出现连绵不断整体的意境呢?

怎么能汇聚他的心意呢?

有些人紧张过分,结果养成了一种紧张性格,一听课就紧张,抓着笔拼命地写,生怕写不完。

结果写了这个就忘那个,有时候紧张过度,三个小时讲的句子、法义,前前后后什么也没得到,因为他的心不肯松,一紧张就处在不良状态,也就没办法领得心意了。

就好比两个人谈话,心一定要宽松、要安然,这样交谈就能很好地进行。

如果其中一个人紧张,彼此就没办法好好说了,因为他的心不正常。

无论做什么,心很轻松、很和谐就能自然反应;

如果特别紧张,肌肉绷得紧紧的,眼睛都变小了,脸上的神经都出问题了,那怎么能好好反应呢?

尤其在听法时一定要会得法义,心一紧就入不进去了。

心散了也无法聚焦,也不能接受。

心紧了,人就处在内缩的状况,他不能敞开,法义就不能在心中出现。

而且心一紧就缩小了视野,对于前前后后不能一次性兼顾。

止观修行好的人从早到晚都不累,面对什么事都能很好地反应,记得清清楚楚,根本不会出错。

他能应接八方,各种事情都能从容应付,一点不错。

这是什么原因呢?

就是因为他处在很好的状态,心很灵光、很能应付,他不害怕的。

不然的话,人怎么能做那么多事呢?

又怎么能处理得那么好呢?

这完全在于心态。

这里再次强调,内收是心的一种障垢状态,这种染污态没消除的时候,心就不是清明态、遍照态,也就不可能有对从前到后的所有法义产生无误认知的机会。

因为你的心过分紧张了,抓了一个就忘了其他。

这时你就应该松下来,那么从头到尾一路都能够很自然地反应。

这就好比交警,过去车流量大的时候,十字路口全靠交警快速地指挥应付。

交警的心理素质要特别好,因为他面对的是四条路的车,要随时做手势指挥,而且反应力要非常强,一点不能出错。

他这时一定要处在很静定的状态,心对于四路的车况要能随时反应,随时做手势指挥。

一紧张就不行,马上就出错。

又好比战场上的大将,他有满腹的韬略,而且能够观照自方、他方前前后后的一切情况。

他如果一紧张就麻烦了,没办法对全场的情景做反应。

又好比足球教练,他得看到整个场面的情况,不能紧张地只看一个点,这样才能把握全局。

紧张的人不容易把握全局,如果要他去做大事,日理万机,应酬八方,那就更困难了,就因为内收得太过,没有遍照的能力。

又好像高考,过分紧张就发挥不出能力。

记得的东西也不会答,反应不出来,遇到题也不晓得怎么做,或者写作文也没有灵感等等。

这都是过分紧张障碍了自身的能力。

从这里就能看到,内收是一种过患。

如果放下来,让心自由地发挥,那它一瞬间就能做一次反应;

不断出现情况,就能不断地反应。

就像这样,我们本来有这个能力,内收过紧的人应该多放松一些,相信自己的能力,这样会比原来反应得更好。

同样,在听课的时候,法师会有一个个句子出来,你听的时候不能过分紧张,应该自然地应接一个个句子。

用什么应接呢?

用一个宽松、宁静的心,它自然就会反应,对一切法义都能了解。

而一紧张就会出现抓一个丢一个的情况。

昔阿难教室缕那修观之时,时而太猛,时而太缓,正观不生,请于世尊。

世尊问言:

“具寿,汝居家时善弹琴否?

”白言:

“极善。

”佛言:

“汝琴之声乃弦极促时所发欤,抑弦极舒时所发欤?

“二皆非是。

促舒适中乃发声也。

“若尔,汝心亦当如是。

”后遂证果。

过去阿难教室缕那修观,他的状态一直不好,有时候太猛,有时候太缓,他修无常等观的时候,怎么也修不出来,真实的观无法生起,于是就向世尊请教。

佛问他:

“具寿!

你居家的时候擅长弹琴吗?

“我是非常擅长的。

佛说:

“你弹的琴声是弦非常紧的时候所发的,还是弦很松驰的时候所发的?

他回答说:

“两个都不是。

一定要松紧适中才能发出好的声音。

“就是这样,你的心也应当如此。

这个譬喻非常好。

我们有一根心弦,太紧了也不会出美妙的声音,太松了也发不出美妙的声音,心不紧不松,就会弹成一首首非常美妙的旋律。

也就是我们做任何事的时候,只要心弦不紧不松,它就能不断地反应,反应地非常灵巧、全面、应付自如。

我们任何时候都要这样,看书、讲法、走路、交谈,处理各种问题,都要有一个松紧适度的心。

这样的话,我们做任何事都是一个艺术品,从前到后都有灵机。

那么同样,听法、修法、讲法都是如此。

室缕那得到这个教导以后,他调整了状态,后来修无常等,就得到了阿罗汉果。

又如玛吉拉准云:

“猛进有舒徐,唯此得见要。

这是说,我们在勇猛进取的时候,还要有一种宽闲的心,不要一味地紧张,但也不是一味地松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