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复习1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268305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6.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复习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地理复习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地理复习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地理复习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地理复习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复习1Word文件下载.docx

《地理复习1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复习1Word文件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理复习1Word文件下载.docx

A丰富了宇宙知识;

B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宇宙资源的开发利用:

①主要类型:

空间资源、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②开发趋势:

国际合作

4、空间资源的特点:

高真空、强辐射、失重。

5、宇宙环境保护:

①空间垃圾的来源:

A工作寿命终止的航天器;

B意外或有意爆炸产生的航天器碎片;

C宇航员扔出飞船窗外的垃圾

②危害:

A撞坏正在工作的航天器;

B对宇航员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③措施:

A限制排放;

B实施回收;

C将停止工作的卫星推到其他轨道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地轴是指:

地球的自转轴,通过地心,垂直于赤道面,连接地球南北两极。

经线与经度:

①经线形状:

半圆,两条相对经线组成经线圈,且平分地球。

②经线长度:

所有经线等长;

③方向:

指示南、北方向

④各经线关系:

所有经线相交于南北极点;

任意两条经线的距离,在赤道最大,每相差1○,距离为111KM;

经度向两极递减;

⑤经度是指:

某点的经度,就是该点所在的经线平面与本初子午线平面的夹角。

⑥经度划分:

划分经度的起点是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各180O,越向东经度越大,越向西经度越大,东西经线在180O经线处汇合,这条经线又叫国际日期变更线。

纬线与纬度:

① 

 

纬线形状:

任意一条纬线均可独立成圆。

② 

纬线长度:

长度不相等,赤道最长,向两极递减

③ 

指示方向:

东西方向

④ 

各纬度关系:

所有纬线相互平行,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只有赤道平分南北半球,纬度每相差1○,距离相差111KM。

⑤ 

纬度是指:

一个地点的纬度就是这个点的铅垂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

⑥ 

经度划分:

以赤道为起点,向南北各90度,愈向南、北,纬度愈高;

低纬为0----30度,中纬为30-----60度,高纬为60-----90度。

⑦ 

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分界线是:

20OW------160OE

地球自转:

概念:

地球绕自转轴的旋转运动。

特点:

地轴的空间位置稳定,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方向: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顺时针,南极上空看逆时针

周期:

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为23时56分4秒;

太阳日是昼夜交替的周期,为24时,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一天。

速度:

角速度是指:

单位时间转过的角度。

极点为0,其他处处相等,均为150/小时

线速度是指:

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极点出为0。

地球公转: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轨道:

是地球的公转路线,形状为椭圆形,位置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

自西向东

恒星年是地球绕日公转的周期,时间为365天6时9分10秒;

回归年是太阳回归运动的周期,时间为365天5时48分46秒。

⑤速度:

角速度为1度/天;

线速度平均为30千米/秒,近日点为30.7千米/秒,远日点为29.3千米/秒,近日点快,远日点慢。

公转与自转的关系:

赤道平面是指:

地球的自转平面

黄道平面是指:

地球的公转平面

黄赤交角是指:

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交角

“一轴二面三角”是指:

“一轴”指地轴、“二面”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三角”指黄赤交角、黄轴交角、赤轴交角

纬度:

23.50N时间:

6.22

太阳回归运动:

00时间:

9.23

太阳直射点

的回归运动纬度:

23.5OS时间12.22

纬度:

OO时间:

3.21

分析下图(时间、纬度、昼夜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规律、极昼与极夜变化规律、等)

23○26′N

O○

G

23○26′S

A:

6.22、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以北昼最大夜最小、北极圈内出现极昼

A~B:

6.22—9.23、夏至—秋分、直射点南移、昼变小夜变大、昼大于夜。

B:

9.23、秋分、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B~C:

9.23—12.22、秋分—冬至、直射点南移、昼变小夜变大、昼小于夜、

C:

12.22、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回归线以北昼最小夜最大、北极圈内出现极夜

C~D:

12.22—3.21、冬至—春分、直射点北移、昼变大夜变小、昼小于夜

D:

3.21、春分、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D~E:

3.21—6.22、春分—夏至、直射点北移、昼变大夜变小、昼大于夜

E:

E~F: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昼夜更替:

昼夜产生的原因:

地球不发光、不透明

昼夜的分界线:

晨昏线

表示:

昼夜状态可以用太阳高度来表示,

昼半球太阳高度大于0;

夜半球太阳高度小于0;

晨昏线上等于0。

直射点上太阳高度等于900

④昼夜更替产生的原因:

地球自转;

周期是24小时,叫做一个太阳日

昼夜更替的意义:

使地表温度变化不至于过分剧烈,保证地球生命的生存发展

地方时:

因经度不同而差异的时刻。

时区:

国际上统一采用的划分时间的方法。

时区的划分:

国际上规定,每隔15度划为一个时区,西经7.5度至东经7.5度为中时区,又叫零时区,中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

中时区以西依次划分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

东、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5度,合为一个时区。

中国在东八区,印度在东5.5区、朝鲜为东九区。

区时:

理论上的标准时,即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北京时间是指:

东八区的区时(东经120度的地方时)。

日界线:

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在某些地区并不于这条经线重合。

国际上规定,原则上以日界线(180度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与“昨天”的分界线,日界线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东十二区为一天的起点,西十二区为一天的终点。

⑧ 

从东十二区向东跨越日界线进入西十二区,日期减去一天,反之,日期加上一天。

⑨ 

同一经度,地方时相等;

同一纬度,太阳高度相等。

沿地表水平运动的偏移:

偏移原因:

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规律:

在北半球向右偏;

在南半球向左偏;

在赤道上不偏转。

影响:

河流左右岸的冲刷、淤积不同;

使风向发生偏转

太阳直射点:

地球表面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

移动周期:

一个回归年

移动原因:

黄赤交角的存在

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

随纬度变化规律:

同一时刻:

由直射点向南、北两方递减

夏至: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

冬至: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

春秋二分:

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随季节变化规律:

同一地点:

离太阳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大

北回归线以北:

夏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最小

南回归线以南:

冬至日太阳高度最大、夏至日最小

南、北回归线之间:

当太阳直射某地时,该地太阳高度最大,每年太阳直射两次。

昼夜长短变化:

春分:

3.21、春分、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3.21—6.22、春分—夏至、直射点北移、昼变大夜变小、昼大于夜

6.22、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昼最大夜最小、北极圈内出现极昼

6.22—9.23、夏至—秋分、直射点南移、昼变小夜变大、昼大于夜。

秋分:

9.23、秋分、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9.23—12.22、秋分—冬至、直射点南移、昼变小夜变大、昼小于夜、

12.22、冬至、北回归线以北昼最小夜最大、北极圈内出现极夜

四季和五带:

①四季划分:

我国以“四立”为起点,以“二分二至”为终点,与天文四季吻合;

西方以“二分二至”为起点,以“四立”为终点。

通用四季:

3、4、5月为春季,6、7、8月为夏季,9、10、11月为秋季,12、1、2月为冬季。

意义:

使气候与季节相符,有利于生产。

②五带划分:

以回归线和极圈为界限

热带:

南纬23.5度——北纬23.5度

温带:

南纬23.5度——南纬66.5度、北纬23.5度——北纬66.5度

寒带:

南纬66.5度——南纬90度、北纬66.5度——北纬90度。

意义:

是进一步研究地球表面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

③五带与黄赤交角的关系:

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变大,温带变小。

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变大,热带、寒带变小。

第二单元大气环境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

1、低层大气的组成包括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三部分。

2、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有:

氮,作用是组成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氧,作用是人类及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物质

二氧化碳作用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臭氧,作用是吸收太阳紫外线,使生物免受伤害

水汽作用是:

成云至雨的必要条件

固体杂质的作用:

作为凝结核,促使水汽凝结

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会导致大气成分、含量的变化。

大气的垂直分层:

ⅰ高层大气,高度:

平流层顶到大气上界

特点:

①气压低,密度小②80—500千米高空有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

与人类的关系:

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波信号有重要作用

ⅱ平流层,高度:

对流层顶——50—55千米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②气流以平流运动为主

与人类的关系:

①有利于高空飞行②臭氧吸收紫外线,是人类生存的天然屏障

ⅲ对流层,高度:

地面——12千米左右

①对流运动显著②气温随高度而增加③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是大气中最活跃、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被称为“人类之家”

大气的热力状况

1、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散射、反射三种形式。

①吸收:

具有选择性特点,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

水汽、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②反射:

无选择性特点,云、颗粒较大尘埃反射太阳辐射。

当太阳高度低的时候,太阳辐射经过的路程长,被光被反射多,反则反之。

③散射:

具有一定的选择性特点,其作用的是散射太阳辐射,蓝光最容易被散射。

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地面增温:

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

大气增温:

大气吸收地面长波保持热量

大气保温:

大气逆辐射将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补偿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

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

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大气逆辐射是:

大气将地面辐射所损失的热量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大气的保温效应使地表平均气温提高到15OC。

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在下午2点左右,

原因是: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三个过程大约需要2个小时

大气热力作用的意义:

①:

减少气温日较差

②:

形成人类生存的温度环境

5、全球热量平衡:

从地球多年平均状况看,热量的收入量与支出量是相等的,即热量收支平衡,使全球平均气温较比较稳定。

6、人类活动的影响:

a) 

现象:

Ⅰ毁林,Ⅱ燃烧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

b) 

结果:

热量收支失去平衡,全球变暖

c) 

危害:

Ⅰ引起生态变化,Ⅱ影响全球经济结构

大气运动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是太阳辐射使地表高低纬度之间受热不均

2、大气运动的分类:

Ⅰ垂直运动,Ⅱ水平运动;

其中Ⅰ又分为气流上升、气流下降。

3、热力环流:

由于地表受热不均而引起的空气环流

形成过程:

热力环流

太阳辐射地面受热不均空气垂直运动水平面上气压差空气水平运动

根本原因直接原因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气压梯度:

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异

气压梯度力:

使大气由高气压向低气压运动

用图的形式分析大气的水平运动

气压梯度力1005(百帕)

风向1007.5

1010

摩察力1012.5

地转偏向力1015

水平气压大气产生水平运动的原动力,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梯度力方向:

垂直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

大气水平运动一开始,地转偏向力就开始起作用

地转偏向力方向垂直于风向,但不改变风速,要改变风向

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发生在近地面

摩察力方向与风向相反,可减小风速

气压梯度力

二合力作用达平衡时风向平行于等压线(高空的风)

地转偏向力

地转偏向力三合力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定夹角(近地面的风)

摩察力

6、在北半球近地面大气中,低压中的空气,在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察力的共同作用下,,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辐合;

高空中的空气,在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察力的共同作用下,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辐散。

全球性大气环流

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作用:

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分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从而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分得以交换,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

三圈环流:

成因:

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

低纬环流:

范围:

0——30度,形成原理:

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作用

②分布:

中纬环流:

30——60度,形成原理:

高纬环流:

60——90度,形成原理:

4、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气压带和风带:

①七个气压带:

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

(2)、副极地低压带

(2)、极地高压带

六个风带:

东北信风带、东南信风带、盛行西风带

(2)、极地东风带

(2)

6、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海洋上是:

夏威夷高压(太平洋)

7月份:

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被切断亚速尔高压(印度洋)

亚欧大陆是:

亚洲低压(印度低压)

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

1月份:

北半球的副极地高压带被切断

亚欧大陆是:

亚洲高压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季风环流:

季风是指:

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

季风环流

季风成因: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冬季风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特点:

寒冷、干燥,风向:

西北风

东亚季风

夏季风来自副热带太平洋,特点:

温暖、湿润,风向:

东南风

低温、干燥,风向:

东北风

南亚季风

夏季风来自赤道附近印度洋,特点:

西南风

①调节全球水热分布(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②是天气变化、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

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

当冷暖气团相遇时,一般是冷气团在锋面下面,暖气团在锋面上面。

2、冷锋: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

冷锋过境时,常出现阴天、下鱼、刮风、降温等天气现象。

多为阵性降雨。

冷锋过境后,常出现气压升高、天气转晴等天气现象。

3、暖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

暖锋降水多发生在锋前

多为连续性降水

暖锋过境后,常出现气温升高、天气晴朗天气。

气压

周围气流

中心气流

对天气的影响

气旋

四周逆时针向中心辐合

上升

阴雨天气,如:

台风等

反气旋

中心顺时针向四周辐散

下沉

晴朗天气,如秋高气爽

气压系统

气旋和反气旋图解(北半球)

常见天气系统

气旋

反气旋

中心气压

平面俯视图

水平方向气流运动特点

垂直剖面示意图

垂直方向气流运动特点

天气状况

阴雨天气

晴朗天气

天气实例

夏秋之交发生在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天气

夏季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天气

冷锋和暖锋图解

冷锋系统

暖锋系统

形成原因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迫使暖气团向上抬升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暖气团主动抬升

示意图

过境前

在单一的暖气团控制下,天气温暖晴朗。

在单一的冷气团控制下,天气低温晴朗。

过境时

云层增厚,出现大风、雨雪等天气。

云层增厚,形成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

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晴

气温升高,气压下降、雨过天晴

天气

实例

北方春季的沙暴、夏季的暴雨、冬季的寒潮。

我国夏季南方的降水天气

降水

区域

主要在锋后

主要在锋前

锋面

坡度

锋面坡度较大

锋面坡度较小

云系

砧状云系

堡状云系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气候概念:

某一地区多年内的大气平均状况或统计状态。

主要要素:

气温、降水。

气候形成因子:

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Ⅰ太阳辐射:

①空间分布:

形成气候的地区差异,②时间分布:

形成气候的季节差异,是大气运动最根本的能源,也是最根本的原因。

Ⅱ下垫面:

①大范围:

海陆分布,②局部:

地形、植被、洋流是大气直接的热源、水源

Ⅲ大气环流:

具有双重性质,通过调节全球热量和水分影响各地气候,本身也是一种气候现象。

Ⅳ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越来明显,改变大气成分和水分条件,向大气释放热量,改变地表的物理特性和化学特征。

气候类型:

Ⅰ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一般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在同一纬度地带内,海陆差异使气温也出现差异,在地形上山上比山下气温低,洋流方面暖流比寒流经过的气温高。

Ⅱ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情况:

赤道地区多雨(雨量充沛,如:

伊基托斯),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压或信风带控制,常年干旱少雨,大陆东、中、西有差异,两极地区以下沉气流为住,全年少雨(如:

东方站)。

气候的变化:

Ⅰ地质时期:

冰期三次大冰期,冰间期气温呈上升趋势。

Ⅱ历史时期:

我国四个温暖期,四个寒冷期

Ⅲ19世纪以来,世界气温出现明显的波动上升现象。

世界气候类型:

(图表)

气候类型

主要分布地区

气候特点

气温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附近

年雨型,终年高温多雨,降雨量2000毫米以上

最冷月气温在15O以上

热带季风气候

中南半岛、印度半岛

夏雨型,旱季与雨季过度期短,变化突然,降雨量在1500—2000毫米。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

夏雨型,干旱和湿度过度期较长,年降鱼在1000毫米左右。

热带沙漠气候

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大陆中、西部

少雨型,年降水量少于125毫米,

地中海气候

30O—40ONS大陆西岸

冬雨型,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最冷月温度在0O—15O之间

亚热带季风气候

30O附近大陆东岸

夏雨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

最冷月温度在0OC—15OC之间

温带海洋性气候

40O—60ONS大陆西岸

年雨型,终年温和多雨降雨季节分配均匀,年降雨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以上

温带季风气候

亚欧大陆中纬东岸

夏雨型,7、8两月降水集中,年降水量在600毫米左右。

最冷月在0OC以下

温带大陆性气候

中纬大陆内部

少雨型,年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下。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50O—70ON

夏雨型,冬季严寒漫长,夏季短促,降水出现在夏季。

高山气候

两极附近

少雨型,年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下。

6、大洋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大洋环流对气候的影响,要注意落实到形成大气环流主要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属性上。

气流流向

属性

原因

副极地低压带

上升气流

湿润

在流动过程中,温度逾来逾低,水汽易凝结

西风带

低纬高纬

副热带高压带

下沉气流

干燥

在流动过程中,温度逾来逾高,水汽难凝结

信风带

高纬低纬

信风带大陆东岸

海陆

信风带大陆西岸

陆海

赤道低压带

如上诉

冬季风

夏季风

大气环境保护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原因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

毁林,特别是热带雨林的破坏。

会引起海面上升。

后果:

会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影响会引起世界各地降水和

干湿季的变化,进而导致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能源利用技术,采用新能源。

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植树造林。

自然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