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学试题B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261624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0.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作学试题B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农作学试题B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农作学试题B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农作学试题B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农作学试题B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作学试题BWord格式.docx

《农作学试题B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作学试题BWord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作学试题BWord格式.docx

5.间套作复合群体的六种互补效应分别是密植效应、时间效应、营养异质效应、边际效应、补偿效应和正对等效应。

6、在耕作学中符号“//”表示__间作

7、带宽是间套作的基本单元。

8、耕作学的研究任务就是建立一个单位(农户或地区)的合理耕作制度。

9、带宽包括各个作物的幅宽和间距。

10、共处期间的“五早”管理技术是指早间苗、早补苗、早中耕除草、早追肥、早治虫。

11、作物布局是种植制度的主要内容与基础。

12、休闲是轮作中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茬口。

13、粮食作物中,最主要的是水稻、小麦、玉米、薯类、豆类五种作物。

14、土壤培肥途径有生物养地、化学养地、有机与无机结合。

15、在耕作学多熟种植中符号“—”表示年内接茬播种。

16、我国最主要的亚热带作物有八种

17、农业结构是指农业内部农、林、牧、副、渔业的比重与关系。

18、间套作复合群体的六种互补效应分别是密植效应、时间效应、营养异质效应、边际效应、补偿效应和正对等效应。

19、耕作制度的分区指标是指地理位置、地貌、水分条件、热量条件、作物类型、熟制。

20、农业自然资源包括光、热、水、气、土壤、生物、矿物等七大类。

21、耕作学的研究对象是耕作制度。

22、热量条件是决定一个地区能否复种的首要条件。

23、耕作制度包括种植制度与养地制度两部分。

三、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种属于多熟制

(1)五年xx

(2)四年三熟

(3)一年一熟

(4)√两年三熟

(5)三年一熟

2.下列哪种生态位不正确

(1)时间生态位

(2)物理生态位

(3)√化学生态位

(4)空间生态位

(5)营养生态位

3.耕作制度改革的战略原则不包括

(1)适应原则

(2)协调原则

(3)经济原则

(4)持久原则

(5)√重点原则

4.下列哪种作物属于C4作物

(1)小麦

(2)水稻

(3)大豆

(4)棉花

(5)√xx

5.下列哪种类型不属于立体种养类型

(1)稻鱼模式

(2)√高产xx栽培模式

(3)稻xx鱼模式

(4)xx食用菌模式

(5)蔗田食用菌模式

6.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措施不包括

(1)增加光照叶面积

(2)延长光照时间

(3)提高光合效率

(4)增加xx

(5)√增施肥料

7.我国的耕作制度共分为几个熟制带

(1)1个

(2)2个

(3)√3个

(4)4个

(5)5个

8.翻耕的缺点是

(1)松碎土壤

(2)翻转耕层

(3)√土壤水分损失(失墒)

(4)翻埋杂草

(5)加深耕层

9.不容易感染土壤病虫害的作物是

(1)豆科

(2)茄科

(3)√禾本科

(4)十字花科

(5)葫芦科

10.农牧结合的关键是

(1)√饲料

(2)小麦

(3)xx

(4)油菜

(5)大麦

11、与种植制度有关的水分指标不包括

(1)降水总量

(1)地下水埋深

(3)灌溉程度

(4)√土壤贮水量

(5)湿润指数

12、中国干湿分区将农业分成四个区,其中半湿润区水分为

(1)250mm

(2)250—500mm,

(3)√600—1000mm,

(4)1000mm以上

13、半干旱区的干燥度应该为

(1)1.0以下1.5以下

(3)√1.5-4.0

(4)4.0以上

14、我国粮食作物面积最大的几个作物排序为

(1)xx、水稻、甘薯

(2)水稻、小麦、xx、甘薯

(3)√水稻、xx、小麦、甘薯

(4)小麦、xx、水稻、甘薯

15、下列哪种循环属于气态型循环

(1)氮循环

(2)磷循环

(3)钾循环

(4)√碳循环

(5)水分循环

16、下列哪项不是土壤耕作的主要任务

(1)调节耕层三相比

(2)创造深厚的耕层

(3)√增加土壤有机质

(4)创造良好的耕层构造

(5)翻埋杂草、肥料

17、我国复种指数最高的省是

(1)xx

(2)xx

(3)√xx

(4)xx

(5)xx

18、下列哪项不是xx的优点

(1)√增加土壤有效养分

(2)减轻水蚀和风蚀

(3)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4)减少农耗时间

(5)节约成本

19、坡地耕作最宜

(1)√xx耕作

(2)xx耕作

(3)均可

(4)逆向耕作

21、下列作物中哪种是热带作物

(1)水稻

(3)√橡胶

(4)高粱

(5)马铃薯

22、我国复种指数最高的地区是

(2)√xx

(4)江淮xx

(5)xxxx地区

23、下列哪种肥料容易挥发

(1)√氮肥

(2)磷肥

(3)钾肥

(4)有机肥

(5)钙肥

24、我国经济作物面积最大的排序为

(1)棉花、油料、麻类、糖料、烟叶

(2)棉花、油料、麻类、烟叶、糖料

(3)√油料、棉花、麻类、糖料、烟叶

(4)棉花、麻类、油料、烟叶、糖料

(5)棉花、油料、烟叶、麻类、糖料

25、我国的耕作制度共分为多少个一级区

(1)3个

(2)6个

(3)9个

(4)√12个

(5)15个

26、耕作制度改革的战略原则不包括

27、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措施不包括

28、不属于我国主要的热带作物的是

(1)橡胶

(2)油棕

(3)可可

(4)椰子

29、农牧结合的关键是

30、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措施不包括

31、翻耕的缺点是

四、多项选择题

1.农业自然资源包括

(1)√光

(2)√热

(3)√土壤

(4)肥料

(5)√矿物

2.我国主要的热带作物是

(1)√橡胶

(2)√油棕

(3)√可可

(4)√椰子

3.作物的水平结构包括

(1)√作物密度

(2)√种植行数

(3)√间距

(5)√带宽

4.农田物质循环的输入部分包括

(1)科技投入

(2)√有机肥料

(3)√化肥

(4)√降水

(5)√灌溉

5.耕作学的性质

(1)√自然科学

(2)社会科学

(3)基础科学

(4)√应用科学

(5)人文科学

6、下列哪些作物不属于C4作物

(1)√小麦

(2)√水稻

(3)√大豆

(4)√棉花

7、忌连作作物主要包括

(1)√马铃薯

(2)√烟草

(3)√番茄

(4)水稻

8、烟草的主要产区在

(4)√xx

9、按照作物对土壤养分消耗的程度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富氮作物

(2)√豆科作物

(3)√富碳耗氮作物

(4)禾本科作物

(5)√半养地作物

10、半养地作物主要包括

(2)√棉花

(3)√花生

(5)√油菜

11、我国商品粮基地主要集中在

(1)√xx

(2)√xxxx

(3)√江淮xx

(4)√xxxx

12、我国农业的问题包括

(1)√人多耕地少

(2)光热资源丰富

(3)√农村经济落后

(4)√地区差异大

(5)劳动力丰富

13、轮作换茬的作用

(1)√调养地力

(2)√减轻病虫危害

(3)√防除或减轻田间杂草危害

(4)√合理利用农业资源

(5)√改善土壤化学性状

14、忌连作作物有

(1)甜菜

(3)√烟草

(4)√xx薯

(5)√辣椒

15、农田物质循环的输入部分包括

(5)√灌水

16、土壤表土耕作的措施包括

(1)√耙地

(3)√镇压

(4)√起垄

(5)√作畦

17、季节休闲包括

(2)撂荒

(4)全年休闲

(5)√秋闲

18、按种植业方向将耕作制度划分为

(1)√主粮型

(2)雨养型

(3)√农牧型

(4)水田型

(5)√混合型

19、根据作物对温度的需求把作物划分为

(1)√喜凉作物

(2)喜热作物

(3)√喜温作物

(4)√亚热带作物

(5)√热带作物

20、单作也称为

(1)连作

(2)√纯种

(3)√清种(4√)平作

(5)休闲

21、土壤表土耕作的措施包括

(3)√起垄

五、简答题

1.少免耕的优点有哪些?

少、免耕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不耕翻和残茬、秸秆或牧草覆盖,水蚀和风蚀明显减轻。

(2)免耕不动土和覆盖有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持水分的作用。

(3)通过秸秆覆盖,表土层中土壤有机质增加。

再加上免耕不动土,好气性分解较缓慢,因而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但不利于它的矿化。

另一方面,耕层下部土壤有机质有减少的趋势。

(4)农耗时间减少。

在前作收获后,免耕或少耕播种后作物,既争农时,又减轻农忙的紧张度,赢得了农时的主动权,这在南方多熟区尤显重要。

农耗时间的减少,也有利于复种面积的扩大与复种指数的提高。

(5)节约成本。

免耕节省机械投资和减少燃油消耗,但增加除草剂的消耗。

2.简述连作应用的必要性。

(1)社会需要决定连作。

(2)资源利用决定连作。

(3)经济效益决定连作。

(4)作物结构决定连作。

3.争取复种季节超额利用的技术有哪些?

(1)改直播为育苗移栽。

随着复种指数的提高,移栽技术已运用到棉花、油菜、烟草、甘薯、谷子、高粱上,甚至已试验应用到麻类、豆类、小麦、甘蔗、马铃薯等作物上,大有形成移栽农业之势。

为了增加苗期积温利用,采取了保温育苗技术,如温室育秧、农膜育秧、地膜育秧、两段育秧等技术。

为减少移栽的返青期而广泛运用营养钵、营养袋、营养块育秧技术。

(2)套作技术的运用

套种是解决复种生长季矛盾的又一重要方法,即在前作收获前20—40天于行间、株间或预留行间直接套播或套栽后作物,如中稻、晚稻田套种绿肥,早稻田套种大豆或套种黄麻,麦田套种棉花、玉米、花生、烤烟等。

3)促进早发早熟的技术

A后作物及时播种,减少农耗期。

B前作物及时收获。

C促进早熟技术在玉米生育中后期喷乙烯利,可提早成熟7天左右。

(4)作物晚xx技术

播种季节较紧的地区,如长江中下游麦收后种棉,需要晚播棉。

晚作物可以适当增加播种量,增加作物的密度。

因晚播的营养生长期比较短,植株比较矮小,分蘖或分枝少,密植有利于主茎发育和提早成熟。

4.简述间套作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

(1)增产从自然资源来说,间、混、套作构成的复合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作的不足,能较充分地利用这些资源,把它们转变为更多的作物产品。

从社会资源利用来说,实行间、混、套作可以充分利用多余劳力,扩大物质投入,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实行劳动密集、科技密集的集约生产,在有限的耕地上,显著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生产力。

(2)增效合理的间、混、套作能够利用和发挥作物之间的有利关系,可以较少的经济投入换取较多的产品输出。

(3)稳产保收合理的间、混、套作能够利用复合群体内作物的不同特性,增强对灾害天气的抗逆能力。

(4)协调作物争地的矛盾间、混、套作运用得当,安排得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节粮食作物与棉、油、烟、菜、药、绿肥、饲料等作物以及果林之间的矛盾。

5.谈谈xx怎样开发冬季农业。

(1)充分利用短间隙期插种蔬菜、饲料、绿肥等短生育期作物。

(2)充分利用较长的冬闲期,复种一季作物,提高复种指数,提高资源利用率。

(3)充分利用冬闲田发展反季节蔬菜栽培,不断提高农业投资收益率,增加农民收入。

(4)利用各种设施条件,进行高价值经济作物(中药材、花卉、食用菌),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A地膜覆盖农业

B小拱棚育苗,主要用于水稻、玉米和经济作物育苗。

C塑料大棚,在热量条件较好,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栽培经济作物效果较好。

D日光温室,在热量条件较差,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用于栽培高效经济作物。

E现代智能化温室,主要用于经济条件好、技术水平高的地区栽培高效经济作物。

(5)间套作新模式的研制及推广,在间套作模式中引入高价值经济作物,提高土地产出率。

(6)延长产业链,实行种养加、农工贸一体化经营。

6、简述作物布局设计的步骤。

(1)明确对产品的需要包括自给性与商品性需要两大部分。

(2)查清环境条件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条件。

(3)农作物生态适应性的确定。

(4)作物生态区、种植适宜区的划分与适生地的选择。

(5)作物生产基地和商品基地的确定。

(6)作物组成的确定。

(7)综合划分作物种植区划或配置。

(8)可行性鉴定将作物结构与配置的初步方案进行下列各项可行性鉴定。

7、简述提高年单产的途径

(1)增加投入,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增加能量与物质投入,开展农田水利与农田基本建设,改善肥力条件,是克服土地因素障碍、开发土地生产潜力的基础,更是商品生产日益发展条件下,开放性农业生态系统扩大再生产的必然趋势。

注重科学技术投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特征。

依托科学技术进步,围绕高效利用自然资源,实行超前研究,发展应用技术,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的运用技术,尽可能地使资源潜在生产力化为现实生产力。

(2)努力提高单位播种面积产量我国人均耕地少,今后农业增产的主要途径是充分利用资源,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是我国农业特点所决定的。

提高单产的主要措施是:

A改善生产条件,如扩大灌溉面积、增施肥料、防止病虫草害等;

√采取先进的综合生产技术,如不断提高品种的增产潜力、改善种子质量、采用先进的耕作栽培技术等。

(3)实行多熟种植,提高年单产为了以光热水因素来弥补耕地不足之短,广泛实行间作、套种、复种等多熟种植,是我国农业的一个特色。

它对充分开发耕地潜力,提高年单位面积产量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2%的人口,其诀窍就在于此。

在生长季长的长城以南地区,努力发展一年二熟,以至三熟,而全国广大地区应广泛提倡间作套种。

(4)因地种植,合理布局自然与人工资源环境吻合度最高的地区,也就是生产力最大的地区。

应根据地域分类规律,尽量将各种作物分布在生态适应性最适宜或较适宜地区,实行区域化、专业化种植。

(5)保护耕地我国近20年每年减少耕地820万亩,新增人口1380万,人均占有耕地不断减少。

8、简述轮作换茬的基本作用。

(1)减轻农作物的病虫草害作物的病原菌一般都有一定的寄主,害虫也有一定的专食性或寡食性,有些杂草也有其相应的伴生者或寄生者,它们是农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在土壤中都有一定的生活年限。

(2)协调、改善和合理利用茬口

A协调不同茬口土壤养分水分的供应各种作物的生物学特性不同,自土壤中吸收养分的种类、数量、时期和吸收利用率也不相同。

B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调节土壤肥力各种作物的秸秆、残茬、根系和落叶等是补充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的重要来源。

C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经济有效地提高作物产量根据作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在轮作中前后作物搭配,茬口衔接紧密,既有利于充分利用土地、自然降水和光、热等自然资源,又有利于合理使用机具、肥料、农药、灌溉用水以及资金等社会资源。

9、简述我国耕作制度改革的战略重点。

(1)多熟制是我国主要农区耕作制度的主体,今后仍是我国耕作制度改革的重点。

(2)集约度某一耕作制度的产出水平与复种程度、品种搭配及相应的栽培技术有关,还与投入水平的集约度有关,增加投入,如增加化肥施用量,合理灌溉,增加劳动力的投入、技术投入,均可以提高集约度,提高耕作制度的产量水平。

(3)立体种植应扩大视野,扩大领域,从农田扩大到园地、林地、牧地,从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扩大到蔬菜、果树、中药材、食用菌类,甚至适于农田立体种养的动物,如稻田养鱼、养螺等。

从单层次到多层次,从地上多层次到地下多层次,发展多类型、高效益的立体种植体系,包括改善间套作的方式与山地立体利用农业。

(4)高效提高耕作制度的经济效益,包括提高耕作制度的产出水平,种植高效益的作物,改善农产品的品质,降低成本,扩大规模等几个方面。

(5)农牧结合耕作制度随着人民生活改善,对畜产品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对饲料需求量将进一步扩大,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的任务将更加突出,作物结构将从粮经二元结构转向粮经饲三元结构。

(6)机械化耕作制度随着工业发展,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从事农业的人口减少,农业机械化将逐步提上日程。

10、简述轮作换茬的基本作用。

11、简述xx农业的特点与问题

(1)人多耕地少,资源紧缺。

我国丘陵山地多,平原少。

海拔500m以上的土地占全国总面积的75%。

(2)农村经济落后,农民收入低。

表现在:

A农业比重还较大(农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3.7%,1988年)。

B农业人口比重更大。

1988年农业人口8.6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80%,农村劳动力4亿,占全社会劳动力的74%(世界平均为43%)。

C劳动生产率甚低。

劳均生产粮食近1500kg,世界平均水平为2000kg。

D农产品商品率低。

粮食商品率为35%,整个农产品商品率为60%。

E规模小。

给农业机械化和水利化带来了很大困难

F农民收入低。

1990年为630元。

G生活水平低。

温饱基本解决,但人均肉奶油果糖少,营养差。

H农业装备水平有待提高。

(3)地区差异大。

由于自然、社会经济以及历史原因,我国地区间经济与农业生产水平相差甚大。

东部沿海较为发达,中部经济欠发达,西部落后。

(4)主要农区光热水资源丰富,生态生产条件有了显著改善。

12、简述少免耕存在的问题。

(1)多年少、免耕后多数土壤仍有变紧实的趋势,有机质少的土壤更能为明显,不利于根系发育与增产。

(2)耕作表层(0—10cm)富化而下层(10—20cm)贫化。

(3)影响有机肥、化肥与残茬的翻埋,土肥难于融合,肥料利用率低,氮素损失加重。

(4)杂草虫害增多。

(5)残茬覆盖导致地温下降。

13、试分析xx大豆间作增产机理。

(1)空间上的互补与竞争①增加了采光数量②提高了光合效率③改善通风与CO2的供应状况

(2)时间上的互补与竞争

(3)地下因素的互补与竞争①减轻自然灾害②边际效应③代谢产物的影响

(4)生物间的互补与竞争

(5)减少竞争原理

14、简述土壤培肥的措施。

生物养地就是利用生物及其遗体培养地力或改良土壤。

生物养地的主要作用:

(1)固氮;

(2)增加土壤有机质,为土壤中的生物提供能源;

(3)分解有机态养料为无机态养料;

(4)保持水土;

(5)松土耕地;

(6)生物排除盐碱等。

化学养地所谓化学养地,即以化学肥料养地。

(1)从绝大多数试验看,化肥区(一般其养分量相当于有机肥区)的谷物与牧草产量,或者与有机肥区相等,多数还稍有超过。

(2)多数试验的土壤分析表明,合理施用氮、磷、钾化肥后没有损坏地力的迹象,长期施用化肥后,仍可以维持土壤碳与氮值在原有的水平上。

有些试验也说明,只施用一种化肥往往会带来消极影响。

3)多数试验说明,施用有机肥有助于改善地力水平,大致经过50—100年施有机肥后,土壤碳或全氮大致可增加30%—40%。

同时,化肥也能促进土壤养分平衡,扩大物质循环。

其原因是,化肥越多,植物产品越多,植物残茬与翻入土壤中的植物有机体越多,土壤中腐殖质越多。

有机与无机结合有机肥料(包括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