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时行病证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260770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4.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五章 时行病证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十五章 时行病证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十五章 时行病证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十五章 时行病证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十五章 时行病证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五章 时行病证文档格式.docx

《第十五章 时行病证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五章 时行病证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五章 时行病证文档格式.docx

消食导滞。

保和丸。

3挟痰

感冒发热,咳嗽,喉间痰鸣,甚则气急痰鸣。

肃肺化痰。

二陈汤。

[其他疗法]

1中成药

可酌情选用午时茶、小柴胡冲剂、桑菊感冒冲剂、小儿回春丹、小儿金丹片等药治疗。

2中药针剂

可酌情选用复方柴胡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治疗。

3针灸疗法

可酌情取合谷、曲池、风池等穴针刺治疗。

[疗效标准]

1治愈:

体温正常,各种症状消失。

2好转:

体温正常,各种症状均减轻。

3未愈:

发热不退或增高,鼻塞流涕及兼症未改善或加重。

 

第二节麻疹

麻疹是好发于冬春季节因感受麻疹疫毒所致,以发热咳嗽,鼻塞流涕、泪水汪汪、满身布发红色疹子及早期出现麻疹粘膜斑等临床表现为主要特征的传染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学中的麻疹。

1初起有发热,咳嗽,喷嚏等类似感冒的表现,但发热渐高,目赤多泪,口腔颊粘膜近臼齿处可见“麻疹粘膜斑”。

发热3~4天则出疹,从颜面开始,逐渐遍及全身,皮疹出齐后,热渐退,疹渐回。

邪毒深重者,可合并肺炎喘嗽、喉痹、昏厥等危象。

2在流行季节,有麻疹接触史。

3血白细胞总数可减少,粒细胞及淋巴细胞几乎相等。

4麻疹前期时,口腔粘膜或鼻咽拭子涂片找到多核巨细胞,有助诊断。

5初起应注意与感冒相鉴别,见形期要注意与风痧、奶麻、丹痧相鉴别。

[辨症论治]

顺证

1初热期从开始发热到出疹,3天左右。

起病较急,发热咳嗽,流涕喷嚏,目赤畏光,泪水汪汪,或微恶寒,小便短赤,大便稀溏,在颊粘膜近臼齿处可见有麻疹粘膜斑,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辛凉透表,清宣肺卫。

宣毒发表汤。

2见形期皮疹从见点到透齐,3天左右。

发热不退,咳嗽加剧,疹点先见于耳后、发际,渐及头面、胸背、腹部、四肢,最后手足心与鼻准部见疹,即为出齐。

疹点初起细小而稀,渐次加密,疹色先红后暗红,触之稍觉碍手,伴烦躁,嗜睡,口渴,小便黄赤,或大便稀软,舌红,苔黄,脉洪数。

清热解毒,佐以透发。

清解透表汤。

3恢复期从疹点透齐至依次渐回,3天左右。

发热渐退,咳嗽减轻,胃纳与精神好转,疹点依次渐回,疹退处皮肤呈糠状脱屑,留有色素沉着,舌红,苔薄净,脉细软或细数。

养阴生津,清解余邪。

沙参麦冬汤。

逆证

1麻毒闭肺

高热烦躁,咳嗽气促,鼻翼煽动,喉间痰鸣,疹点紫暗或隐没,甚则面色青灰,口唇紫绀,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数。

清热解毒,宣肺化痰。

麻杏石甘汤。

2热毒攻喉

身热不退,咽喉肿痛,咳声重浊,状如犬吠,喉间痰鸣,甚则吸气困难,胸高胁陷,

面色发紫,烦躁不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清咽下痰汤。

3邪陷心肝

高热不退,烦躁谵妄,皮肤疹点密集成片,色泽紫暗,甚则神昏,抽搐,舌红绛起刺,

苔黄糙,脉数。

清热解毒,熄风开窍。

清营汤。

若发生严重合并症者,可酌情选用抗生素、解痉剂、强心剂及支持疗法等对症治疗。

麻疹如期回收,咳嗽消失,体温恢复正常。

有逆证者,症状、体征均获消失。

麻诊虽回,但发热未清,咳嗽未除。

有逆证者,症状、体征改善。

麻疹透发不顺,高热不退,出现逆证恶化者。

第三节奶麻

奶麻是以突然高热,持续3~4天后体温骤降,同时肌肤出现玫瑰色细散皮疹为特征的婴幼儿时期的一种急性出疹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学中的幼儿急疹。

1起病急,发热高,持续3~4天后热退,全身出现玫瑰色疹点。

2皮疹以躯干、腰、臀部为主,面部及肘膝等处较少。

3疹出后1~2日即消退,无色素沉着,也不脱屑。

4应注意与麻疹、风痧等出疹性疾病相鉴别。

[辨证论治]

1发热期

突然高热,持续3~4天,精神如常;

或偶有轻微流涕,咳嗽,咽红。

舌红,苔薄黄,

脉浮数,指纹青紫。

桑菊饮。

2出疹期

热骤退,全身出现玫瑰红色皮疹,以躯干明显,无痒感,1~2天后消退,无脱屑及色素沉着。

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浮数,指纹紫。

疏风清热。

治愈:

皮疹消退,无任何后遗症。

第四节风痧

风痧指外感风痧时毒,蕴于肺脾,发于肌肤而出现的淡红色丘疹。

以轻度发热,咳嗽,皮肤出现淡红色斑丘疹,耳后及枕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

西医学中的风疹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1本病初起类似感冒,发热1~2天后,皮肤出现淡红色斑丘疹,从头面开始,一日后布满全身。

出诊1~2日后,发热渐退,疹点逐渐隐退,疹退后脱屑,无色素沉着。

2一般全身症状轻。

耳后及枕后淋巴结肿大。

3本病在流行期间有接触史。

4应与麻疹、奶麻、丹痧相鉴别。

1邪郁在表

发热,恶风,喷嚏,流涕,咳嗽,纳呆,疹色浅红,先起于头面,继则及于躯干及四肢,分布均匀,稀疏细小,2~3天消退,有瘙痒感,耳后及枕部淋巴结核肿大,舌偏红,苔薄黄,脉浮数。

2邪毒内盛

壮热,口渴,烦躁不宁,疹色鲜红或紫暗,疹点较密,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

苔黄糙,脉洪数。

清热解毒。

透疹凉解汤。

可酌情选用板蓝根冲剂、牛黄解毒片等药物治疗。

2西医疗法

对并发脑炎者,可酌情选用镇痉、退热及减轻脑水肿等药物治疗。

疹回热退。

2未愈:

发热不退,出现并发症。

第五节丹痧

丹痧由丹痧疫毒感染,以肌肤布有弥漫性鲜红细小皮疹若丹,咽喉肿痛或有腐烂,口唇苍白为特征的传染病。

西医学中的猩红热可参考本病辨证施治。

1起病急,突然高热,咽峡红肿疼痛,并伴乳娥红肿、白腐可化脓。

2起病12~24小时内颈、胸、背、腹等处皮肤弥漫性发红,有细小稍隆起鲜红色皮疹,迅速曼延全身。

肘前、腋下等皮肤折皱处皮疹密集成线状。

面部发红,环口苍白圈,并见杨梅舌。

3皮疹出齐后1~2天,身热、皮疹渐退,伴脱屑或脱皮。

4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5咽拭子培养有溶血性链球菌。

6应注意与麻疹、风痧、奶麻等相鉴别。

1邪侵肺卫

发热骤起,头痛,恶寒,灼热无汗,或伴呕吐,咽部红肿疼痛,常影响吞咽,或乳蛾红肿,上有白腐,上颚有粟粒样红疹,皮肤潮红,丹痧隐隐,舌红,苔薄白薄黄,脉浮数有力。

辛凉宣透,清热利咽。

解肌透痧汤。

2毒在气营

壮热不解,面赤,口渴,咽喉肿痛,伴糜烂白腐,皮疹密布,色红如丹,甚则色紫如斑点。

疹由颈、胸开始,继则弥漫全身,压之退色,见疹后的1~2天舌起红刺,苔黄糙,3~4天后舌光红起刺,苔剥脱,状如杨梅,脉数有力。

清气凉营,泻火解毒。

凉营清气汤。

3疹后阴伤

丹痧布齐后1~2天,身热渐退,咽部糜烂疼痛减轻,见低热,唇口干燥,或伴有干咳,食欲不振,舌红少津,苔剥脱,脉细稍数。

养阴生津,清热润喉。

可酌情选用三黄片、五福化毒丸等、双黄连口服液等药物治疗。

可酌情选用双黄连针剂、清开灵注射液等药物治疗。

3西医疗法

对于脓毒型及中毒型者可适当选用抗生素及支持疗法对症治疗。

疹回热退,症状消失,血象恢复正常。

疹回热退,其他症状得到改善。

病情未能控制或出现合并症。

第六节水痘

水痘指由感染时行病毒,蕴于肺脾,发于肌肤,皮肤出现红色丘疹,中有水疱的传染病。

以发热,皮肤粘膜上分批出现丘疹、疱疹、结痂为特征。

1初起有发热,流涕,咳嗽,不思饮食等症,发热大多不高。

在发热的同时,1~2日内即于头、面、发际及全身其他部位出现红色斑丘疹,以躯干部较多,四肢部位较少。

疹点出现后,很快变为疱疹,大小不一,内含水液,周围有红晕,继而结成痂盖脱落,不留疤痕。

2皮疹分批出现,此起彼落,同时丘疹、疱疹、干痂往往经并见。

3起病2~3周前有水痘接触史。

4应注意与脓疱疮、水疥相鉴别。

1风热轻证

发热轻微,鼻塞流涕,咳嗽,喷嚏,起病后1~2天出疹,此起彼落,斑丘疹、疱疹、痂盖可同时并见,疹色红润,疱浆清亮,分布稀疏,以躯干为多,苔薄白,脉浮数。

疏风清热,利湿解毒。

大连翘汤。

2热毒重证

壮热不退,烦躁不安,口渴欲饮,面红目赤,水痘分布较密,根盘红晕显著,疹色紫暗,疱浆混浊,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或红绛,苔黄糙而干,脉洪数。

清热凉营,解毒渗湿。

清胃解毒汤。

可酌情选用板蓝根冲剂、银翘解毒丸、牛黄解毒片等药治疗。

2外治疗法

2.1用青黛散麻油调后外敷,每日1次。

用于疱疹破溃、化脓者。

2.2锡类散、冰硼散、珠黄散,任选一种吹口,每日2~3次。

用于口内粘膜水疱破溃成溃疡者。

疱疹全部结痂,干燥,体温正常,无合并皮肤感染。

发热不退,或有合并皮肤感染。

第七节痄腮

痄腮是由风温邪毒引起,以发热、耳下腮部肿痛为主症的急性传染病。

西医学中的流行性腮腺炎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1起病时可有发热,1~2天后可见以耳垂为中心漫肿,边缘不清,皮色不红,压之有痛感及弹性感,通常先见于一侧,然后见于另一侧。

2腮腺管口或可见红肿。

腮腺肿胀约持续4~5天开始消退,整个病程约1~2周。

3病前有痄腮接触史。

4血白细胞总数可正常,或稍有增高和降低,淋巴细胞可相对增加。

5并发脑膜炎或脑炎者,脑脊液压力增高,细胞数增加,以淋巴细胞为主,氯化物、糖正常,蛋白轻度增高。

6尿和血淀粉酶可增高。

7应当注意与痰毒、发颐相鉴别。

常证

1温毒在表

轻微发热严寒,1~2天后一侧腮部肿胀、疼痛,继则另一侧腮部也肿,或两侧腮部同时肿胀、疼痛,边缘不清,触之痛甚,咀嚼不便,或伴头痛,咽痛,纳少,舌红,苔薄白或淡黄,脉浮数。

疏风清热,散结消肿。

柴胡葛根汤。

2热毒蕴结

高热不退,多见两侧腮部肿胀疼痛,坚硬拒按,张口、咀嚼困难,烦躁不安,口渴引饮,或伴头痛,呕吐,咽部红肿,食欲不振,尿少黄赤,舌红,脉滑数。

清热解毒,散结消肿。

普济消毒饮。

变证

1邪陷心肝

高热不退,神昏,嗜睡,项强,反复抽风,腮部肿胀疼痛,坚硬拒按,头痛,呕吐,舌红,苔黄,脉洪数。

2毒窜睾腹

腮部肿胀渐消,一侧或两侧睾丸肿胀疼痛,或伴少腹疼痛,痛甚者拒按,舌红,苔薄黄,脉数。

清肝泻火,活血止痛。

龙胆泻肝汤。

可酌情选用五福化毒丸、板蓝根冲剂等药治疗。

可酌情选用青黛粉2g,紫金锭(即玉枢丹)0.5g或如意金黄散2g,任选一种清水调匀后涂患腮,每日2~3次。

可取少商、合谷、商阳、颊车、风池、大锥等穴针刺治疗,每日1次。

体温正常,腮肿完全消失,无并发症。

腮肿及诸症减轻。

腮肿未见改善,或出现变证。

第八节顿咳

顿咳是感染时行疫毒,客于肺系所致,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后有特殊的吸气性吼声为特征。

西医学中的百日咳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1典型者呈阵发性痉咳伴有回声,舌系带溃疡,眼睑浮肿。

2本病早期可有类似感冒的表现。

如咳嗽逐渐加重,日轻夜重趋势,并有接触史者,应考虑本病。

3发病一周后,血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显著增高。

4采用咳蝶法,可培养出百日咳杆菌。

5应与咳嗽、肺炎喘嗽相鉴别。

1初咳期(早期)

鼻塞流涕,咳嗽阵作,咳声高亢,2~3天后咳嗽日渐加剧,日轻夜重,痰稀白,量不多,或痰稠不易咯出,苔薄白或薄黄。

为时约1周左右。

疏风祛邪,宣肺止咳。

三拗汤。

2痉咳期(中期)

一般从发病的第2周开始,病程长达2~6周。

阵发性痉挛性咳嗽持续,日轻夜重,咳后伴有深吸气样鸡鸣声,吐出痰涎及食物后,痉咳得以暂时缓解。

情绪激动或闻刺激气味易引起发作。

轻症昼夜痉咳5~6次,重症多达40~50次,伴有目睛红赤,两胁作痛,舌系带溃疡。

舌红,苔薄黄,脉数。

小婴儿可伴窒息,抽搐,神昏。

泻肺清热,解痉镇咳。

桑白皮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3恢复期(后期)

3.1肺脾气虚

阵发性咳嗽逐渐减少、减轻,咳声低弱,痰白稀薄,神倦乏力,气短懒言,纳差食少,自汗或盗汗,大便不实,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益气健脾,化痰止咳。

人参五味子汤。

3.2肺阴不足

干咳无痰,或有少许粘痰,难以咯出,声音嘶哑,伴低热,午后颧红,烦躁,夜寐不宁,盗汗,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滋阴润肺,清化痰热。

可酌情选用羊胆丸、百日咳片、二冬膏等药物治疗。

2针灸疗法

可取合谷、尺泽、肺俞、曲池、丰隆、内关等穴针刺治疗。

3推拿疗法

逆运八卦10分钟,退六腑10分钟,推脾经5分钟,揉小横纹10分钟。

4西医疗法

若并发肺炎、脑炎者可酌情选用抗生素、止痉、脱水等药物治疗。

咳嗽消失,无并发症。

顿咳缓解。

顿咳未改善,或出现并发症。

第九节暑温

暑温是感受暑疫邪毒所致,以发热、头痛、呕吐、项强为主症。

重症可突然高热、神昏、抽搐而发生内闭外脱危象。

西医学中的流行性乙型脑炎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1发病大多急骤,初起发热无汗,头痛呕吐,颈项抵抗感或强直,嗜睡或烦躁不安,偶有惊厥。

2发病后持续高热,嗜睡,昏迷,惊厥。

起病急暴者,可突然出现闭证、脱证。

3病程至二周左右,一般可逐渐向愈,但部分重症患儿可有不规则发热,意识障碍,失语,吞咽困难,肢体瘫痪等恢复期症状。

4本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盛夏季节。

5神经系统检查,有不同程度的脑膜刺激征及锥体束征。

6血白细胞总数一般在发病等5日内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7脑脊液压力增高,细胞计数多在(50~500)×

106/L,以淋巴细胞为主(早期以中性粒细

胞为主),蛋白稍高,糖、氯化物均正常。

8补体结合试验多在2~5周内阳性。

血凝抑制试验病后5天出现阳性。

1邪在卫气

突然发热,微恶风寒或但热不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口渴引饮,常伴恶心,呕吐,神烦或嗜睡,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或滑数。

清热解毒,辛凉透表。

新加香薷饮合白虎汤。

2邪在气营

高热持续不退,颈项强直,神识模糊或昏迷不醒,烦躁谵妄,四肢抽搐,甚则喉间痰鸣漉漉,呼吸不利,口渴引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或舌尖生刺,苔黄糙或灰腻,脉洪数或弦大。

清气凉营,泻火涤痰。

清瘟败毒饮。

3邪在营血

见有发热,抽搐,昏迷等营分症状。

热势起伏,朝轻暮重,尤以夜间为甚,经常二目上视,瞳孔反应不灵敏,牙关紧闭,颈项强直,四肢抽动或角弓反张,深度昏迷,二便失禁。

或有衄血,便血,及呕吐咖啡样血液,舌红绛且干或光滑如镜,舌体卷缩僵硬,苔剥脱,脉沉伏或细数。

凉血清心,增液潜阳。

增液汤及合犀角地黄汤。

4内闭外脱

高热、昏迷、抽搐猖獗之际,突然面色灰白发绀,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灰暗,呼吸微弱,脉沉细或沉伏欲绝,舌绛。

开闭固脱。

独参汤合至宝丹。

5余热未尽

低热或不规则发热,面赤,心烦,盗汗,口干喜饮,小便短少,偶有惊惕,舌红,苔光净,脉细数。

或汗出不温,面色白,精神萎软,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嫩,苔薄,脉细而数。

养阴清热,调和营卫。

青蒿鳖甲汤或黄芪桂枝五物汤。

6痰蒙清窍

意识不清,或痴呆,失语,失聪,或狂躁不宁,神情烦躁,舌蹇失语,吞咽困难,喉间痰鸣,舌红绛,苔黄腻或无苔。

开窍泄浊,清心豁痰。

苏合香丸合安宫牛黄丸。

7内风扰动

肢体震颤或强直性瘫痪,或癫痫样发作,舌红,苔薄白,脉细数。

搜风通络,养血熄风。

止痉散合大定风珠。

可酌情选用龙胆泻肝丸、牛黄清心丸、至宝丹、紫雪丹、安宫牛黄丸等药治疗。

可酌情选用清开灵、醒脑静等注射液治疗。

失语取风池、风府、下关、颊车,强刺激不留针,每日1次或隔日1次。

呼吸突然停止取会阴,深刺3寸,强刺激。

上肢瘫痪取曲池、肩(、外关、大椎,每日或隔日1次。

下肢瘫痪取阳陵泉、血海、风市、足三里、绝骨、阴陵泉,每日1次。

高热取大椎、曲池、合谷、人中,十宣、委中放血。

应积极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并根据病情酌选止惊,降低颅内压及呼吸中枢兴奋剂。

症状及体征消失,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不留有后遗症。

症状与体征有明显改善,或留有智力减退,失语,震颤,偏瘫或精神失常等后遗症。

症状与体征无改善,或病情恶化。

第十节疫毒痢

疫毒痢是因感受湿热疫毒,积滞肠腑,热毒炽盛而致突然发病,高热,昏迷,惊厥,便下脓血(或无)为主要表现的传染性疾病。

西医学中的中毒性菌痢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1发病急暴,大便混有脓血,有腥臭味。

或虽未见脓血便,而有高热、昏迷、惊厥,并可出现闭脱危象。

2典型病例以夏秋季为多,发病年龄以2~5岁为多见,有饮食不洁史和接触史。

3大便镜检可见大量红、白细胞(以白细胞为主),并有吞噬细胞。

4取大便脓血部分(必要时肛门指检)培养,可有痢疾杆菌生长。

5应注意与小儿暑温、疟疾相鉴别。

1疫毒内闭

突然高热,恶心呕吐,烦躁澹妄,甚则反复惊厥,神志昏迷,或痢下脓血,小便黄赤,或虽未见下痢症状,但用棉签在肛门内检到粘液粪便者,舌苔黄厚或灰糙、质红,脉数有力。

清肠解毒,泄热开窍。

黄连解毒汤。

2内闭外脱

突然出现面色苍白或青灰,四肢厥冷,或见汗出不温,脉细数无力,皮肤见有花纹,口唇紫绀。

严重者口吐咖啡样液,呼吸浅促或节律不匀,两目无神,神志不清等内闭外脱险象。

血压明显下降等危象。

扶正固脱,潜阳熄风。

参附汤或参附龙牡救逆汤。

可酌情选用香连丸、穿心连片等药治疗

疫毒痢发生厥脱者可用生脉、参附注射液或参麦注射液治疗;

发生神昏、惊厥者可用醒脑静注射液或清开灵注射液治疗。

高热惊厥者,可先针刺人中,百会,再针内关、风池,以中强刺激为宜。

脱证,除针刺人中外,加刺中冲,采用间歇性刺激法,进针后每隔4~5分钟捻针一次,并可同时艾灸气海、百会。

感染严重者可选用抗生素;

出现中毒性休克时可行抗休克治疗。

症状消失,大便外观正常,培养连续三次阴性。

症状减轻,或大便外观正常,但培养仍未转阴。

症状无改善或恶化。

第十一节夏季热

夏季热是由于小儿不耐暑气的熏蒸,蕴于肺胃,以长期发热,汗闭,口渴,多尿等临床表现为主要特征的季节性疾病。

西医学中的暑热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1多见于2~5岁之体弱儿童。

2夏季发病,发病率随气温升高而增加。

3多见于我国南方地区。

4入夏以后,长期发热,伴有口渴多饮,多尿,无汗或少汗。

随气温降低或在阴凉环境下能自行缓解。

5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常无明显异常。

6应注意与暑湿感冒相鉴别。

1暑伤肺胃

发热持续不退,热势多午后升高,稽留不退,气温越高,身热亦越高,口渴引饮,无汗或少汗,肌肤干燥,饮食如常或纳呆食少,四肢乏力,神倦,多尿,舌红,苔薄黄,脉数。

清暑益气。

王氏清暑益气汤。

2上盛下虚

发热日久不退,朝盛暮衰,口渴多饮,尿多清长,甚则频数无度,无汗或少汗,虚烦不安,倦怠思睡,面色苍白,下肢欠温,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沉细。

温下清上。

温下清上汤。

生脉饮口服液每次5ml,每日3次。

适用于暑伤肺胃证。

可酌情选用生脉注射液或参麦注射液治疗。

体温正常,口渴,多尿等症状消失。

发热减轻,口渴,多尿等症状改善。

症状无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