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与可持续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260677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9.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法自然与可持续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道法自然与可持续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道法自然与可持续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道法自然与可持续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道法自然与可持续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道法自然与可持续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道法自然与可持续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法自然与可持续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道法自然与可持续发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一)何谓“道”

“道法自然“语出老子《老子》第二十五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就是说,人的行为要取法于地,地要取法于天,天要取法于道,而道要取法于自然。

“道法自然”是老子考察宇宙、人类社会观念体系中的核心命题。

在老子思想中“道”不是具体之物,“道”是一种状态,它以“自然”为存在的准则。

“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其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围绕他设定的“道”这个命题而开展的。

在《老子》第一章中便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始。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是老子对于“道”这个概念的总结性描述:

道,非当时社会一般的道,即人伦、常理之道,这个“道”是形而上的实存之“道”,是不可言说的,任何语言文字都无法用来表达它,任何概念都无法用来指谓它。

“道”在老子那里已经超越了世俗社会生活,更加接近于自然法则之道。

因为天地万物的始基与母源在于“道”,所以从生成意义上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那么,老子所言之“道”究竟是什么呢?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一个混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

听不见它的声音,也看不着它的形体,它独立长存而永不休止,循环运行而生生不息,可以为天地万物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叫它作“道”,再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

由此可知,老子所言之道首先具有物质性。

是天地万物产生的原始动力源,并且它的本身是永久长存,不会随着外物的变化而消失,也不会因着外在力量而改变。

同时它本身是不断地在变动着的,整个宇宙万物都随着“道”而永远在变,在动。

由于“道”的变动,由是产生了天地万物。

既然“道”生万物,那么“道”有哪些特性呢?

“道‘的特性就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道”不是具体之物,它是“混成”的,所以它不但“先天地生”而且“后天地灭”。

且它的“生”和“灭”都必定不在宇宙的这个范畴之内,从它是万物生灭的现象后的大背景这层意义上说是“道”又是“永恒”的----天地万物皆变,不变的唯有“道”。

“道”的进一步描述就是“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寂兮”是指静而无声,“廖兮”是说动而无形。

“独立不改”形容道的绝对性和永存性。

“周行而不殆“可以认为全面运行或者循环运行。

合起来就是说:

“道”是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

听不见它的声音也看不着它的形体,它是不依赖于任何外物而存在的,是永恒不变的,循环运行而生生不息,可以为天地万物的根源。

虽然“道”是万物的根源和基础,是万物的母亲,但它从不以万物之主自居: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老子》十四章)而且“道”也从不主宰、控制、干预万物。

它具有“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第五十一章)和“善贷且成”(《老子》第四十一章)的至上美德。

道生长万物,养育万物,辅助万物,使万物各得所需,各适其性,而丝毫不加以主宰。

这里,借道来阐扬顺任自然而“不为主”的精神。

“道”的这种本性老子称之“无为”。

“无为”不是说“道”没有任何作为,而只是说道不控制、不干预万物,让万物自行活动,自行其事。

《老子》三十七章说: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常无为”王弼的解释是“顺自然”。

可以断定,”无为”是“道”的运行和活动方式,它的出发者是“道”。

“道”顺应的“自然”,不是“道”自己的属性,而是“万物”的属性。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道”是老子哲学上的一个最高范畴,老子认为它含有几种意义:

一、构成世界的实体。

二、创造宇宙的动力。

三、促使万物运动的规律。

四、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

(二)什么是自然

什么是自然?

童书业说:

“老子书里的所谓“自然”,就是自然而然的意思”。

(《先秦七子思想研究》第一一三页)。

老子所说的自然不是指称客观存在的自然界,乃是指一种不加强制力量而顺任自然的状态。

这是这个词在古代中国哲学中的主要意义。

“不要勉强和强迫”意义上的自然,就是从这里引申出来的。

相对于“道”的无为,“自然”的出发者是“万物”。

王弼注《老子》一贯以“自然”为“万物”的“自然”,如二十九章注有“万物以自然为性”,“圣人达自然之性,畅万物之情”的说法,这表明“道”与“万物”的关系在老子哪里确实是“道无为”与“万物自然”的关系。

这一点在《老子》五十一章中也有体现:

“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其中的“自然”指的就是万物的属性。

“道”之所以受到万物的尊重和珍惜是因为万物依靠“道”生长和变化,也是自然如此的,“道”并不对万物施加命令和干涉。

“自然”在老子那里是指“万物”的自然,而不是“道”的自然,那么“道法自然”就可以更具体的解释为“道效法或遵循万物的自然”。

以上的申说,我们可以知道老子提出“自然”的观念,目的在于消除外界力量的阻碍,排除外在意志的干扰,主张任何事物都应该顺任它本身所具有的的可能趋向去运行。

“道法自然”-----这是老子为我们提供的充满古人睿智的方法论,对于现代人类依然具有非常现实的启迪和指导意义。

王弼对“道法自然”这段话的注释是“法,谓法则也。

人不违地,乃得安全,法地也。

地不违天,乃得全载,法天也。

天不违道,乃得全覆,法道也。

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也。

法自然者,在方法方,在圆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自然者,无称之言,究极之辞也。

”道法自然的思想体现在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当前的资源问题。

“道法自然”思想突出道家以一种宏观思维模式看待自然,把自然看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

这种宏观思维模式通过两个层面分析。

其一是遵循规律的思想,即天、地、人的发展都离不开自然之“道”。

其二是天、地、人三者统一的思想,即人与天地是一个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整体。

人的一切行为都要考虑到对天地这个大环境所造成的后果以及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

 

在文章的第一部分阐述了“道”的本体意义。

“道生万物”、“为天地母”表明了“道”具有宇宙本原的意义。

道是最高的绝对本休,它既莅临宇宙万物之上,又存在、渗透、流行于万物之中,从而体现出老子道论的本体论特色。

既然如此,以道为体的“自然”逻辑地具有了绝对本体的意味。

“反者道之动”的规律性使宇宙万物都融入大化流行之中。

因此,归本返极,回真返朴的回归旨趣,自然成为“道法自然”思想的题中之意。

有自然之性丧失的情况存在,因此才有回归自然的强烈意间、需要和渴望。

老子呼唤:

“见素抱朴。

”(《老子》第十九章)“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

(《老子》第二十八章)“圣人皆孩之”。

(《老子》第四十九章)听从老子的召唤,那将进入一个未经雕刻、无意识、至真至极的绝对之境。

这就是人与道的契合,人与自然的合一。

徐小跃:

《禅与老庄》,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155、154、6页。

“道法自然”就是让人有所归属,保持淳朴,减少私欲,收敛自我,不以个人意志去改变万事万物的内在规律,让完事万物按照一种“本然、应然”的状态来发展。

同时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老子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在相反对立的状态下形成的。

例如他说:

“有无相生,难以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第二章)在老子看来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对立面,同时因着它的对立面而形成,并认为“相反相成”的作用是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的力量。

进一步,老子说明相反对立的状态是经常相互转化的。

他说:

“祸兮!

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第五十八章)“塞翁失马”的故事可以很好的阐明这一点。

老子认为事物的发展到某种极限时,就改变了原有的状况,而转变成它的反面了。

也就是所谓的“物极必反”。

天下的事物,势极则反,好比月之将缺,必极盈;

灯之将灭,必炽明(灯炽明,乃是将灭的征兆);

花之将谢,必盛开(花盛开,乃是将谢的征兆);

这些都是物势的自然。

了解这种“物盛必衰”的道理,对于许多事情,当可先着一步,防患于未然。

同样的,人处在天地间,就应遵循“万物”的自然,人的行为一定要符合客观规律,遵守这种“对立转化、循环运动”的规律,一定不能违背规律。

这两层意思,对于我们今天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即不要只看到因大量开采自然资源而带来的经济高速发展,忽视因过度开发资源而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这一不良后果。

我们知道,人与环境的关系密不可分,极为微妙。

自然环境给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所需的资源,包括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

这两类资源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生态系统。

人类就存在于这个统一的无所不包的生态系统之中,并且人类也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

人与环境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

首先,一定的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人是地球和自然界进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呢。

其次,自然环境为人类活动提供场所,不同环境不仅对人的劳动、生活和心理产生影响,而且对人口地理分布、社会生产力的配置也有重要作用。

再次,生态系统的变动也对人类的生存发展产生影响。

人与自然本应是和谐统一、与自然万物在生态系统中相互依存的平等关系,但是由于人的行为受到价值观的影响和制约,在以利益为中心思想的驱动下,人的占有欲不断增强,为了满足私欲无度的向自然索取,现已自食恶果,但人们并没有完全醒悟,依旧在破坏自然界。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我们深刻认识“道法自然”的不干预万物,万物自然运行的内涵。

努力做到不强求妄动,顺应自然规律,不违背客观规律。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可持续发展,系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还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

可持续的发展还意味着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与考虑,而不代表在援助或发展资助方面的一种新形式的附加条件。

(一)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经济发展,保护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协调一致,让子孙后代能够享受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资源环境。

它所追求的目标是:

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

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反之则应予以摈弃。

它的要求是: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的应负的责任,并有与之相应的道德水准。

总之,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发展之所以是科学的,就是在于它是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即又快又好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发展,竭泽而渔式的发展”这就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

工业革命后,由于高度发达的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社会生产力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正当人类沉浸于科学技术发展、经济增长、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发展的美景之中时,20世纪60年代凸显的资源问题、生态问题等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不良影响。

当今社会资源短缺和生态环恶

化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同时环境污染严重和生态环境恶化,已危及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

20世纪90年代初,我们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我国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作出了明智的选择———把可持续发展确定为国家战略。

此后,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就从本国实际出发,以对国际社会和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不遗余力地为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而积极努力,迄今已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尽管如此,由于人们对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关系的认识需要经历一个由粗浅到深刻的过

程,所以,在我国近些年的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严重的重经济增长、轻生态环境保护,能源和资源高投入、高消费、低效益等倾向,加上自然条件的先天不足,致使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遇到了来自人

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严重困扰。

跨入21世纪,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及其时空分布与开发利用状况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总量上看中国堪称资源大国,但从人均资源占有量上看又是资源小国。

无论是矿产资源,还是再生资源,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都在世界人均水平的1/3以下,而资源在时空分布的不均衡,又加大了生产成本,同时也易于引发自然灾害。

不仅如此,技术与管理水平落后等因素还导致资源利用率低、破坏和浪费严重。

今后,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及新生人口的增加,人均占有耕面积将继续减少,粮食生产压力加大;

一些矿产资源保证程度进一步下降几种重要大宗紧缺矿产如石油、铜矿、锌矿、钾盐等的供需缺口将进一步扩大。

目前我国面临严峻的能源形势,能源需求和供应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大,能源短缺问题严重。

根据有关部门计算,为了保证GDP年均增长7%以上,我国面临能源供应保持每年递增4%左右的压力,到2050年,能源年消耗量将达到标煤38亿吨(相当于2000年的3倍)成为世界第一能耗大国。

眼下我国已陷入了能源窘境----一边为自身生存发展不得不消耗大量能源,一边为坐吃山空而忧虑。

有关资料表明,按照现在的开采速度,石油只够44年需求,煤炭开采期稍长点,天然气还能持续开采63年。

严峻的能源形势警示我们:

大自然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漠视自然,危害环境是要付出重大代价的!

这正应验了老子说的一句话: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老子》第44章)

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本身就决定了我国的生态环境相当脆弱,而持续多年的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和消费方式,尤其是人口的剧增,经济的迅速发展,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开发和与日俱增的索取,进一步恶化了生态环境。

其一是气候变化异常。

近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大大增加,温室效应应运而生,全球气候普遍变暖。

全球性的生态区域和森林分布发生明显变化,农作物、水资源也随之变化;

其二是臭氧层的破环。

人类生产高速发展,各种有害物质不断向自然界排放,我们赖以保护的臭氧层遭到破环,人类健康受到威胁;

其三是酸雨的蔓延。

工业的迅猛发展和石化燃料消耗的增加,使酸雨的危害日益严重。

酸雨不仅危害森林、农作物和江河,还损害人体健康;

其四是土地荒漠化,由于人类的过度放牧过度耕作和大量砍伐薪材导致土地荒漠化日益严重,造成土地生产量下降和随之而来的农牧业减产,以致造成大量生态难民;

其五是水资源污染,生活废水、工业废水和农业污染水的排放造成了水污染,导致淡水资源紧缺;

其六是空气污染严重,雾霾天气频发。

自13年开始,我国中东部地区频现雾霾天气,空气质量持续不佳,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不断增加,人的健康受到严重伤害;

其七是废弃物的堆积。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工农业有害废物及城镇垃圾越来越多。

这些废弃物既占用了土地,处理不当又容易造成土壤和水的污染,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我国目前处理生活废物还只能采取填埋的简易方法,这种垃圾填埋方法既占用了我国本来并不丰足的可耕地,而且还产生许多污染问题。

由此可见,我们应当对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后遗症有所认识,反思生态环境恶化对人类生存、社会进步带来的影响,意识到环境的污染和恶化已成为制约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的重要因素。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为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它所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

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思考,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而道家关于“道法自然”的论述,对可持续发展有若干启示和借鉴作用。

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的发展,盲目的索取,无节制的消费,人口!

资源!

环境!

生态结构的失调,已成为全球性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怎样才能创造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之路,同时又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发展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带着这样的一个重要命题,我们试图从道家“道法自然”的理论中寻找一种可供参考的路径。

(1)“道法自然”为可持续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本文的第一部分,我们厘清了“道法自然”的内涵,即尊重自然事物所秉持的独特本性(“自然”的法则是一切事物所遵从的根本法则)。

而人的存在同样要遵循这样一种根本法则,因为只有这样,包括人在内的万物才能达到充盈的、实现其本性的状态。

概言之,无论是自然系统还是其中的具体存在物,只有当其能自然而然,如其所是地展现自身时,才称得上是最完美的状态。

从“道法自然”这一核心思想出发,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点可持续发展的理据:

1、道----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理论根基

虽然“道”在表现具体万物的时候,“法自然者,在方法方,在圆法圆”,人可以把握具体事物的“道”(即其特殊性要求)。

但是,“道”从根本上而言,为最高实体,极为抽象。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老子》第二十一章)人对“道”之本体的认知能力有限,我们并不能准确的给道下一个定义,因此老子把“自然”视为道的最高原则。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老子》五十一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二十五章)正如河上公注所说:

“道性自然无所法也。

”因此,老子所谓“自然”指的是“一切存在的本然状态”。

老子又把此叫做或比喻为“素”、“朴”、“无极”、“婴儿之术孩”、“赤子”。

  徐小跃:

《禅与老庄》,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55、154、6页。

  “道”虽然生长万物,但是它的生长万物是自然而然如此的;

万物依靠“道”生长变化,也是自然如此的;

这就是说并没有什么主宰使它们如此,所以说“莫之命而常自然”。

道的创造万物并不含有意识性,也不带有目的性,所以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老子》第五十一章)“生”“为”“长”(生育、兴作、长养)都是说明道的创造功能,“不有”“不恃”“不宰”都是说明道的不具有占有欲。

因此,以自然为性的道,在其实施创生和成就天地万物的过程中,完全是无意识无目的的自然运作,万物的成长活动也是完全自由的。

被老子精辟地概括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三十七章)。

当前我们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紧要的一点就是顺应、尊重自然规律,不对自然作过多的改变和干预,人类不能为了追求利益以及无限膨胀的欲望而一味的向大自然无度索取,破坏自然规律。

应该让“自然”按其自身本来的样子自然发展。

2、知常日明----可持续发展应当遵循的环境观

“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凶。

”(《老子》第十六章)这是说,认识了万物的规律才算明智,而能明辨万物的规律后胡作非为,这样必然会招致灾祸。

万物各有其独特的本性,人类应当尊重这种本性,跳出“人类中心主义”的圈子,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理解生态系统,从人类中心主义走向生态中心主义,以尊重和爱护自然代替对自然的占有欲和征服行为,改变人类中心论的习惯偏见,返回大自然,重新学习在自然界生存的方法,特别是对周围环境的适应和自我调整,按照自然要求生活。

就如老子所说的“圣人在天下,歙歙焉……圣人皆孩之”(四十九章)收敛自我的主观意欲,不以主观断定是非好坏的标准,浑厚真朴,善心去对待任何人,同理,在面对自然时我们也应该有这样的觉悟,善待自然,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要抱着一种人类是凌驾于自然之上,人类主宰自然的心态。

老子精辟的论述对于我们在可持续发展上深化对环境的认识是十分必要的,反省我们当前所处的恶劣环境:

全球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生态环境、资源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并日益恶化,归根究底,当今我们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时难度较大一定程度上都是人类自作自受,要么根本就是“不知常”,根本没有认识到自然规律,要么就是“妄作”,为了短期目的不尊重自然规律,不尊重我们所处的环境,老子“不知常,妄作,凶”就是对人类不尊重自然规律,不爱护环境的一种严厉警告。

解铃还须系铃人,因此,我们应该爱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爱护环境、节约资源、节制人口、清洁生产、文明消费的自觉意识,真正做到理解可持续发展、支持可持续发展和参与可持续发展实践,只有这样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获得巨大的动力和充分的主体条件。

“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第四十八章)求道的过程就是人类违反自然规律一天比一天少的过程,达到“无为”之后就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

3、自然、无为------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方式

对于《老子》中“自然”“无为”的理解,应当与现代意义上的科技视角有所区分。

若把“自然”解释成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以便改造和利用世界,那么所有对自然环境有害的技术(如农药、杀伤性武器等)都可以说成是符合“自然”了。

“无为”亦非放任事态发展,任由环境恶化而不去干涉。

而是要人在遵循事物固有本性的前提下而为,就是说首先,要自然而然,不加认为造作,让万物各顺其本性,其次,就是不妄为,不过度作为,不超过事物自身生存发展的必要限度》: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老子)第九章)老子告诫人们,在事情做好之后,不要贪慕成果,不要自我膨胀,而要谦逊内敛,收敛意欲,含藏动力。

其三,无为还指不为私欲,无心而为,认为去除私欲的蒙蔽,才能真正令万物各为其性。

“咎莫大于欲得;

祸莫大于不知足。

故知足之足,常足。

”(《老子》第四十六章)就是说人要懂得满足,知足常乐。

老子主张一种原生态的自然,值得指出的是,老子的原生态并非一定指“荒野”的自然,并非让人类毫无作为,而是不要一味地强作妄为,无为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法自然的手段,要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是一种生态智慧。

究其实质,老子“道法自然”价值取向作为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