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知识点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257554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知识点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知识点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知识点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知识点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知识点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知识点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知识点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知识点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知识点整理Word文档格式.docx

“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

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

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

(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

(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

(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

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

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

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

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

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

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

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蜓伸向山头。

“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

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

这里的“人家”照应了上句的“石径”,—这一条山间小路,就是那几户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吧?

这就把两种景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

有白云缭绕,说明山很高。

诗人用横云断岭的手法,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对这些景物,诗人只是在作客观的描述。

虽然用了一个“寒”字,也只是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现诗人的感情倾向。

它毕竟还只是在为后面的描写蓄势—勾勒枫林所在的环境。

  “停车坐爱枫林晚”便不同了,倾向性已经很鲜明,很强烈了。

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

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

前两句所写的景物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

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点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

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人没有象一般封建文人那样,在秋季到来的时候,哀伤叹息,他歌颂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种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也表现了诗人的见地。

这是一首秋色的赞歌。

  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是诗人浓墨重彩、凝聚笔力写出来的。

不仅前两句疏淡的景致成了这艳丽秋色的衬托,即使“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看似抒情叙事,实际上也起着写景衬托的作用:

那停车而望、陶然而醉的诗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景象,才更显出秋色的迷人。

而一笔重写之后,戛然便止,又显得情韵悠扬,余味无穷。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约1250-1321至1324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

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

  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缓缓前行。

  夕阳早已往西沉下来,

  漂泊未归的游子还在极远的地方。

  【考试范围】

  1、最能表现游子思乡这种朗两萧瑟之情的诗句: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描写景物的氛围是萧条、冷落、凄凉的诗句是:

枯藤老树昏鸦;

古道西风瘦马;

  3、表明游子飘泊在外思乡心情(点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

【整体把握】

  开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

小桥流水人家使人感到幽雅闲致。

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

古道西风瘦马,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

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

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

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与此曲感情比较相似的还有杜甫一首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首小令寓情于景,生动的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

这首小令句法别致,前三行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义丰。

“断肠”二字为诗眼。

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鲜明形象,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

 秋词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为匈奴族后裔。

晚年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他和柳宗元一同参与那唐朝永贞年间短命的政治改革,结果一同贬谪远郡,顽强地生活下来,晚年回到洛阳,仍有“马思边草拳毛动”的豪气。

他的诗精炼含蓄,往往能以清新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人生或历史的深刻理解,因而被白居易推崇备至,誉为“诗豪”。

  ①自古:

从古以来,泛指从前。

逢:

遇到。

寂寥:

空旷无声,萧条空寂,这里指景象凄凉。

  ②悲寂寥:

悲叹萧条空寂。

  ③春朝(zhāo):

春初。

朝,有早晨的意思,这里指的是刚开始。

  ④排云:

推开白云。

排:

推开,有冲破的意思。

  ⑤碧霄:

青天。

秋词。

  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就都悲叹寂寞凄凉,我却说秋天要胜过春天。

  秋天晴朗的天空中一只仙鹤排开云层,一飞冲天,我的诗兴也随它到了碧蓝的天空。

  【整体把握】

  “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一开头就直言千古悲秋的老调,毫不隐讳。

  “我言秋日胜春朝”,同千古悲调相反,诗人却赞美秋天胜过春天,并以第一人称表明态度,显示诗人同腐朽势力绝不妥协的韧劲儿。

  “晴空一鹤排云上”,“晴空”二字即描绘出秋高气爽的秋天的特色,是春天多风沙、有春寒所不能比的。

在诗人被贬的背景下,一只孤鹤直冲云霄,博击长空,作者的用意不言自明。

这一意向是全诗的精华。

难道我们就没有感到诗人那种被贬、压抑的情感自然随着仙鹤飞向云天,展翅飞翔!

诗人那种积极、乐观、向上的坚定信念已是“便引诗情到碧霄”了。

  这是一只奋争的孤鹤,它不苟生于沼泽湖泊之间,偏要博击长空,一展雄姿。

显然,独立寒秋,傲然腾空的孤鹤,是诗人理想的化身,也只有这样的鹤,才敢说“秋日胜春朝”。

 采桑子·

重阳

  毛主席1929.10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毛主席,字润之,笔名子任。

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人之一生容易衰老而苍天却不老,重阳节又年年都来到。

  今天又逢重阳,战场上的菊花是那样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风刚劲地吹送,那不是春天的光辉。

  却胜过春天的光芒,无涯的汀江之上有绵绵不绝的秋霜。

  此词作于1929年重阳节,为当年阳历10月11日。

毛主席在闽西征途中,欣逢重阳佳节,触景生情,因成此词。

诗情画意,最为浓郁。

它写了泞秋的战地风光,写得那么鲜明爽朗;

它表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现得那么豪迈乐观。

天空海阔,气度恢宏。

使人读过以后,毫无感到肃飒之气,而会受到无限鼓舞。

  这首词描写了重阳节的战地风光,表现了战争胜利后的喜悦和对革命前途的乐观。

[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宛如一山飞峙,起势突兀。

在这两句中,从近处看,前句是虚,后句是实;

前句泛论人生天道,后句带出重阳入题。

从远处看,前句是主,后句是宾;

前句中“天难老”三字是纲,笼罩全篇,后句只是进一步申说。

于此,必须弄清楚以下三点:

首先,“人生易老”只是与“天难老”对比着说,丝毫不含有消极感伤的意味。

古诗词中伤春怨秋,嗟贫叹老,这种作品是太多了。

但在这里,却完全是另一种思想感情,这里着重说的是“天难老”。

其次,“天难老”是说宇宙间一切事物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生生不已,光景常新。

“天”就是片段,“难老”就是指发展变化的过程无穷无尽。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岁岁年年,都有重阳,重阳是过不完的。

古人每逢重阳,也往往作诗填词,大约不外花酒空愁,一片萧瑟,满怀岑寂。

只有毛主席此词不达意,意趣横生,戛然独造。

假如说“今又重阳”,犹略似“日月依辰至”;

而“战地黄花分外香”,那就横扫千古了。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紧承上片意,写景,写的是真实感受。

自是秋风劲厉,不似春光妩媚。

但却绝对不是“春华落尽,满怀萧瑟”。

假如说在这两句中,于秋风春光,尚无所轩轾;

那么,紧接着写道:

“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这就于秋风春光,已有所抑扬了。

 《登高》⑴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⑵,渚(zhǔ)清沙白鸟飞回⑶。

无边落木萧萧下⑷,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⑸,百年多病独登台⑹。

  艰难苦恨繁霜鬓(bì

n)⑺,潦倒新停浊酒杯⑻。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

天宝中期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为叛军所俘;

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拾遗、杜工部之称。

  ⑴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⑵啸哀:

指猿的叫声凄厉。

  ⑶渚(zhǔ):

水中的小洲;

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

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

回旋。

  ⑷落木:

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

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⑸万里:

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

长期漂泊他乡。

  ⑹百年:

犹言一生。

  ⑺艰难:

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

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

增多了白发,如鬓边着霜雪。

繁,这里作动词,增多。

  ⑻潦倒:

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

刚刚停止。

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此诗选自《杜工部集》,是杜甫公元767年(大历二年)秋在夔州时所写。

夔州在长江之滨。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

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

首联两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且句中自对,无一虚设。

这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登高而望,江天本来是开阔的,但在诗人笔下,却令人强烈地感受到:

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都受着无形的秋气的控制,仿佛万物都对秋气的来临惶然无主。

“风急”,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三峡之首的瞿塘峡之口,素以水急、风大着称。

“猿啸哀”,巫峡多猿,鸣声凄厉。

当地民谣说: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

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颔联为千古名句,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

“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

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它的境界非常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

透过沉郁悲凉的精工对句,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前人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我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伤悲;

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临高台。

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有顿挫之神。

诗人从空间(万里)、时间(百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一联雄阔高浑的对句之中,情景交融,使人深深地感到他那沉重的感情脉搏。

语言极为凝炼,乃千古名句。

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

“万里,地之远也;

悲秋,时之惨凄也;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暮齿也;

多病,衰疾也;

台,高迥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八意”,即八可悲:

他乡作客,一可悲;

常作客,二可悲;

万里作客,三可悲;

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

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

亲朋亡散,六可悲;

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

身患疾病,八可悲。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时世艰难,生活困苦,我常恨鬓如霜白;

浊酒销忧,却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

尾联转入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悲叹,与开篇《楚辞》般的天地雄浑之境,形成惨烈的对比。

“苦恨”,甚恨,意思是愁恨很深。

“潦倒”,犹言困顿衰颓,狼狈失意。

新停浊酒杯:

一般解释为戒酒,不妥。

“停”是表示某种动作状态延续途中的一时中断,这一句是说,我一人登台,独饮浊酒,无亲朋相伴,慢慢举起销忧解愁的酒杯,停在嘴边——我的身体已承受不了啦,至今饮酒不断、未曾有过停杯体验的我,不禁为自己身心之衰感到愕然。

新,指初次出现。

“浊酒”是相对于“清酒”而言,是一种带糟的酒,就像今天的米酒,古时称之为“醪”。

 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始终坚持抗金,在仕途上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

中年入蜀抗金,长期的军事生活丰富了他的文学内容,作品吐露出万丈光芒,成为杰出的诗人。

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

  示儿:

告诉儿子。

  元知:

本来就知道。

  万事空:

什么也没有了。

  但:

只是。

  九州:

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即:

冀州、兖(yǎn)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幽州、雍州,这里代指的是中国。

  同:

统一。

  王师:

指南宋的军队。

  北定:

将北方平定。

  中原:

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

家中祭祀祖先的仪式。

  无:

通“勿”,意思是不要。

  乃:

你;

你的。

  无忘:

不要忘记。

  翁:

父亲,爸爸。

  我本来就是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当宋朝的军队收复祖国领土的那一天,在祭祀祖先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我。

  这首诗是陆游对儿子的临终遗嘱,也是陆游的绝笔诗。

诗中表达了一个即将去世的老人至死都不忘因为外族的入侵而山河破碎的祖国的情操,他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祖国光复的那一天,告诉他胜利的消息。

从这首诗中,人们可以感觉到一位老诗人在人生的弥留之际强烈的爱国之心。

这首《示儿》诗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

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

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

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

“元知”,本来就知道,是一个通假字;

“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

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

“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

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

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

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

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

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

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