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之路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开卷速查 52+3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251369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26.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状元之路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开卷速查 52+3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状元之路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开卷速查 52+3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状元之路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开卷速查 52+3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状元之路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开卷速查 52+3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状元之路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开卷速查 52+3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状元之路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开卷速查 52+3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文档格式.docx

《状元之路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开卷速查 52+3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状元之路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开卷速查 52+3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状元之路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开卷速查 52+3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文档格式.docx

B.④中包含了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

C.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完全相同

D.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②/①)×

100%

人工饲养的高密度鱼塘中除了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外,还需要给鱼类添加食物,A错误;

④指次级消费者所同化的能量中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次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不包括次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B错误;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消费者通过捕食获取能量,C错误。

D

4.如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①~④表示相关过程能量流动量。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B.分解者获得的能量最少

C.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草到兔的能量传递效率

D.③和④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①表示草同化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兔)的能量,草所固定的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才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故A项错;

分解者获得的能量来自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并非是最少的,B项错;

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兔→狐的能量传递效率,C项错;

兔粪便中的能量(③)是草同化的能量的一部分,兔的遗体残骸中的能量(④)是兔同化能量的一部分,故D项正确。

5.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循环的部分示意图。

A、B、C、D构成生物群落,箭头①~⑨表示循环过程。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大气中的气体X是指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B.完成①过程的能量主要是由⑧过程提供的

C.D经⑤、⑥、⑦过程获得的能量占A、B、C总能量10%~20%

D.C处在第三营养级

图中A、B、C、D依次表示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分解者,故C处在第三营养级,D项正确;

大气中的气体X是指二氧化碳,A项错;

①过程表示生产者固定二氧化碳,利用的能量是太阳能;

而⑧过程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产生的能量为热能,不能再被生产者利用,B项错;

食物链(网)中两个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20%,而图中D为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网)构成,故C项错。

6.如图是我国北方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箭头表示碳的传递方向;

字母表示碳的传递途径。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碳从植物体流入动物体的主要形式是有机物

B.a途径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b、d、g途径是通过呼吸作用实现的

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

D.如果图中的字母表示碳元素传递的数量,则夏季a、b、c、e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a=b+c+e

据图可知,a表示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

b、d、g表示碳元素返回大气,是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实现的,故B项正确。

夏季光合作用强,植物积累有机物,则a>

b+c+e,故D项错。

7.下表是对某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

表中的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⑤为分解者。

GP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的能量,NP表示生物体贮存着的能量(NP=GP-R),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单位:

102kJ/(m2·

a)

GP

NP

R

15.91

2.81

13.10

871.27

369.69

501.58

0.88

0.34

0.54

141.20

62.07

79.13

211.85

19.26

192.59

A.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渠道可能是②→④→①→③→⑤

B.能量在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5.5%

C.若该生态系统维持现在能量输入、输出水平,则有机物的总量会增多

D.④营养级GP的去向中,未被利用的能量有一部分残留在自身的粪便中

据题干信息,⑤为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构成,故A项错;

GP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的能量,即流经每一营养级的总能量,根据①、②、③、④的GP值可判断食物链应为②→④→①→③,则能量在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5.91/141.20)×

100%=11.3%,故B项错;

该生态系统输入的总能量即生产者固定的能量(②中的GP),输入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最终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过程中以热能形式散失,因此输出的总能量为五部分的R值之和,据两数据的比较可知,输入的能量多于输出的能量,因此有机物总量会增多,故C项正确;

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含有的能量属于它的上一营养级生物同化的能量,故D项错。

8.有人想同时养鼠和水貂,用鼠喂水貂,再用剥去皮的水貂喂鼠,这样是否可以实现能量的循环使用(  )

A.可以,因为这个系统会平衡

B.可以,因为用鼠喂水貂,所损失的能量可通过用水貂喂鼠收回来

C.不可以,因为食物中大部分能量都丢失了

D.不可以,因为不能用食肉动物喂养食肉动物

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不能循环使用,且流动过程中部分能量会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9.某一生态系统中,已知一只鹰增重2kg要吃10kg小鸟,小鸟增重0.25kg要吃2kg昆虫,而昆虫增重100kg要吃1000kg绿色植物。

在此食物链中这只鹰对绿色植物的能量利用百分率为(  )

A.0.05%        B.0.5%

C.0.25%D.0.025%

据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可知,鹰增重1kg需要小鸟5kg,需要昆虫(5/0.25)×

2=40(kg),需要绿色植物400kg,因此鹰对绿色植物的能量利用百分率为1/400=0.25%。

10.如图所示是碳循环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①~⑤所表示的生理过程是生物圈维持稳态的重要因素

B.增加图中A、D、E等各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可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C.图中的食物链只有3条

D.大气中C的含量增多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通过控制B、D、E的活动和增加A的数量能得到缓解

参与碳循环的生理过程主要是生产者的光合作用、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以及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都是生物圈维持稳态的重要因素,故A正确;

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越稳定,故B错误;

图中的A、D、E只是代表营养级,所以不能确定图中食物链的数目,故C错误;

图中参与碳循环过程的生物有生产者A,消费者D、E,分解者B,C为大气中的CO2库,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是大量化学燃料的燃烧,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缓解的措施主要是减少化学燃料的使用,其次是植树造林、开发新能源等,故D错误。

11.某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a→b→c→d,通过测定得到这四种生物a、b、c、d所含的有机物总量分别为M1、M2、M3和M4。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M1一定不是a种群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B.若M1<

5M2,则生态系统稳态可能遭到破坏

C.d个体所含的有机物的质量应比c个体的小

D.若M2大量增加,一般会导致M1减少、M3增加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中会通过细胞呼吸损失一部分,故A正确;

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前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要大于或等于后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的5倍,才能满足后一营养级的能量需要,故B正确;

相对较高营养级的个体不一定比相对较低营养级的个体小,如虎与兔,故C错误;

一定时间内,M2大量增加会导致被捕食者减少,捕食者增多,故D正确。

12.一只羊在一年内吃了100kg的草,排出20kg的粪,长了10kg的肉(不考虑其他散失),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羊一年的同化量是80kg

B.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

C.20kg的粪属于羊未同化的能量

D.该羊一年的呼吸量是70kg

羊一年的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80kg。

粪便是羊未同化的能量。

羊一年的呼吸量=同化量-有机物积累量=70kg。

题干中未指出草的同化量,故不能计算出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

B

第Ⅱ卷 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13.某山区于25年前发生森林火灾,焚毁所有林木。

该地区25年间没有人类活动的干扰,经过演替形成相对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火灾后,群落的演替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

整个过程中,生物种类、数量及有机物含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稳定性提高。

(2)严重的森林火灾会破坏生态平衡,但适当的“地面火”能烧掉枯枝落叶,对该生态系统是有利的,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调查人员在该地区发现了有药用价值的五味子,可食用的榛蘑、榆黄蘑,以及矮鹿、狼等多种生物。

请写出该地区的一条捕食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合成的有机物除了供自身呼吸作用消耗外,还能够提供给________________和流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森林发生火灾后,还保留土壤、植物根等,故火灾后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

在次生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趋于复杂化,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2)“地面火”会将地面落叶焚烧,加快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故对生态系统有利。

(3)狼捕食矮鹿,矮鹿捕食植物,比如五味子等。

注意书写食物链时起点一定是生产者。

(4)生产者同化的能量一部分被自身呼吸作用消耗,一部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植物体的有机物中,其中构成植物体的有机物中的能量又可流向初级消费者和分解者。

(1)次生演替 增加 抵抗力

(2)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五味子→矮鹿→狼

(4)分解者 下一营养级(或初级消费者)

14.下图是我国南方开始尝试的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其中利用植物秸秆中的原料生产的燃料乙醇是一种“绿色能源”,可减少对石油资源的依赖。

请据图回答;

(1)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

鸭与害虫、杂草的关系是__________。

蘑菇在该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属于__________。

(2)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人们建立图示的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

(3)植物秸秆经预处理后,应该利用微生物A所产生的__________酶进行水解,使之转化成发酵所需的葡萄糖。

(4)如果要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依据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群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原理,应科学增加农田中的__________。

(1)水稻、杂草 捕食 分解者

(2)实现生态系统内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减少环境污染(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提高能量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3)纤维素 (4)生物种类

15.目前公认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是造成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为此“低碳生活”将成为人类共同的选择。

结合图甲和图乙回答与生物圈碳循环相关的问题:

图甲

图乙

(1)生态系统碳的吸收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作用实现的,碳的释放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作用实现的。

(2)图甲中成分A在碳循环中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

画出图甲中缺少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图中物质、字母和箭头表示)。

(3)图乙反映了我国北方某地20年间CO2浓度的变化。

分析图表发现:

每年的冬季CO2浓度变化,从碳循环角度分析主要原因是图甲中__________________;

每年夏季CO2浓度与前一年冬季相比__________。

(4)下列做法中符合“低碳经济”理念的是(填序号)__________。

①改造或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

②大力发展火力发电

③研制和开发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

④优化建筑结构,增强室内自然采光,减少照明用电

(1)在无机环境中,碳元素主要以CO2形式存在,CO2进入生物群落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CO2返回无机环境是通过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实现的。

(2)图中A能产生O2,为生产者,其作用是吸收大气中的CO2,生产者自身也能进行呼吸作用形成CO2,图中缺少了该过程。

(3)图中折线的波峰代表冬季二氧化碳浓度,波谷代表夏季二氧化碳浓度。

据图可知,每年冬季CO2浓度较高,说明CO2的来源(⑥)增加但去路(①)减少。

(4)火力发电需要燃烧大量的煤,不符合“低碳经济”理念。

(1)光合 呼吸 

(2)吸收大气中的CO2 A→CO2

(3)①过程大大减少,并且⑥过程增加 下降

(4)①③④

 

教师备课资源(教师用书独具)

1.利用“拼图法”解决能量流动中的难题

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W1)被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A1),一部分则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而后一部分能量中,包括现存的植物体B1、流向分解者的C1、流向下一营养级的D1。

(1)流经整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即W1。

将图中第三营养级同化的总能量D2“拼回”第二营养级,则刚好等于D1,即第二营养级同化的总能量;

再将D1“拼回”第一营养级,则刚好等于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W1。

可见,在一个草原生态系统中,草原上所有生物的总能量都来自W1,所有生物总能量之和都小于W1(呼吸作用消耗的缘故)。

(2)能量传递效率不会是100%。

从上图可以看出,从第一营养级向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等于D1/W1,因此不会达到100%,一般情况下,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3)在解决有关能量传递的计算问题时,首先要确定相关的食物链,理清生物与生物在营养级上的差值。

2.生态金字塔

不同的生态金字塔能形象地说明各营养级与能量、生物量、数量之间的关系,是定量研究生态系统的直观体现。

类型项目

能量金字塔

数量金字塔

生物量金字塔

含义

各营养级生物所含能量

各营养级生物的“个体数量”

各营养级“现存生物的总质量”

形状

图形特点

呈正金字塔形

一般呈正金字塔形,有时会出现倒金字塔形,如树上昆虫与树的数量关系

一般呈正金字塔形,某一时期内会出现倒金字塔形,如某一时间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可能低于浮游动物的生物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