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6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第五单元Word下载.docx
《西师版6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第五单元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师版6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第五单元Word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流程
四环
角色行为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设计及修改意见
目标导学
1、教师板书“暴风雨”,让生说说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暴风雨的景象。
2、再板书“启示”,指名说说启示的意思。
思:
一场暴风雨能给作者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呢?
自主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提出自读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
2、汇报文中描绘景物的词语,思考:
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暴风雨的景物特点的呢?
(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来之后)
4、引导学生按照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来之后以及暴风雨的启示把课文分为四部分。
教师提出自读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
(1)、学习生字,掌握生字新词,把课文读通顺。
(2)、找出文中描写景物的词语,并读一读。
(3)、用“——”画出暴风雨给予作者的启示。
2、学生汇报学习的情况。
(生字词)
3、汇报文中描绘景物的词语,思考:
合作深化
学习第一、二部分,感受暴风雨的猛烈
1、阅读课文的第一、二部分,小组合作探究:
(1)、暴风雨来之前和来之时是怎样的?
(2)课文是怎么描述的?
找出文中的语句以及所描绘的景物。
(闪电、雷声、狂风、烟囱、大雨、雨水、雨声)
品读这些语句,把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旁边。
总结评价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想象课文描绘的景物,选择印象最深刻的画一画。
3、课时作业。
(略) 。
评价
五度
注:
主要从“教学目标达成度、学生合作参与度、自主感悟生成度、教学资源整合度、课堂效果高效度”这五个指标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对课堂教学行为和效果等进行评价。
武胜县沿口镇小学理想大课堂“三维四环五度”导学案
17、暴风雨的启示(第二课时)
(1)、继续学习课文,了解暴风雨后的美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里蕴含的哲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1)、感受美,欣赏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使学生懂得:
了解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和来之后的景物特点。
描写景物的生字词卡片。
积累词语,导入新课
1、分组出示描写景物的词语卡片,学生读一读。
2、引导学生观察这两组词语的不同。
3、教师小结:
是呀,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那我们今天就去欣赏暴风雨后的美丽。
4、指名反馈。
(一组是描写暴风雨来之前的景物特点的,一组是描写暴风雨过后的景物特点的。
)
品句悟美,入境悟情
1、指名读课文地7——10自然段,其他同学画出作者观后的感叹。
2、指名反馈。
(“江山似锦,风景如画!
”“绮丽华美的春色啊,你是多么美好!
”)
3、指导朗读。
4、学生静读7——8自然段,想象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怎样的画面?
5、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联系实际,感悟哲理
1、教师导读。
2、引导学生联系上文,说说“毁灭”表现了什么?
而“绚丽”又如何。
(结合暴风雨的猛烈说“毁灭”,结合暴风雨后的美丽说“绚丽”。
3、引导联系实际,小组交流“有时,人们受到种种局限,只要看到事物的某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大自然整体那无与伦比的和谐的美”的感叹。
4、集体反馈,教师引导。
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课时作业。
(略)
3、想象课文描绘的景物,选择印象最深刻的画一画。
。
18、神奇的丝瓜(第一课时)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丝瓜的神奇之处,并从中受到启发。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长文短教,抓重点语句品读感情悟。
2、以学生为主,小组合作探究。
感受丝瓜的神奇,感悟生命的创造力。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受到为人处事方面的启发。
1、生字词语卡片。
谈话切入课题。
1、师板书丝瓜并出示丝瓜实物,让师仔细观察:
看丝瓜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师小结:
是啊,丝瓜是极其平凡的,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可是作者却说它是不平凡的。
初读,整体感知。
1、教师提出自学要求,学生自读课文。
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下列词语:
徘徊、难以置信、怡然、泰然、悠然、坦然
(3)、把你感受到丝瓜神奇的语句勾画出来。
3、指名反馈:
初读了课文,你们知道作者重点谢写了几条丝瓜吗?
(最初长出的一条,三楼窗外的两条,二、三楼之间的一条。
4、教师小结:
我们就来看看这四条丝瓜的神奇。
品句,感悟神奇
1、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再读课文。
思考:
每条丝瓜的神奇表现在哪?
把有关的语句勾画出来。
2、引导学生在组内交流自己自读的情况。
3、师:
最初长出来的丝瓜神奇在哪?
(最初长出的丝瓜居然自己停止了生长。
课文中怎么说的?
(最初长出来的瓜不再长大,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长。
为什么停止生长?
(因为它的重量……这样丝瓜就会枯萎死去。
读到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
(神奇)
那么,三楼窗外的两条丝瓜和二、三楼之间的一条丝瓜又有什么神奇呢?
找出相关的语句说一说。
3、指名反馈。
(语句略)
4、教师小结:
这真实太神奇了。
这就是生命的创造力。
为了生存,丝瓜会想办法解决困难和危险。
5、指导朗读。
6、丝瓜的神奇是通过作者的担心一步步引出来的,请把我担心的语句勾画出来,读一读。
指名反馈我担心的语句,指导朗读、体会。
课堂小结。
1、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在观察细致、生动描写的过程中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
2总结全文,感悟道理。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感叹丝瓜的神奇、生命的美好以及创造力。
为人要不计得失,要保持一颗豁达、随缘的心;
我们不能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适应环境。
感受丝瓜的神奇,感悟生命的创造力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受到为人处事方面的启发
抄有重点词语的小黑板。
教师:
丝瓜居然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能给处于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能让悬挂的瓜平躺下,这只是丝瓜果实带给我们的神奇。
1、指名回顾丝瓜的神奇之处。
其时,丝瓜的神奇还有很多,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找一找。
1、“竟”表达的是意想不到的意思。
作者意想不到的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说说)
2、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再读,寻找神奇
3、学生自读课文,寻找丝瓜的其他神奇之处。
4、指名反馈:
丝瓜还有哪些神奇之处?
你们找到了哪些有关的句子?
(出示有关的句子)
5、全班一起读一读。
你们发现了什么?
(每个句子里都有一个“竟”字。
总结,感悟道理
1、出示句子:
(瓜秧仿佛成了一根神秘的绳子,绿叶……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
2、指名说说“怡然”“泰然”“悠然”“坦然”的意思。
3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丝瓜“怡然”“泰然”“悠然”“坦然”的样子。
4、思考:
丝瓜真的有思想吗?
(那是它的一种本能)
5、丝瓜面对生活的态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6、小结。
这篇课文作者抓住“神奇”,按两条线索展开:
一是展现丝瓜的生长过程,一是展现作者心灵感受的轨迹。
两条线索交错行进,叙述、描写、抒情、议论浑然一体,让我们感受到丝瓜神奇的同时获得启迪。
1、感情朗读课文。
2、拓展阅读。
19、访兰(第一课时)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条理,组织学生小组探究。
1、以学生为主体,自读感悟,小组合作学习。
2、抓住描写的关键句,通过对比以及联系实际等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
1、体会父亲以及作者对野兰的喜爱、赞叹和敬佩之情。
使学生懂得:
做人要不失自己本色,不见风使舵,不随波逐流;
要勇敢地面对挫折,在挫折面前不低头。
了解家兰和野兰的不同。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
2、兰花图片以及贾平凹生平资料。
谈兰,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说说对兰花的认识。
2、教师小结。
3、简介作者。
4、展示搜集到的写兰的诗句。
学生读一读。
初读,理清条理
1、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自读。
(1)、学习生字,读通课文。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画出直接描写兰花的句子,并读一读。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教师强调要点。
3、检查词语。
4、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一次,父亲带“我”去山的深处访兰,在和父亲的对话中,“我”更深入地了解兰花,并从中受到启发。
5、作者访问到的是什么样的兰花?
6、说说野兰草的主要特点:
盈尺高,淡淡的香气浓烈。
7、课文又是怎样介绍家兰的呢?
8、引导学生根据这句话展开想象,说说家兰。
9、指导朗读。
小组合作探究
1、野兰和家兰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呢?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
(1)、家兰和野兰有什么不一样呢?
(2)、“两个味儿”指的是什么?
(3)、父亲带“我”访兰的目的是什么?
2、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1、继续学习课文,反馈小组学习的情况,深入理解课文,感悟道理。
2、总结全文,启迪学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抄有重点语句的小黑板。
对比读,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对比句子,学生读一读。
2、这组句子,前者正面描写了野兰,后者从侧面描写了家兰。
从这组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作者为什么钟情于野兰?
反馈,细读文本
1、根据小组合作的重点段落,反馈一下各自学习的成果。
2、指名反馈:
在父亲和我的对话中,你们了解到了家兰和野兰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重点研读句子)
家兰优雅美丽,但是太甜、太媚、格调也俗,而野兰高雅却不俗。
4、教师导读:
野兰的不俗到底指什么呢?
5、我们可以推测家兰的俗是什么?
(它是为人欣赏而长,丢失了自己的本色,丧失了自我。
6、现在,你们知道了这里的“两个味儿”的含义了吗?
7、教师小结。
1、从野兰身上,你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2、小结:
这就是像野兰花一样的人的秉性——无论面对什么挫折,坚决不失本色。
总结,畅谈感想
3、让生读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不敢”、“后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思想和人生态度?
5、再读课题:
现在知道课题为什么叫“访兰”,而不是“赏兰”?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收集赞颂兰花的诗篇,并和同学交流。
20、天窗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激发学生通过“窗户”看世界的情趣。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以学生为主体,合作探究。
(2)、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与作者形成情感上的共鸣。
(1)、体会孩子渴望接触和了解外面世界的强烈愿望。
(2)、激发学生的童真童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了解孩子们从天窗里看到的和想到的。
理解语句“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天窗图片
1、介绍作者。
2、师板书课题,提问:
什么叫天窗呢?
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教师提出自读要求,学生自主阅读。
(1)、通读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慰藉、一瞥、威力)
(2)、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每段的主要内容。
(3)、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并提出问题。
2、指名说说上面词语的意思。
3、指名分段,并说说每段的主要内容。
4、引导质疑,教师提炼。
再读文本,答疑解惑。
1、教师导读:
为什么说“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指名反馈“慰藉”的意思。
3、教师导读:
为什么说天窗是唯一的慰藉呢?
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4、教师:
透过这扇天窗,文中的孩子看到什么?
又想到了什么?
5、引导学生把孩子的所看所想连起来读一读。
6、出示下面一段话,学生读一读。
“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联想到的各种事件!
”
7、指名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对这些语句的理解。
8、教师小结。
9、教师出示一副:
晴朗的夜空里一弯新月高挂,满天繁星闪烁。
10、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总结全文,感悟道理。
1、指名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为什么要感谢发明天窗的大人们?
3、教师:
这个办法是什么呢?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积累运用五》——“温故知新、语海拾贝、互动平台、自主阅读园地”。
1、学习并掌握句子中说话人在前、在中、在后时,标点符号的不同用法。
2、了解叠词在表达上的作用并学会运用。
3、运用已学方法自主阅读短文。
1、以教材为凭借,学生训练为主,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多读、多思考、多练习。
1、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积累语言的兴趣。
引导学生健康上网。
学习并掌握说的三种形式标点的运用。
辩论时观点明确,论证有理,用事实说话。
叠词卡片,词语接龙卡片,收集的新闻报道稿等。
1、同学们,我们学过许多标点的用法,今天我们又来回顾一下冒号和引号的用法。
一、温故知新
1、学生自由读一读。
2、教师:
这三组句子,陈述的都是人物说的话。
但它们呈现的方式不同,使用的标点也不同。
请同学们对照找出它们的不同。
3、指名反馈,集体交流。
(说话人在前,“说”字后面用冒号;
说话人在中,“说”字后面用逗号;
说话人在后,“说”字后面用句号。
这就是说的三种形式标点使用的不同。
二、语海拾贝
1、教师出示第一组词语接龙卡片,学生开火车读一读。
这组的词语接龙是怎么回事?
3、同桌合作读,完成后面的词语接龙。
4、教师抽读。
5、开火车接龙。
三、互动平台
1、自由读这段话。
这次的“互动平台”又给我们什么启示?
互动平台中列举了哪些叠词?
4、教师:
这些叠词在句子的表达中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5、引导学生举例体会叠词的表达效果。
(1)、生动形象。
(2)、富有美感和韵味。
6、教师小结。
自主阅读园地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刘翔创造亚洲奇迹》和《亚洲飞人——刘翔》。
(1)、把短文读通。
(2)、边读边旁批,把自己的感想随时记录下来。
、引导学生交流读后感受。
(1)、说说这两则新闻报道分别说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2)、你从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感情倾向?
(3)、说说你对新闻报道的认识。
3、教师小结。
4、展示收集到的新闻报道,在读中感悟新闻报道的特点。
1、积累本单元中的叠词,并选择一个叠词造句。
2、课时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