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企业升级行动计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247520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9.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业企业升级行动计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工业企业升级行动计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工业企业升级行动计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工业企业升级行动计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工业企业升级行动计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业企业升级行动计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工业企业升级行动计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业企业升级行动计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业企业升级行动计划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年一季度,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8%,比年同期下降3.2个百分点;

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为2.2次,比同期加快0.1次。

第三,发展能力迅速增强,发展潜力进一步得到挖掘。

市工业企业在充分发挥现有生产能力的同时,加快设备更新,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不断增强企业发展后劲,经济效益得到进一步改善,并保持高水平。

年,市工业企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262.37点,比年超出32.37点。

4.技术品牌创新全面展开。

近年来,在深入实施科教兴市、自主创新等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推动下,企业科技创新、品牌创建都取得了骄人业绩。

第一,科技创新支撑体系日趋完善。

目前,市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6家,国家钢铁质量技术检测中心1家,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国家级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32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22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

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850余人。

这些科研机构和科研队伍为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科技成果充分显现。

年,市专利申请量达到685件,其中授权专利372件,授权率为54.31%,同比增长61.7%。

中冶华天的“合金化微调方法”获得了美国专利授权,实现了市海外专利授权零的突破。

年,全市共承担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34个,10项科技成果入围年度省科学技术奖;

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分别达到83家和155个;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360亿元,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7.9%。

5.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明显。

期间,市工业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扎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迅速,效果显著,一批节能减排、污染治理与综合利用项目相继建成发挥效益,生态环境有很大改善。

节能减排设施逐年增加,节能减排项目加速实施。

年,钢尘泥脱锌转底炉、热电总厂燃气-蒸气联合循环发电、长钢高炉、转炉煤气回收利用等一批国家节能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入使用。

节能减排效果显现。

年,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省下达目标以内,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高达94%;

全市万元GDP能耗降为2.201吨标煤,比2008年下降5.58%;

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5.9%,城市饮用水水质达标率达100%。

(二)市工业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市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工业企业的结构性和竞争力问题依然突出。

1.工业企业总体规模偏小。

尽管市是典型的工业城市,但工业企业体量总体不大。

年,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为705家,不及合肥市拥有数量的1/2,与芜湖、安庆等市拥有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也有较大差距。

且在的工业体系中,缺乏一定数量的具有主导力量、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集团,产业集中度较低,产业优势不突出。

到目前为止,除钢年销售收入规模超过500亿元外,还没有一家销售规模达到100亿元,年销售规模在50亿元以上也仅有星集团一家,年销售规模超过10亿元的仅10余家。

分散的工业布局,导致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也大大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制约市工业的高速、协调发展。

2.工业企业的竞争能力依然不高。

主要表现在:

工业企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步伐较慢,传统型加工企业仍占主体地位;

高新技术和新兴工业企业发展比较缓慢,尚未形成集群效应、产业优势;

工业企业的产品档次依然偏低,产品技术含量普遍不高,产品附加值多数较低;

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拥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不多。

3.技术创新依旧薄弱。

目前,市工业企业尚未形成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存在着科技人才短缺、科研投入不足、技术装备落后等诸多问题。

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总体偏低;

大部分工业企业处于价值分配链条的低端,未能在开放的分工体系中占据有利地位;

工业企业的运营效率较低,管理水平不高;

信息化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地区同行业企业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创新型人才短缺,且人才结构和分布不合理,主要集中于冶金、机械等传统产业领域,新光源、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所需人才匮乏。

4.可持续发展能力与企业外向度较低。

从企业内部看,技术装备老化、工艺落后等问题降低了市工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从企业外部角度讲,工业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层次较低,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尚未形成适应全球竞争的生产、管理和营销网络体系;

工业企业的内外部融资能力与周边地区相比,差距较大;

现有工业企业管理体制、运营机制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工业企业参与国际产业转移和资产重组活动。

5.二产偏高工业偏重结构性矛盾突出。

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比例相对偏高,占GDP的比重高达66.5%,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不到第二产业的一半。

工业偏重,重工业在整个工业中占比较大,达91.5%。

工业经济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的增长方式尚未彻底转变,工业企业发展对资源、能源依赖程度仍然较高,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和约束日趋严重。

二、工业企业升级的挑战与机遇

当前,市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加快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国际化和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多重任务,要在未来的发展中赢得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必须科学、全面地分析判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一)工业企业升级发展的环境挑战

进入“后危机”时代,宏观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为工业企业发展带来了诸多严峻挑战。

1.国际金融危机成为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倒逼机制”。

金融危机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但本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

国际金融危机除了带来外贸萎缩等一系列负面影响外,还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促使企业家和管理者去思考结构调整的策略和方法,在应对市场变化中加快企业转型与升级。

从此种意义上讲,此次金融海啸对工业企业的影响是“积极的”。

从先期工业化国家发展路径和此次危机启示看,现有的工业发展方式存在着种种弊端,实体工业经济的发展路径和升级方式必须得到重新审视和重视。

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再工业化”、“低碳经济”、“静脉产业”、“智慧地球”等新理念层出不穷。

加快在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环保、生物医药、生命科学等领域发展谋划、布局,打造新的增长极,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成为工业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这些发展理念和发展路径的提出,将从客观上对市工业企业未来的发展模式形成强大压力,迫使改变发展方式,实现企业升级。

2.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极其紧迫。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经济发展方式要实行三个转变:

即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企业的规模扩张日益受到资源、环境、技术、人才和体制等众多方面的约束,继续推进工业化进程,维持工业企业发展的旺盛生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

对市的工业企业而言,转变发展方式是企业经营理念的转变、管理方式的转变和企业全面升级的有机统一。

3.周边城市抢占发展制高点的速度加快。

当前,无论是沿海发达地区还是周边城市,在推进自主创新、培育新兴产业、加快产业调整升级上已形成竞相赶超、加速跨越的态势。

加快企业提档升级、提升发展质量、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是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争创发展新优势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两个率先”的必然要求和根本途径。

(二)工业企业升级的机遇

“十二五”期间,工业企业迎来了一系列难得的发展机遇,这些机遇将有效助推工业企业的顺利升级。

1.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

随着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成立,市迎来了极为重要的历史机遇。

作为城市的老龙头、轴首,长三角西进的第一站,市具备区位、资源、生态环境和综合交通枢纽等多项优势,成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尤其是长三角的产业转移的首选地点。

随着大量产业向市的转移,市工业企业的数量将会大幅增加,工业企业产业链条逐渐加长加粗,工业企业间的区域竞争与合作势必加强,工业规模和等级将得到持续提升。

2.构建“6653”现代产业体系和实施“1255”城市发展战略的机遇。

市委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6653”现代产业体系的总体发展思路,尽快形成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现代区域性特色服务业基地成为市产业发展的新的航标。

“6653”现代产业体系的提出,为市工业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战略定位、取向和路径,是实现整个工业经济可持续、协调、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和保证。

全会还提出了“1255”城市发展战略,即由1个主城区、2个副城区、5个中心镇和5个产业功能区共同构建的城市空间布局体系,着力打造以主城区为中心、副城区为“两翼”、中心镇为呼应、产业功能区为支撑的城市框架。

这一发展战略的实施,将为工业企业发展提供必要的空间和载体,有效保障工业企业在数量和质量上的提升。

3.低碳经济方兴未艾的机遇。

寻求经济长期增长的重大科技创新,发展低碳经济,是各国政府和企业的发展共识。

低碳经济倡导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追求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和绿色GDP,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全新经济发展形态,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在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下,积极组织各方力量认真加以研究,努力抢占工业企业低碳发展的先机,从实现整个产业低碳化的高度,统筹考虑,有序推进,努力开发和生产高附加值、低能耗产品,引导工业企业进行低碳化改造,对提升市工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4.企业管理方式革新和日臻完善带来的机遇。

从早期通用汽车划时代的组织结构改革,到跨国公司全球经营管理模式,再到当前互联网时代微软、英特尔、思科等企业的崛起,企业管理思想和经营方式时刻处于变化之中。

“核心能力”、“学习型组织”、“再造工程”、“虚拟企业”、“竞争战略”等反映这种变化特征的新概念层出不穷。

“变革”已经成为企业管理创新的代名词。

持续推进的企业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机制的创新,将为市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三、工业企业升级的指导思想与目标、主要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新型工业化为方向,以加快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开放和制度创新为动力,继续大力实施“工业强市”主战略,坚定不移推进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全方位转型,进一步提高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大力发展优势工业企业和新兴工业企业,鼓励和支持中小工业企业发展,积极运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领域的工业企业,推进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提高市工业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工业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层次。

(二)工业企业升级目标

1.工业企业数量持续增加。

经过五年的培育,使市销售收入超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超过210家;

培育200家左右的成长型梯队企业;

着力引进世界500强工业企业、中国500强企业、中央企业、集团联盟入驻,精心谋划建设一批产业层次高、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

2.工业企业规模稳步扩张。

规划期内,市工业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年均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100户、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超10户。

到20XX年,形成千亿级企业1家、百亿级企业5家、50-100亿企业12家,10-50亿级33家,5-10亿级46家,1-5亿级118家(见下表),纳入升级行动计划的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达3450亿元。

3.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

以信息化加速工业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从“制造”到“创造”的大跨越。

在技术创新上有较大突破,建立起以工业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骨干工业企业和主要工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居国内领先水平。

在品牌创新上有较大突破,进一步以“品牌”支撑“制造”。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取得显著成效,骨干工业企业的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新产品产值率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处于全省领先水平。

4.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着力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经济,推进绿色企业创建工作,发展一批高标准、规范化的清洁生产示范企业;

抓好一批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

组织实施一批清洁型工业重点项目和资源综合利用重点项目,基本形成节约、清洁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到20XX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明显降低,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大幅提升,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显著提高,工业“三废”治理和循环利用达到全省先进水平。

(三)工业企业升级主要原则

1.自主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等软件创新,着力提高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工业企业,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推进传统工业企业的升级。

加大对环境的保护力度,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实现对资源能源的集约、节约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和谐统一。

2.打造规模经济。

紧抓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契机,以资本为纽带,以工业园区建设为着力点,强化资本运作和有效投入,大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主营业务突出、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大集团。

大力发展集群经济,围绕拳头产品形成配套完整的产业链,形成生产关联、技术关联、无形资产关联的协作网络与服务网络,降低交易成本和运行成本,形成集群效应,提升规模效益。

3.中小工业企业加速壮大。

着力降低中小企业尤其是初创企业、微小企业发展门槛,为中小工业企业的孕育、发展创造宽松的政策土壤和体制环境。

进一步梳理完善中小企业发展政策,从企业的实际出发,一企一策,区别对待,灵活运用;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以发展为准则,积极推动中小企业的改组、改造和兼并、联合,壮大中小企业规模。

4.沿江开发与周边经济一体化。

按照“政府主导、公司运作、统一规划、多元投资、港城互动、产业集聚、重点突破”的原则,以港口建设为着力点,以物流园区为纽带,以产业集聚为重点,以滨江城区建设为依托,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广泛吸纳东部资本,构建生产要素集聚的载体和平台,在沿江形成港口经济带、新型工业带和滨江产业新城,形成外向型经济的高地和对外开放的平台。

利用承接产业转移的契机,淡化区域间的行政关系,加快与长三角地区的体制和机制接轨,主动参与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加快与东部地区市场的融合,实现合作渠道的多元化和合作领域的多极化。

5.信息化、工业化互动融合。

以政务信息化为先导,转变行政管理方式,调整和改革现行政府管理职能、组织结构及行政流程,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政府对工业企业升级的引导效率和决策质量,增强政府对工业企业升级的调控能力;

以企业信息化为核心,利用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支持工业企业的产品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诸多环节,实现信息采集、加工和管理的系统化、网络化、集成化、高效化,提升产业信息化水平,推动工业企业升级。

6.名牌推进与特色经济发展。

以先进的技术装备和工艺技术为依托,实现产品质量与新技术的有机结合,集中资金提高产品档次;

以全面质量管理为中心,建立起从原料、产品设计、制造、包装、直至售后服务的质量体系,提高产品质量、标准;

以名牌产品企业为中心,集聚关联企业,充分发挥名牌产品的示范效应、效益。

以地方特色资源和传统优势产业为依托,以错位发展为路径,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实施产品前延后伸,提升市场竞争力,推动更多的名牌产品和特色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四、工业企业升级路径

实现工业企业升级,需要在现有发展规模的基础上有层次的、科学合理的计划和实施。

按照1000亿元、100亿元-1000亿元、50亿元-100亿元、10亿元-50亿元、5亿元-10亿、1亿元-5亿元六个规模层次,落实、实施。

(一)钢铁制造业

主要路径:

支持钢走国际化道路,参与分享国际资源,依靠全球市场,部署全球战略,减少本国自身的市场条件约束。

加快国际国内重组兼并进程,进一步提高规模效益。

稳定和加强钢在国内原料基础。

加大勘探力度,推动矿产资源向钢集团等优势企业集中,支持钢参与省内、外铁矿资源的勘查、开发、利用,增加资源储备。

重点支持钢建设罗河铁矿工程,和尚桥铁矿年产300万吨原矿项目,白象山铁矿年产200万吨铁矿石项目。

扩展和强化市场基础。

支持钢拓宽与省内汽车制造业、家电制造业等用钢大户合作渠道与合作方式,建立产业体系联盟,进一步提高H型钢、管线钢、冷镦钢等优势产品全国市场的占有率,加快发展汽车板、家电板等具有一定市场潜力的产品。

推进高速车轮研发,进一步提高车轮产品世界市场占有率。

围绕钢钢铁原材料优势,实施产业招商,大力发展汽车、家电等配套、下游产业,加粗加长钢的产业链。

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国家振兴钢铁产业规划的实施,联合高等院校、相关科研机构,建设技术研发平台,研究开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

推动实施高强度、高起点技术改造,提高行业总体装备水平,提升产品档次。

加快钢铁产品结构的调整,鼓励错位发展,提高高端产品的生产产能,重点发展高速铁路用钢、高强度轿车用钢、高档电力用钢和工模具钢、特殊大型铸锻件等关键钢材品种,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科研单位开展百万千瓦火电及核电用特厚钢板和高压锅炉管、25万千伏安以上变压器用高磁感低铁损取向硅钢等技术进行攻关。

提高认证标准,加强政策引导,促进钢材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淘汰强度335MPa及以下热轧带肋钢筋,推广使用强度400MPa及以上钢筋,促进建筑钢材的升级换代。

重点项目:

大力支持钢股份300万吨环保搬迁及合钢项目,新建总能力焦炭140万吨、烧结矿415万吨项目,扩能、改造冷、热轧材项目,动车组车轮钢及精品车轮加工生产线工程,高速车轮用钢(电炉)工程;

长江钢铁300万吨精品钢生产线项目;

天兴钢制品公司拉丝生产线和特种棒材生产项目。

企业升级计划:

将钢股份打造成年销售收入1000亿元级规模企业,天兴钢制品、长江钢铁年销售收入分别超100亿元,钢钢材加工配售有限公司、中杭股份年销售收入分别达到50-100亿元规模级次,鹏程环锻轧钢公司等3家企业达到5-10亿元规模级次等,江南钢铁等4家企业达到1-5亿元规模级次。

企业升级总规模达到1350亿元以上,争取实现1400亿元。

(二)汽车制造及零部件业

当前世界重卡汽车企业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强强联合、技术、市场、品牌全球化;

定位高端市场,生产基地全球化;

突出产品的技术性、舒适性、安全性,轻量化、智能化、重型化、大功率化;

产业链全球化;

发动机核心技术垄断化。

针对世界重卡发展这一特点和趋势,结合市重卡汽车、专用汽车现有产业基础,积极支持华菱、星等汽车与欧美国际先进卡车生产企业加强合作,提升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的位置,提高生产技术、管理水平、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

大力支持本地龙头企业与国内重卡强企在技术、销售渠道等各方面进行合作以及资产重组,整合资本资源和技术资源,进军国际市场,进一步提高国内国际市场占有率和技术实力,提高经济效益;

加大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力度,特别是大功率发动机、ESP、电控技术的等关键技术攻关和突破,为做大做强产业规模奠定坚实基础;

利用汽车及零部件的产业基础,抓住欧美重卡汽车生产产业转移的机遇,重点引进技术先进、规模大的国内外重卡企业入驻,形成强大的产业集群;

大力推进汽车产业技术研发平台建设、推动自主创新。

星专用汽车检测实验室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项目,AH系列高空作业车项目;

华菱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重型专用车动力传动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

星集团年产10000辆专用汽车技改项目、30000辆重型卡车等技改项目、大功率节能环保发动机研发;

加快渝安汽车项目建设。

星集团年销售收入达到100-1000亿元规模级次,渝安汽车年销售收入达到50-100亿元规模级次,当涂华菱、华菱车桥2家年销售收入达到10-50亿元规模级次。

汽车制造企业升级总规模达到380亿元,争取实现400亿元。

(三)电力、能源业

能源发展多样化,再生能源、清洁能源是全球电力能源发展的趋势。

大力发展替代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性;

通过对相关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以及替代能源的使用比例;

研究传统能源原料的新技术,加大对生物和可替代能源的使用、研究与生产。

大力研究、应用超超临界机组发电技术、600MW级及以上空冷电站设计技术、兆瓦级及以上风力发电机组技术、太阳能发电技术、换流站可控硅阀设备技术、快堆核电站设计新技术及关键设备制造技术。

在扩大电力能源规模的同时,结合企业现状,注重发展质量和社会效益同步推进,加大投资,提高规模效益;

大力发展清洁煤的技术,提高燃烧率;

依托现有产业和技术基础,加快发展兆瓦级并网光伏发电技术、光伏发电监视系统,引导和支持风力发电等再生清洁能源项目投入。

重点发展当涂发电公司2×

100万千瓦超临界发电机组项目、能发电公司“上大压小”2×

60万千瓦超临界发电机组项目建设。

当涂发电公司、能发电公司年销售收入达到50-100亿元规模级次,万能达发电公司年销售收入达到10-50亿元规模级次。

企业升级总规模达140亿元,争取实现150亿元。

(四)精细化工、生物医药

大力发展生物技术、纳米技术、能量管理技术,抢抓市场新机遇;

围绕核心业务参与全球并购、联合、分工,构建品牌、市场、资本、资源共享体系;

大力发展科技研发中心和示范装置中心;

提高产品品质和市场需求适应度。

破解绿色催化技术、电化学合成技术、超临界流体技术等精细化工关键技术难题。

支持开展人体信息识别技术、基因工程、新型药物传输技术、生物芯片技术等生物医药关键技术研发,催生新的增长点。

加大投入,创造更多的知名品牌;

集聚更多、更高层次的研发机构、研发人才,开发更多的“新、绿”产品,改善产品结构;

进一步发挥慈湖精细化工产业园区的功能和品牌效应,吸引更多的化工大企业和项目入驻;

加快资产重组速度,组建规模大的工业企业,创造规模效益;

注重管理创新和先进管理经验、模式的推广应用,提升企业软实力。

大力支持立白日化二期皂类、洗衣液、研发中心扩能建设项目,西安开米年产40万吨环保型液体洗涤剂项目,国星生化吡啶碱衍生物生产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二期2万吨草甘膦产品线、2万吨百草枯扩建项目,丰原生化4改8柠檬酸技术提升项目,桂龙医药产业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