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第三章常见病辨证论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第三章常见病辨证论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第三章常见病辨证论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反见热象的真寒假热证。
(2)寒因寒用是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药物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里热盛极,阳盛格阴,反见寒象的真热假寒证。
(3)塞因塞用是以补开塞,即用补虚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因虚而闭阻的真虚假实证。
(4)通因通用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的药物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
适用于实性通利的真实假虚证。
二、扶正与祛邪
(1)扶正与祛邪的区别所谓扶正,即是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邪能力。
扶正多用补虚方法,并包括针灸、气功及体育锻炼等,而精神的调摄和饮食营养的补充对于扶正具有重要的意义。
所谓祛邪,即是祛除病邪,使邪去正安。
祛邪多用泻实之法,不同的邪气,不同的部位,其治法亦不一样。
(二)扶正祛邪的运用
1.扶正
适用于以正气虚为主要矛盾,而邪气也不盛的虚性病证。
如气虚、阳虚的患者,应采取补气、补阳的方法治疗;
阴虚、血虚的患者,应采取滋阴、补血的方法治疗。
2.祛邪
适用于以邪实为主要矛盾,而正气未衰的实性病证,如表邪盛者,宜发汗解表;
邪在胸脘上部,如痰涎壅塞、宿食停滞或食物中毒等,宜用吐法;
邪在肠胃下部,如热邪与肠中糟粕互结者,应采取下法;
实热实火者,宜用清热泻火之法;
寒证宜用温中祛寒法;
湿证宜用化湿、利湿法;
食积胀满,宜用消导法;
有痰的应祛痰;
有瘀血的,应活血化瘀等法均属祛邪范围。
3.扶正与祛邪兼用
适用于正虚邪实病证,而且两者同时兼用则扶正不留邪,祛邪又不会伤正。
但在具体应用时,还要分清以正虚为主,还是以邪实为主。
正虚较急重的,应以扶正为主,兼顾祛邪;
而邪实较急重的,则以祛邪为主,兼顾扶正。
4.先祛邪后扶正
适用于虽为邪盛正虚,但正气尚能耐攻,或同时兼顾扶正反会助邪的病证,则应先祛邪而后扶正。
如瘀血所致的崩漏证,瘀血不去,则崩漏难止,故应先用活血祛瘀法,然后补血。
5.先扶正后祛邪
适用正虚邪实,以正虚为主的病人。
因正气过于虚弱,若兼以攻邪,则反而更伤正气,故应先扶正而后祛邪。
如某些虫积病人,因正气太虚弱,不宜驱虫,应先健脾以扶正,使正气得到一定恢复之时,然后再驱虫消积。
三、调整阴阳
(一)损其有余的含义和临床应用
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二)补其不足的含义和临床应用
“阳中求阴”或“阴中求阳”。
即在补阴时适当配用补阳药,使阴得阳生而泉源不竭;
补阳时适当配用补阴药,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四、三因制宜
三因制宜,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是指治疗疾病要根据季节、地域以及人体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第二节中医内科病证的辨证论治
一、感冒
(一)辨证论治
1.风热感冒
[症状]身热较著,微恶风,头胀痛,或咳嗽少痰,或痰出不爽,咽痛咽红,口渴。
舌边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治法】清热宣肺解表。
[方剂应用】银翘散(金银花、连翘、竹叶、荆芥、牛蒡子、薄荷、桔梗、淡豆豉、甘草)加减。
[中成药选用]银翘解毒丸(片)、感冒退热颗粒、桑菊感冒片。
2.风寒感冒
[症状】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体酸痛,或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流涕清稀,咽痒,咳嗽,痰吐稀白。
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剂应用]荆防败毒散(前胡、柴胡、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川芎、茯苓、枳壳、桔梗、甘草)加减。
[中成药选用]感冒清热颗粒、正柴胡饮颗粒、荆防颗粒、九味羌活丸。
3.时行感冒
[症状】突然发热,高热不退,甚则寒战,周身酸痛,无汗,咳嗽,口干,咽喉疼痛,伴明显全身症状,呈现流行性发作。
舌红,苔黄,脉浮数。
[治法】清热解毒。
[方剂应用】清瘟解毒丸(大青叶、连翘、玄参、天花粉、桔梗、炒牛蒡子、羌活、防风、葛根、柴胡、黄芩、白芷、川芎、甘草、淡竹叶)加减。
[中成药选用】清开灵颗粒(口服液)、羚羊感冒片。
4.体虚感冒
【症状】发热,恶寒较甚,无汗,头痛鼻塞,身楚倦怠,咳嗽,咳痰无力。
舌淡,苔白,脉浮无力。
[治法]益气解表,宣肺化痰。
[方剂应用]参苏饮(人参、甘草、茯苓、苏叶、葛根、前胡、半夏、枳壳、桔梗、陈皮、木香)加减。
[中成药选用]参苏丸、玉屏风颗粒。
(二)用药注意(新增内容)服药后,宜以遍身微汗为度,切忌大汗。
注意避受风邪。
除体虚感冒可用补虚解表的中成药外,应忌服滋补类中药,忌烟、酒及油腻难消化的食物。
(三)健康指导(新增内容)注意锻炼,增强体质,以御外邪。
易患感冒者,坚持每天按摩迎香穴。
二、咳嗽
1.风寒犯肺
[症状】咳嗽声重,痰稀色白,口不渴,恶寒,或有发热,无汗,或兼头痛。
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疏散风寒,宣肺解表。
[方剂应用]杏苏散(杏仁、苏叶、茯苓、甘草、前胡、陈皮、半夏、桔梗、生姜、大枣)加减。
[中成药选用]通宣理肺丸、半夏露糖浆、杏苏止咳糖浆。
2.风热犯肺
[症状]咳嗽气粗,咯痰黏稠,色白或黄,咽痛,声音嘶哑,或兼发热,微恶风,口微渴。
舌边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方剂应用】桑菊饮(桑叶、杏仁、芦根、菊花、栀子、连翘、薄荷、桔梗)加减。
[中成药选用]蛇胆川贝枇杷膏、牛黄蛇胆川贝散、急支糖浆。
3.燥邪伤肺
[症状】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或痰中带血,并见鼻燥咽干。
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辛凉清润。
[方剂应用]桑杏汤(桑叶、杏仁、沙参、象贝、香豉、栀子、梨皮)加减。
【中成药选用】二母宁嗽丸、蜜炼川贝枇杷露、养阴清肺丸。
4.痰热壅肺
[症状】咳嗽气粗,痰多黄稠,烦热口干。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肃肺。
[方剂应用]清金化痰汤(黄芩、山栀、桔梗、麦冬、桑白皮、贝母、知母、瓜蒌仁、橘红、茯苓、甘草)加减。
[中成药选用]清气化痰丸、复方鲜竹沥液、蛇胆川贝液。
5.肺肾阴虚
[症状】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午后咳甚,或伴五心烦热,颧红,耳鸣。
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止咳化痰。
[方剂应用】百合固金汤(百合、生地、玄参、熟地、麦冬、芍药、贝母、当归、甘草、桔梗)加减。
[中成药选用]养阴清肺丸、参贝北瓜膏。
(二)用药注意(新增内容)服药期间,忌烟、酒及辛辣、生冷、鱼腥、油腻类食物。
(三)健康指导(新增内容)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除患咳嗽者,发热等全身症状明显,应注意休息。
慢性咳嗽,注意饮食起居的调护,适当选食梨、莱菔、山药、百合、荸荠、枇杷等。
三、喘证
1.风寒闭肺
[症状]喘咳气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痰多色白稀薄而带泡沫,兼头痛鼻塞,无汗,恶寒、发热。
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治法]宣肺散寒。
[方剂应用]麻黄汤(麻黄、杏仁、桂枝、炙甘草)合华盖散(麻黄、杏仁、桑白皮、紫苏子、茯苓、陈皮)加减。
[中成药选用]通宣理肺丸、小青龙合剂、桂龙咳喘宁胶囊。
2.痰热郁肺
[症状]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稠黏色黄,或夹血痰,伴胸中烦闷,身热,有汗,口渴喜冷饮,咽干,面红,尿赤,便秘。
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止咳。
[方剂应用]桑白皮汤(桑白皮、半夏、苏子、杏仁、贝母、黄芩、黄连、山栀子)加减。
[中成药选用]清气化痰丸、蛇胆川贝枇杷膏、清肺抑火丸。
3.肾不纳气
[症状]喘促日久,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喘甚,小便常因咳甚而失禁,或尿后余沥,形瘦神疲,汗出肢冷,面唇青紫,或有跗肿,舌淡苔薄,脉沉弱;
或见喘咳,面红烦躁,口咽干燥,足冷,汗出如油。
舌红少津,脉细。
[治法]补肾纳气。
[方剂应用】金匮肾气丸(桂枝、附子、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丹皮、泽泻)合参蛤散(蛤蚧、人参)加减。
[中成药选用】蛤蚧定喘丸、固本止咳片。
(二)用药注意(新增内容)喘证用药,分清寒热虚实。
服药期间忌烟、酒及辛辣、生冷、鱼腥、油腻食物。
(三)健康指导(新增内容)
宜早期治疗,注意防寒保暖,调节情志,饮食清淡,不宜过度疲劳。
四、胸痹
(一)辨证论治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西医学的冠心病(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其他原因引起的心绞痛(如主动脉瓣狭窄、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心包炎以及肺源性心脏病等以上述表现为主的,均可参考此内容辨证论治。
1.气虚血瘀
【症状】胸痛隐隐,遇劳则发,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心悸自汗。
舌胖有齿痕,色淡暗,苔薄白,脉弱而涩,或结、代。
[治法]益气活血。
[方剂应用]补阳还五汤(黄芪,川芎,当归,芍药,桃仁,地龙,红花)加减。
[中成药选用]通心络胶囊,舒心口服液,芪参益气滴丸,参芍片。
2.气滞血瘀
[症状]胸痛胸闷,胸胁胀满,心悸。
唇舌紫暗,脉涩。
[治法]行气活血。
[方剂应用]血府逐瘀汤(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川芎,牛膝,桔梗,甘草)加减。
[中成药选用]血府逐瘀口服液,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心可舒片。
4.寒凝心脉
[
紧。
症状]胸痛彻背,感寒痛甚,胸闷气短,心悸,形寒肢冷,面白。
舌苔白,脉沉迟或沉
治法]温阳散寒。
方剂应用]乌头赤石脂丸(蜀椒,乌头,炮附子,干姜,赤石脂)加减。
中成药选用]冠心苏合丸,麝香保心丸。
5.气阴两虚
[症状]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头晕,失眠多梦。
舌红少苔,脉弱而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
[方剂应用]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加减。
[中成药选用]益心舒胶囊,生脉胶囊。
6.心肾阳虚
[症状]b悸而痛,胸闷,甚则胸痛彻背,畏寒肢冷,气短汗出,腰酸肢肿,面色苍白,唇甲淡暗。
舌淡白或紫暗,脉沉细或沉微欲绝。
[治法]温补心肾。
[方剂应用]附子汤合右归饮(人参,附子,白术、白芍、熟地,山茱萸,杞子,茯苓,山药,甘草)加减。
[中成药选用]芪苈胶囊,金匮肾气丸右归丸。
(二)用药注意(新增内容)
1.胸痹常呈3发作性胸痛,发作时,临时服用含冰片类中成药,如丹参滴丸,麝香保心丸,'
速效救心丸,通心络,迅速缓解症状。
治疗中胸痛加剧加频,及时送院就诊。
2.含冰片类中成药可引起胃脘不适,有胃炎、消化性溃疡、食管炎的患者慎用,不宜久用。
治疗胸痹的中成药大多含有活血祛瘀及芳香温通类药味,对妊娠有影响,孕妇禁服;
参芪益气滴丸孕妇慎用。
症状缓解后适宜减少剂量或服用次数。
(三)健康指导(新增内容)低脂、低盐、低糖、多纤维素饮食;
避免饱餐,避免饱餐后快走;
早上6点到9点是冠心病发作高危时刻,避免此时间段锻炼。
五、不寐
1.心火炽盛
[症状]不寐,心烦,口干,舌燥,口舌生疮,小便短赤。
舌尖红,苔薄白,脉数有力或细数。
[治法]清心泻火。
[方剂应用]导赤散(生地,木通,竹叶,甘草)加减。
[中成药选用]朱砂安神丸;
如兼心肝火旺者,可选泻肝安神丸。
2.肝气郁结
[症状]不寐,情志变化则加重,平时情志抑郁,胁肋胀痛,嗳气时作,或胸闷喜太息。
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
[方剂应用]柴胡疏肝散(柴胡,芍药,枳壳,甘草,川芎,香附)加减。
[中成药选用]解郁安神颗粒,逍遥丸。
3.阴血亏虚
[症状]不寐,健忘,心悸怔忪,虚烦不安,甚则盗汗、梦遗等。
舌偏淡,苔薄少,脉细或细数。
[治法]滋阴养血。
[方剂应用]天王补心丹(人参,玄参,丹参,茯苓,五味子,远志,桔梗,当归,天冬,柏子仁,酸枣仁,生地,朱砂)加减。
[中成药选用]天王补心丹,养血安神丸。
4.心脾两虚
[症状]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四肢倦怠,腹胀便溏,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治法]健脾养心。
[方剂应用]归脾汤(党参,黄芪,白术,茯神,枣仁,龙眼,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生姜,大枣)加减。
[中成药选用]归脾丸,柏子养心丸。
安神类中成药含朱砂成分(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柏子养心丸等),长期服用可能引起慢性汞中毒,不宜久服,中病即止。
滋阴养血类安神药(天王心丹、养血安神丸)可碍脾运,素体脾胃虚寒,或胃纳不佳,或痰湿留滞者不宜单独服用。
用于心气虚寒,心血不足不寐者的柏子养心丸则因含肉桂、参芪等,不宜用于肝阳上亢者。
(三)健康指导(新增内容)注意食用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避免浓茶、咖啡类饮品;
作息时间药规律,尽量不熬夜等。
如严重不寐,或伴幻觉,及时就医。
六、胃痛
1.寒凝气滞
[症状]胃痛暴作,喜温恶寒,得温痛减,口和不渴或吐清水。
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温中散寒,和胃止痛。
[方剂应用]良附丸(高良姜、香附)或良附汤(高良姜、香附、延胡索、吴茱萸、木香)加减。
[中成药选用]良附丸、附子理中丸、温胃舒颗粒、香砂养胃丸。
2.饮食停滞
[症状]胃痛胀满,嗳腐恶食,或吐不消化食物,吐食或矢气后痛减,或大便不爽。
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导滞和胃。
[方剂应用]保和丸(神曲、山楂、茯苓、半夏、莱菔子、陈皮、连翘)加减。
[中成药选用]保和丸、枳实导滞丸、六味安消散、沉香化滞丸、开胃山楂丸。
3.肝胃不和
[症状]胃脘胀痛,连及胁肋,暖气后疼痛减轻,生气时胃痛加重,食欲不振,或见嘈杂吞酸。
舌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舒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剂应用]柴胡疏肝散(柴胡、香附、枳壳、白芍、陈皮、川芎、炙甘草)加减。
[中成药选用]气滞胃痛颗粒、柴胡疏肝丸、舒肝和胃口服液、沉香舒气丸、胃苏颗粒。
4.肝胃郁热
[症状]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
舌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治法]疏肝泄热,和胃止痛。
[方剂应用]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丹皮,山栀,柴胡,芍药,当归,茯苓,白术,甘草,薄荷,生姜,黄连,吴茱萸)加减。
[中成药选用]加味左金丸、元胡止痛片、三九胃泰颗粒、胃逆康胶囊。
5.脾胃虚寒
[症状]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泛吐清水,纳差,神疲乏力,甚则手足不温,大便溏薄。
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剂应用]黄芪建中汤(炙黄芪、桂枝、生姜、白芍、炙甘草、大枣、饴糖)加减。
[中成药选用]香砂养胃丸、良附丸、小建中颗粒。
1.注意
“忌刚用柔”:
理气和胃止痛为胃痛治疗大法,,但久用辛香理气之剂易耗阴伤气,尤其有肝胃郁热证合胃阴不足者,宜“忌刚用柔”,理气之品宜选香橼皮、佛手、绿萼梅等辛平之品。
2.久痛防变
胃痛经久不愈,痛无定时,消瘦无力,贫血,当防恶性病变,应及时检查明确诊断,积极治疗。
1.养成良好的饮食规律,忌暴饮暴食,饥饱无常。
胃痛发作时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忌食粗糙多纤维食物、尽量避免进食浓茶、咖啡和辛辣食物、进食宜细嚼慢咽。
2.保持精神舒畅,避免精神紧张、恼怒。
七、泄泻
1.食伤肠胃
[症状]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泻下伴有不消化食物,脘腹胀满,嗳腐吞酸,不思饮食。
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
[方剂应用]保和丸(神曲、山楂、茯苓、半夏、陈皮、连翘、莱菔子)加减。
[中成药选用]保和丸、加味保和丸、开胃健脾丸。
2.湿热内蕴
[症状]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小便短黄,烦热口渴。
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剂应用]葛根芩连汤(葛根、黄芩、黄连、'
炙甘草)加减。
[中成药选用]复方黄连素片、香连丸。
3.脾胃气虚
[症状]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迁延反复,食少,食后脘闷不适,稍进油腻之物,则便次明显增多,面色萎黄,肢倦乏力。
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方剂应用]参苓白术散(人参、茯苓、白术、桔梗、山药、炙甘草、白扁豆、莲子肉、砂仁、薏苡仁)加减。
[中成药选用]参苓白术散、健脾丸、香砂六君丸。
4.脾肾阳虚
[症状]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腹部喜温,形寒肢冷,腰膝酸软。
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方剂应用]四神丸(补骨脂、五味子、肉豆蔻、吴茱萸)加减。
[中成药选用]四神丸、涩肠止泻散、固本益肠丸、固肠止泻丸。
1.米粥送服。
2.治疗胃脾气虚泄泻的药物不宜与感冒药以及藜芦、五灵脂等同用。
1.饮食清淡、富含营养、易消化食物。
2.慢性泄泻患者可适当服食山药、莲子、山楂、白扁豆、芡实等助消化食物。
3.避免进食生冷不洁及忌食难消化或清肠润滑食物。
八、便秘
1.热结肠胃
[症状]大便干结,小便短赤,面红身热,或兼腹胀腹痛,口干,口臭,口苦。
舌红苔黄腻或燥裂,脉滑数或弦数。
[治法]清热润肠通腑。
[方剂应用]麻子仁丸(麻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杏仁)加减。
[中成药选用】清宁丸、一清胶囊、新清宁胶囊。
2.气滞郁结
[症状]大便秘结,欲便不得,嗳气频作,胸胁痞满,甚则腹中胀痛,纳食减少。
舌苔薄腻,脉弦。
[治法]J顿气行滞。
[方剂应用]六磨汤(木香、乌药、沉香、大黄、槟榔、枳实)加减。
[中成药选用]槟榔四消丸、当归龙荟丸或通便灵胶囊。
3.津亏肠燥
[症状]大便秘结,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口干。
舌淡,苔少,脉细涩。
[治法]养血润燥。
[方剂应用]润肠丸(当归、生地、桃红、麻仁、枳壳)加减。
[中成药选用]麻子润肠丸、麻仁丸、麻仁润脾丸、通乐颗粒。
4.阳虚寒凝
[症状]大便艰涩,排出困难,小便清长,畏寒喜暖,面色(白光)白,唇淡口和,或兼腹冷腹痛。
舌淡苔白,脉沉迟。
[治法]温通开秘。
[方剂应用]半硫丸(半夏、硫黄)或附桂八味丸(附子、肉桂、熟地、山茱萸、山药、丹皮、泽泻、茯苓)加减。
[中成药选用]苁蓉通便口服液、桂附地黄丸与麻仁润脾丸合用。
1.分清寒热虚实。
2.采用食饵疗法,如黑芝麻、胡桃肉、松子仁等分,研细末,稍加白蜜冲服。
1.合理膳食,多食粗纤维食物及香蕉、西瓜等水果。
2.定时排便。
3.保持精神舒畅。
九、中风
1.半身不遂
(1)气虚血瘀
[症状]半身不遂,肢软无力,患侧手足浮肿,面色少华,语言謇涩,舌体不正。
舌色淡紫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无力。
[方剂应用]补阳还五汤(黄芪,桃仁,红花,赤芍,当归,川芎,地龙)加减。
[中成药选用】通心络,参芪片合三七胶囊(或合三七粉)。
(2)肝阳上亢
[症状]半身不遂,患侧僵硬拘挛,兼见头痛头晕,面赤耳鸣。
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弦涩。
[治法]平肝潜阳。
[方剂应用]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生石决明,牛膝,桑寄生,杜仲,山栀,黄芩,益母草,朱茯神,夜交藤)加减。
[中成药选用]脑血栓片,全天麻胶囊合血府逐瘀口服液(或丸)。
2.语言不利
(1)风痰阻络
[症状]肢体麻木,舌强语謇,或伴胸闷多痰。
舌苔腻,脉弦滑。
[治法]祛风涤痰。
[方剂应用]解语丹(白附子,石菖蒲,远志,天麻,全蝎,羌活,南星,木香,甘草)加减。
[中成药选用]解语丹合血塞通片。
[症状]言语謇涩,头痛头胀,或眩晕耳鸣,急躁多怒。
舌红苔黄,脉弦。
[方剂应用]镇肝熄风汤(怀牛膝,龙骨,生白芍,天冬,麦芽,代赭石,牡蛎,玄参,川楝子,茵陈蒿,龟板,甘草)加减。
[中成药选用]脑立清丸,天麻钩藤颗粒合解语丹。
(3)肾精亏损
[症状]音暗失语,心悸气短,耳鸣,腰膝酸软,舌红或淡,苔薄少,脉细无力。
[治法]滋肾利窍。
[方剂应用】地黄饮子(生地,巴戟天,山茱萸,石斛,肉苁蓉,五味子,肉桂,茯苓,麦冬,炮附子,石菖蒲,远志,生姜,大枣,薄荷)加减。
[中成药选用】地黄饮子,左(右)归丸合黄氏响声丸。
1.活血祛瘀,活血通络的中成药(血府逐瘀胶囊或口服液)孕妇禁用;
含冰片类的中成药(通心络),脾胃虚寒者慎用;
脑立清丸体弱虚寒者不宜,孕妇慎用,肝、肾病患者应遵医嘱服用。
2.中风频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