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八下古诗文知识点汇总宝典共11页word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238120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 八下古诗文知识点汇总宝典共11页word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版 八下古诗文知识点汇总宝典共11页word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版 八下古诗文知识点汇总宝典共11页word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人教版 八下古诗文知识点汇总宝典共11页word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人教版 八下古诗文知识点汇总宝典共11页word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 八下古诗文知识点汇总宝典共11页word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人教版 八下古诗文知识点汇总宝典共11页word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 八下古诗文知识点汇总宝典共11页word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 八下古诗文知识点汇总宝典共11页word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2.文章主题: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3.重点词语解释:

伯乐 

祇骈槽枥称食(shí

)或尽粟(sù

)其是能 

见且等

安策道材通其意常 

6.通假字 

食见邪材

7.古今异义 

是安等或

8.一词多义:

策能虽其之食故 

13.重点语句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提出论点)

2.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而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6.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点明文章中心句子) 

14.问题回答:

1、第一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2、概括第二段内容: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的无能、无知、目光短浅。

3、第三段中连用三个“不”字,将“食马者”的平庸刻画得入木三分,这是一种什么句式?

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刻画“食马者”的愚妄。

4、这里的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

第三个“之”却不同:

它可以不用翻译,只起到了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

(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 

(马)鸣,而不是鸣(马)。

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5、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不是。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慨心情 

6、“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千里马——有才能的人 

伯 

乐——重视人才,识别人才的人 

食马者——愚妄,浅薄的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三)《送东阳马生序》(默写)

1、文学常识、作者明朝著名文学家宋濂

2、重点字词解释:

益慕汤覆走逾约支被嗜致假借怠患尝趋叩德隆望尊援疑质理叱咄至俟负箧曳屣穷冬皲裂舍沃灌衾逆旅日再食腰烨然缊袍敝衣慕、艳

3、理解背诵。

(1)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4、思考、

(1)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

路途:

遥远艰难。

衣着:

破旧不能御寒。

饮食:

每日两顿,毫无滋味。

(2)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下刻苦学习精神对你有什么启发?

结合自己实际谈一下。

5、课外积累。

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

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

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

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

晋朝,车胤(yì

n)囊萤读书。

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

(古人苦学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从他们的事迹中获取勤奋学习,立志上进的动力。

6、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于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②、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③、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

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④、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⑥、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⑦、以衾拥覆,久而乃和⑧、、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⑨、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⑩、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⑾、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四)《小石潭记》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及文体常识

  1、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字子厚,河东人,也称“柳河东”与韩愈共同发起了古文运动,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在永州任上所作的八篇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本文是第四篇,也是最著名的一篇。

作者按游览顺序组织材料,抓住事物特征,用生动的语言借景抒发了凄苦忧伤的感情。

  2、“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见解,托物言志。

二、解词:

 乐尤清冽蒙络摇缀可许布佁然俶尔翕忽斗折蛇行犬牙差互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清  

三、翻译句子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3、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4、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5、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6、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7、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8、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9、其岸势犬虎差互,不可知其源。

10、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四、理解性默写类(用原文回答):

  1、作者描写小石潭周围景物的句子是: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点睛之笔)的句子是: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五、阅读分析类:

1、作者写小石潭的水“清”笔法达到了超妙的艺术境界。

请结合原文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写水“清”的特点的?

你还能联想到哪些与此有关的古诗文?

 (以水底的形貌清晰可见来写水的清澈;

借游鱼写水清,“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时,鱼“布石影上”,都很好地突出了水清的特点。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难形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

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3、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按作者游览的顺序即移步换景来描写的: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小石潭特点:

幽静)(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

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4、文章写潭中游鱼的笔法极妙,你认为妙在何处?

与<

<

记承天寺夜游>

>

中写月的笔法有类似之处吗?

  (A、没有一笔涉及水,只说鱼“空游无所依”,就使水的澄澈透明,鱼的生动传神,各尽其妙的显现出来,意境深,令人拍案叫绝。

B、有类似之处:

写月不用月)

5、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概括小石潭的独特之处并分析作者为它作记的原因。

 (小石潭景色美丽而凄清,这与作者被贬后郁闷而又故作解脱的闲情意趣和谐一致。

正是作者为小石潭作记原因)

6、小结每段内容

  第一段:

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

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

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

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

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五)《岳阳楼记》知识点梳理

1、作家作品:

范仲淹(989-1052),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本文选自《范文正公集》。

2、重点字词:

谪守越明年越政通人和具增制属作文胜状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大观备

然则极迁客骚人会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淫雨霏霏开排空曜潜薄冥冥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萧然景惊集锦鳞郁郁而或一心旷神怡把酒临风洋洋求古仁人心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先后微斯人归

3、重点背诵句子:

①表现作者的远大抱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表现作者的旷达胸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③洞庭湖月夜美景: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④从空间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子: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⑥迁客骚人因物而喜: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⑦迁客骚人因物而悲: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4、内容主旨:

 通过迁客骚人登楼时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并以此勉励友人不要因坎坷灰心,先苦后乐,也同时警策自己学习“古仁人”

5、通假字:

(1)百废具兴{“具”通“俱”,全、都}

(2)属予作文{“属”通“嘱”,嘱咐}

6、古今异义:

明年作文国微气象万千备景尝或

7、一词多义:

国或居通

(六)《醉翁亭记》知识点归纳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谥号“文忠”,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诗文改革的领袖,在散文、诗词及文学批评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3、重点词语解释:

环蔚然秀泻翼然临名辄意得寓归芳发负者肴蔌酣丝竹弈觥筹交错

颓然翳谓

4、重点句子翻译: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4)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5)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5.内容主旨:

全文以“乐”字贯穿,通过对滁州优美风景的描写,表现了作者自己寄情山水和与民同乐的思想。

6.重点把握:

(1)全文的主旨是:

与民同乐。

(2)文章的名句是: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第三段写游琅琊山的情形,一共写了四个场面:

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

(4)表现本文主旨的句子是:

醉能同其乐。

(5)太守之乐其乐中的太守的“乐”是指什么?

“寄情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之乐。

(6)作者到底在“乐”些什么?

请仔细找一找,说说自己的理解。

作者的“乐”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

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二是“宴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喧哗”,太守“颓然其间”;

三是“乐人之乐”,故作文以叙其事。

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1、古今异义:

意去颓然芳时

2、一词多义:

绝乐秀意名穷归

3、词类活用:

①山行②翼然③名④乐

(七)《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首联交代了什么?

“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

交代:

贬地之荒僻,贬时之漫长。

心情:

辛酸和愤懑不平

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描写了怎样的现状?

体会作者此时此刻

的心情。

特点:

用典(闻笛赋、烂柯人)。

现状:

写回乡所见,人事俱非,今昔对比,恍如隔世。

面对此景诗人百感交集,不胜感慨。

3.颈联写的什么意思?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原意是表达对现实的愤懑:

“沉舟”“病树”自比遭贬;

“千帆过”与

“万木春”则比喻被贬后,新贵们仕途得意。

但这两句诗在客观上饱含着

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充满了哲理,或可理解为诗人心胸豁达。

表现了诗

人心胸豁达,乐观的境界。

4.结合标题,谈谈尾联的用意。

回应题目,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现诗人虽遇挫折而意志不衰,积

极乐观的思想境界。

5.(★)诗歌的思想感情: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6.(★★)名句赏析: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八)《赤壁》

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答:

沉沙之折戟

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不以成败论英雄。

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

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二乔”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

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而写二乔入魏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

虽是史论,却赋予具体形象,可见诗人创作之高明。

4.前后各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

由叙事引发议论。

5.(★)名句赏析: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6.(★)思想感情:

《赤壁》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九)过零丁洋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频繁战斗了四年。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

“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

3.“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语双关,表达了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和哀怨。

4.(★☆)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这两句诗直抒胸臆,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

5.(★)思想感情:

《过零丁洋》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十)水调歌头

1.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是: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

2.表达美好祝愿的句子是: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关于祝福流传千古的名句。

3.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作者在词中问天,实际是在问人生,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先是因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无法排遣而向青天发难,进而自我安慰、释然,语气愈加旷达,感情也进一步升华为对天下之人的美好祝愿,对生活的信心也更坚定。

4.(★)思想感情:

《水调歌头》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

(十一)山坡羊·

潼关怀古

1.“如聚”“如怒”描写了怎样的形象?

用拟人修辞,“如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

“如怒”形容黄河之水汹涌澎湃。

2.“望西都,意踌躇”描写了怎样的情景?

写作者远望长安,往日辉煌的西都,如今却是一片荒凉,顿生悲哀伤感之情。

4..怎样理解“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这是国家由盛到衰的真实写照。

《山坡羊潼关怀古》表现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十二)诗五首 

一、整体阅读感知 

1.《饮酒(其五)》:

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坦言饮酒东篱的悠然遐想,表达了自身物我合一的超然境界。

2.《行路难(其一)》:

“行路难”其实是指仕途难。

面对佳肴美酒,却悲愤难咽,是因为诗人辅佐明君,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无从实现,却又充满期待。

此时抒发了诗人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的情怀。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此诗既写诗人身处漏雨茅屋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又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及忧国忧民,推己及人的济世情怀。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此时描绘了唐代边塞特有的“八月即飞雪”的奇丽风光和苦寒的军旅生活,抒发了诗人因友返京而无限惆怅的思想感情。

5.《己亥杂诗》:

此诗既写诗人在这“浩荡离愁”辞官归乡,又自比“落红”,抒发了自己虽不在朝为官,但仍会始终关注民生,仍想为国效力的思想感情。

二、理解性默写本文各重点词句 

1.★《饮酒(其五)》中体现诗人主观情感与外界客观景物融为一体的名句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景,物我合一境界的是: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做到这样境界的总体原因是:

心远地自偏。

4.《行路难(其一)》中引用典故,含蓄地表达诗人对从政仍有期待的诗句是: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象征诗人人生道路上充满艰难险阻的句子是: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最能表现诗人抱负远大、执着自信、勇往直前,坚信抱负必能实现的昂扬之气的诗句是(本文主旨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5.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虽身处漏雨茅屋,但心忧天下寒士,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唤(表现诗人忧国忧民博大宽广胸襟的诗句)。

★诗中表现诗人舍己为人、至死不渝的句子是: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6.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的千古名句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景象,起承上启下过渡作用的诗句是: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诗中格调高昂,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向远方,言有尽而意无穷,起到此时无声胜的效果(饱含悠悠不尽的送别情思的诗句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7. 

★《己亥杂诗》中表明龚自珍虽已辞官,但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诗句是(诗中运用比喻,融入议论,表明心志的诗句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三、古诗词赏析(五首古诗一一赏析)★ 

1.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见”字与“悠然”用得好。

“见”描写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诗人的惬意与自由。

“悠然”表现诗人远离世俗、自得闲适与恬淡自然的心灵。

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做自己重新获得任用有所期待,对未来实现济世安民的理想仍抱有希望。

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哪两个字用得妙?

妙在哪里?

“破”与“挂”用得妙。

两个动词表现作者乐观自信,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思想感情。

极富有

动感,充满气势与坚定的力量!

4.“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互文。

意思是天气寒冷,将军与都护角弓冷得拉不开,铁衣冷得穿不上。

表现边塞军旅生活苦寒,反衬将士坚守边关,保家卫国的坚强意志。

5.请从修辞角度或炼字角度赏析千古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修辞角度:

比喻手法,把突如其来的飘雪比洁白芬芳的梨花,联想奇妙,形神兼备,给人不是以寒气逼人的感受,而是充满欣喜与洋溢着春意。

(表现诗人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 

炼字角度:

“忽”字用得好,表现出塞外大自然变幻莫测的神奇,流露了诗人赏雪的惊喜。

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句式?

表达了怎样的语气?

这是感叹句式。

强烈地表达了诗人推己及人的崇高精神和忧国忧民、博大宽广的济世情怀。

7.“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真实的含义是什么?

这是比喻手法,说明诗人的仕途受到阻塞,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

(以水陆之道难行喻奸佞馋臣当道,世路艰难,寓意十分清楚,满怀失望心情) 

四、本文文学常识 

1. 

五篇古诗作家与作品、出处、朝代、体裁对应 

陶渊明—《饮酒》—《陶渊明集》—东晋—五言古体 

李白—《行路难》—《李太白全集》—唐朝—乐府古题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诗详注》—唐朝—歌行体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集校注》—唐朝—歌行体 

龚自珍—《己亥杂诗》—《龚自珍全集》—清朝—七言绝句 

2. 

作家历史地位,身世 

陶渊明,名潜,东晋著名田园诗人,著有《桃花源诗》《桃花源记》等名篇。

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后人尊称为“诗仙”。

杜甫,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被后人尊称为“诗圣”。

岑参,唐代边塞诗人,曾任嘉州刺史,人称“岑嘉州”,与高适齐名“高岑”。

龚自珍,号定庵,近代思想家、文学家,是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

五、本文概括说明 

《诗五首》是一束古代诗歌的集锦。

陶渊明在《饮酒》中坦言不做官的惬意,李白在《行路难》中抒发出仕无路的悲慨,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吟出了身处漏雨茅屋而心系“天下寒士”的情怀,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唱出了边塞送行的豪迈,龚自珍的《己亥杂诗》道出了解佩出朝、去国怀乡的复杂情感。

这位五篇古诗文不拘一格,所述亦是其人不同,其事各异,却都是真心真语,字字关情

(十三)《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朝韩愈

1、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

2.★开篇两句写景:

首句点出初春小雨,运用比喻修辞,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化润泽。

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

诗句清新优美。

描写早春小雨的这一句是下一句描绘春草初萌的极好铺垫。

第二局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

远看似青,近看却无,若隐若现,传达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微妙的感受,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

★结尾两句: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诗人用咏叹的笔调,用对比的手法,对早春景物加以赞美和品评。

3.这首诗表现早春特点的景物有哪些?

小雨、草色等,表达了作者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