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16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237636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83.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案16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教案16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教案16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教案16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教案16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案16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教案16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16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案16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前期:

自强;

后期:

求富

(3)概况

活动

目的

表现

创办军

事工业

增强军事力量

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

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

崇厚创办天津机器制造局

创办近

代民用

工业

解决军事工业的困难;

获取利润

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

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筹划海防

增强国防力量

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起,先后建成了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发展教育

培养技术人才

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开近代教育的先河

 (4)结果:

清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5)影响

①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对外国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③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④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①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提供客观条件。

②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

③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2)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艰难的产生

(3)表现

人物

地点

企业

方举赞

上海

发昌机器厂

陈启沅

广东南海

继昌隆缫丝厂

朱其昂

天津

贻来牟机器磨坊

[精巧点拨]

近代主要经济形式的相互关系

第2步微主题——史料探究

主题1

中国近代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史料探究] 近代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和影响

史料一 (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

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

——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

(1)导致史料一中“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的原因是什么?

说明了什么?

提示:

原因: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经济入侵,外国工艺品传入,导致了中国的手工业破产。

说明了列强侵华导致了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史料二 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受到了致命的打击。

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了。

英国的大炮破坏了皇帝的权威……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这种隔绝状态在被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

——《马克思对鸦片战争影响论述》

(2)史料二中马克思主要叙述了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哪些重要影响?

在史料二中,马克思分析了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客观进步性。

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侵略打破了清王朝闭关锁国状态,冲击了落后的专制制度,传播了西方文化;

同时,促使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中国的产生。

[史论拓展]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特点

(1)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动力主要来自外国资本主义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冲击。

(2)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在国内发展不平衡。

资本主义入侵较早的沿海、沿江交通、商业比较发达的地区解体的速度快一些,边远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解体的速度较慢。

(3)由于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不是商品经济成熟发展的结果,因此在自然经济解体过程中一直没有建立起有序的商品经济体制。

主题2

洋务运动

[要点归纳]

洋务运动的特点、评价

(1)特点

①从目的上看,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技术,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维护封建统治。

②从内容上看,只片面学习西方生产技术,而不变革腐朽的封建制度。

③从结局上看,由于内外因素,洋务运动并未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2)评价

①进步性:

引进了一些西方近代科技和先进工具;

培养了一批初步掌握近代科技的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

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诱导和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

在改革封建文化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

②局限性:

由清朝官府举办,为维护反动统治服务;

军事工业主要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不能为国求强;

民用工业是为解决军事工业的困难,不是为社会求富;

在很大程度上被洋人控制利用;

经营管理腐败。

[史料印证] 洋务运动的特点

史料一 ①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尤属名正言顺。

购成之后,访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

②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史料二 ③是以臣等筹思长久之策,与各疆臣通盘熟算,如学习外国语言文字,制造机器各法,教练洋枪队伍,派赴周游各国访其风土人情,并于京畿一带设立六军,藉资拱卫:

凡此苦心孤诣,无非欲图自强。

[解读] 两则史料主要描述了洋务运动的特点,具体解读如下:

(1)史料信息①揭示了洋务派在西方列强的步步紧逼下,不得不正视并承认敌强我弱的事实,学习西方先进技术,通过一系列活动谋求自强,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革弊兴利的决心,具有进步性。

(2)史料信息②说明洋务运动的本质目的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封建统治。

(3)史料信息③表明,洋务运动的本质特点是在不变革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第3步典例证——核心突破

[命题视角]

(1)主干知识:

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表现;

近代民族工业兴起与发展的原因、表现。

(2)史观角度:

从近代化史观的角度认识自然经济的解体、洋务运动和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及影响;

从全球化史观的角度认识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的双重影响;

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分析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典型例解]

(2014·

新课标全国卷Ⅰ)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命题立意] 本题运用中印对比的角度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自然经济的解体与对抗,考查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历史现象的能力。

[解题流程]

一定时空——1853年;

中国与印度

二抓关键——“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

三析选项

选项

理由

结论

A

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受到破坏,但这不是英国商品滞销的原因

错误

B

当时的晚清政府并没有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C

当时中国农耕经济发达,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印度

D

鸦片战争之后,英国并没有完全打开中国市场,英国商品在中国市场上仍然滞销,原因在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正确

第4步巧练习——落实强化

1.(2014·

山东高考)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

它反映出(  )

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

B.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

C.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

D.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

[解析] 材料的关键信息是“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这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已经从属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了,海外市场的扩大促进了江浙地区丝织业的发展,D项正确。

19世纪60年代列强侵华以商品输出为主,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工业的发展,也没有说明中国对外贸易情况,排除B、C两项。

[答案] D

2.(2014·

浙江高考)清末某著名官员谈到铁路修建时说:

“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

是铁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

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

”这一言论的含义是(  )

A.“求富”“自强”B.“师夷长技”

C.“中体西用”D.“民生主义”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材料信息。

材料反映的是修建铁路的益处,这位官员提出要收回铁路建设权,这样做利民、利国,同时亦利于国防(“征兵转饷”),实为“富”“强”兼顾,A项正确;

“师夷长技”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题干没有涉及,排除B项;

“中体西用”是指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民生主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人物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容,不符合清末官员的信息,排除D项。

[答案] A

3.(2014·

江苏高考)在20世纪20年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生产上它是一个农业社会……下管人除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并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

……除了制造和修理农具和家具的一些手工业外,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

”据此可知,近代以来下管村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是(  )

A.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

B.农具等制造业和修理业的存在

C.粮食和菜蔬肉类等的生产

D.纺织和部分土产加工业的淘汰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掌握自然经济瓦解的表现。

自然经济瓦解的特征有:

纺、织分离,织、耕分离;

手工业者和农民破产;

农产品的商品化。

下管村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并不能说明自然经济瓦解,因为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剩余产品也可以拿到市场上销售,故A项错误。

“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符合自然经济瓦解的表现,故D项正确。

B、C两项符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特征,不能说明自然经济瓦解,故不符合题意。

4.(2013·

北京高考)1893年,有位官员上奏朝廷说:

“近来体察沿海各口商务情形,洋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

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

B.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

C.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

D.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

[解析] 解读题干材料可知主要体现了洋纱的进口日渐增多问题,“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等信息,说明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但结论是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C项不是结论,故答案选D项。

从洋纱的销售范围看,到了川楚等地,A项错误;

由“洋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不能说明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只能说明洋纱进口相对洋布多,B项错误。

[答案] D

5.(2013·

重庆高考)下图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导致1843—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年平均数)单位:

A.鸦片耗去了中国对英国制造品的支付能力

B.英国制造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C.英国制造品输入太多超过中国的购买能力

D.中国征内地税限制了英国制造品在华销售

[解析] 本题要从近代中国的经济基础方面解答。

由图表信息可知,1843—1847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一度增加,但是1848—1852年又有一定的下降,说明鸦片战争后的一个时期内,中国的自然经济曾对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倾销产生了抵制作用。

答案为B项。

[答案] B

6.(2012·

江苏高考)右图为《点石斋画报·

快枪述奇》描绘的洋务企业“金陵机器制造局”试验武器的情景。

图中三人为:

官员郭月楼和徐仲虎,工首唐履堂。

图中文云:

“工首……匠心运用,造成快枪。

”从图文可以得出的信息是(  )

①晚清官府推动洋务军事工业 ②洋务产品足令洋人为之汗颜 ③“师夷长技”思想的具体实践 ④标志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诞生

A.①③B.②④

C.①②③D.①③④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洋务运动时期军事工业的特点。

由官员督造并联系史实可知,晚清政府推动洋务军事工业发展,也是“师夷长技”思想的具体实践,①③正确。

从材料信息看,未涉及洋务企业所造产品与外国产品的比较,而且在事实上洋务企业产品总体上仍落后于西方,排除含②的选项。

洋务企业属于官办,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具有本质区别,故排除含④的选项。

考点2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课时二

第1步精梳理——知识自查

1.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

(1)背景

①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了封建自然经济。

②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巨额战争赔款,迫使清政府要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

①民族资本的总额增加了一倍多。

②商办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

③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①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②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2.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1912—1919年)

①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

②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资产阶级投资工业的热情。

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④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表现:

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务必给学生强调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春天是短暂的,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列强再次卷土重来),其中以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

(3)结果:

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

3.民族工业的较快发展(1927—1936年)

①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全国的基本统一。

②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措施的推动。

(2)影响:

对列强的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也为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4.民族工业日益萎缩时期(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

(1)抗日战争时期

①在沦陷区,日军疯狂的毁坏和吞并民族工业。

②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控制经济。

(2)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

①原因

a.《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使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

b.官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工业。

c.国民政府苛捐杂税不断,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

(可以举例法币在不同时期的购买力,来生动的给学生解析此时的通货膨胀的问题))

②表现:

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纷纷倒闭。

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一、二、三、四”

(1)一个特点:

“先天不足,后天畸形”(不足:

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畸形:

地区分布不合理,未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2)两个阶级:

壮大了无产阶级;

催生了民族资产阶级。

(3)三大障碍:

外国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4)四大阶段:

“春”——甲午中日战争后的初步发展和一战期间的“短暂春天”;

“夏”——1927—1936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较快发展;

“秋”——抗日战争时期遭到沉重打击;

“冬”——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地位和影响

[史料探究] 民族工业的特点、影响

史料一 祝大椿办上海公益纱厂,“利用怡和洋行以推广销路,让一部分之股份给英人,改为中英合办”。

荣氏兄弟在办厂审批时,因为没有送礼遭到当地士绅反对。

两江总督刘坤一,是倡导办实业的官员,一连下了七道批示要求地方官支持实业。

——《历史教学》

(1)根据史料一,从内外关系影响角度分析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史料一反映了民族工业双重性的特点。

在一定程度上依附于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又对其具有抵制的一面。

史料二 广告词:

今有烟二种。

一种为国货,其一则否。

君购国货。

实为国家挽回少许之利权,否则为国家增漏矣。

以彼例此。

孰得孰失。

惟诸君实国利之。

(2)根据史料二,简要概括这则香烟广告的内容。

它反映了什么问题?

内容:

实业救国的爱国思潮。

反映的问题:

它大力倡导人们使用国货,排斥洋货,并把它提高到利国利民的高度;

同时也反映了外国商品的倾销对中国民族工业的打击和民族资产阶级反帝爱国的热情。

①从产生与发展看,先天不足(资本、技术、人才),后天畸形。

②从诞生环境看,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下,深受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③从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内地很少。

④从结构看,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等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⑤从地位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⑥从发展历程看,受外国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制,发展繁荣时间很短,具有曲折发展的特点。

(2)地位和影响

①从经济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革命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②从政治上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阶级条件。

③从思想上看,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瓦解、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④从处境上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并且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尽合理。

民族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难以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从而决定了中国不可能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1)阻碍因素

①先天不足。

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相比,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和思想观念的准备。

②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③后天畸形,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轻工业为主,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④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2)推动因素

①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

②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③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

④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力量源泉。

[史料印证] 民族工业的特点及影响其发展的因素

史料一 ①中国资本家组建的一个公司,使用外国机器轧花……以资本五万元开始营业……并聘了日本工程师和技师,已从英国买了一座强有力的新发动机和锅炉。

又一家私人经营的公司,职工有外籍技师一人,中国职工一百人……由于原料昂贵与日本企业的竞争,业务难以改进,此厂已濒于停业——希望它只是暂时停业。

——《海关十年报告:

1882—1891年》

史料二 ②采用机器来缫丝已引起很多人反对。

……机器动力代替手工操作,使人们在幻想中觉得恶果很多,这是主要的反对理由。

……第二个理由是因为男女在同一厂房里做工,有伤风化。

第三个理由是……工匠操纵机器,技术不纯熟,容易伤人。

人们又反对汽笛声音太吵闹,机器响声太大,又说高烟囱有伤风水。

——1874年《捷报》卷12

史料三 ③民国时期100元法币的购买力变化

——[美]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解读] 三则史料主要论述了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具体解读如下:

(1)史料信息①反映了民族工业规模小、资金少,依赖外国机器及技术人员,受到外国压制,竞争力差。

(2)史料信息②反映了民族工业受到旧习俗、旧观念的制约,民族工业发展困难重重。

(3)史料信息③反映了南京国民政府滥发纸币的政策,进一步恶化了民族工业的生存环境,说明政府的政策、社会环境影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近代不同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原因、表现;

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

民族工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从近代化史观的角度认识民族工业的发展与民主革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社会生活变迁的关系。

海南高考)晚清时期清政府实行专利制度,允许企业享有长时间生产经营垄断权。

1912年北京政府规定专利保护期限最高为5年。

后财政总长周学熙等为其所设公司申请30年的专利权时,未获批准。

这反映了民国初期(  )

A.建立了系统完善的经济法制体系

B.经济立法鼓励工商业自由竞争

C.中央政府限制官营商业的发展

D.经济法规得以完全遵照执行

[命题立意] 本题通过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主要考查解读材料并分析历史本质的能力。

一定时空——晚清时期清政府;

1912年

二抓关键——“北京政府规定专利保护期限最高为5年”“申请30年的专利权时,未获批准”

材料只是论及企业专利,并不能说明建立了系统完善的经济法制体系

材料“北京政府规定专利保护期限最高为5年”“申请30年的专利权时,未获批准”说明政府鼓励企业自由竞争

材料中没有反映官营商业信息

“经济法规得以完全遵照执行”说法太绝对,不符合实际

安徽高考)“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

迨欧战告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复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

”据此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  )

①世界棉纺织业渐趋萎缩 ②西方列强经济侵略 

③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 ④商人投资规模过度

A.①③        B.②④

C.①④D.②③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全面、准确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衰的主客观原因。

材料中“自欧战起后……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描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商人投资过多,④正确;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外纱复纷至沓来”体现了列强经济侵略的卷土重来,②正确;

题干材料不涉及官僚资本,也未体现世界棉纺织业渐趋萎缩的信息,故①③不正确。

2.(2012·

新课标全国卷)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恃,舍身喂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