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28篇文章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235692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28篇文章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28篇文章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28篇文章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28篇文章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28篇文章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28篇文章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

《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28篇文章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28篇文章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专升本大学语文28篇文章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x

治理。

傲物:

瞧不起人。

黜恶:

除去邪恶。

简能:

选择有才能的人。

亏:

有损于能克终者盖寡:

完成。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大兴土木。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书信体驳论

2.艺术风格:

柔中带刚

3.论事原则:

运用儒家“名实相符”的原则(司马光对新法的指责与实际情况不符)。

4.针对对方“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的论点进行反驳。

(驳论方法:

驳论点。

/论证方法:

演绎论证/采用:

事实论据)

5.新法是“受命于人主”——侵官新法是“举先王之政”——生事

新法是“为天下理财”——征利新法是“辟邪说,难壬人”——拒谏致怨——早料到的

6.盘庚迁都——(事实论据)表明变革的正确与自己的决心。

于反复不宜鲁莽:

书信往来。

非特:

不仅仅。

拳拳:

专诚恳切。

《今》李大钊

1.总论点:

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

2.背景:

五四运动前夕,作为中国未来的青年一代,有人安于现状,有人悲观厌世。

3.“投一石子于时代潮流”比喻性论据

4.第一个分论点引用耶曼孙所说的话,为引用论证(理论论据);

第二个分论点讲宇宙大化,为演绎论证。

5.“屈原的《离骚》”与“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两个事例论据分别蕴含“忧患意识”与“牺牲精神”因为屈原的《离骚》始终包含着对国家的担忧,林肯为黑奴解放而牺牲,是黑奴解放的象征。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编入《且介亭杂文》集

1.驳论文,驳论原则“破字当头,立在其中”

2.反驳的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立论点“广大中国人民并没有失掉自信力,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3.论辩特点——寓讽刺与幽默于严肃推理中,表达杂文尖锐锋利、亦庄亦谐的特点。

4.“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论——却也是事实。

”中加点字说明国民党自欺欺人。

5.“两年以前”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

6.“我们”指以戴季陶与段祺瑞为代表的国民党及其反动政客。

7.“中国的脊梁”“地底下”暗喻:

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

8.“脂粉”借喻国民党制造的假象。

(最后一段启示善良的中国人民要擦亮眼睛,识破反动派的伪装。

9.“自信力”“他信力”“自欺力”模拟的修辞手法,使文章风格俏皮而不失庄重,锐利而别有风趣。

10.第四段“失掉他信力……一到求神拜佛,可以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揭示国民党在大敌当前时,依然认识模糊,意志消沉。

《裘》宋应星(明代)

实体事物说明文本文最重要的说明方法:

分类说明、比较说明

2.定义说明:

介绍说明叫裘“凡取兽皮制服,统名曰裘。

3.分类说明:

依次介绍貂、狐貂、羊、麂的产地及其毛的特色。

4.比较说明:

狐裘与貂裘的比较,羔裘与老大羊皮的比较,各类裘的特点一目了然。

5.作者重点写“羊裘”?

因为羊裘适用范围广,羊的分布范围广。

6.貂裘贵的原因?

因为产地有限,尺寸小,保暖功能好,可以擦拭脏东西。

《桥的运动》茅以升

抽象事理说明文,科学小品

2.结构:

“总——分——总”的关系

3.说明中心:

桥的小动、微动分秒不停。

4.文章开头用“尾生的故事”出自《史记•苏秦列传》。

引用说明,增强文章趣味性。

5.文章结尾用“恩格斯说…”为引用说明,增强文章说明的可信性。

6.全文有出现3出定义说明:

1、平衡就是矛盾的统一;

2、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3、桥的运动是桥的存在形式。

(主旨)

7.文章还使用论比喻说明方(桥的变形/板凳的脚)与列举说明(重车疾行风吹雨打/震动、摆动、蠕动),在讲述桥的动平衡原理时用诠释说明。

《垓下之围》司马迁

1.四面楚歌后“项王则夜起,饮帐中”——痛悔绝望的心理状态。

2.“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自负,到死不能领悟自己失败的原因。

3.“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分散敌人兵力,增加逃生几率。

4.霸王别姬——表现出项羽多情而又无奈的末路英雄的形象。

5.斩将刈旗——表现出项羽威武勇猛的气概。

(东城快战后项羽剩26人)

6.自刎乌江——表现项羽宁死不辱、知耻重义的高贵品格。

7.文章最后一段“太史公曰:

……”采用“以论传人”的手法,否定项羽认为“天之亡我”的自我评价(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肯定论项羽灭秦的历史功绩(放逐义帝而自立);

同时指出项羽失败的真正原因(缺乏远见,自持武力)。

8.项羽为何要渡过乌江——①项羽战败,走投无路②项羽原本就要回楚地,也得渡过乌江。

9.项羽后为何不渡乌江——①认为是上天要亡他,渡又何用。

②无颜以对江东父老。

奈若何:

把你怎么办。

快站:

痛痛快快地打一仗。

期山东为三处:

约定。

购:

悬赏。

何兴暴也:

突然。

《张中丞传后叙》韩愈

《张中丞传》作者是李翰。

睢阳战役

2个艺术特色:

叙事与议论并重;

“以论传人”——李远,“以事传人”——南霁云、张巡

3个驳论点:

1、畏死而辞服于贼;

2、许远守城不力;

3、死守城池

3种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

2、归纳论证;

3、比较论证

3个人物:

李远、南霁云、张巡

3种人物性格:

1、李远:

顾全大局、不计私利;

2、南霁云:

嫉恶如仇、忠贞刚烈;

3、张巡:

从容镇定、宽厚。

3种写人特点:

①注重细节描写;

②注意从人物相互关系入手;

③运用侧面烘托手法。

4个典型事件:

南霁云——慷慨陈词、拔刀断指、抽矢射塔、共赴国难

以此垢远:

辱骂。

从而尤之:

责怪。

逆遁:

预先逃跑。

日滋:

一天比一天增加。

辞服:

说了屈服的话

《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

1.“始得”(第一次得到)——借“始得”两字,突出作者在西山“卓然特立”的形象上,找到自我精神境界的写照时的喜悦与超脱之感,强调自己虽遭贬谪,仍独立特行,清白自傲的品性与操守的信念。

2.反复出现“始得”的目的:

①为突出西山风景是永州风景中最突出的;

②为突出文章主旨,借描绘西山的高峻暗示作者被贬之后,仍然“特立独行”的品格。

3.“恒惴栗”原因:

作者难以理解自己一心为朝廷匡政解弊,反倒获罪被贬。

4.顶针的修辞手法,强烈传达作者对自己所游之处失望、厌倦的感觉。

5.西山“特立”让作者意识到自己在天地之间也应如此挺拔峭立

6.四山“不与赔塿为类”让作者意识到决不能与打击诬陷自己的那些卑劣小人为伍。

7.三个小层次侧面烘托西山的高峻:

1、视野开阔;

2、四周山川,历历在目;

3、水天之际,山水交天

8.两处喝酒有何不同——先前游永州山水,因为心中烦恼忧愁难以排解,因此每到一地,均一醉方休,无心观览。

而始得西山之后,作者精神得到解脱,尽管也颓然就醉,但他的精神却清醒异常,传达了作者感悟论山水真谛后的喜悦。

9.“苍茫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一笔典型的细节描写,透露出作者观察极为细致准确,全无醉意的神情特征。

施施:

缓慢的样子。

披草而坐:

拨开。

箕踞而遨:

两腿张开坐着。

外与天际:

接、合。

《登西台恸哭记》谢翱

1.一再点明数年来作者怀念文天祥时间、地点迁延,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心中的深痛剧哀由来已久,到了难以抑制的地步。

2.作者既以景物描写来烘托祭奠的凝重、肃穆的气氛,又以细节描写来直接宣泄心中痛惜悲愤之情。

“竹石俱碎”可见作者悲从中来,难以自主,居然爆发出超常的力量。

3.结尾一段自叙著述之意,表达作者本文的用心——表达故国兴亡之感,有深化主题的作用。

与友人甲、乙若丙约:

与。

气薄林木:

逼近。

《徐文长传》袁宏道

石公:

袁宏道胡公:

1.“文中有我”的艺术特色:

本文是人物传记,却并不平铺直叙的记述,而是融入作者的感情,善于形容铺排,写得感慨非凡。

既表达传主慷慨不平的人生意气,也传到论作者强烈的同情。

2.作者为徐文长立传(表达对徐的敬意与同情),既沿用“以事传人”的笔法,更注重“以论传人”。

《故乡的野草》周作人

1.由妻子买菜回来荠菜引入家乡吃荠菜的风俗。

(文中描述荠菜运用了民歌、谚语、用典的表现手法)

2.文章出现的野草有:

荠菜、马兰头、黄花麦果(鼠曲草)、草紫(紫云英)

3.“钓于斯游于斯”出自韩愈的《送杨少尹序》,文中指居住,朝夕相处,随成相识的地方;

“故乡”后来被称为“钓游之地”,文中指居住过的地方。

4.文章通过对故乡野草的描述寄寓了?

作者对儿时生活的追忆与对故乡思念之情。

5.为什么要通过野草来寄寓感情?

周作人的散文以平与冲淡为特色,野草司空见惯,却熔生活性、趣味性、知识性为一炉。

《废园外》巴金

1.废墟象征衰败与死亡,烘托一种悲剧色彩。

2.花在全文中的作用——花是全文的抒情线索,是美好生命的象征与废墟形成对比,烘托一种悲剧色彩。

3.“又”到这里来了——悼念在战争中死去的人,表达作者悲伤沉痛的情感,奠定文章感情基调。

4.“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摆摆地悬在架子上”——说明美好事物是摧残不了的。

5.作者设想一个星期前的事情——把一个星期前与平安宁的景象与现实悲惨景象形成对比。

6.“倘使花能够说话“——表明侵略者的罪行是无法掩盖的,任何活着的事物都是他们罪恶的见证。

7.“园子已经从敌人的炸弹下复活了”——表明作者对未来充满信心与希望。

8.本没有声音,作者却说“耳边忽然响起一个女人的声音”——表明作者对轰炸形成的惨状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9.作者写陈家三小姐的目的——1、表达对日本侵略者暴行的控诉;

2、表明作者对美好生命消逝的怜惜。

10.“花随着风摇头,好像在叹息”——拟人化手法,写明作者内心的愤怒与惋惜。

11.“我的眼前只是一片黑暗”——说明作者依然沉浸于愤怒、悲伤、惋惜当中。

12.“为什么这样静?

为什么不出现一个人来听我愤慨地讲述那个少女的故事?

难道我是在梦里?

”——连用三个问句(前两个为疑问,后一个为反问),表达作者内心强烈的悲愤。

13.“难道我是在梦里?

”——说明作者依然无法接受眼前的事实。

《九歌•国殇》屈原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1.是中国文学中最早显示出悲壮美感的杰作。

全篇均为“七言句”,“兮”使诗句更具节奏感,紧凑有力。

2.第一部分:

描写战斗的进程、场面与结局。

3.主旨:

诗中描绘论一场敌众我寡、以失败告终的战争。

表现出作者对抗秦牺牲的楚军将士的哀悼、崇敬与祝愿,并以此鼓励国人同仇敌忾,为国家的生存、胜利而献身。

4.“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两句典型的细节描写,再现了楚军将领在最后关头,仍然用他敲出的战鼓声相号召的形象。

5.艺术手法:

通篇采用赋体,以“直赋其事”的手法,通过细节捕捉描绘,再现了惨烈的战争场面。

渲染了悲剧氛围,刻画了楚国将士们的英雄形象。

《短歌行》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

惟有杜康。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全诗主旨:

1、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2、对人才的渴求;

3、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2.本诗主要艺术特点:

引用《诗经》的成句,运用典故(《史记》)与比兴手法。

3.“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比兴的手法把作者感时伤事,爱惜人才,广罗人才之心表现得含蓄。

4.两处比喻“月光”“乌鹊”是否矛盾——所指对象都是贤才,一如月光,一如乌鹊,但前后并不矛盾。

因为前者从贤才的才质着眼,后者从贤才的处境落笔,变化中显现出诗人用意的准确。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这是一首五律,山水诗(诗中有画),表现论诗人乐于归隐的生活意趣。

2.颈联(艺术手法)由景及人,不直接描写耳闻目睹人踪舟影,却从听、视二觉对竹喧莲动加以仔细辨认与感受。

巧妙地运用时空变换的手法,表达出诗人全身心融入这一幅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借景抒情)(安史之乱)(互文手法)本诗描写了诗人身陷长安时所见的一片荒凉景象,抒发论忧时伤乱的感慨,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思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2.尾联:

以诗人自我形象的描写(满头白发日渐稀少,忧愁搔首的细节),深刻表现论诗人内心忧思深广、纠结。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两个“笼”字把烟、水、月、沙四者溶合在一起,既营造出秦淮河畔迷离气氛,烘托出几分萧索意味,还流露着一股历史兴替,朝代盛衰之感。

《关山月》陆游

与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

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1.“今宵”说明三个场面都是在同一晚上,“月夜”贯穿全诗,将三个场面笼罩在一起,构成一幅关山月夜图。

(醉生梦死的统治者、报国无门的将士、渴望恢复的沦陷区的百姓)“隆兴与议”

2.“月”在全诗的作用——诗人紧扣诗题“关山月”,凝聚同一时间、不同地域的三个场景,用对照的手法写了“关山”内外三种人物在“月”的不同境况与感情。

(本诗最主要的意象是落月)

《再别康桥》徐志摩

1.最初发表在《新月》,收入《猛虎集》

2.整章表达创作的风格特征:

“三美”——建筑美、绘画美、音韵美

3.诗中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4.“轻轻的”“悄悄的”叠字——强调他走进康桥与离开康桥时的那一种生怕惊扰她的静谧,对她近乎崇拜的神圣情感。

5.“金柳——新娘”暗喻手法,借此形象,诗人再次寄托了要在自己的心间永远保持她完美、圣洁的真诚愿望。

6.“甘心做一条水草”表达作者希望与康桥长伴相随,永不分离。

7.“天上彩虹、长虹的七彩、青草更青处”等意象象征诗人诗人在康桥度过的美好时光的回忆。

8.“我不能放歌”这个转折,诗人不是强行压抑自己的激情,而是诗人要借此来传达此时康桥对他激情的回应。

《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舒婷

1.四处“祖国呵!

”——反复的修辞手法,强化爱国激情。

2.诗中“簇新的理想”“挂着眼泪的笑涡”“绯红的黎明”象征祖国新生的意象群。

3.诗中的我显出怎样的思想感情?

——1、诗人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深切感情。

2、为了祖国重新焕发生机,诗人展示出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4.诗中“我”的作用?

——“我”作为本诗的抒情主体,在各节中与作为祖国的“你”对举,具有灵活的象征含义,然而又都与祖国密切相关,是祖国不同时代,不同命运的意象的代表,是诗人情感倾诉的主体。

5.“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表明希望虽美好,但却是难以实现的梦想。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春花秋月”借代一切美好事物。

以乐景写哀情。

2.“小楼”暗示生活环境,局促、狭窄。

3.“又东风”意味着度日如年的囚居生活依然没完没了。

4.“一江春水”将抽象的愁绪化为有形的江水,形象地写出作者心中的哀伤之深、之广、之无穷无尽。

《虞美人》与《雨霖铃》都属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以离别为线索,寓情于景。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点染的手法,烘托出离人空虚寂寞与茫然的心境。

3.“今宵酒醒何处?

”三句景中含情,被视为最能代表柳永词风格的名句。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1.“献愁供恨”拟人手法,倾诉被分割、被奴役的愁怨;

2.“玉簪螺髻”比喻隔江相望的美丽河山;

3.“落日搂头”象征南宋国势衰退。

4.“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以外写内,抒发报国无门的悲愤与无人理解的悲哀。

5.“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三个典故(《世说新语》)的叠用,表达词人不愿效法张翰辞官回乡,而希望报效祖国。

6.“树犹如此”抒发自己年华已度,壮志难酬的思想。

《前赤壁赋》苏轼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文眼)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合羡乎!

1.全文内在线索:

“乐”——“悲”——“乐”(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2.本文的艺术特色——1、文章紧紧围绕赤壁的风、月与水这三个自然意象,铺陈事物,表达情感。

2、文章继承赋体“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艺术手法,表现作者内心矛盾与斗争的两个不同侧面。

3、(写作特点)①这篇文赋在手法上,把情、景、理三者融为一体。

②形式上,骈散结合,长短相间,用典自然。

3.“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作者从三个角度来描写箫声:

1、描写箫声的哀怨情调;

2、描写箫声的细长婉转的余音;

3、描写箫声的感人力量。

(夸张、对偶、比喻)

既望:

农历每月十六日。

望:

农历每月十五日。

共适:

共同享用。

既白:

天亮。

《风波》鲁迅

1.线索:

辫子事件

2.“风波”指1917年张勋复辟事件在江南水乡所引起的一场关于辫子的风波。

3.本文主题:

通过对辫子风波的记叙,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农村依然在封建势力与思想的统治之下。

同时告诉我们中国的变革若不唤醒民众,绝无成功的可能。

4.七斤:

愚昧无知、麻木盲从,政治上无知的农民;

赵七爷:

不学无术、善于韬晦、时刻梦想复辟的封建遗老;

七斤嫂:

精明泼辣、无知愚昧:

九斤老太:

固执保守;

八一嫂:

深受封建主义毒害、软弱。

5.《风波》的写作特点——1、善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展开冲突、描写场景;

2、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

通过江南水乡的一个小村子的辫子风波,揭示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现状。

6.七斤在村里是一名出场人物的原因:

三代不捏锄头柄,早已不是农民,并且能经常进城,知道些时事。

《断魂枪》老舍

1.时代背景:

晚清时期,旧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镖局改为客栈——时代发生巨变,沙子龙不得不表面上顺应潮流。

3.“他的世界已被狂风吹了走”中“他的世界”是指1、威震西北的五虎断魂枪的绝技。

2、神枪沙子龙的英名与走镖事迹。

“狂风”指当时入侵中国的帝国主义列强。

4.“不传!

不传!

”——自我欣赏又孤傲执着的心态。

5.王三胜:

争强好胜、性格外露;

6.孙老者:

豪爽乐观、积极进取;

7.沙子龙:

没落保守、孤傲执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