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行星地球单元测评 新人教版必修1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230852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04.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行星地球单元测评 新人教版必修1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行星地球单元测评 新人教版必修1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行星地球单元测评 新人教版必修1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行星地球单元测评 新人教版必修1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行星地球单元测评 新人教版必修1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行星地球单元测评 新人教版必修1文档格式.docx

《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行星地球单元测评 新人教版必修1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行星地球单元测评 新人教版必修1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行星地球单元测评 新人教版必修1文档格式.docx

答案 C

3.下列叙述,与地球特殊性成因无关的是(  )

A.地球上有液态水

B.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

C.日地距离适中

D.地球有一颗卫星

解析 地球的特殊性是指其有生命存在,而地球有卫星与生命的产生和发展无关。

答案 D

中国计划于2013年发射“嫦娥三号”卫星,将实现软着陆、无人探测及月夜生存三大创新,读太阳系局部图,M是地球的自然卫星,分析完成4~6题。

4.图中的天体系统级别有(  )

A.1级B.2级

C.3级D.4级

解析 图中的天体系统有地月系和太阳系2个层次。

答案 B

5.“嫦娥三号”卫星考察的天体是(  )

A.MB.N

C.PD.Q

解析 N、P、Q、M分别是:

水星、金星、火星、月球。

6.与N、P、Q相比,地球上有利于生命形成的优越条件是(  )

①太阳光照一直比较稳定 ②表面温度适于生物生存

③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④有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A.①②B.②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 ①和③的条件N、P、Q行星都具备,只有②④的条件是地球独有的。

7.下列地理现象能说明地球运动的是(  )

①长江入海口北岸大量泥沙淤塞 ②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③长江滚滚向东流 ④春夏秋冬的变化 ⑤夏天白昼长,冬天夜晚长

A.①②③B.③④⑤

C.①③⑤D.①②④⑤

解析 长江东流主要是受地形地势的影响,它不能说明地球的运动。

8.僧一行在受唐玄宗之命编制《大衍历》时发现“日南至(冬至),其行最急,急而渐损,至春分及中,而后迟,迨北至(夏至),其行最舒,而渐益之,以至秋分又及中,而后益急”这实际是(  )

A.因设备简陋而造成的观测误差

B.精确地测算出地球公转周期

C.发现了地球自转周期

D.发现了一年中地球公转速度变化的现象

解析 题中叙述的是不同季节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运行速度不同,因此D项正确。

9.当北京时间为3月21日12点时,全世界还有(  )

A.多一半的地方是3月21日

B.恰好一半的地方是3月20日

C.恰好一半的地方是3月21日

D.少一半的地方是3月21日

解析 全球属于3月21日的地方是从西4区到东12区,跨16个时区;

而属于3月20日的地方是从西12区到西4区,跨8个时区。

所以全世界有多一半的地方是3月21日。

10.当伦敦地方时为中午12时时,区时为20时的城市是(  )

A.悉尼(150°

E附近)B.上海(120°

E附近)

C.洛杉矶(120°

W附近)D.阿克拉(0°

经线附近)

解析 分别计算各个选项的区时,A选项为22时,B选项为20时,C选项为4时,D选项为12时。

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11~12题。

11.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B、C、D为地球外部圈层,C为生物圈

B.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

C.A、B、C、D、E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D.地震波在F、G交界面上,传播速度减为0

12.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的是(  )

A.图中C层B.图中G层

C.软流层D.下地幔

11~12.解析 读图可知,A为大气圈,B为生物圈,C为水圈,D为地壳,E为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F为地幔,G为地核。

D、E合为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四大圈层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D选项中应是横波速度减为0。

在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答案 11.C 12.C

13.下列图中,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造成平直河道两岸冲刷与堆积的差异(阴影部分为堆积物),若河流由西向东流,则正确的图示是(  )

解析 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由西向东流的河流在北半球南岸受冲刷,北岸堆积;

在南半球北岸受冲刷,南岸堆积。

14.下列有关太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太阳巨大的能量来自其本身的核裂变

B.煤炭、石油等矿产是地质历史时期岩石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C.太阳活动指的是太阳在银河系中的周期性转动现象

D.太阳辐射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解析 太阳巨大的能量来自其本身的核聚变反应;

煤炭、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太阳活动指太阳大气层中发生的大规模运动。

右图阴影部分为黑夜,A点在北极圈上且出现极昼,据此完成15~16题。

15.此时角α应该等于(  )

A.23°

26′B.30°

C.45°

D.66°

34′

16.B点的时间可能是(  )

A.6月22日3时

B.6月22日6时

C.12月22日15时

D.12月22日18时

15~16.解析 从图和题干可知,北极圈到北极点之间出现了极昼,所以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处于北半球的夏至日。

图中此时的晨昏线应偏离经线23°

26′,故α为66°

34′。

图中黑夜与白昼的分界线为晨线,所以其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应为6时。

答案 15.D 16.B

读图(阴影部分为夜半球),完成17~18题。

17.若此刻东半球为夜半球,太阳直射点的经度是(  )

A.东经70°

B.东经90°

C.西经70°

D.西经110°

解析 此图示部分全为夜,且此刻东半球为夜半球,则此图表示的就是东半球。

而东半球的范围是160°

E向西至20°

W之间,故此图中最东、最西的两条经线分别是160°

E和20°

W。

由于地方时为0点的经线平分夜半球,则此图中中间的一条经线此刻是0时,经度为70°

E,可计算出110°

W此时为12时,则太阳直射点的经度是西经110°

18.此日在(  )

A.3月21日前后B.6月22日前后

C.9月23日前后D.12月22日前后

解析 此日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故太阳直射赤道,则此日应为3月21日前后或9月23日前后,根据地球公转方向及此日地球所处的公转位置判断,该日应是9月23日前后。

歌曲《祈祷》中唱道:

“让地球忘记了转动啊,四季少了夏秋冬;

让宇宙关不了天窗,叫太阳不西沉。

”据此完成19~20题。

1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歌词中的“转动”指的是地球的绕日公转

B.歌词中的“关不了天窗”是指一直处于白天

C.如果太阳不西沉,全球各地都会进入黑夜

D.黄赤交角的存在是春夏秋冬更替的重要原因

解析 如果太阳不西沉,则地球上为白天。

四季更替的根本原因是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导致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从而形成四季更替。

20.下列现象不是歌词中的“转动”引起的是(  )

A.昼夜长短的变化B.昼夜现象

C.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D.四季更替

解析 昼夜现象形成的原因是:

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

公转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引起四季更替。

二、综合题(40分)

21.下图为西半球侧视图,若西半球和夜半球完全吻合,完成下列要求。

(10分)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

若此时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则北半球正处于________季。

(2)此时晨昏线的位置是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是晨线,________是昏线。

(3)将该图利用下图转换为昼夜各半的侧视图,标注经度。

(4)写出B点的经度,并在新画的图上标出其位置。

(5)此时,图中A点的地方时是________时,C点的昼长是________小时,北京时间是________。

解析 第

(1)题,西半球和夜半球完全吻合,说明太阳直射赤道和东半球的中央经线(70°

E);

若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则北半球正处于秋季。

(2)题,此时晨昏圈与20°

W和160°

E组成的经线圈相重合,20°

W是晨线,160°

E为昏线。

第(3)题,昼夜半球各半说明图中最中间的经线是晨线或昏线。

第(4)题,B点所在经线为西半球中央经线,经度为110°

第(5)题,A点位于昏线上,地方时为18时,C点昼长为12小时,北京时间可通过A点(160°

E)为18时,计算出120°

E的地方时。

答案 

(1)(0°

,70°

E) 秋

(2)20°

E组成的经线圈 20°

W 160°

E

(3)见图

(4)110°

 见图

(5)18 12 15时20分

22.读我国年太阳辐射能分布区图,完成下列问题。

(20分)

(1)我国太阳能丰富的地区,与地形地势、气候有什么样的关系?

(2)①地区太阳能丰富的原因是什么?

②地区太阳能丰富的原因又是什么?

说明在②东侧地区发展太阳能发电站的有利条件。

③地区太阳能最少的原因是什么?

(3)下列曲线中,较符合从①→③一线的太阳能变化曲线是(  )

解析 本题考查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能分布及成因和利用状况。

我国太阳能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部地区,这里降水少,云量少,地势高,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所以太阳能丰富。

内蒙古高原太阳能丰富,荒漠面积广大,利于太阳能发电站建设,同时距离东部市场近。

①→③一线太阳能变化,可以从图上来分析趋势,青藏高原最多,经过高原东南部地区降水较多地区,太阳能数量减少,之后又增多,四川盆地最少,变化为大—小—大—小。

答案 

(1)多分布在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的高原山地,多为大陆性气候,晴天较多。

(2)①地区海拔高,云量少,大气透明度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故太阳能丰富。

②地区气候干燥,晴天多,云量少;

夏季白昼长,太阳能丰富,利于建设太阳能电站;

邻近我国东部地区,利于电力输送到市场;

太阳能电站占地较多,此地荒漠多,利于利用荒地;

邻近华北电网,有利于进入统一电网。

③地区雨日多,云量多,大气反射作用强。

(3)A

23.阅读下列材料及图,完成相关问题。

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30.3°

N,103°

E)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震中距成都约100公里。

(1)地震发生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震通过地震波向外释放出能量

B.地球的内能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

C.地震发生时,首先到达地面的是地震波中的横波

D.发生在海洋中的强烈地震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

(2)地震发生时,在太平洋上(  )

A.只测到横波

B.只测到纵波

C.同时测到横、纵波

D.横、纵波均测量不到

(3)结合图判断两个不连续面A为________,B为________,地震波通过B界面时,波速变化有何特征?

(4)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圈层名称,C________,D+E________,F+G________。

(5)如何推断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是固态还是液态?

解析 第

(1)、

(2)题,地震发生时会释放出巨大能量,主要以地震波的形式释放。

由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性质可知在海洋中只能测到纵波。

第(3)、(4)题,结合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图示各字母的位置可判断各字母代表的名称,明确B界面为古登堡界面,进而判断地震波通过此界面时的波速变化特征。

第(5)题,依据纵波和横波的特点分析。

答案 

(1)A

(2)B

(3)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4)地壳 地幔 地核

(5)由于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三态传播,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因此可以判断:

地壳和地幔属于固态,地核可能为液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