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退到更深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226646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蝴蝶退到更深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蝴蝶退到更深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蝴蝶退到更深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蝴蝶退到更深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蝴蝶退到更深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蝴蝶退到更深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蝴蝶退到更深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蝴蝶退到更深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蝴蝶退到更深处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当年的于丹用心灵鸡汤抚慰了无数人疲困的心,可是近年来她不断商业化,只加汤不加料的心灵鸡汤让人们越来越难以接受。

正是于丹在成为美丽的蝴蝶被人发现时,不懂得如何退居深处,如何来保持一颗宁静的心,所以她只能遭到人们反感,最终失去成功。

与她不同的是,红学痴儒周汝昌尽管著作等身却仍躬耕于红楼中;

“国学大师”季羡林一直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

杨绛先生从不开作品交流会,永远都是默默关注这个社会。

大师尚且如此,而我们又有何骄傲的资本?

我们又凭什么藐视一切?

我们又怎能不屑那一颗宁静之心?

反观当今,当郭敬明充满早恋、贪婪、颓废的作品发行时;

当韩寒“巴金文采不好”的言论风生水起时;

当当时明月的著作爆棚时;

当马诺、芙蓉姐姐在网上受到热捧时,谁能告诉我,我们那一颗宁静的心在哪里?

我们现在许多人正在慢慢地失去它,从而变得疯狂与骄傲,变得目空一切。

让我们找回最初的宁静,让我们在内心修篱种菊,让我们怀抱谦卑宁静的心走在社会上。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视自己为天地间的一粒尘埃,用宁静平和的心看待世界。

我相信,低到尘埃,便能开出花来。

(二)莫惊扰,让生命安宁

人们点燃蜡烛,怀着对自然、对生命的虔诚放轻脚步,唯恐惊扰蝴蝶,却实则造成对这些美丽精灵的惊吓。

殊不知,我们一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影响了生命的安宁,惊扰了生命的平静。

不打扰,不涉足,让生命处于其最自然的环境,才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尊重生命,莫要惊扰,万事万物都有其舒心的环境。

星野道夫跋涉在自然之中,从涅瓦湖畔,到撒哈拉,到北极,他用摄像机捕捉自然最灵动的生命。

他从不惊扰生命的安宁:

不走近天鹅,不在麻雀窝中安装微型摄像头,永远穿着与自然颜色相调的衣服,静默地伫立、取景。

他拍的相片总是那样和谐与安详。

大师对自然有最深的爱,对生命有最深刻的理解,所以不惊扰,不忍心破坏那固有的安宁。

相比当下,许多野生动物园以保护动物的之名将其圈养,自然保护区的熊猫被置于游客的闪光灯下,看似是保护,其实是对这些生物的环境、安宁的破坏。

我们总怀着一颗善心,去做一些实际上破坏生命安宁的事,看似微不足道、不会有影响,有时却是对生命最深的伤害。

对自然如此,对人类社会也是如此。

我想起柴静的《看见》。

她去采访艾滋村的儿童,那些孩子们见到摄像头都躲得远远的,见到城里人总是流露出惊恐的神情。

正如柴静所说:

“闪光灯伤害了他们,我们的怜悯伤害了他们。

”是的,这些生命需要的是让他们舒适的环境,是安稳的生存,是我们对他们最基本的尊重。

我们可以关爱,却不要涉足;

给他们安宁,给他们内心的静与理解,这才是对生命最深沉的尊重。

莫惊扰,让生命安宁。

林清玄说:

“我一直以为当时最缺的,一为从容,二为有情。

对待生命,我们要从容,不惊扰,不惊吓。

对待生命,我们要理解,要有情。

真正有了爱,才会懂得尊重生命,让生命安宁。

下一次去山洞,莫点蜡烛吧,让生命得以安宁。

万物自在,和谐相依。

莫惊扰生命,让其安宁、恬静。

(三)吹灭那支蜡烛

人们从不停止对美的追求,有的人尽其一生追逐着美,渴望成为历史性一刻的唯一见证者,他们得到了掌声和鲜花,但是当美暴露在灯光之下时,它便不再是美了。

正是这样的刻意追寻让美无处躲避。

山洞中的探险家在蝴蝶看来是入侵者,他们点亮了这个洞穴,“肆无忌惮”地欣赏着他们眼中的美,却不知道他们忽视的细小动作对于蝴蝶来说是怎样的伤害。

它们别无选择,只有退让、退让……而最终必会无处可退,那该是怎样的悲哀。

俗话说,爱,便是成全。

爱一个人,便是要看着他幸福,哪怕陪在他身边的人不是你。

我们作为美的爱慕者,或许也应该达到这样一种境界,这才是真的爱。

然而观诸当今社会,人们对于美的追捧已达到了一个制高点,“最美妈妈”、“最美司机”泛滥成灾,而各大媒体也恨不得将这些人的所有都呈现在大众面前。

还记得一个女孩帮一位流浪汉撑伞的画面感动了无数的网友,这本身是一件治愈人心灵的美事,但图片传开后,女孩的生活被打乱了。

各大新闻平台的记者争相去采访,殊不知这对于女孩是多大的困扰。

她只能不停地躲避,她会累会倦,可能日后她只敢将慈善藏在心中了吧。

不得不说,这是对美的一种无形的伤害。

其实人们对于美的渴求或许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现实的失望,所以一旦有美被挖掘出来,便会蜂拥而至。

但是仔细想来,那些拥有“美”的人只是做了他们该做的。

他们没有成为无情的旁观者,而是伸出了手给予了别人关爱与力量,人性在他们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而我们又在做些什么,我们又能做些什么?

我想,真正需要反思与改变的是我们自己,明白值得自己追求的是什么,我们是谁。

重新拾起自己被遗忘的灵魂,让自己的内心世界丰满起来、美丽起来吧!

由心到身,由内而外。

吹灭那支蜡烛,点亮心中的灯火,蝴蝶会飞出洞穴与你相伴,世界会因你而精彩。

江苏高考优秀作文选登

(一)

(《现代快报》版)

1、蝶失

索尔仁尼琴曾说:

宇宙有多少生命,就有多少中心。

可多数人并未意识到,物质急速膨胀,世界空前繁荣,这一派光鲜场景背后却是伤痕累累的自然。

曾有几个人去山洞探险,因光线太差而点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

几日后再去,原本栖息在洞壁上的蝴蝶已远退到山洞深处。

他们这才意识到蜡烛——不经意摆放的小小物件,竟让蝴蝶“逃亡”了。

如今,“逃亡”的哪里仅仅是蝴蝶?

恐怕是整个大自然。

曾经那个天光明澈、风物灿烂的原配世界渐渐远去,浮躁与欲望充斥人们心灵。

人们将自己当成了地球的主宰者,忘却了自己也只是地球“住客”的身份,更忘却了万物平等、互相依赖的道理。

或许是没有意识到哪怕很小的行为也会对自然造成巨大影响;

或许意识到了,但为了一己私利,将大自然的哭泣与求饶抛到了九霄云外。

有人预言:

将来,雷暴与大雨将不再是上帝的行为,而是人类的举动。

倘若李太白穿越到现代,那“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万丈豪情也将化作泪水与哀叹,那种苦涩将比“杜郎重到须惊”深重百倍。

自然之殇,比家国之痛,更令人揪心。

缪尔曾言:

走向外界,我发现,其实是走向内心。

梭罗扛把斧头,在树林间自给自足地诗意栖居。

他修剪门前花树,正如他刈除日常生活中的繁文缛节,如同大自然般自由呼吸与生活。

而我们呢,走向支离破碎的外界,确实发现它是我们浮躁内心的外化与映照。

当自然之光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

我们应该扪心自问,应该开始反思:

索取得是否早已足够,何时才能放下浮躁,与自然和谐相处?

文明的琐屑与浮华将我们推至深渊,我们也将自然残存的美好逼入死角,当自然彻底走失的那天,也将是人类的终结。

张晓风呢喃:

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

是呵,蝶失不是偶然。

我们何时才能如梭罗一般,坐在时间的溪水里垂钓天上的星星,看大地寒来暑往,四季消长分明;

看种子播撒信念,古树支起苍穹?

2、

3、何必惊扰美丽

“纷纷花自落”,“春来草自青”,有大美而不言,你我更无须惊扰。

洞穴里的蝴蝶被惊扰后悄悄远去,水中熠熠的石头被捡拾到海滩后黯然失色,谷中幽兰被移植到盆栽中不复冰洁本色。

大多数时候,我们惊扰了美丽却不自知,或许无心,却造成美丽流逝,无可挽回。

还记得那个不复得路的武陵人吗?

是怎样的机缘巧合,让他误入桃花源,欣赏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胜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恬静安然。

既是误入,已然惊扰,不如就此住下,享受与世无争的大美。

可他偏要出去,偏要带人来寻,结果可想而知。

这不是陶潜的暗示吗?

美丽可遇而不可求,但千万不可惊扰,人心有了贪欲不轨,也就无法再接近美。

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莫不如此。

学者钱钟书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多少学者、记者、读者闻风而来,失望而归。

钱钟书总是深居简出,潜心于学,几乎与世隔绝。

他曾这样幽默地回绝别人,“既然你觉得那些蛋很好,又何必要见下蛋的母鸡呢?

”也正如那句话“寂寞出学问”,钱钟书的《管锥篇》《谈艺录》,无一不是字字珠玑。

有时,想象中火树银花、烟霞满天的美丽,却被自己轻易破坏。

传闻中的百花深处,姹紫嫣红,只是一条寻常的巷道;

传说中的天涯海角只是貌不惊人的石头,却骗走无数三生三世的誓言。

有人说,太美的地方不必去,放在心里。

武陵胜景,烟波浩渺,竹西佳处,通通放在心里,不要去。

现实往往不如想象中美好,所谓幻灭,就是希冀过大,败兴而归。

倒不如在想象中,在心里,促使那份美的可能,让美不受惊扰,永远留存。

美丽的物,美丽的人,美丽的地方,只可远观,不可靠近。

有时会惊扰了它,美丽也不复存在。

有徘句“一期一会”,翠绿的肥叶上欲滚落的露珠,天际间掠过的一只飞鸿,从你眼前鸿鸿而过的白衣少女,无一不是美,你又何必惊扰,安静享受这一瞬间的恬美宁静。

何必惊扰美丽,“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万物皆有本心,而本色最美。

懂得的人,一定不会去惊扰这可以转瞬即逝也可保存心间的美丽。

5、寻找适宜的环境

箍桶老人将他的铺子迁得更远了。

镇上的人忍不住纷纷询问,老人只一摆手:

“我只想找个更适合做箍桶的地儿罢了。

小镇是个古镇,青砖灰瓦,淙淙流水,静谧安恬得如一只温顺的猫,眯着眼走在吴侬软语的咿咿呀呀里。

镇子以箍桶闻名,很有几个手艺不错的工匠。

这样安静优美的环境里,工匠们心无旁骛地把祖上的手艺磨了又磨,日益精进。

直到一天,高跟鞋和凉伞踏进了古镇的宁静中,重金买下了一个箍桶,如同一粒石子投入了湖心。

一石激起千层浪。

工匠们再无心做工了。

他们把铺子迁到了通衢处,花重金装饰了铺面,淳朴的手艺人开始了拉锯谈价的勾当。

只有老人将铺子往里迁了迁。

仍旧是简朴得有点简陋的店面,仍旧是一个小木牌上有点笨拙的字“箍桶”。

老人在安静的环境里琢磨着他的手艺。

拿起一块木料,先是顺着纹理仔仔细细地端详,用指腹摩挲着纹路,然后刨木。

桶身处宽长,桶沿窄短,疏密有致。

上墨线时,老人的手一下一下有规律地摆动,一道黑色渐渐成型,不用尺量,那定是精准的。

可谓“超乎技而近乎道”。

满地盛开的刨花与原木清香中,老人指点着自己的江山。

如梨园戏骨,一个转身便做到了极致。

老人手中的箍桶,不是商品,而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艺术品。

一切都是因为老人懂得,作为一个箍桶匠,他要学会寻找一个适宜做箍桶的环境。

即使为外界所扰,也不应该忘记自己的本分。

我一路踏进老人新开的铺子,穿过明亮的喧嚣的店面,穿过放着洋洋得意的用黑色加粗的字体写着“请勿触摸”的牌子的桌子,那里摆放着粗糙廉价的灵魂。

老人的铺子里清静、简单,只有一台吱呀不停的电扇与老人的箍桶们。

铺子外安静幽美,真是个适宜做手艺的地方。

老人暂时歇了工,在门前的小凳子上抽起了旱烟,悠然自得。

见到我,笑着招呼我:

“丫头,看这儿环境多合适。

是啊,人应该如洞中的蝶,当外界环境侵扰时,寻找适宜的环境。

这样,才能守住自己的本真。

6、安然相对不惊飞

面对人类一往无前的探索,自然如同洞壁上栖息的美丽蝴蝶,向纵深之处隐匿而去。

我们,或许早该意识到,是时候了,对环境应留下一段敬畏又适当的距离。

美国有一首流传已久的诗:

“在田纳西放一只坛子,原野上的一切将绕此重新展开。

”这,无疑是将人的影响置于了世界的中心。

人,在所向披靡的征途中为自己加上了无上的尊冕。

的确,天地有大美,壮阔无垠,可天地又是如此的脆弱,人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其造成无法逆转的影响。

而这些影响,注定会成为人们想要承担却又无法承担的重任。

对此,我们可以做的并不很多,只有在一开始便小心翼翼,不误闯入自然不容侵犯的领地。

对自然环境保有一定的距离,实在也是出于一种对人自身的保护。

自然脆弱,人实则更为脆弱。

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是无往不胜的,而作为个体,又何其渺小。

试想,当我们大呼“山登绝顶我为峰”时,背后又隐藏着多少对于高山的畏惧与不安。

而面对后退的蝴蝶以及更多逝去的美丽,我们追随的脚步里又还凝聚着多少无奈与担忧。

我相信频发的灾难是自然备受重压后愤怒的呐喊。

人会不会有一天像古龙所描述的盖世英雄,“登上了山顶,却发觉自己已一无所有。

”那样的人类会不会感到万分的孤独与惶恐?

其实,人完全可以与自然一同诗意地栖居,其关键在于不互相侵扰,不事征服。

古人也寻幽探险,也流连于“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但他们的态度是如此的虔诚而小心。

他们只是竹杖草鞋,手攀足踏,也适可而止。

我以为,这样的探险,才是真正触摸了自然的心跳,却不将其惊扰的方式。

如此,既将人的环境诗化,也使万物自然的环境留得一份清静。

我们可以自在地欣赏环境所赠予的天光云影,花柳水月,却切不可去探求、征辟自然的禁地。

古人所谓“天人合一”,我宁愿将其理解为是人在天地之间安详地栖息,而让心神畅游于世界。

很喜欢陆放翁一句词:

“沙鸥相对不惊飞。

”这固然是说人要少机心,但人若能对环境毫无机心,不事窥看,自然想必也可与人安然相对不惊飞了。

11、一“石”激起千层浪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应视为中国当代文坛的最大收获。

一个有着诸子百家、三国红楼的文化大国,也由此正式迈向世界。

可随之而来的愈演愈烈的“莫言热”却让人始料不及。

正如洞中那些色彩斑斓的美丽精灵,仅小小的蜡烛就会对它们产生如此大的影响,那么“莫言热”的漫天火光又会让我们的文坛变成怎样?

从媒体们狂轰滥炸的报道到各大书店的莫言系列加班赶制,到山东高密县欲斥巨资扩建红高粱地。

颗颗巨石纷纷抛下,搅乱了一池静水,让这场文学的胜利变为一场中国式的狂欢。

严肃文学向来不是热闹的。

我们的媒体、读者及所有手持蜡烛的人,应适时停下探寻的步伐,为我们的文学保留下一点空间,为我们的作家守住一片宁静的湖泊。

正如张承志在《又见春天》中所描述的那样:

“作家的眼中有的只是一片辉煌的幻影,绝不会看见红地毯和金钱。

”是啊,在一个真正的作家心里,金钱、名利与荣光都仅仅是一片幻影,他们所需要的是一个寂寂然的创作环境。

所以,石越少越好,浪越小越好。

伟大作品的出现需要时光的打磨,岁月的洗礼,内心的寂然安宁。

特朗施特罗默,那个瑞典作家,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写作,沉浸在诗歌的曼妙里。

甚至以几年一首的速度创作着,终于在他九十二岁高龄的时候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我想,除了他内心的笃定,宁静的环境也是不可缺少的吧。

不然,那些诗中的精灵如何自由的飞翔。

这个时代,总是“石块”太多,不由地想起千年前子贡于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的大街上喃喃的那一句:

“愿有所息。

”斯言,同样适用于今天,适用于千层浪的文坛,适用当代人的不息探索、穷追不舍。

愿有所止,愿有所息。

愿文坛在经历这片波折后能获得一丝安宁。

让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家涌现,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在寂寂之中爆发出惊人的光芒。

无“石”、无“波”的文坛自可静水深流,滋养我们的文学,让时代的莫言与《蛙》不再孤独。

12、这么小这么大

最爱的妈妈:

但愿同展韶华锦,挽住时光不动摇。

女儿成年已三月有余,号称“不老美女”的妈妈这一年皱纹未增几许,银丝倒多不少,爸爸更是双鬓斑白,昨天还说要去焗油。

这一年来你和爸爸真的付出太多,而我却总在不经意间以极小的细节影响着你们一天的心情。

人家都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而我还没嫁出去呢便急着要飞走。

有时你会问我大学想考哪里,我要么不耐烦地说还没想好呢,高考还没考呢,急什么?

要么就是报出一个离家很远的地方,让你管不着我。

昨天我们又谈到了这个话题,可是我的回答还是不能让你满意。

你说:

“咱就考×

×

大不好吗?

”而我拒绝了你的“央求”。

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你眼中的不舍与哀伤,好像女儿明天就要离开你一样。

你看你这狠心的女儿总在一言两语间将你伤害得体无完肤。

妈妈,女儿真对不起你。

记得小学时有个经典的问答,你记得父母的生日吗?

这对我来说太容易了,就像手机号码我也只记得你和爸爸的。

但结果总是真的到了生日这天,我却粗心地忘了。

今年你生日,我买了一盒卡片,召集所有好朋友给你写祝福。

我挑了张最漂亮的,写下“礼物兑换券”,承诺要用第一份薪水给你买什么什么,似乎太遥远了些,但含蓄如我只能这样表达对你的爱和感激。

回到家你不在,我把卡片拿给了爸爸。

爸爸一边感动一边羡慕地翻看着,直到最后发现自己也有张“礼物兑换券”,差点激动得哭了,嘴里还说着:

“还有我的啊?

用不着买什么……”而我听爸说,你回家后也是一宿未眠。

你看这么一份小小的祝福都能让你们感动成这样。

妈妈,女儿真的很感激。

早上一醒来你便在我的房门上挂了粽子和糕,名曰“高中”。

我视而不见直奔卫生间,你一把把我抓回,非要看着我头撞“糕粽”。

就这么一撞,原有的紧张不安竟一下子被撞走。

这么灵!

妈妈,女儿真的很感谢。

小小的蜡烛能使久未见光的蝴蝶迁至洞穴深处,我小小的举动和言语或伤害着你或感动着你。

那伤害虽是由我无心之过引起,却也足使你的心滴血;

那感动虽是小小卡片祝福造就,却也能够让你一宿笑得合不拢嘴。

女儿日渐长大,愈加懂这小非小。

勿以善小而不为,女儿将会在小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不会再伤害到你们。

爱你的女儿

6月7日

14、放下纱幔

不是所有的美丽都爱慕世人的青眼。

有的美丽杜绝尘世,纱幔覆面。

对待这种美丽最好的方式就是放下纱幔,不要惊扰他们。

古书中提及的田野山村,风景秀丽,绿水环绕。

有的村落乐意与外人接触,自我发展,最终成为集市都邑。

有的却对外人的欣赏抱着无所谓,甚至躲避的态度,如同材料中的蝴蝶躲避蜡烛,桃花源躲避武陵渔人的二次造访。

可见,不是所有的美丽都爱慕世人的青眼。

我非桃源中人,但桃源中人的心境却可想见一二。

桃园之美不仅在其风光美,还在其宁静生活之美、善良人性之美。

远离了外界的乱世纷争、苛捐杂税,桃源人平静安然地度过了数百年。

外界初见桃园,或许会抱着欣赏珍惜的态度,然而谁能保证外界带入的光明希望的火种,不会再宁静安谧的土地上燃起贪婪、战争的野火呢?

欲望伴随着对美丽的窥视而来,没有谁能控制。

哪里有欲望,哪里就会有攫取和破坏,历史上血淋淋的教训,我们领受得不少了。

退一步说,即使外界对绝尘之美的干扰没有我们预料的那么大,美丽本身就真的那么在乎世人的欣赏?

卡夫卡的文学成就举世公认,他生前却不为人知。

不是才韪凉于世,而是他根本没有借文名显赫的欲望。

在死前他还曾嘱托遗产执行人焚毁其书稿,其态度可见一斑。

故而,我们为自己四处找寻美丽所编造的借口——所谓“美丽等待我们发现”,并不总能成立。

谁说千里马需要伯乐?

《马说》不过是韩愈为求统治者关注人才的一家之言而已。

真正的千里马不愿伏于槽枥间,也不见得就愿意供人驱使、日行千里。

为千里马考虑,最好的方法是放归自然。

野马来自山间,饮风餐露,本来就不该受束缚。

人为的驯化,从马的角度考虑,是对原始自然的奔放美的束缚、惊扰。

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

人们四处开发旅游胜地,造成土地荒漠化、河流污染等一系列生态问题。

所谓赏人间胜景,不过是对自然的窃取。

自然风景如若同蝴蝶一般有灵,应当也会躲到世界深处去吧。

绝尘之美不应受惊扰。

若无意间见其美貌,明智者应放下纱幔,让这份美丽安然静处。

15、守之本,达之谐

壁有明烛,彩蝶不栖。

探险者们本无心惊扰,却因随意之举,将蝴蝶迫入山洞深处。

缘何?

万事万物都有其固有状态,是谓之本色。

自然经累世更迭,如一远古贤者,修身行吟至今,道已有成。

一种经岁月积淀的状态会构成一种稳定,一种经时间拷问的秩序会成就一种和谐。

而人为的介入与改变,会打破这样一种平衡。

洞壁几烛且让彩蝶不能安栖,更遑论三峡大坝之类的浩大工程。

黄河已成地上悬河,洞庭万顷碧波亦成往事。

曾经的山水明镜,而今不过一句笑谈。

本色已破,何美之有?

只是人类似乎忘了,自己也同样是自然秩序中的一环。

地震台风仍频,PM2.5超标,空洞的大气,燥热的地球……这是人类不安于本分,不守护自然本色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然而,千百年前的地球,亦是有泊船渔歌,山鸟乐人的美景的。

又是什么,使当今的人们,只在钢筋混凝土的巨兽中,看着账头不断增长的数字就能心满意足?

究其根本,人类在打破自然本色之前,早已失却了心的本色。

人之初,性本善。

这是心的固有状态,心的本色。

善,不仅是与人为善、与自然为善,更是与己为善。

别让欲望遮蔽了双眼,别让物质拖累了梦想,别让利益埋没了本心。

现代人多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而放弃了对伟大精神的崇敬和追逐,忘记了对本色的维持。

余秋雨出任上海戏剧学院校长时,黄佐临先生叹了句“可惜”。

秋雨懂得,校长已近“政界”,一个文人若是接近了外物的繁杂,便再难回归本色,回归文化的本位与生命的真实。

故他只是整顿了“文革”以来的不良风气,在强调以本色育人后辞职从文。

守护本色,是此间的抛却,更是秋雨在任期间的一系列举措,教会更多人坚守本色而不随波逐流。

守本者当如是。

守得本色不变化,更能入世以本色救世。

人们需要的正是守住本心的教育,使精神丰满,才有更为自觉的意识与认知,去守护自然的本色,去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以不变应万变,正是守本的智慧。

守之本,达之谐。

16、不可惊扰的寂静

学术的寂静,犹如天山雪莲,不可惊扰。

小小的却不切实际的言论犹如那小小的蜡烛,会激起一场巨大的舆论,让本来单纯、潜心学问的学者犹如受惊的蝴蝶,失去了心灵的净土。

纵观当今学术界,有多少学者被各种“门”缠身?

先有阎崇年被掌掴,后又陷入“悬赏门”。

再后来“季羡林遗产门”引起一片哗然。

余秋雨、于丹、易中天等一批从《百家讲坛》走向大众的学者遭遇非议……

这些学者从书斋中走出,走向媒体,走向大众,现身各种讲坛,到处“走穴”,一年出多部畅销书,遭来羡慕嫉妒也是必然。

原因首先是学者们自身不懂得守住内心的寂寞与清净。

面对媒体的追捧,他们没有能稀释掉那些浮名,一人夸之,万人从之,接受下与他们学术涵养不符的名誉,失去了寂静,从高位摔下也是必然。

然而,作为大众一员的我们,作为传播信息的中坚力量,慎于言,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当普及的微博成了公民发表言论的又一平台,“微博骂战”也愈演愈烈。

我们是否想过,传播那些不切实际的言论时,身为文化名人的学者们会遭遇怎样的惊扰与伤害?

我们自以为转载批评是对正义的呼唤,然而不明实情的我们却实在是被那些舆论制造者所利用,一次一次去惊扰学术的寂静,将学者的私生活公布于众,让学者无法潜心学问。

你看那些书里,有多少雷同之语?

不懂得正确评判言论的正确性,不懂得给学者一片寂静的土壤,就正应了泰戈尔的那句话:

“人人手持心中的圣旗,满面红光走向罪恶。

复旦秦绍德“寂寞出学问”的呐喊是对学者坚守自身心灵净土的呼喊,亦是对公众给学者一片寂静天堂的呼喊。

总有一些大师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演讲主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