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承天寺夜游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把握作者特殊的心境以及对月色描绘的手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1、上课前播放王菲用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填词的歌曲。
2、导语
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歌曲词是由谁的什么诗词填写的?
对,此词是苏轼被贬密州后所作,时值中秋,作者望皓月而怀亲人,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脍炙人口。
下面我们齐读,再次品味。
投影: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时隔多年后,苏轼又被贬至黄州,同样也是一个皓月当空之夜,作者写下了另外一篇优美的文章《记承天寺夜游》,此文又描写了怎样的月色和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承天寺”,走进苏轼。
板书标题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二、朗读疏通文意
1、范读课文
录音范读
2、
遂
寝藻
荇
suì
qǐnzaoxì
ng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翻译理解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将要,准备)睡,月色入户(门),欣然(高兴地样子)起行(走动)。
念(思考,想到)无与乐(游乐)者(……的人),遂(于是,就)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一起)步(散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交叉错杂纵横),盖(原来是)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只是,不过)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罢了)。
参考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脱衣准备睡觉,看见月色射进门来,便很高兴地想出去走走。
考虑到周围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于是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月色洒满庭院,好像积满清澈透明的水,水里面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影子啊!
哪天晚上没有月亮?
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
只不过少有像我们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三、赏析
1、请找出文中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词句:
确认“何夜无月?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板书闲人
你认为“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
文中哪些语句写到作者的“闲”?
入“夜”即“解衣欲睡”——“闲”;
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透露门庭冷落——“闲”;
“念无以乐者”透露交友之稀——“闲”;
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清楚,两个人都——“闲”。
“何夜无月?
”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的,却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是“忙人”,“吾两人”是“闲人”。
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更是透露其“闲”,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
结合文中注解及以下背景,我们再次感悟作者“闲人”二字表现了他怎样的复杂情感?
背景资料介绍:
嘉佑六年(1062年),苏轼开始为官。
熙宁二年(1069)因上书反对新法被迫离京。
后十年先后调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
元丰二年(1079年),因有人故意扭曲他的诗句,苏轼被捕下狱,坐牢103天,几次濒临砍头之险,史称“乌台诗案”。
出狱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
这个职位相当低微,他甚至带领家人在城外东坡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
“东坡居士”之号便得于此时。
元丰七年离开黄州贬去汝州。
1083年张怀民当时也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根据回答确认
——“闲人”指苏轼当时“有职无权”的境况,是对自己的一种自嘲;
自我排遣之人。
——“闲人”指能不汲汲于名利,能够寄情山水,有心欣赏自然美景的人,是一种欣喜;
不汲汲于名利的人,聊以自慰的人,随缘自适之人。
——“闲人”指自己本当为国家奉献,而现在却无用武之地,沦落至此,有一种失落。
失落寂寞之人。
板书自我排遣之人
随缘自适之人。
失落寂寞之人
小结:
“闲人”二字所传达的思想感情相当复杂,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还透出某种鄙视尘俗的自慰之情。
这种复杂的心情,一方面是由于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放情山水,在山水风月中寻找寄托;
另一方面,大自然的美所给予人的无穷愉悦,是那些追逐名利的世俗之人所无法领受的。
苏轼得到一种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愉悦,这是身处逆境的苏轼聊以自慰的说法。
2、苏轼对月光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的文章中常常看到月光被赋予以浓浓的人情味,对月光的描写简洁而传神。
本文作者夜游承天寺全因月色而起,接下来,我们共同来欣赏第二段,看苏轼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板书月色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其实苏轼的很多作品都是“月亮惹的祸”,试简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洞仙歌》和本文对月色的写法。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
(《洞仙歌》)
引导分析
《水调歌头》与《洞仙歌》句,都用拟人的手法把月光拟人化,使其有了人的性情,真切感人;
《水》月色表现善解人意,辗转陪伴无眠之人。
《洞》中月色仿佛含着几分神秘而羞涩的微笑,偷看人间私情密约,使人感到如此调皮和可爱。
本文写月而不见月。
作者用“积水空明”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度;
用“藻荇交横”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精妙传神。
以水喻月,并不新颖,新奇的是作者不用普通的明喻,而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进而是写清澈的水中交错的藻和荇,把隐喻又推进了一层,使人感到水月莫辨。
“盖竹柏影也。
”于是恍然大悟。
只消一个“影”字,不明写月光而月光的美好意境已宛然俱现。
“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
“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
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越静。
“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是正面描绘,“藻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来侧面烘托月光。
这两句一正写,一侧写,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这正是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沉浸其中,作者定会摆脱沉重迁谪之感,忘怀个人得失,而进入一个澄澈的透明世界。
此处写月光,也是写作者的心境。
作者寄情于景中,情融于景里,达到情景交融之妙。
板书
积水(正)空明(静)
比喻情景交融
藻荇(侧)交横(动)
3、小结:
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月色中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四、布置作业
1.抄写并背诵《记承天寺夜游》;
2.课外收集描写月色的诗词并背诵;
3.课外阅读苏轼的诗文
集体回答: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齐诵《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打开课本P127跟随录音一起来感受文章。
尝试体验朗读,读出节奏感,然后齐读课文。
朗读
根据下面的翻译疏通文章并朗诵
齐读课文。
自由回答
浏览全文,找出相关语句,并说明。
学生齐读,当堂背诵。
附上与歌曲意境相近的幻灯片,让学生感受到苏轼诗词,回顾七年级学过的作品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感情
通过翻译课文,深入理解文意。
通过“闲人”来探究把握作者的特殊的心境
继续品读课文,体会作者描写月色的精妙手法
授后小记:
授课日期9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