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笔记.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224958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5.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汉语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现代汉语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现代汉语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现代汉语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现代汉语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汉语笔记.docx

《现代汉语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汉语笔记.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汉语笔记.docx

现代汉语笔记

现代汉语笔记

第四章语法

第一节概说

1.语法就是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

2.词和词的组合成短语就必须符合两个条件:

首先,功能上能搭配。

其次,意义上有关联。

3.“语法”这个术语,有三个含义:

1.语法规律:

指客观存在的语言结构的规律。

2.语法学:

指研究语言结构规律的科学,是语法学者对客观存在的语言结构规律的认识和说明。

3.语法教材:

利用语法学研究的成果,为教学而编写的教材。

在语法的这三个含义中,最主要的还是第一个含义,即客观存在的语言结构的规律。

4.语法规律的特点。

1.概括性。

2.稳定性。

3.民族性。

5.语法体系指客观存在的语法事实,语法规律的系统性。

语法事实及其规律的系统性是客观存在着的,是一种社会现象,这种现象不属于任何人。

6.语法体系一般包含两层意思:

第一,体系不是单一的,是由许多较小的单位组成的。

第二,单位与单位之间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互相联系,总是处在一定的关系之中。

7.语法体系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语法单位。

(2)语法单位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体系中单位的组织规则。

8.语法学体系指语法学家根据客观存在的语法体系所作出的描写。

语法学体系属于个人或少数人科学研究的成果。

9.语法学体系不止一个的原因:

(1)掌握的材料不尽相同。

(2)分类的标准不同。

(3)分析的方法不同。

(4)使用的术语不同。

10.语法学的分类:

(一)从研究的目的分。

1.历史语法学。

用历史发展的观点对语言的语法构造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行历史的研究。

2.比较语法学。

对亲属语言的语法结构进行对比研究。

3.描写语言学。

对语言发展的某个阶段的语法结构进行研究。

(二)从研究的方法分。

1.传统语法。

从形态和功能出发,归纳出词法范畴(词类)和句法范畴(句子成分),然后说明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并以这种对应关系为纲,讲求用词造句的规律。

2.,结构主义语法。

主张用一些方法去发现语言结构的单位和关系。

3.转换生成语法。

重在解释语言现象。

第二节词的分类

1.词类就是词的语法分类。

2.划分词类的目的在于说明语句的结构和各类词的用法。

3.划分词类的标准:

意义标准。

形态标准。

功能标准。

4.词的语法功能的三种表现:

①在语句里充当句子成分的能力。

②实词与另一类实词的组合能力。

包括:

A.能不能组合,B.用什么方式组合,C.组合后发生什么关系。

③虚词与实词的组合能力。

包括:

与什么实词组合;表示什么语法关系。

5.实词指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能充当句子成分的词。

6.虚词指没有词汇意义只有语法意义的、不能充当句子成分的词。

7.名词指表示人或事物名称、或时间、处所、方位等的词。

8.名词的语法特征。

①主要充当主语宾语等句子成分。

A.经常做主语、宾语。

B.经常做定语,直接修饰名词。

C.可以做谓语。

D.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还可以做状语。

E.经常充当介词短语的宾语,在句中做状语或补语。

②一般能受数量短语修饰。

A.普通名词一般受定量数量短语的修饰。

B.集体名词和抽象名词一般受不定量数量短语的修饰。

③一般不受副词“不”和“很”的修饰。

④有一些可以加“们”表示群体。

⑤一般不能重叠,但有些能重叠。

9.数词指表示数目多少或次序先后的词。

10.数词的类型。

①基数。

基数可以分为系数和位数。

A.倍数。

B.分数。

C.概数。

②序数。

11.数词的语法特征。

①数词通常要跟量词组成数量短语,才能充当句子成分。

②数词与量词组合后通常在句子中充当定语、补语或状语。

③一些数词有固定的用法。

倍数--只能用来表示数目的增加。

分数--既可以表示数目的增加,也可以表示数目的减少。

12.量词指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单位的词(表示计算单位)。

13.量词分为①物量词。

②动量词。

14.量词的语法特征。

①量词常用在数词后,组成数量短语,充当主语、定语、状语或补语。

②部分单音节量词可以重叠,组成“BB”式。

③部分量词句有形象性。

15.动词指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消失等的词。

16.动词的类型:

(根据意义和语法特点分类):

①动作动词。

②心理动词。

③存现动词。

④使令动词。

⑤能愿动词(助动词)。

A.表示可能的:

能、会、可、能够、可能、可以

B.表示意愿的:

愿、要、肯、愿意

C.表示必要的:

应、该、当、应该、应当

⑥趋向动词。

A.单纯的趋向动词:

B.合成的趋向动词:

⑦行止动词。

⑧判断动词(也叫联系动词)。

17.动词的语法特征。

①能与副词组合。

A.一般能受否定副词“不”或“没”的修饰。

B.一般不受程度副词的修饰。

C.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能受程度副词的修饰。

②一般能重叠。

③一般可以带动态助词或者趋向动词表示动态。

④一般能带宾语(及物动词)。

⑤能用肯定、否定并列方式表示疑问(名词不能)。

⑥经常做谓语或谓语中心。

⑦判断动词“是”做谓语,主要构成判断句,常带名词性宾语,起联系、判断、强调的作用。

⑧趋向动词用在动词后做补语,表示动态。

⑨能愿动词不能重叠,不能带动态助词。

18.形容词指表示人或事物性质、状态的词。

19.形容词的类型:

①表示性质的。

②表示形状的。

③表示状态。

④表示不定数量。

20.形容词的语法特征。

①大多能受副词的修饰。

②能用肯定否定并列方式表示疑问。

③一般都能重叠,重叠后有加重程度的意思。

④形容词能充当各种成分。

A.主要做定语、状语、补语。

B.能做谓语或谓语中心。

C.也可以做宾语或主语。

D.“形容词+了”可以带宾语。

E.形容词后加趋向动词表示性状的开始,正在持续下去,然而并未完成。

21.区别词的语法特征。

①不能单独做谓语或谓语中心,也不能做主语或宾语。

②一般不受副词的修饰。

③不能做补语,本身也不能带补语。

④不能后带动态助词“着、了、过”。

⑤不能重叠。

⑥一般不能受数量短语修饰。

22.副词主要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

23.副词的类型。

①程度副词。

②范围副词。

③时间副词。

④频率副词。

⑤肯定副词。

否定副词。

⑥语气副词。

⑦情状副词。

24.副词的语法特征。

①都能做状语,修饰谓词。

②副词一般不能修饰名词,

③副词大多不能单说,

④部分副词能兼有关联作用。

25.代词指起代替、指示作用的词。

(1)人称代词。

A.三身代词。

(A)第一人称。

(B)第二人称。

(C)第三人称。

B.非三身代词。

(A)反身代词(又叫复称)。

(B)旁称代词。

(C)统称代词。

C.指示代词。

D.疑问代词。

26.代词的语法特征。

(1)一般不受别的词类的修饰。

(2)跟所代替的或指示的各类实词或短语的用法相当。

(3)不能重叠。

(4)代词的活用。

27.虚词的作用。

1.虚词的语法作用。

组合作用。

(2)定性作用。

(3)表示语气。

2.虚词的修饰作用。

3.表示逻辑关系。

28.介词是用在词或短语前,共同组成“介词短语”,整体修饰谓词性词语,表示时间、处所、方向、原因、目的、对象等的词。

29.介词的类型。

(1)表示时间处所方向的:

(2)表示方式、方法、手段的:

(3)表示原因、目的的:

(4)表示对象、范围、关联的:

(5)表示比较的:

(6)表示排除的:

(7)表示被动的:

30.介词的语法特征。

(1)一般不能单独使用。

(2)不能重叠。

(3)一般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31.连词是连接词、短语、句子、句群、段落的词,能表示某些逻辑关系。

32.连词的类型。

从连接的成分这个角度,连词可以分成下列几种:

(1)连接词和短语的:

(2)连接短语和句子的:

(3)连接句子的:

(4)连接词、短语、句子的:

(5)连接句群、段落的:

33.连词的语法特征。

(1)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2)不能单独成句。

(3)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4)不能重叠。

(5)连词在短语、句子和句群中起连接作用,表示被连接的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

34.助词是附着在词、短语或句子上,起辅助作用,表示某些附加意义的词。

35.助词的类型。

(1)结构助词。

指附在词、短语的后面或前面,在句中起结构作用的词。

“的、地、得”

(2)动态助词附着在动词后,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或已经完成;附着在形容词后,表示已经具备某种性质或处在某种状态。

“着、了、过”

(3)比况助词附在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词语后,构成比况短语,并具有描写作用,表示比喻或说明情况。

“似的(一样、一般)、象(如)……似的(一样、一般)”

36.语气词附在句末,表示说话语气,也可用在句中表示停顿。

37.语气词的类型。

(1)陈述语气词。

(2)疑问语气词。

(3)祈使语气词。

(4)感叹语气词。

38.语气词的语法特征。

(1)附着性强,只能附着在别的词语后,起一定的语法作用。

(2)常常跟语调一起共同表达语气,所以一部分词可以表达多种语气。

(3)在语流中读轻声。

39.叹词是表示感叹、呼唤、应答一类的词。

40.叹词的类型。

(1)表示赞叹的。

(2)表示惊讶、恐惧的。

(3)表示醒悟的。

(4)表示伤心、痛苦的。

(5)表示轻蔑、愤怒或斥责的。

(6)表示呼唤或应答的。

41.拟声词是摹拟声音的词。

拟声词的类型。

(1)摹拟物体的。

(2)摹拟动物的。

(3)摹拟人物的。

42.拟声词的语法特征。

(1)常独立使用,一般不跟别的词发生结构关系。

(2)充当独立成分或独立成句。

(3)拟声词也可以同别的词语发生结构关系,充当谓语、定语、状语、补语等句子成分。

(4)有时拟声词具有动词或名词的功能。

例如:

43.词类。

词类是以全体词作为对象分类的结果,是词的语法类别。

44.词性。

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对个别词进行归类得出的结果,是一个词的语法性质。

45.兼类。

是指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词的语法功能,意义上又密切联系。

46.活用指在特定的条件下,为了表达上的需要,临时把甲词借来用作乙词。

第三节短语

1.短语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按照一定规则组合起来的语言单位。

2.词和短语之间的区别:

1.从意义上加以区分。

2.从结合的紧密程度区分。

3.短语的分类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

一个是短语的结构类别;

一般短语:

(1)联合短语。

(2)偏正短语。

(3)动宾短语(述宾短语)。

(4)述补短语(动补短语、中补短语、正补短语)。

(5)主谓短语。

(6)同位短语(又称复指短语)。

(7)连动短语(连谓短语)。

(8)兼语短语。

特殊短语:

(1)方位短语。

(2)量词短语。

(3)介词短语。

(4)“的”字短语。

(5)比况短语。

(6)所字短语。

一个是短语的功能类别:

(1)名词性短语。

名联短语、定中短语、的字短语、同位短语

方位短语、量词短语(用名量词)、所字短语

(2)动词性短语。

动联短语、状中短语、动宾短语

动补短语、连动短语、兼语短语

(3)形容词短语。

形联短语、状中短语、形补短语、比况短语

4.短语有两个方面的功能:

第一,做句子成分。

第二,成句。

5.复杂短语指一个短语包孕着另外一个短语,形成层层包孕的十分复杂的结构关系的短语。

6.短语的扩展有下面四种常见的方式。

(1)延伸式扩展。

(2)加合式扩展。

(3)连环式扩展。

7.层次分析的原则

1.结构的原则。

2.功能的原则。

3.意义的原则。

(1)切分出的成分本身要有一定的意义,能表达相对完整的意思。

(2)符合其在语段中的原有意义。

(3)语义上能搭配,并且合乎原语段的意义。

8.短语多义常见的三种情况。

1.词与词的结构关系不同而产生多义。

2.词与词组合的结构层次不同而产生多义的。

3.词与词的组合关系和结构层次都不同而产生多义的。

第四节单句

1.句子指由词和短语按照一定的规则组成的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

2.句子的几个特点。

1.叙述的内容跟客观现实有特定的联系。

2.包含了说话人的目的和意图。

3.句子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是由词和短语按照一定的规则组成的。

2.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意思的语言单位。

3.都有语音停顿,并且带有一定的语调。

4.是独立的最小的语言使用单位。

4.由一个主谓短语、述宾短语或一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一个叹词构成的句子,都叫单句(或简单句)。

5.单句的几种成分:

主语和谓语—主要成分—直接成分

下位成分

宾语和补语—连带成分

定语和状语—附加成分

外位语、提示语、独立语—特殊成分

6.主语表示陈述的对象,能回答“谁/什么”之类的问题。

主语的结构类型。

(1)名词性主语。

(2)谓词性主语。

(3)主谓主语。

主语的意义类型。

(1)施事主语。

(2)受事主语。

(3)当事主语。

(4)判断主语。

7.谓语是句子里表示陈述的部分,与主语相对而言,说明主语做什么,怎么样或者是什么。

谓语的结构类型。

(1)动词性谓语。

(2)形容词性谓语。

(3)名词性谓语。

(4)主谓谓语。

(5)连谓谓语。

(6)兼语谓语。

谓语的意义类型。

(1)叙述型。

(2)描写型。

(3)判断说明型。

8.宾语是谓语动词所涉及的人或事物(所简单点就是谓核的支配对象),能回答动作行为涉及“谁”或“什么”的问题。

宾语的结构类型。

(1)名词性宾语。

(2)谓词性宾语。

宾语的意义类型。

(1)受事宾语。

(2)施事宾语。

(3)当事宾语。

9.定语指附加主语、宾语或其他名词性中心语前,用来修饰限制主语、宾语或名词性中心语的附加成分,表示“谁(的)/什么样(的)/多少”等意思,常带结构助词“的”。

定语的类型。

(1)描写性定语。

(2)限制性定语。

10.状语指动词性词语前起修饰限制作用的成分,表示“怎么样、几时、哪里、多么”等意思,或者表示肯定或否定,常带结构助词“地”。

状语的类型。

(1)限制性状语。

(2)描写性状语。

11.补语指谓词后面的补充说明成分,可以用来补充说明动作、行为的结果、状态、趋向、数量、时间、处所、可能性,或者说明性状的程度、状态等。

补语的语义类型。

(1)结果补语。

(2)趋向补语。

(3)可能补语。

(4)程度补语。

(5)时间、处所补语。

(6)数量补语。

12.全句修饰语也叫全句状语,指出现在主谓句句首的修饰语。

13.外位语指两个词或短语指同一事物,一个用在句中,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或其他成分,一个用在句外,我们把句外的成分叫句子的外位语(也同位语)。

外位语的类型。

A.称代式。

B.总分式。

C.注释性外位语。

外位语的作用。

A.强调某些语意,突出表达的重点。

B.对句子表达的重点作必要的解释。

C.可以把长句化短,使句意显豁,语句活泼。

D.总分式外位语,先总说后分说,条理清楚。

14.独立语指独立于句外,结构上不和任何句子成分发生关系,位置比较灵活的句子成分。

常见的独立语。

A.表示呼应的:

B.表示感叹的:

C.引起对方注意。

D.表示推测、估计。

E.表示强调。

F.表示注释、举例。

G.表示看法、态度。

H.表示消息或情况来源。

I.表示总结。

第五节单句的分类

1.句子分类的三个标准:

(一)根据语言单位及结构。

1.主谓句。

①名词性谓语句。

②动词性谓语句。

③形容词性谓语句。

④主谓谓语句。

2.非主谓句。

①名词性非主谓句。

②动词性非主谓句。

③形容词性非主谓句。

④叹词、拟声词非主谓句。

(二)根据用途和语气。

1.陈述句。

2.疑问句。

(1)特指问。

(2)是非问。

(3)选择问。

(4)反诘问。

3.祈使句。

4.感叹句。

(三)根据地位和作用。

可以分为:

始发句、后续句、终止句、中心句和独立句。

2.“把”字句是指在谓语动词前用介词“把”引出受事,表示对受事加以处置的一种主动句。

运用“把”字句的条件。

(1)谓词动词应该是及物动词,有连带成分,一般不能单独出现,尤其是单音节动词。

(2)“把”引出的受事是有定的。

(3)“把”字句的谓语动词一般都有处置性。

(4)“把”字短语和谓语动词之间一般不能加能愿动词或否定词。

3.“被”字句是指谓语动词前用介词“被”引进施事或单用“被”的被动句。

类型。

(1)由“被”引进施事。

格式:

受事+被+施事+Vp。

(2)“被”直接用在谓语动词前。

格式:

受事+被+Vp。

(3)“被……所”格式。

格式:

受事+被+施事+所+Vp。

.特点。

(1)主语是受事,“被”引进施事。

(2)“被”字句的谓语动词应该是及物动词,一般有处置性,往往是双音节的。

(3)“被”字句的受事主语所表示的事物必须是有定的。

(4)能愿动词、表示时间或否定的副词只能放在“被”的前面。

4.由连动短语充当谓语或又连动短语直接构成的句子。

2.特点。

(1)不同的连动项联系同一个主语:

①或者表示同一个人物连发性、并发性的行为动作;

②或者从不同方面合述某一行为和事件。

(2)连动项之间没有停顿。

5.兼语句指由兼语短语充当的主谓句或由兼语短语构成的非主谓句。

兼语句与主谓作宾句的区别。

(1)停顿的位置和加状语的位置不同。

(2)Vp1的性质不同,支配的对象不同。

(3)发问的形式不同。

(4)Vp1和Vp2的关系不同。

(5)谓语部分的层次不同。

6.存现句指叙述或者表明某处或某时存在、出现、消失了什么人或什么事物的句子。

存现句的基本结构。

处所/时间名词+存现动词+存现事物

处所/时间名词+存现事物

存现句的类型。

存现句按句式意义和情状类型的不同一般分为三类:

(1)表示存在的存现句(即存在句)。

①阳台上种着几盆兰花。

②楼下是步行街。

③口袋里只有几块钱了。

④窗外一片美丽的黄昏景色。

(2)表示出现的存现句。

(即出现句)

①她的眼睛里立即闪现出了闪闪的泪光。

②昨天来了两位新同学。

(3)表示消失的存现句(即消失句)

①我们班又转走了一名同学。

②教室里少了两张书桌。

7.变式指为了强调、突出某一句子成分或为了变换句法而颠倒原有的语序。

变式句也叫倒装句。

变式句的特点。

1.次序的变化不改变句子的基本格局。

2.变式句的语义与常式句的语义基本相同,只是前置或后置的部分因突出而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3.前置成分的后面或后置成分的前面,有明显的停顿,书面上用逗号表示。

4.语句的重音在倒装成分上,非倒装成分一般轻读。

常见的变式句。

1.主谓倒装。

2.定状倒装。

3.动宾倒装。

4.动补倒装。

8.省略句指在一定的语境里,说话时可以省略一些不言自明的成分的句子。

省略句的特点。

1.省略句被省略的成分都很明确,可以肯定地补出来。

2.句子表达的意思非常清楚,不会让人误解。

省略句的类型。

1.自述省。

2.对话省。

3.承前省。

4.承后省。

9.歧义的原因,主要有:

1.由于词语用在句子中仍然保留了歧义。

2.由于句法关系不明确。

3.由于语义关系难以确定。

4.由于层次切分有疑难。

歧义消除的方法。

1.利用上下文。

2.更换所用词语。

3.颠倒语序。

4.运用语句的变换。

第六节复句

一.复句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构成的句子。

二.复句的构成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依靠语序。

(二)依靠关联词语(虚词)。

三.复句的特点。

1.至少包含两个分句,可多至数个分句。

2.分句间意义上密切联系,常用关联词语连接,表示分句间的关系,也可用语序表示。

3.分句和分句之间相对独立,彼此之间不互相做成分。

4.复句中的分句,可以是完整的主谓句,也可以是非主谓句。

5.各分句的主语,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6.只有一个较大的语音停顿。

四.复句与单句的区分。

1.区分的标准。

(1)结构上。

复句有两套或两套以上互不作成分的句子结构,而一般的单句则只有一套句子结构。

(2)关联词语上。

复句中分句和分句之间的联系,常用关联词语来连接。

(3)语音停顿上。

语音停顿显示的语言单位不同:

单句中的停顿,显示句子成分;复句中的停顿,既可显示句子成分,又可显示分句。

2.区分的方法。

(1)并列短语做谓语的单句与并列复句。

(2)主谓短语做宾语的单句和并列或承接复句。

(3)带全句状语的单句和因果复句。

五.关联词语的使用原则:

(1)分句之间的关系,必须用关联词语才能表达得清楚时,就应该用。

(2)有些分句的关系是确定的,不会有不同的解释,就不必用。

(3)分句之间的关系,不用关联词语时可能有几种解释,为了准确表达,必须用好关联词语。

(4)有些联系分句的关联词语,是可用而不用。

六.复句可以分为两大类:

联合复句,主要类型有:

并列、递进、承接、选择、取舍复句等。

偏正复句,主要类型有:

转折、条件、假设、因果、目的等。

1.联合复句。

(1)并列复句。

指几个分句分别说出有关的几件事、几种情况或陈述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或者对比说明几种事物,或论述密切相关的事理。

并举式定义。

指分句间表示的几件事情或几个方面并存。

对举式定义。

指前后分句的意义相反相对,表示两种情况或两件事情对比对立,就是用肯定或否定两个方面对照来说明情况或表达所要肯定的意思。

(2)承接复句。

指几个分句一个接着一个叙述连续发生的动作,或者接连发生的几件事情。

(3)递进复句。

指后一分句的意思比前一分句的意思更进一层。

A.顺递式递进复句。

指后一分句顺着前一分句的意思把前一分句的意思向前推进一步。

B.反转性递进复句。

指前一分句从否定方面说,后一分句则从肯定方面把意思向前推进一步。

C.发逼性递进复句。

指前一分句从反面来说,后一分句从肯定方面向相比之下不值得一提的另一层意思反逼推进。

(4)选择复句。

指分句中所说的事情不能同时并存,而是要从中选择一项。

A.未定选择。

未定选择也叫商选式选择,分别说出几件事情,或此或彼,并表示从中选择一项。

B.已定选择。

(A)限选式选择复句。

限选式选择指从两个选项中选择一个。

(B)决选式选择复句。

指在二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经过衡量得失,决定先舍弃其中的一项,选择其中的一项。

2.偏正复句。

(1)因果复句。

指前后分句之间有说明英国和表明结构的关系。

A.说明性因果复句。

指前后两个分句,一个分句说明原因,一个分句说明结果。

a.由因到果。

指前一分句说明原因,后一分句表明结果。

b.由果溯因。

指前一分句表示原因,后一分句表示结果。

B.推论性因果复句。

指一个分句说明理由,另一个分句表示论断。

a.据因推果。

指用已知原因为根据推断出某种结果。

b.据果断因。

指用已知结果为根据推断出某种原因。

(2)转折复句。

指前后两个分句的意思全然相反或者相对。

A.重转式转折复句。

指前后分句的意思明显对立。

B.轻转式转折复句。

指前后分句的意思对立关系不显著,即转折的程度比重转轻,只用承上的关联词语。

C.弱转式转折复句。

指前后分句在意义上的相对不明显,转折的语气比较弱,只用承上的关联词语。

(3)条件复句。

指偏句提出条件,正句表示在满足条件的情况下所产生的结果。

A.有条件条件复句。

指一个分句提出条件,一个分句说明在满足该条件下产生的结果。

a.充分条件条件复句。

指所提出的条件是有了就够的带有假设意味的条件,口气比较灵活,反映说话人认为条件不难满足。

b.必要条件条件复句。

指提出的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