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与法律最新讲义.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224615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51.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修与法律最新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思修与法律最新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思修与法律最新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思修与法律最新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思修与法律最新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思修与法律最新讲义.docx

《思修与法律最新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修与法律最新讲义.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思修与法律最新讲义.docx

思修与法律最新讲义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一、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1.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由马克思主义严密的科学体系、鲜明的阶级立场和巨大的实践指导作用决定的,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长期探索的历史选择。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原因:

①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又是崇高的;②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的生命力;③马克思主义以改造世界为己任(基本特征。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当代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最重要的是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富强、乃至与全人类的解放紧密联系起来,报效祖国,奉献社会,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2.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具体而言:

①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②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③坚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信心。

二、理想信念的实现

1.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

孔子: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墨子:

“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诸葛亮:

“志当存高远”(《诸葛亮文集·诫外甥书》)。

这里的志具有双重含义:

一是对未来目标的向往,二是实现奋斗目标的顽强意志。

志向,就是理想信念;立志,就是确立理想信念。

具体来讲:

①立志当高远;②立志做大事;③立志须躬行。

2.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与曲折性

(1)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

一般来说,理想越是高远,它的实现过程就越复杂,需要的时间就越长。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任何一种社会政治理想的实现都不是一蹴而就、一帆风顺的(结合世界社会主义历程、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经历)。

(2)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与逆境。

第一,挫折和逆境不可避免。

第二,正确认识逆境和顺境的辩证关系(善于利用顺境,勇于正视逆境和战胜逆境)。

第三,在挫折和逆境中成才。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奋之所为作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3.在实践中化理想为现实

(1)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

①理想和现实存在对立的一面。

理想受现实的规定和制约,不能脱离现实而幻想未来。

二者的矛盾冲突,属于“应然”和“实然”的矛盾。

②理想和现实又是统一的。

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

一方面,现实中包含着理想的因素,孕育着理想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现实必定要转化为理想。

另一方面,理想中也包含着现实,在一定条件下,理想就可以转化成现实。

(2)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3)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

一、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1.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1)内涵: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

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爱国是每个人都应当自觉履行的责任或义务。

(2)基本要求:

①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每一个爱国者都会把“保我国土”、“爱我家乡”、维护祖国领土的完整和统一,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②爱自己的骨肉同胞(对人民群众感情的深浅程度,是检验一个人对祖国忠诚程度的试金石);③爱祖国的灿烂文化(文化传统作为一个民族群体意识的载体,常常被称为国家和民族的“胎记”,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基因”,是培养民族心理、民族个性、民族精神的“摇篮”,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④爱自己的国家(就是要心系国家的命运,就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独立和富强、为人民的解放和幸福贡献力量)。

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爱国主义,总是具有不同的内涵。

爱国主义的丰富性和生命力,正是通过它的历史性和具体性来表现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表现在致力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把黑暗的旧中国改造成光明的新中国。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

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国家消灭后,爱国主义就会失去存在的条件和意义。

在阶级社会,爱国主义具有阶级性。

2.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①热爱祖国,矢志不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位卑未敢忘忧国”;“报国之心,死而后已”);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③维护统一、反对分裂;④同仇敌忾、抗御外侮。

3.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

(2)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国家的核心利益。

(3)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4)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二、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新时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继承接了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吸纳了鲜活的时代精神。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

1.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

(1)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首先体现在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上,这是每个公民必须坚持的立场和态度。

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因此,把爱国主义同爱社会主义有机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本质要求。

爱国主义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重要的精神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爱国主义提供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有力的政治保证。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需要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只有融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2)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

如果说,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主要是对生活在祖国大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基本要求,那么,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不仅是对生活在大陆的中国公民的要求,而且是对全体中华儿女包括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侨胞的基本要求。

在这个问题上,爱国与否是最基本的政治原则。

(邓小平指出:

“港澳、台湾、海外的爱国同胞,不能要求他们都拥护社会主义,但是至少也不能反对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否则怎么叫爱祖国呢?

”)

2.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

它的发展使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日益紧密,同时影响到各国的政治和文化,对爱国主义也提出了挑战。

正确认识当今时代的爱国主义,必须联系并把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影响。

(1)经济全球化形势下要弘扬爱国主义。

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国家仍然是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中的独立主体。

只要国家继续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其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

大力弘扬爱国主义,必须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以积极而理性的姿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爱国主义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也不是大国沙文主义。

要正确处理热爱祖国与关爱世界、为祖国服务与尽国际义务、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2)经济全球化与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

第一,人有地域和信仰的不同,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第二,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第三,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3.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

所谓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

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独特方式,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热爱祖国是贯穿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爱好和平、勤劳勇敢(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道德精神,是兴家立国之本)、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夸父追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与时俱进”)的伟大民族精神。

(2)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要弘扬中国古代的民族精神,更要大力弘扬和培育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

4.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精神动力。

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

时代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改革创新居于核心地位。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依托,两者有机统一,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1)时代精神的内涵

第一,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

第二,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第三,改革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第四,改革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2)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第一,必须大力推进理论创新(是其他一切创新的先导)、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第二,当代大学生要自觉投身于改革创新的伟大实践,要立足于掌握丰富的知识和过硬的本领。

要养成团结协作、艰苦奋斗、脚踏实地的作风。

要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深入了解社会的基础上提出真知灼见。

三、做忠诚的爱国者

爱国主义包含着情感、思想和行为三个基本方面。

其中,情感是基础,思想是灵魂,行为是体现。

只有在这三个方面都一致,才是真正的爱国者。

1.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1)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承担对国家应尽的义务。

(2)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3)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邓小平曾告诫我们:

“谈到人格,但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国格。

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没有民族自尊心,不珍惜自己民族的独立,国家是立不起来的。

”)

2.促进民族团结和维护祖国统一

民族问题上,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祖国统一问题上,采取“一国两制”的方针。

3.增强国防观念

国防观念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对国防建设的目的、内容、途径和重要性等问题的认识,它主要包括国防忧患意识、国防目标意识、国防价值意识、国防责任意识、国防法制意识和国防献身意识。

增强国防观念,不仅是保障国防安全的需要,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黏合剂”。

意义:

第一,是大学生报效祖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

第二,是大学生履行国防义务、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必然要求。

第三,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4.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第一,增强爱国的深厚情感。

第二,确立报国的崇高志向。

第三,培养建设祖国的聪明才智。

第四,坚持报效祖国的积极行动。

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1.世界观与人生观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

世界观和人生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一方面,世界观决定人生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观。

正确的世界观,是正确的人生观的基础,人们对人生意义的正确理解,需要建立在对世界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

另一方面,人生观又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个人的人生观如果发生变化,往往会导致世界观发生变化。

2.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人生观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的内容。

人生目的,回答人为什么活着;人生态度,表明人应当怎样对待生活;人生价值,判别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其中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因为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人生态度、人生价值标准。

3.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所谓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所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愿。

端正人生态度:

人生须认真;人生当务实;人生应乐观;人生要进取。

4.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树立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内容的人生观,坚决抵制各种错误人生观的影响:

反对拜金主义人生观;反对享乐主义人生观;反对个人主义人生观。

(个人主义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物,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核心。

上述错误人生观的共同特征:

第一,都是剥削阶级的人生观;第二,没有把握个人与社会的正确关系;第三,对人的需要的理解是片面的。

二、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1.价值观与人生价值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

价值观的内容,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是光荣还是可耻的评价标准。

人生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是人的生活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所谓人生价值,是指人生对于满足社会、他人和自身需要具有的意义。

2.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

(1)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人生的价值包括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方面。

个人通过自身的活动从他人和社会那里获得必要的资料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就是所谓人生的自我价值。

另一方面,个人以其活动及成果,来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要,这就是他的人生的社会价值,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人在价值关系中是主客体的统一,人生的价值也是人生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一方面,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

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个体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得到了满足即个体自我价值不断实现,才能为社会、他人作出自己的贡献,创造社会价值。

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

(2)人生价值的标准

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基本尺度是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做出的贡献。

劳动和贡献的尺度是对人生评价根本尺度的一种具体化,也是社会评价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

一般来说,一个人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所做的贡献越大,他在社会中获得的人生价值的评价就越高。

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中,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就在于看一个人是否以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了真诚奉献。

(3)人生价值的评价

第一、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

第二、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第三、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第四、坚持动机和效果相统一。

(毛泽东说:

一个人做事只凭动机,不问效果,等于一个医生只顾开药方,病人吃死了多少他是不管的。

我们判断一个党,一个医生,要看实践,要看效果。

3.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1)社会条件:

第一、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正确把握社会发展所提供的条件。

人生价值是在社会实践创造中实现的,一定的社会客观条件对人生价值的实现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在人类历史上,许多有抱负有才能的人之所以未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目标,就是因为缺乏实现人生价值的社会客观条件。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巨大成就,为人们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第二、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

中国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价值,体现了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是人们观察世界、判断事物的基本标准。

(2)个人条件:

第一,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要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

客观地认识自己,是确定人生价值目标的重要前提。

第二,通过学习、锻炼等方式和途径,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个人的主观努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实现程度。

通过自身的努力,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努力创造实现人生价值的良好条件。

第三,立足现实,坚守岗位作贡献。

第四,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4.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第一、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的主人。

大学生只有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走群众路线,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中吸取营养,才能使自己的人生大有作为。

才能在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第二、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三、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1.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

保持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主要有:

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②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③合理控制情绪;④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

2.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

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尤其是社会利益关系的表现形式。

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关键是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的利益关系。

(1)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应坚持的原则:

平等(前提)、诚信(保证)、宽容(条件)、互助(要求)。

(2)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两者是辩证关系)。

竞争离不开合作,竞争获得的胜利,通常总是某一群体内部或多个群体之间通力合作的结果;合作也离不开竞争,没有竞争的合作就缺乏活力。

竞争促进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合作又增强竞争的实力,正是这种竞争中的合作和合作中的竞争,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

3.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第一、正确认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关系。

人具有个体性,有其特定的思维、行为方式和需要,人总是从自己特有的角度去思考和评价外界事物。

人又具有社会性。

人是社会的人,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在社会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

人的个体性中蕴含着社会性。

人以个体的形式存在,但他又不是绝对独立的,如在生物本能上,人需要在社会中得到生命生存和延续的条件;在自身价值的实现上,也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找到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与方法。

人的这种社会性,意味着人必须经过充分的社会化的洗礼,使个体性与社会性统一起来,才能获得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基本条件。

第二、正确认识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

人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有维持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要。

但是这种需要深深地打上社会历史的印记,成为一种社会性的需要。

个人需要不纯粹是个人的,它或多或少是社会需要的反映,受社会物质和精神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

人的需要的满足,都只能借助于社会,凭借一定的社会关系,通过一定的社会方式来实现。

社会需要也不是脱离个人需要独立存在的,社会需要是个人需要的集中体现,是社会全体成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需要的反映。

因此,孤立地考虑个人需要,不联系社会需要来考虑个人需要,将使个人需要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甚至导致个人欲望、个人需要的无限膨胀,最终不仅不能使个人需要得到满足,甚至还会使个人走上危害社会、违法犯罪的道路。

第三、正确认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社会利益离不开个人利益,个人利益也离不开社会利益。

社会整体利益不是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而是所有人利益的有机统一,它体现了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的个人利益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个人利益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它也保障着个人利益的实现。

个人应自觉地维护自己身处其中的社会整体利益。

当个人利益一旦与社会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自觉服从社会利益。

第四、正确认识个人权利、自由与承担社会责任、义务的统一关系。

个人的权利、自由是在社会中获得的,没有社会,个人的权利、自由都无从谈起。

离开了个人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个人的权利、自由也就无从实现。

因此,享受个人的权利、自由与承担社会的责任、义务是统一的。

只有人人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为社会多做贡献,社会的财富才能不断地增加,才能为人们享有权利和自由提供雄厚的基础。

4.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一,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以及人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都是以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条件的,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本身。

第二,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是人类以及人类的每个个体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第三,深入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最终取决于人与人关系的协调。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一、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1.道德的本质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第一,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第二,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第三,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也必然带有阶级属性。

第四,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以能动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引导、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2.道德的功能与社会作用

(1)道德的功能

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

集中表现为,它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是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

主要功能:

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

道德的认识功能:

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道德是人们认识和反映社会现实状况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方式。

道德往往借助于道德观念、道德准则、道德理想等形式,帮助人们在明辨善恶的认识基础上,正确选择自己的道德行为,指导自己的道德实践,积极塑造自身的道德人格。

道德的调节功能:

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际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

这是道德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

(2)道德的社会作用

道德的社会作用,指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

主要表现在:

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3.道德的历史发展

在人类历史上,适应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和历史条件,相继出现过不同的道德类型。

不同类型的道德源于不同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具有不同的内容与特征。

从发展的观点看,它们都是人类道德走向成熟的必要环节和阶段。

人类道德进步的主要表现:

第一,道德在社会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个人完善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

第二,道德调控的范围不断扩大,调控的手段或方式不断丰富、更加科学合理。

第三,道德的发展和进步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是人类道德发展合乎规律的必然产物,是人类道德发展史上的一种崭新类型的道德,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