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经济特区科技创新回顾与展望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222100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85.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厦门经济特区科技创新回顾与展望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厦门经济特区科技创新回顾与展望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厦门经济特区科技创新回顾与展望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厦门经济特区科技创新回顾与展望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厦门经济特区科技创新回顾与展望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厦门经济特区科技创新回顾与展望Word文档格式.docx

《厦门经济特区科技创新回顾与展望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厦门经济特区科技创新回顾与展望Word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厦门经济特区科技创新回顾与展望Word文档格式.docx

特区成立25年来厦门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这与科技事业蓬勃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快速提高是分不开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厦门历届市委、市政府一直十分重视科技工作,坚持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坚持不懈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厦门的科技工作始终遵循“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坚持“科教兴市”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技事业蓬勃发展、极大促进了厦门经济的发展。

特区成立伊始,厦门科技部门坚持“科技工作为我市经济发展、特区建设服务”的方针,认真贯彻中央(1981)14号文件精神,科研紧密结合生产需要,优先安排密切结合全市经济发展需要的科研项目,重视推广应用现有科技成果,重视生产性企业的挖潜、改造、革新工作,科技进步为生产服务,为全市经济发展、特区建设服务。

厦门在全面建设特区,财力紧张的前提下,仍然非常重视科技投入,并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1981~1985年“八五”期间共投入科研经费505.55万元。

 

“八五”期间安排科研计划项目、科研经费一览表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科研计划项目(项)

51

137

103

101

79

科研经费(万元)

89.96

106

104.6

93.07

111.92

八五期间科技经费图(万元)

正是厦门对科技创新的重视,才有科技投入的快速增长,才有厦门自主创新能力的今天。

现状篇

历届市委、市政府对科技工作的重视和关怀造就了厦门科技创新能力今天的辉煌:

厦门三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称号,所属各区也先后获得“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称号,并被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

1、科技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2001~2005年的财政科技投入分别为1.70亿元、1.98亿元、2.20亿元、2.62亿元和4.04亿元,其中科技三项经费分别为1.55亿元、1.64亿元、1.84亿元、2.22亿元和2.81亿元,市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长25.2%。

相对于特区初创时百万元左右的科技投入,已不可同日而言。

2005年全市专利申请量为2859件,专利授权量为1507件,其中发明专利占5.84%,同比增长69.23%;

国际专利申请数达91件;

注册商标数量累计达13635件,其中古龙、厦工、石狮、厦华、银鹭、惠尔康、正新获中国驰名商标,获得省著名商标61件;

13个产品荣登中国名牌产品龙虎榜。

2、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壮大

厦门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

十五期间,厦门市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年平均增长31%以上。

截止2005年底,共有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251家,实现总产值120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60.2%。

DELL电脑、厦华数字电视、厦新手机、联想手机、厦钨钨材料制品、金龙客车、ABB开关等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较强的竞争力,多数高新技术企业都掌握全部或部分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

新兴产业增长迅速,其中光电产业有望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特别最近一年,一批规模国内首屈一指的大项目先后开工建设或投产,如DELL二期、明达光电、友达光电和中华映管等,将新增上千亿元产值。

3、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

十五期间,厦门市共组建认定了18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2家)和38家企业技术中心(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16家),获人事部批准设立了13个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80余个企业研发机构,共获得专利授权640项,经鉴定科技成果195项,获得国家、省部市级科技进步奖分别为29和96项,成果转化178项,转化率达到91.3%。

企业自主创新意识和主体地位逐步增强,基本实现80%的研发机构在企业、8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80%的研发投入来自企业、80%的职务发明专利在企业、80%的财政科技资金投入企业。

一批在自主创新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企业代表已涌现出来,如虹鹭钨钼、特宝生物、厦华电子、麦克奥迪、三达膜科技、金鹭特种合金、北大泰普制药等高新技术企业。

4、科技产业化平台得到拓展和加强

高新区是项目成果转化孵化的大平台,厦门火炬高新区是全国53个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通过实施“一区多园”模式,已成功开发了火炬高技术产业园、同集产业园、软件园和北大生物园等,基本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跨国公司为龙头,电子信息、光机电和先进制造技术为支柱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园区。

2005年,经国务院批准,厦门高新区规划面积由1.17平方公里扩大到13.75平方公里。

目前火炬(翔安)产业区、软件园(思明)二期和火炬信息光电园的开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即将成为技术创新和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基地,新兴产业集群的集中地。

厦门半导体照明、钨材料和视听通讯被科技部认定为特色产业基地,已形成若干具有较强实力的产业集群和较完善产业链。

厦门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台湾学者创业园等11个科技企业孵化器,构成了覆盖全市的区域性孵化服务网络。

在孵企业400余家,三达膜、巨龙软件、弘信电子、联创微电子和高比特科技等一批科技型企业孵化成功并成为各自领域的龙头。

5、高校科研院所科研活动日趋活跃

在厦高校科研院所积极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在化学化工、海洋科学以及生物与新医药方面研究独具特色。

厦门大学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省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跨学科科技创新平台。

近年来,厦大教师在世界顶级学术杂志《自然》和《科学》上发表了5篇论文;

在化学和生物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前沿科研成果,如参与研制世界首个禽流感病毒快速诊断试剂盒,诞生世界首个戊肝疫苗,核酸合成中关键物质—丙谷二肽人工合成成功等;

厦大国家大学科技园近五年累计申请专利427项,获授权专利224项,其中发明专利83项。

集美大学和厦门理工学院也建立起一批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各类实验示范基地等。

厦门拥有一批包括国家海洋第三研究所、中船七二五所、省海洋所、水产所等海洋类科研机构及从事海洋生产和开发的企业,拥有一批学科带头人,在海洋生物天然活性物质与药物的应用研究以及无公害养殖技术、规模养殖技术等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部分项目正在实施产业化。

6、创新环境逐渐完善

首先,科技法律法规已形成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厦门经济特区除实施国家、省的科技法律、法规之外,在获得地方立法权后,厦门市共制定颁布了128件科技方面的法规、政策、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其中与技术创新有关的占83%。

其次,科技投融资体系建设得到加强。

一是企业已经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大中型企业的科技经费支出占全部科研经费支出的70%以上;

二是加大科技投入,十五期间,市本级财政科技投入共计14.63亿元,占市本级财政收入约3.7%;

三是高科技风险投资机构数量增加、规模不断扩大。

再次,科技中介服务不断发展。

厦门市共组建了市、区和厦门大学等6家生产力促进中心,其中厦门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20家、技术贸易机构311家、专利代理中介机构5家,其中涉外专利代理机构2家。

7、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目前,全市各类科研机构128家,专业技术人员总数108340人,其中中级职称43985人,高级职称12057人。

在厦两院院士11人,双聘院士6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7人,博士生导师262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专家550人,省优秀专家48人,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在站博士25人。

高新技术企业中涌现出一批本土产业科技专家,成为企业项目研发和产业化的领军人物。

在厦的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等7所高等院校、10余所中等专科学校培养了大量特区建设急需的各类人才。

近年来,厦门市人事系统共引进各类人才(不包括党群、教育系统)8663人,其中引进海外留学人员266人,柔性引进103人,高级职称277人,博士243人。

企业在重大技术项目中也越来越多地引进外国专家。

8、科技交流与合作初显成效

厦门市启动了与中科院所属分院开展的“院地合作工程”和与国内重点理工高校开展的“市校同发展科技合作工程”。

已有许多企业通过两大科技合作平台与国内著名高校院所成功开展了合作,取得丰硕成果。

两大科技合作平台已经成为支撑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力量。

特别是最近引入编制760人的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在厦门落户,将对厦门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厦门市对台交流合作的重点产业是光电子产业和软件业,得到了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倾斜支持。

2005年厦门市与台湾工研院光电所、香港科技大学成立两岸三地半导体照明产业联盟,与台北县电脑同业公会成立厦门-台北数码科技企业联盟。

台资明达光电、国联光电已在厦门落户,厦门软件园在促进厦台科技合作方面也进展顺利。

9、发展瓶颈

2004年全国50个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厦门居第9位,但是科学技术竞争力仅排名第21位、人才竞争力位居第30位,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厦门科技和人才竞争力还不够强。

(1)企业研发投入和政府扶持不够。

2004年,厦门市R&

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48%,与深圳的125亿元(占GDP3.67%)、宁波的34亿元(占GDP1.58%)相比,显然偏低。

厦门市大多数工业企业R&

D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偏低。

近年来,科技计划项目偏重支持大企业的研发和产业化,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苗子项目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培育扶持还不够;

科技三项经费不足,难以满足科技创新活动的需要。

(2)人才资源较为匮乏。

厦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偏少,缺乏高层次人才。

新兴的第三产业,诸如保险、金融、咨询、信息、法律等人才缺乏。

人才资源的再生和衍生能力差,人才资源质量和结构短期内难以在培养、引进和使用过程中得到根本性改善。

(3)

自主知识产权较少。

2005年,每万人专利申请件数,厦门为12.7件,而深圳为25件;

每万人专利授权数,厦门为6.7件,深圳11件;

发明专利授权数所占的比例厦门仅为5.84%,而深圳达到10.21%。

厦门专利的数量与质量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4)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不强

一是缺乏有竞争力的自主知识产权。

厦门市高新技术企业过多地集中在电子信息行业,许多关键技术和核心部件依赖进口,大多处在产业链中加工、组装和外围技术研发的低附加值环节;

二是自主品牌不够多、不够强,与青岛、深圳等城市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

三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少、成长慢,导致高新技术企业后备梯队不足。

(5)风险投资体系尚不健全

厦门市科技风险投资与深圳、广州等城市的风险投资体系相比,资金规模小,来源渠道少,运行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退出机制尚未建立;

中小型科技企业信用担保机制缺位,融资困难;

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的机制不健全,区域性资本市场的发展有待进一步突破。

展望未来篇

市委在“关于制定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科学技术创新型城市”的宏伟目标,要求加快推进“科技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的实施,努力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提高产业技术水平,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推动厦门新一轮跨越式的经济增长。

为了实现建设科学技术创新型城市的宏伟目标,未来几年,厦门将以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知识、技术、成果、中介、投融资5大创新体系初步构建;

特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

更多研发机构和产业集群研发基地在厦创办;

到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值将达到3200亿元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显著下降,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以上,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达1000亿元以上。

厦门的科技创新能力将得到更大的提高,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1、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形成

知识、技术、成果、中介、投融资五大创新体系将得以加快构建,基本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精干高效、纵深配置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

高校科研院所积极进行知识创新,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中试基地,共享科研器材与信息资源,进行联合攻关,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后盾;

技术创新能力强的大中型企业建立高水平研发机构和国家级研发中心,围绕新产品研制和开发,针对生产中重大关键性技术难题、装备改造进行攻关和创新,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建成设施齐全、功能完善、高水平的成果孵化园区;

积极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技术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专利产业化;

培育出一批骨干科技中介机构;

釆取信用担保、贷款贴息、资本金投入、种子基金和参股等多种方式,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地方政府、风险投资机构、金融机构、民间资本共同投资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2、特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将进一步发展

厦门火炬高新区“一区多园”机制将继续完善;

火炬(翔安)产业区、同集工业集中区、软件园和信息光电园的开发建设加快进行;

一批本市基础好和技术水平高的产业集群将得到重点培育和壮大;

厦门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火炬特色钨材料产业化基地和视听通讯产业化基地、软件产业基地也将进一步做大做强。

公共技术研发与服务、大学科技园创新技术、高新区创新创业服务、公共检测服务、行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产权交易评估和投融资服务中心、科技发展研究中心、科技信息资源数据库等十大创新平台将得以加快构建。

2006年启动十大平台建设,包括“厦门车辆与工程机械技术研发中心”、“钨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厦门(闽台)花卉高科技园”、“厦门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养生堂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产业基地的关键技术平台建设”、“厦门生物医药孵化器”、“厦门台湾科技企业育成中心”、“厦门理工学院工程学科集约研发平台构建”和“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计划总投资16.42亿元。

这些项目的建设将对厦门的高新技术产业未来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3、强化科技创新的支撑

厦门将进一步完善科技投入和融资政策,加大各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

落实中长期和“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编制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中长期规划和“十一五”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配套出台相关政策措施;

落实《中共厦门市委、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科学技术创新型城市的实施意见》,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

进一步完善落实人才引进政策,启动产业创新、绿色制造、海洋资源等一批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培养和凝聚高层次科技创业人才;

加快构建公共技术研发与服务、大学科技园创新技术、高新区创新创业服务、公共检测服务、行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产权交易评估和投融资服务中心、科技发展研究中心、科技信息资源数据库等十大创新平台。

(作者单位:

厦门市科学技术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