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经济学基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216799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6.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经济学基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经济学基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经济学基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经济学基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经济学基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经济学基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经济学基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经济学基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经济学基础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基尼系数G=A/(A+B).显然,基尼系数不会大于1,也不会小于零。

2.“无形的手”

标准答案:

“无形的手”指的是市场机制,市场机制中还包括了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

在不被人们察觉的情况下,市场机制可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因此叫做“无形”的手。

答案解析:

“无形的手”最早是由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每个人在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可以实现整个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与“无形的手”相对的是“有形的手”指的就是国家的宏观调控。

历史实践证明:

“无形的手”和“有形的手”如同人的左手和右手,都不能有所偏颇。

3.机会成本

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的另一样东西。

机会成本小的具有比较优势。

简单的讲,指任何决策,必须做出一定的选择,被舍弃掉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即是这次决策的机会成本。

农民在获得更多土地时,如果选择养猪就不能选择养其他家禽,养猪的机会成本就是放弃养鸡的收益。

假设养猪可以获得A元,养鸡可以获得B元,那么养猪的机会成本是B元,同样的,养鸡的机会成本则为A元。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机会成本是放弃的选项中最高价值者,如果土地可以养猪、养鸡、养牛,分别可得收入为A、B、C,那么如果决定养猪的话,那么机会成本就应该是max(B,C)。

此外在经济学中还需要理解其他几种成本,如:

会计成本、经济成本、显性成本、隐形成本、短期成本、长期成本、沉没成本等。

我在这里提出,以供大家参考。

二、填空

1.一般认为,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的(《国富论》)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学的“鼻祖”;

而宏观经济学则是1936年(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为标志而正式形成的。

2.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被授予两位美国经济学家,作为对他们在(实验经济学)领域的开创性研究的表彰。

注重经济学常识以及历史的了解。

2008年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保罗-克鲁格曼(PaulKrugman)。

克鲁格曼的理论研究领域是贸易模式和区域经济活动。

 

3.失业的三种基本类型是:

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

所谓失业(Unemployment)是指在劳动范围内,有就业能力并且有就业要求的人口没有就业机会的经济现象。

1、自愿意失业与非自愿失业

2、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指生产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由于转换职业等原因而造成的短期、局部失业。

这种失业的性质是过渡性的或短期性的。

它通常起源于劳动的供给一方,因此被看作是一种求职性失业,即一方面存在职位空缺,另一方面存在着与此数量对应的寻找工作的失业者,这是因为劳动力市场信息的不完备,厂商找到所需雇员和失业者找到合适工作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

摩擦性失业在任何时期都存在,并将随着经济结构变化而有增大的趋势,但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失业存在是正常的。

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也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

结构性失业在性质上是长期的,而且通常起源于劳动力的需求方。

结构性失业是由经济变化导致的,这些经济变化引起特定市场和区域中的特定类型劳动力的需求相对低于其供给。

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社会总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

当经济发展处于一个周期中的衰退期时,社会总需求不足,因而厂商的生产规模也缩小,从而导致较为普遍的失业现象。

周期性失业对于不同行业的影响是不同的,一般来说,需求的收入弹性越大的行业,周期性失业的影响越严重。

三、选择题

1.对于一种商品,某个理性的消费者想要的数量都有了,这时总效用(C)。

A.一定大于等于0

B.一定小于0

C.达到最大

D.无法确定

本题涉及的是消费者效用理论,题目中提到了总效用,因此该题目要用基数效用理论去解释。

2.边际成本曲线呈现U形的原因(A)。

A.与要素的边际生产率有关

B.与规模经济有关

C.是由一个国家整体经济实力所决定的

D.与产品种类有关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短期生产中的一个基本规律,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短期成本分析。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短期生产中,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一种可变生产要素投入量的连续增加,它所带来的边际产量先是递增的,达到最大值后开始递减。

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下,短期边际产量和短期边际成本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即在短期生产中,边际产量的递增阶段对应的边际成本的递减阶段,边际产量的递减阶段对应的边际成本的递增阶段,边际产量的最大值对应的是边际成本的最小值。

正因为如此,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下的边际成本曲线表现为先降后升的U形特征。

3.当边际收益递减时,总产量(C)。

A.上升

B.下降

C.根据已知信息不足于判断其变动的方向

D.以上都不对

题目中提到边际收益的同时,没有提到前提条件。

前提条件可以有两种,一种是处于什么类型的市场,如:

完全垄断、完全竞争、垄断竞争;

一种是处于短期均衡还是长期均衡。

因此,前提条件的不同,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就是在同一种情况下得出的结论也是不一样的。

举例说明如下:

既然题目中提到了总产量,那么题目想表达的意思就是:

当编辑收益递减时,市场的总产量是什么情况,而不是单个厂商。

在完全竞争市场下,边际收益等于价格P,如果所示当均衡价格,也就是边际收益减小时,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个是总产量的增加,一个是总产量的减少。

如下图所示:

在左图中,由均衡价格由于需求曲线从D移动到D1的位置,而使得均衡价格,也就是边际收益下降,引起了总产量的减少,而右图中由于供给的增加,在引起均衡价格也就是边际收益下降的同时,导致了总产量的增加。

在完全垄断市场上,只有一个厂商,其面临的需求曲线和市场面临的需求曲线是一样的,都是想右下方倾斜的(如图)。

总收益曲线,如下图所示:

当边际收益曲线下降且大于等于0时,总收益是增加的,因此,此时的总产量也是增加的,但是当边际收益继续下降到小于0以下时,总收益减少,因此理性的垄断厂商不会继续生产,而是维持总收益最大化时候的产量。

4.现代经济学认为,人们不努力工作是因为(B)。

A.其本性就是“懒惰”

B.缺乏必要的“激励”

C.希望获得更多的培训

D.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一个比较合理和现实而又通常被经济学家所采用的人类行为假设是,人是自利的,即人主要追求自己的利益。

“人是自利的”这一人类行为假设是现代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假设。

这个题目考察的是对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

四、判断题

1.经济学中,“市场失灵”一词是指由于政府对市场调控不力而导致的资源配置缺乏效率。

错误。

政府对市场的调控是解决“市场失灵”的主要途径。

而“市场失灵”发生的原因主要是:

公共产品、信息不对称、垄断、外部影响等原因造成的。

2.如果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突然增加,且该商品的生产技术同时又很大改进,则可以预料该商品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都向右移动使均衡产量增加而价格不变。

很明显是错误的。

偏好的增加可以增加需求,生产技术的进步也能提高供给量,这使得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向右移动,但是不会正好移动到价格不变的位置,这要看两者变化的幅度。

3.边际效用法和无差异曲线法所得出的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应该是有差异的。

这个也很简单,两种方法得出的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是相同的,只是得出这个结论的分析方法是不一样的。

因为二者的分析基础是不一样的,一个是源于基数效用论,一个是源于序数效用论。

4.商品的需求价格是由该商品的生产成本决定的。

商品的需求价格是有需求方决定的,而需求方跟生产是没有关系的,因此也跟生产成本没有关系,更谈不上决定。

所谓需求价格就是作为需求方愿意出的购买价格。

5.理论上,“公平”和“效率”目标是具有内在相互兼容性的。

在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上,公平和效率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就如同通货膨胀和失业率关系一样,二者是此消彼长的交替关系。

6.大学食堂里,红烧猪肉价格提高后,红烧牛肉的需求量随之上升。

这里体现的是“收入”效应。

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是消费者行为理论中的重要部分。

所谓收入效应:

指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它表示消费者的效用水平发生变化。

具体来说就是当你在购买一种商品时,如果该种商品的价格下降了,对于你来说,你的名义货币收入是固定不变的,但是价格下降后,你的实际购买力增强了,你就可以买得更多得该种商品.这种实际货币收入的提高,会改变消费者对商品的购买量,从而达到更高的效用水平,这就是收入效应。

我们不能只是停留在字面的理解,而要展现在图形上,学会用图来展示经济学观点是学习西方经济学的一项基本功。

在图中所显示:

x1x2为总效应。

总效应=收入效应+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x3x2,替代效应=x1x3。

明确两点:

1.收入效应是由于实际收入的变化引起的;

2.替代效应是在总效用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所发生的。

我们还需要掌握不同种商品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不同。

这里的商品分为正常品(收入弹性大于0)、劣等品(需求的收入弹性小于0)和吉芬商品(所谓吉芬商品就是在其他因素不改变的情况下,当商品价格上升时,需求量增加,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减少)。

7.腐败和浪费导致一国经济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内移动。

正确。

这个题目属于生产理论的内容。

 (ProductionPossibilityFrontier,简称PPF),在给定的数量的资源下,所能够生产的最大数量的产品,在数学上表示为一道边界。

如果生产两种产品,可以表现为下图的平面图形:

之所以有生产可能性曲线,原因在于资源的稀缺性,而在一定资源情况下,腐败和浪费必然导致成本与效率的下降,因此,在一定资源下,生产的产品数量必将减少,在图形上体现为向内部移动。

8.当平均成本达到最低时,生产处于边际收益不变阶段。

题目中没有提到具体的市场情况,在完全竞争市场,边际收益等于价格,始终处于不变状态;

而在完全垄断市场,边际收益处于下降状态。

9.对于需求价格富有弹性的商品,若其他条件不变,降低价格可以使该产品的销售总收入增加。

需求价格富有弹性,也就是说价格的变动小于其所引起的销售量的变动,因此,降低价格时,由于价格降低而使得产量的增加量要大于价格变动量,最终会使得总收入增加。

10.随着收入的提高,消费者对某商品的需求呈现递减趋势。

则,该商品可能属于“低劣品”。

随着收入的增加,需求量反而减少,说明该商品的收入弹性E(m)<

0,由需求的收入弹性理论得知,该商品为劣等品。

11.企业规模越大,越能实现规模经济。

先理解规模经济的定义:

指企业在生产活动中,当一种产品的产量达到一定规模时,产品的平均成本下降,但是规模报酬递减规律的存在,当产量超过合理的规模以后,规模效应将不复存在。

这个题目可以从两方面理解。

一方面,企业规模与规模经济之间不一定有逻辑关系。

企业规模大,不一定该产品的产量就打,也可能是经营的产品种类多;

另一方面,就如定义所说的,当产量超过合理的规模以后,规模效应将不复存在。

12.“为了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政府应该增加对丧失劳动能力者的转移支付”----该命题属于实证经济学的范畴。

明确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的概念。

文中提到了“应该”,这正好是规范经济学的特征:

应当怎样做,因此,该命题属于规范经济学的范畴。

13.已过的GNP小于其GDP,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小于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GNP与GDP的关系是:

GNP等于GDP加上本国投在国外的资本和劳务的收入再减去外国投在本国的资本和劳务的收入。

在宏观经济学中关于国民收入的核算中,掌握一般的定义就OK了。

作为西方经济学考试不会对具体的国民收入的核算进行出计算题的。

14.劳动力供给曲线呈S形反映了人们在休闲和工作间的偏好随工资率的变化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

劳动力供给曲线不是S状的。

应该掌握劳动力曲线的推导过程,特别是图形的推导的出,在西方经济学学习中,这种图形的推导方法要经常用到,比如在宏观经济学中的IS-LM-BP模型,以及帕累托最优均衡等。

五、问答题

1.分析IS-LM模型及对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借鉴意义。

参考答案:

如上图所示IS-LM模型的图像演示。

IS-LM模型中的I是指投资,S是指储蓄,L是货币需求,M是货币供给。

纵轴是利率,横轴是产出。

在商品市场上,要决定收入,必须先决定利率,否则投资水平无法确定。

而利率是由货币市场决定的,在货币市场上,如果不确定一个特定的收入水平,就无法确定货币需求,利率也就无法确定。

这就出现了一个循环推论:

利率依赖于收入,收入又依赖于利率。

为解决这一循环推论的矛盾,凯恩斯的后继者们把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结合起来,建立了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模型:

IS-LM模型。

在IS-LM模型中,政府购买、转移支付、税收、进出口等变动会引起IS曲线的移动;

实际货币供给和需求的变化会引起LM曲线的移动。

这些移动会引起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变动,所以,利用IS-LM模型可以简单而又清晰的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1)先看IS曲线,引起IS曲线移动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种:

①投资需求变动。

(当厂商对未来的经济前景看好时,其投资会增加,在IS曲线斜率不变的条件下,IS曲线就会平行地向右上方移动,其移动量等于自主性支出变动量乘以乘数。

②储蓄函数变动。

(如果其它条件不变,而人们的储蓄意愿增加了,即自发性消费α下降,则储蓄水平的提高,会以一定的乘数引起国民收入下降。

③政府支出及税收的变动。

(增加政府购买支出会使IS曲线向右上方平行移动,IS曲线移动的幅度等于增加的政府购买支出乘以乘数;

政府增加一笔税收,则会使IS曲线向左移动。

④净出口额变动。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如果净出口额增加,其作用相当于增加了自发支出,因此,IS曲线右移。

反之,则左移。

由于增加政府支出和减税都属于增加总需求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而减少政府支出和增税都属于减少总需求的紧缩性财政政策。

因此,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就表现为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

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就表现IS曲线向左下方移动。

(2)LM曲线是一条用来描述在货币市场均衡状态下总产出和利率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即:

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时产出与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的轨迹。

1、LM曲线的数学表达式为M/P=L1(Y)+L2(r)=kY-hr,它的斜率为正,这表明LM曲线一般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从LM曲线的代数表达式,我们可推出影响LM曲线移动的因素:

①货币供给量(m)的变动。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货币供给增加,LM曲线就会向右下方平行移动,货币供给量减少,LM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这是因为,在货币需求不变时,货币供给增加必然使利率下降,利率下降又刺激投资和消费,从而使国民收入水平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所说的货币供给量是指实际货币供给,也就是说,它是剔除了物价水平影响的货币供给。

若是名义货币供给,还应考虑物价水平的升降对LM曲线的影响。

②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变动,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h)的变动不仅会影响LM曲线的斜率,而且还会导致LM曲线的移动。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h值增大,LM曲线就会向左上方移动;

h值减小,LM曲线就会向右下方移动。

③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变化。

同样,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k的变动也会导致LM曲线的移动。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k值增大,LM曲线就会向右下方移动;

k值减少,LM曲线就会向左上方移动。

在影响LM曲线移动的诸因素中,货币供给通常是一个较活跃的因素,政府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往往根据经济发展的状况,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和GDP,从而实现宏观经济的调控目标。

当决定LM曲线的因素发生变动时,LM曲线的位置会发生变动。

首先,如果货币的需求增加,既定的收入条件下市场均衡利息率升高,从而LM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反之,当货币的需求减少时,既定收入下的市场均衡利息率下降,从而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

其次,如果货币的供给增加,既定收入对应的市场均衡利息率下降,从而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

反之,当货币的供给减少时,LM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综上,通过实行不同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扩张性和收缩性)能达到对GDP,即总产出的调节。

但是,在使用不同的政策的同时,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

财政政策效果分析:

1.在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即IS曲线越陡峭,则移动IS曲线时收入变化就越大,即财政政策效果越明显。

反之,IS曲线越平坦,则IS曲线移动时收入变化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小。

(这里存在一个挤出效应问题,挤出效应(crowding-outeffect)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政府支出增加,物价上涨,实际货币供给减少,可用于投机目的的货币量减少,债券价格下跌,利率上升,私人投资减少,消费减少。

通俗地讲就是政府支出挤出了私人投资和消费。

若投资对利率变动敏感,挤出效应越大,即IS曲线越平坦,挤出效应越大,财政政策效果越小,IS曲线越陡峭,挤出效应越小,政策效果越大。

2.在IS曲线斜率不变时,LM曲线越陡峭,移动IS曲线时,收入变动越小,财政政策效果越小,挤出效应越大。

反之则相反。

LM越平坦或IS越陡峭,则财政政策效果越大,货币政策效果越小,如果出现一种IS曲线为垂直线而LM为水平线的情况,则财政政策将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将完全无效。

这种情况被称为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

货币政策效果分析:

货币政策的效果是指货币供给量的增加或减少对总需求的影响,如果增加货币供给能使国民收入有较大增加,则货币政策效果就大;

反之,则小。

1.货币政策效果因IS斜率而异,IS较陡时,货币政策效果较小;

IS曲线平缓,货币政策效果大。

如图:

上面左图中IS曲线较平坦,右图中IS曲线较陡峭。

当货币供给增加导致LM曲线由LM0右移到LM1时,IS较陡时,国民收入增加较少,即货币政策效果较小;

而IS曲线较平缓时,国民收入增加较多,即货币政策效果较大。

这是因为,IS较陡,表示投资的利率系数较小,即投资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较差,因此,LM曲线由于货币供给增加而向右移动使利率下降时,投资不会增加很多,从而国民收入也不会有较大增加;

反之,IS较平坦时,表示投资利率系数较大,因此,货币供给增加使利率下降时,投资和收入会增加较多。

3.货币政策因LM斜率而异,LM越平坦,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小;

LM越陡峭,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大。

如上图,IS曲线斜率相同,左图中LM曲线较平坦,收入增加甚少;

右图中LM曲线较陡峭,收入增加较多。

这是因为,LM较平坦,表示货币需求受到利率的影响较大,即利率稍有变动就会使货币需求变动很多,因而货币供给量变动对利率变动的作用较小,从而增加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就不会对投资和国民收入有较大影响。

反之,若LM曲线较陡峭,表示货币需求受利率的影响较小,即货币供给量稍有增加就会使利率下降较多,因而对投资和国民收入有较多增加,即货币政策的效果较强。

总之,一项扩张的货币政策如果能使利率下降,并且利率的下降能对投资有较大刺激作用,则这项货币政策的效果就较强。

反之,货币政策的效果就较弱。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综合应用:

从IS-LM模型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能使政策效果得以最好发挥的方法是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起来使用。

在实践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一般都是搭配使用,综合运用这两种宏观政策,可以针对不同的经济状况进行政策选择。

当均衡的国民收入低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时,决策者可以进行多种政策选择,一是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使IS曲线向右移动,增加了总需求和国民收入但也使利率上升;

二是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使LM曲线向右移动,可以增加国民收入水平但使利率下降;

三是同时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即对这两种政策搭配使用。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对均衡的国民收入和利率有不同的影响。

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时,如果要刺激总需求就需考虑毕竟要刺激总需求的哪一部分。

如果要刺激私人投资,最好使用财政政策中的投资补贴政策;

要是刺激投资中的住房建设,就应采取货币政策;

若刺激消费,则可通过增加转移支付和减少所得税的财政政策。

当然,要管理萧条,就要分析引起萧条的因素是投资不足还是消费不足。

无论如何,只有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才能对症下药,政策才能取得明显效果。

另外,不同政策的选择还会对不同的人群产生不同的影响,社会政治问题也是影响决策的因素。

两种政策搭配使用能产生多种不确定的结果,针对不同的经济问题,采取不同的搭配,甚至包括所搭配政策的力度的大小,来取得预期的政策效应。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组合,要视经济问题的详细情况来定。

当经济出现严峻通货膨胀时,可实行双紧组合;

当经济萧条时可以把扩张性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混合使用;

当经济萧条但又不太严峻时,可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货币政策相混合,这样是为了刺激总需求的同时又能抑制通货膨胀;

当经济出现通货膨胀但又不太严重时,可采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货币政策这种组合,一方面利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压缩总需求,另一方面,用膨胀性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刺激投资,防止衰退。

2.在当今中国,小汽车的价格比发达国家高,这似乎与当前我国城市交通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