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笔记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207471 上传时间:2022-11-2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6.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治疗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心理治疗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心理治疗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心理治疗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心理治疗笔记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治疗笔记文档格式.docx

《心理治疗笔记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治疗笔记文档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治疗笔记文档格式.docx

第二节心理治疗的历史发展

1.心理治疗的发展倾向:

1)发展不同的心理治疗模型的倾向;

2)发展特定的治疗方法的倾向;

3)心理治疗的整合的倾向(折衷主义多用于对心理治疗的临床技术方法及非理论性的综合的现象;

而整合一词常用于更为理论性的现象,如创立理论体系、框架或在概念水平上对心理治疗模型的融合);

2.心理治疗趋向于整合的主要原因:

1)各种疗法剧增;

2)单一理论模型的不足;

3)各种疗法疗效相近;

4)通力寻求影响治疗效果的共同因素;

5)强调来访者的特点和治疗的关系;

6)社会与公众的压力和要求

3.心理治疗在中国的发展,我国的心理治疗事业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启动阶段、空白阶段、准备阶段和初步发展阶段。

60年代对神经衰弱的快速综合治疗,1966到1977年,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而空白;

1978年至1986年为准备阶段;

心理治疗在中国的初步发展始于1987年。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于20世纪90年代,成立了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以及大学生心理咨询两个专业委员会。

4.中国特色的心理治疗特点:

指导式的治疗倾向;

整合的治疗倾向;

顺应自然的治疗倾向;

发展与中国文化相适应的疗法的努力(认识领悟疗法)

第三节心理治疗的主要理论模型

1.四类重要的治疗倾向:

分析取向的治疗、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取向的治疗、行为和认知取向的治疗、系统观的家庭治疗。

2.分析取向的治疗主要包括从弗洛伊德以来的各种心理分析疗法,经典的心理分析,新心理分析疗法,以及各种心理分析为主导的短程疗法。

这一取向的治疗主要以无意识动、领悟、人格重建更为其理论的基石。

3.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取向的疗法包括村存在主义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格式塔疗法等,被称为“体验和关系取向”的疗法。

4.行为和认知取向的治疗,包括各种行为治疗以及各种认知疗法,如贝克的认知疗法、埃利斯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被认为是“行动取向”的治疗。

5.第四类为系统观的家庭治疗类,包括各类家庭治疗,如结构式家庭治疗、系统式家庭治疗、以及以不同学派倾向为主的家庭治疗:

心理分析家庭治疗、行为家庭治疗。

第二章治疗关系

1.治疗关系是治疗者与来访者在治疗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人际关系,来访者通过这种关系中的支持性因素而发生改变,其实质是一种工作联盟,这种联盟的建立是帮助来访者以更适宜的方式思考和行事的基础。

2.尽管不同的学派对治疗关系的重要性存在一定的共识,即治疗关系是治疗起作用的基础,但是不同学派对治疗的关系的理解的确也存在差异。

心理分析学派认为移情现象是治疗关系的核心和基础;

行为和认知学派对治疗关系则强调治疗者在治疗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则反对治疗者在治疗关系中的那种“权威或专家”的角色,认为治疗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强调来访者自我成长的动机、能力和选择的自由。

3.治疗关系的特征:

1)独特性和共性(治疗者和来访者的关系在密切性、结构和态度上与其他社会关系有一定的共性);

治疗关系更为独特性(治疗关系受限于时间和地点,治疗者和病人只有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发生治疗关系;

治疗关系是一种单向的而非双向的关系)。

2)治疗关系的客观性和主观性(治疗关系的客观性指对治疗者来说,来访者是一个可以通过接受他人的帮助而学习如何适应环境的主体,治疗者保持中立、客观而不加批判的开放态度,不将个人的意见强加给来访者,这就是治疗者所应保持的客观性;

治疗关系的主观性是指治疗者在治疗过程中适当的情感卷入,即以共情、真诚的态度对待来访者,尊重来访者,使之感到温暖。

3)认知和情感因素(认知因素指治疗关系中的知识性因素,如对信息进行解释、对如何行动提供建议、交换信息等;

情感因素指情感的表达和交流。

4)含糊和清晰(治疗者与来访者保持一定的社会距离是必要的)

5)双方的责任(治疗关系意味着治疗者和来访者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而不是其中的一方。

咨询或治疗可以说是“助人自助”的职业,即来访者应对选择其生活方式和治疗目标负责。

治疗者的工作是帮助来访者自己作出决定而不是代为决策。

6)职业道德和伦理

第二节影响治疗关系的因素

1.影响治疗关系的因素:

1)接受与关心

2)理解与共情

3)尊重和温暖

4)真诚可信

5)智力和能力

2.共情要求治疗者不仅要理解来访者的感受、观念和价值观,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在治疗过程中把这些信息对来访者加以准确表达,同时引导来访者进一步思考,认为准确的共情应该包括三个步骤:

治疗者从来访者的内心的参照体系出发,设身处地的体验来访者的内心世界;

以言语准确表达对来访者内心体验的理解;

引导来访者对其感受作进一步的思考;

治疗者要理解言语背后的隐藏含义,并且将其表达了出来,使得来访者可以理解和表达早期没有觉察和没有表达的感受。

3.尊重是一种“非占有式”的关怀,而治疗者的态度是非批判性的,是对来访者没有保留的关怀,而不是嘲笑、贬低来访者。

4.接纳包含二层含义:

一是我们承认每个个体在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同的;

二是认识到每个个体的人生过程都是一个复杂的奋斗、思考和感受的过程。

5.温暖是治疗者对来访者的主观态度的体现,它不是能以语言来表达的,不是一种技能,而是存在于治疗者的内心之中,有待于治疗者自己去开发。

通常是不同的姿态来传达的,如身体的姿态、面部表情、声调和抚摸等。

6.积极关注:

是一种共情的态度,是指治疗者以积极的态度看待来访者,注意强调他们的长处,即选择地突出来访者言语和行为中积极的方面,帮助来访者认识和利用其自身的积极因素。

对来访者的积极关注也并不是意味着治疗者必须在治疗过程中“讨好来访者”。

同意来访者的一切想法和观念。

如果那样,就会有悖于治疗的真诚原则。

重要的不是评价,而是用一种非评判的关注来访者情感和观念的表达,提供一个安全的治疗环境,让来访者无拘无束的表达自我的各种感受。

积极关注的出发点来自人本主义“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认为来访者是怎样一个人,在他的内心之中都有积极的因素存在。

积极关注的目的不是要把来访者的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积极关注一定要从来访者的谈话中去寻找具体点,而不是游离于与来访者问题无关的“优点”之中。

7.真诚可信:

“真诚”一直被认为是治疗关系中的一个基本要素,除非治疗者能够在治疗过程中表现出足够的真诚,否则来访者就不可能达到改变。

真诚是指治疗者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价值和信念,所以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治疗所采取的取向是不与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相违背的。

真诚的治疗者不应该躲在专业角色的背后。

只有做到表里如一,才能让来访者感受到真诚,而表里如一的治疗者最大的作用是给来访者提供了一个典范。

供其效仿。

8.治疗者与来访者之间的态度关系

治疗者对来访者的态度

来访者对治疗者的态度

共情

知道来访者明白我的感受

温暖和接纳

知道治疗者尊重我,他很仁慈,一点也不苛刻,是完全的接纳我,因此我不会感受到威胁

真挚和诚实

知道治疗者并不虚伪,也没有戴假面具,而且是表里如一地与我接触

专业能力

知道治疗者有能力帮助我处理我的问题

第三节影响治疗关系的其他因素

1.简洁具体:

简洁指的是找出事物的特殊性,使得在心理治疗过程中来访者的重要的、具体的事实和情感能够得到澄清。

作为治疗者可以依照四个“W”、一个“H”来达到简洁具体。

具体的时间、具体的场所、具体的感受、具体的原因;

指的是来访者具体的行为反应。

2.对峙:

埃维认为,对峙就是指出来访者存在于各种态度、思想、行为之间的矛盾。

对峙的意义不是要告诉来访者他做错了什么事情或者说对方是个坏人,也不是治疗者向来访者表达自己不同观点的机会,而是向来访者直接指出其存在的混乱不清、自相矛盾、实质各异的观点、态度或者言行。

3.即时化:

是指治疗者帮助来访者注意此时此地的情况,即从现在双方的情感、感觉、认知出发,有效地帮助来访者暴露内心,澄清问题。

分为三种类型:

自我卷入性陈述、关系即时化和此时此地。

4.伊根建议即时化可以在以下情况下运用:

1)当治疗过程中治疗者发现,来访者的交谈开始变的没有目的和方向,并且没有其他方法可以解决的时候;

2)当治疗者与来访者之间的治疗过程中关系出现紧张的时候;

3)当治疗者与来访者之间的信任成为一个问题时;

4)当治疗者发现自己与来访者之间出现“社会距离时”;

5)当治疗者发现“依赖”这个问题干扰了治疗进程时;

6)当治疗者发现“反依赖”这个问题阻碍了治疗进程时;

7)当治疗者发现,由于与来访者之间的彼此欣赏和吸引使治疗偏离正常轨道时。

第三章短程心理动力学疗法

1.1900年弗洛伊德出版了《梦的解析》,除了释梦以外,弗洛伊德发现探索无意识内容的另

一种方式是,研究日常生活发生的口误、笔误、突然不能回忆等微小的失误。

2.心理分析学派发展出了四个主要分支:

自我心理学、客体关系理论、自体心理学和人际分析学派,但有研究者认为人际分析学派不是真正的心理分析。

3.弗洛伊德本人认为,心理分析理论的基础是:

无意识心理过程的假设、对阻抗和压抑的认识、对性的重要性的认识以及俄底浦斯情结。

4.意识层次论:

心理分析理论将意识划分为三种不同层次:

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5.人体性心理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要依次经历几个不同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性器期可能是对以后生活影响最大的发展阶段。

弗洛伊德的重要发现之一俄底浦斯情结主要发生在这个时期,俄底浦斯情结也称为恋母情结。

6.人体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完全是无意识的,它是原始本能和冲动的存储地;

自我从本我中获得能量,但它是心理中意识、理性的成分,功能是做出决定和处理外界现实。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自我一部分在意识之中,一部分在无意识之中。

超我即良心,存储着应该做什么,超我遵循“道德原则”,它的大部分是无意识的。

个体的行为相当一部分可以说是处于个体不能意识到的力量控制之下;

第二,自我、本我和超我几乎总是在相互冲突中。

7.防御机制:

弗洛伊德指出:

自我使用各种程序来完成它的任务,即避免各种危险、焦虑和痛苦,我们将这些程序称为“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是意识之外的心理成分,它的作用是减小冲突、降低紧张、保持内心平衡、调节自尊,并对于应对焦虑有重要作用。

心理分析的各分支对防御机制的看法不同,但均同意防御机制可分为原始的或不成熟的、神经质的和成熟的。

使用原始的防御机制并等于心理病态。

心理健康的个体在遭遇极大应激只有持续而僵化的使用原始的防御机制才是病态的。

8.原始的防御机制中最重要的是投射(把自己难以接受的冲动或情感归于他人。

在抑郁的人眼中,身边的人也都是痛苦的)和投射认同。

9.神经质的防御机制是比较常见的,否认:

拒绝接受现实,仿佛令人痛苦的事件、想法和情感仿佛不存在一样。

例如,拒绝亲人的亡故。

10.置换:

把一种情景下的情绪,转移到另一种情景下来表现。

最常被置换的情绪是愤怒或敌意。

11.隔离:

把言语认知与有关的情感割裂开来,使人去除难以忍受的冲突情感。

在强迫症中常见。

理智化是隔离的一种。

12.合理化:

为自己不恰当的行为找出冠冕堂皇的理由。

13.反向形成:

把感到危险的愿望或冲突转化成相反的表现。

14.退行:

在面对不能接受的冲动时,退回心理发展的较早阶段。

15.压抑:

把不能接受的冲动阻挡在意识之外,个体把令人痛苦的事情置之脑后,把它忘记。

16.抵消:

试图用相反的行为挽回不能接受的行为或想法。

升华或幽默被弗洛伊德归入成熟的防御机制类型,自恋需要可能通过成为一名演员来得到满足。

17.短程动力心理学是一种心理动力学取向的心理治疗。

它通常采用每周一次的会谈方式,治疗时间大约在12至50次之间,其结果能带来目标症状的消除,以及有限而显著的个性改变。

18.短程心理动力学疗法的主要原理:

童年早期经验对成年后心理功能的重要影响;

无意识作为一种动机力量的影响;

重复性的强迫现象;

移情现象的普遍存在。

19.短程心理动力学疗法的适应症为不太严重的焦虑和抑郁症,适应障碍和一些不很严重的人格障碍。

第三节短程心理动力学疗法的治疗原则与技术

1.弗洛伊德将自由联想称为心理分析疗法的基本原则。

自由联想也是心理分析的基本技术之一。

即要求来访者不加选择地说出自己想到的任何内容,与之相应的一个原则是治疗者的节制。

心理分析理论强调无意识内容对个体的情感和行为的重要影响,自由联想原则就是为了抑制检查机制的作用,而使无意识内容有机会流露。

要求治疗者节制,是为了防止治疗者满足来访者的移情需要,而不去解释移情的置换性质。

2.解释:

又称诠释、解译,是指在心理分析的过程中对来访者的体验与这些体验的起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依据心理分析不同阶段的目标对这些理解和解析作出言语表达。

解释就是试图把原本处于无意识中的一些内容使来访者意识到,这些内容包括来访者的幻想、知觉、阻抗和防御等。

解释的对象包括阻抗、移情反应、梦、口误等,其中对阻抗和移情的分析非常重要。

3.在进行解释时,要注意的一些事项:

1)结实需要选择适当的时机,才可达到把来访者无意识的内容提升至意识中的目的;

2)解释的时间选择也要考虑治疗的时间限制。

通常,在每次治疗中,解释应发生在治疗的中断,一次治疗开始的最初5—10分钟通常以倾听为主,解释安排在治疗中断的好处是治疗者有机会倾听来访者与解释有关的联想。

3)治疗者要限制在一次治疗中提供的解释数量,在一次治疗中,单独一个解释或者一组相互关联的部分解释是最理想的。

4)每个解释的深度和复杂程度也应限制,如果一次提供太多信息,会使来访者感到混乱,而无法集中于重点。

5)在提供解释上,治疗者应保持耐心和限制。

治疗者应在对来访者获得充分理解后才可提供解释。

4.阻抗:

是指来访者在意识中或无意识中用来干扰或阻碍治疗进程的各种行为。

阻抗的表现多种多样:

来访者说得太多或太少,治疗毫无进展或迅速康复都可能是阻抗的表现。

实际上,几乎任何行为都可表现阻抗。

因此任何阻碍来访者提供无意识中的材料的行为都可以被看成是阻抗。

维纳曾指出5种常见的阻抗行为的形式:

减少治疗时间、限制交谈的量或范围;

将治疗与现实生活隔离;

见诸行动;

迅速康复。

5.阻抗分析的重要性在于,在存在阻抗的情况下。

阻抗分析是心理分析的基本程序,是分析患者压抑无意识中的冲动和经验的趋向,对于自我理解和人格改变有很大帮助。

对阻抗的解释应包括阻抗行为所包含的成分、阻抗的对象、来访者为什么需要阻抗。

6.移情:

是指来访者把对童年或过去的某个重要人物的情感和反应模式转移到治疗者身上的过程。

后来也泛指来访者对治疗者的各种情感态度。

移情可分为对治疗者的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

来访者可能表现为深爱治疗者。

因为治疗者在帮他,因此可以说移情是一种明显的阻抗。

对治疗者与来访者之间关系的探讨即移情分析是心理分析的最核心的也是最困难的任务。

7.与移情有关的一个概念是反移情。

反移情与移情类似,只是它在治疗者身上,而不是在来访者身上发生。

广义地说,反移情是指,来访者在治疗者身上引起的所有情感反应。

最狭义地说,反移情是指,治疗者对来访者的移情的无意识的反应。

与移情一样,反移情通常来自治疗者的无意识中的冲突、态度和动机。

第四节核心冲突主题法

1.核心冲突关系主题法中的关键问题

1)勒伯斯基提出了核心冲突关系主题(所谓“核心”是指,这一焦点问题在来访者的重要而重复出现的人际关系困难中居于中心地位,它代表了来访者症状和人际困难的核心。

)“主题”一词则强调了这些核心冲突关系问题,在过去和当前的各种关系中会重复呈现。

2)愿望、他人的反应与自我的反应(愿望是指个体在与他人关系中的内心愿望,需要和意向。

他人的反应是在此愿望之下个体知觉或预期到的他人的反应,有可能是他人的实际反应,也有可能只是个体对他人会如何做出反应的信念和假想。

自我的反应是针对他人的反应,个体自身的行为反应和情感反应。

核心冲突关系主题的具体表达就是包含这三个成分的陈述)使用核心冲突关系主题法进行短程心理动力学治疗的目标就是帮助来访者实现其愿望,而治疗的重要内容是修通来访者对他人反应的预期或知觉。

这里的修通是指通过将来访者对他人的反应的预期或知觉与早期经验的多次联结,使来访者对自己的这一特点获得完整的理解。

3)关系事件核心冲突关系主题的三个成分是从来访者的关系事件中概括出来的。

关系事件通常是来访者的他与其他人互动的一个场景。

2.心理动力学的治疗技术可以划分为两类:

支持性技术(支持性技术来自于来访者与治疗者的支持性关系)和表达性技术(表达性技术主要指促进来访者表达其内心的方法)

3.支持性技术包括:

界定治疗框架;

维持重要的防御机制;

限制自毁行为;

传达达到治疗目标的希望;

发现进步、传达真诚的兴趣和尊重;

表达共情。

4.表达性技术的目的是使来访者将原本压抑的、痛苦的内容表达出来并倾听和思考,以达到领悟和改变。

表达性技术是标准的心理分析的解释技术。

促进表达的工作可分为四个阶段:

倾听、理解、反应、重新倾听。

5.勒伯斯基推荐的确认核心冲突关系主题的最简单的步骤为:

1)倾听关系事件

2)从每个关系事件中找出愿望、他人的反应和自我的反应;

3)从5—7个关系事件中得到的愿望、他人的反应和自我的反应中归纳出出现频率最高的愿望、他人的反应和自我的反应,构成核心冲突关系主题;

4)以适当的方式向来访者呈现完整的或部分的核心冲突关系主题。

6.在确认核心冲突关系主题时还有两点需要注意:

一是愿望可划分为进步性愿望和退行性愿望。

进步性愿望是反映出适当的独立、自信、成人行为的成熟愿望,而退行性愿望反映的是依赖、攻击、施虐或受虐的不成熟倾向。

促进来访者实现退行性愿望是无益于来访者成长的。

二是来访者体验到或认为的他人的反应可能与现实情况不符。

第五节核心冲突关系主题法的临床应用

1.核心冲突关系主题法治疗程序:

评估阶段的面谈、准备性面谈、治疗面谈16次(分为3个阶段,1—4次为第一阶段认识核心冲突关系主题的反复出现;

第二阶段,5—12次,确认与修通他人的反应;

13—16次结束阶段。

2.准备性面谈:

向来访者呈现核心冲突关系主题并评估来访者的反应以及介绍短程心理动力学疗法的框架和结构。

介绍包括16次治疗的时间安排,确定第一次和最后一次治疗的日期,概括介绍来访者在治疗中的任务和治疗的工作。

治疗者强调了来访者要遵循两个原则:

自由联想原则以及任何重大决定要先讨论再行动的原则。

3.治疗过程的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的任务是认识核心冲突关系主题的反复出现,通过帮助她理解和修通她对他人的反应和知觉是扭曲的,是移情的结果来实现的。

2)第二阶段的任务是确认和修通他人的反应;

第二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处理他人的反应。

3)第三阶段是结束阶段,在短程动力学疗法中,治疗者应始终对来访者有关治疗结束的各种想法和感受保持警觉。

第四章以人为中心疗法

第一节以人为中心疗法概述

1.以人为中心的疗法被称为心理治疗理论的“第三种势力”。

2.以人为中心理论的发展

1)第一阶段在20世纪40年代,以罗杰斯的《咨询和心理治疗》一书的出版为标志,在第一个发展阶段里,强调的重点是治疗者应当接纳来访者所表达出来的任何感受,核心技术是澄清这些感受,以便从这些感受中使来访者对自己能够获得领悟。

2)第二阶段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访者中心疗法》一书的出版为标志,罗杰斯强调来访者主观世界的重要性。

3)第三阶段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罗杰斯的《成为一个人》一书的出版为标志。

这一阶段取向的重点放在“成为一个忠于自我的人”。

4)第四阶段上在1970年至1980年,由于罗杰斯的影响日益扩大,他的理论也改变为“以人为中心取向”

第二节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基本理论

1.人性论:

这种治疗理论对人性的看法立足于把人看作是一个健全发展的人,而不同于心理分析治疗理论把人看作是一个变态的人,也不同于行为主义理论从动物的观点看人,而否认了人的理性的存在。

1)人有自我实现的倾向罗杰斯认为,人天生有一种基本的动机性的驱动力,他称为“实现倾向”。

罗杰斯认为,人天生就有一种成长与发展的天性,而且人的这种成长与发展是朝向个人的自我实现。

2)人拥有有机体的评价过程有机体的评价过程是罗杰斯理论中的一个独特的概念。

罗杰斯假定有机体自身拥有一种评价经验的能力,它称之为“机体智慧”,机体智慧的表现就是“有机体评价过程”。

这种评价不依赖于某种外部的标准,也不借助于人们在意识水平上的理性,而是根据自身机体上产生的满足感来评价,罗杰斯认为,个体自身的满足感是与自我实现倾向相一致的,凡是符合于自我实现倾向的经验,就被个体所喜欢,所接受,成为个体成长发展的有利因素。

在有机体的评价过程中,经验总是被准确地接受,较少被歪曲。

3)人是可以信任的罗杰斯相信每个人都是理性的,能够自立与自我负责的,每个人都有积极的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