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
《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总结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类型:
(1)物理净化—污染物质由于稀释、扩散、沉淀或挥发等作用而使河水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
(2)化学净化—污染物质由于氧化、还原、分解等作用而使河水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
(3)生物净化—由于水中生物活动,尤其是水中微生物对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作用而引起的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
第十章污水的物理处理
1、格栅的作用:
拦截污水中粗大悬浮物及杂质,去除可能堵塞水泵机组及管道阀门的较粗大悬浮物,保证后续处理设施正常运行。
2、格栅的种类:
按间隙分:
粗格栅(50-100mm)、中格栅(10-40mm)、细格栅(1.5-10mm)。
按形状分:
平面和曲面格栅。
曲面格栅包括固定曲面格栅和旋转鼓式格栅。
按清渣方式分:
人工清理格栅(倾角小,30~60°
,清理省力,但占地较大)、机械格栅(日栅渣量大于0.2m3,倾角60~90°
过水面积不小于进水管渠有效面积的1.2倍。
主要有往复移动耙式格栅、回转格栅、阶梯机械格栅、旋转鼓格栅等)。
3、格栅的安装注意事项:
设置在污水处理厂处理系统前的格栅,还应考虑使整个污水处理系统能正常运行,对处理设施或管道等均不应产生堵塞作用。
多数情况下污水处理厂设置两道格栅,第一道格栅较粗,设置在提升泵前,栅条间距根据水泵要求确定,一般采用16-40mm,特殊情况可达100mm。
第二道格栅间隙较细,一般设置在污水处理构筑物前,间隙1.5-10mm。
4、筛网的作用:
在需要去除细小残渣时,可用旋转筒或转鼓筛网,以获得好的效果。
污水排入大的河道、河口或海湾等地时,可用筛网用去除影响外观的漂浮物和提高加氯消毒效果。
能成功去除肉类加工、罐头食品工业(在发酵过程中引起过量的浮渣)、羊毛和纺织工业废水中的纤维污物。
采用脱氮除磷工艺处理城镇污水存在碳源不足问题,采用筛网或格网代替初次沉淀池既可以节省占地又可以保留有效的碳源。
如用在生物滤池之前用,可减少投配器喷嘴的阻塞现象。
5、沉淀类型:
①自由沉淀:
悬浮固体浓度不高,沉淀过程悬浮固体互不干扰,颗粒各自单独进行沉淀,沉淀轨迹呈直线。
沉淀过程中,颗粒的物理性质(形状、大小、比重等)不发生变化(沉砂池)。
②絮凝沉淀:
悬浮颗粒浓度不高,有絮凝性。
沉淀时颗粒因互相凝聚增大使沉速加快。
沉淀轨迹呈曲线。
颗粒的质量、形状和沉速变化,实际沉速需通过试验测定。
(化学混凝沉淀及二沉池中污泥沉淀)。
③成层沉淀(区域沉淀、拥挤沉淀):
悬浮物浓度较高(5000mg/L以上),每个颗粒下沉都受周围其他颗粒干扰,颗粒互相牵扯形成网状“絮毯”整体下沉,在颗粒群与澄清水层间存在明显清晰的泥水界面。
沉淀速度就是界面下移速度。
(二次沉淀池与污泥浓缩池)。
④压缩沉淀:
高浓度悬浮颗粒沉降过程中,颗粒之间挤集成团块结构,互相接触,互相支承,下层颗粒间的水在上层颗粒重力作用下被挤出,使污泥得到浓缩。
(二沉池污泥斗及浓缩池)。
6、理想沉淀池分为四个区,即进口区、沉淀区、出口区及污泥区。
其工作原理是悬浮颗粒自由沉降的迹线。
理想沉淀池的沉淀效率与池的水面面积A有关,与池深H无关,即与池的体积V无关。
理想沉淀池中,颗粒的最小沉速u0与q在数值上相同,但它们的物理概念不同,只要确定颗粒的最小沉速u0,就可以求得表面负荷率。
7、沉砂池工作原理:
以重力分离为基础(一般属自由沉淀类型),将沉砂池内的污水流速控制到只能使比重大的无机颗粒沉淀,而有机颗粒随水流出的程度。
平流式沉砂池、曝气沉砂池、旋流沉砂池。
8、曝气沉沙池的特点:
①沉砂中含有机物的量低于5%;
②具有预曝气、脱臭、防止污水厌氧分解、除泡以及加速污水中油类的分离等作用。
③对后续沉淀、曝气、污泥消化池正常运行以及对沉砂的干燥脱水提供有利条件。
9、沉淀池类型:
按池内水流方向:
平流式、竖流式、辐流式、斜流式。
组成:
进水区、出水区、沉淀区、贮泥区、缓冲区。
10、平流式、辐流式沉淀池设计(计算题)
11、斜板沉淀池原理:
把沉淀池水平分成n层,就可使过水能力提高n倍,并保证原来的处理效果。
异向流、同向流、侧向流。
常用升流式异向流斜板沉淀池。
12、油在水中存在形态:
可浮油(悬浮状态,普通隔油池去除)、细分散油(悬浮,斜板隔油池去除)、乳化油(乳化状态,经破乳后可用沉淀法分离,消除乳化剂的作用使乳化油转化为可浮油的过程叫破乳)、溶解油(溶解状态)
隔油池分类:
平流式、斜板式。
13、直接排放含油废水的危害:
①对沟道、附属设备及城市污水处理厂都会造成不良影响。
②浸入土壤孔隙间形成油膜,堵塞孔隙,使空气、水、肥料不能渗入土中,破坏土层结构,不利于农作物生长,甚至枯死。
③排入水体后在水面上产生油膜,阻碍水体复氧,使水生生物处于缺氧状态,影响养殖业。
④油类难生物降解,油类的存在加大了活性污泥处理污水的难度,增加处理负荷。
油类物质粘附在活性污泥颗粒的表面,影响氧的传质效率,抑制微生物的活性,严重时造成污水恶化,影响出水水质。
14、气浮法原理:
将空气以微小气泡形式通入水中,使微小气泡与悬浮颗粒粘附,形成水-气-颗粒混合体系,颗粒粘附上气泡后,密度小于水浮出水面,从水中分离,形成浮渣层。
处理工艺条件:
①必须向水中提供足够量的细微气泡。
②必须使污水中的污染物质能形成悬浮状态。
③必须使气泡与悬浮的物质产生粘附作用。
电解气浮法、分散空气气浮法、溶解空气气浮法。
15、加压溶气气浮法原理:
使空气在加压条件下溶解于水,然后将压力降至常压而使过饱和空气以细微气泡形式释放出来。
全溶气流程、部分溶气流程、回流溶气流程。
16、投加化学药剂提高气浮效果:
①混凝剂:
改变悬浮颗粒亲水性,使污水中的细小颗粒絮凝成较大的絮状体,加速颗粒上浮。
②浮选剂:
由极性和非极性分子所组成,符号Ο—,圆头表示极性基,易溶于水,尾端表示非极性基,难溶于水,为疏水性。
浮选剂极性基附着在亲水性悬浮颗粒的表面,非极性基与气泡相粘附。
极性基被吸附在亲水性悬浮颗粒表面后,非极性基则朝向水中,可使亲水性物质转化为疏水性物质,使其与微细气泡相粘附。
③助凝剂:
提高悬浮颗粒表面的水密性,以提高颗粒的可浮性。
④抑制剂:
暂时或永久地抑止某些物质的浮上性能,而又不妨碍需要去除的悬浮颗粒的上浮,如石灰、硫化钠等。
⑤调节剂:
调节污水pH值,改进和提高气泡在水中的分散度以及提高悬浮颗粒与气泡的粘附能力,各种酸、碱等。
17、压力溶气气浮法系统组成:
压力溶气系统、空气释放系统、气浮分离设备(气浮池)。
气固比(a):
溶解空气量(A)与原水中悬浮固体含量(S)的比值。
第十一章污水生物处理的基本概念和生化反应动力学基础
1、微生物的呼吸类型:
好氧呼吸(有分子氧参与,反应的最终受氢体是分子氧)、缺氧呼吸(无分子氧参与,最终电子受体为化合态氧);
发酵(最终电子受体为有机物)
2、好氧生物处理与厌氧生物处理的比较:
好氧反应速度较快,反应时间较短,故处理构筑物容积较小。
且处理过程中散发的臭气较少。
目前对中、低浓度的有机废水,或者说BOD5小于500mg/L的有机废水,基本采用好氧生物处理。
由于厌氧生物处理不需另加氧源,故运行费用低。
此外,它还具有剩余污泥量少,可回收能量(CH4)等优点。
其主要缺点是反应速度较慢,反应时间较长,处理构筑物容积大等。
此外,需维持较高的反应温度,就要消耗能源。
对于有机污泥和高浓度有机废水(一般BOD5≥2000mg/L)可采用厌氧处理法。
3、生物脱氮:
氨化(有机N化合物可以在好氧或厌氧条件下分解转化为氨态氮)-硝化(亚硝酸菌和硝酸菌将NH4+转化为NO2-和NO3-的过程)-反硝化(硝态氮NO3--N和亚硝态氮NO2--N,在无氧或低氧条件下被反硝化细菌还原成氮气的过程)
4、同化作用:
污水中的一部分氮(氨氮或有机氮)被同化成微生物细胞的组成成分,并以剩余污泥的形式得以从污水中去除的过程,称为同化作用。
5、生物除磷:
聚磷菌(PAOs):
厌氧释磷、好氧(缺氧)超量吸磷
6、微生物的生长规律:
①停滞期:
又称调整期,微生物培养的最初阶段,微生物刚接入新鲜培养液,细胞内各种酶系有一个适应过程。
开始时菌体不裂殖,菌数不增加。
经过一定时期,到了停滞期的后期时,酶系有了一定适应性,菌体生长发育到了一定程度,便开始进行细胞分裂,微生物的生长速度开始增长。
②对数期:
又称生长旺盛期。
细胞经过停滞期调整适应后,以最快的速度进行裂殖,细胞生长进入旺盛期,细菌以几何级数增加。
细菌生长速度为一个常数,故对数期也称等速生长期。
在该期间内,营养物质丰富,生物体的生长、繁殖不受底物限制,生长速度最大,死菌数相对较小(实际工程中可略去不计)。
③静止期:
又称平衡期。
对数期细菌大量繁殖后,营养物质逐渐被消耗,繁殖速度渐慢,故亦称减速生长期。
此间,细胞繁殖速度几乎和细胞死亡速度相等,活菌数趋于稳定。
这主要是由于环境中的养料减少,代谢产物积累过多所致。
如果在此期间,继续增加营养物质,并排出代谢产物,菌体细胞又可恢复对数期的生长速度。
④衰老期:
又称衰亡期。
静止期后,营养物质近乎耗尽,细菌只能利用菌体内贮存物质或以死菌体作为养料,进行内源呼吸,维持生命,故亦称内源呼吸期。
此间,活细胞数目急剧下降,只有少数细胞能继续分裂,大多数细胞出现自溶现象并死亡。
死亡速度超过分裂速度,生长曲线显著下降。
在细菌形态方面,此时呈退化型较多,有些细菌在这个时期往往产生芽胞。
7、生长曲线在系统运行中的规律:
废水生物处理中,微生物是混合群体,有机物多时以有机物为食料的细菌战优势;
细菌很多时,出现以细菌为食料的原生动物;
而后出现以细菌以及原生动物为食料的后生动物。
反映了微生物净增长和底物降解之间的关系,是废水生物处理工程的基本数学模式。
8、微生物的生长环境:
①微生物的营养(BOD5:
N:
P=100:
5:
1):
碳源(缺少碳源会出现污泥松散,絮凝性不足现象)、氮源(氮源不足易引起丝状菌繁殖而产生污泥膨胀)、磷源(磷源不足将影响酶的活性)、其余矿物元素(硫、钾、钙、镁)②温度(5~80℃):
中温性微生物(20~45℃)、低温性(20℃以下)、高温性(45℃以上)。
③pH:
4.0~10.0;
④溶解氧:
好氧生物处理(2—3mg/L)、缺氧反硝化(0.5mg/L以下)、厌氧磷释放(0.3mg/L以下)⑤有毒物质(对微生物具有抑制和毒害作用的化学物质)
9、生化反应速率:
单位时间里底物的减少量、最终产物的增加量或细胞的增加量。
10、Yobs:
微生物净增长系数,μ为微生物比(净)增长速率
当S(底物浓度)远大于KS(饱和常数)时,高有机物浓度条件下,有机底物以最大速率降解,与底物浓度呈零级反应关系,与微生物浓度呈一级反应关系。
当KS远大于S时,底物降解速率与底物浓度呈一级反应关系,微生物增长处于稳定期或衰亡期。
第十二章活性污泥法
1、活性污泥:
由细菌、菌胶团、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等微生物群体及吸附的有机物和无机物质组成的,有一定活力、具有良好净化污水功能的絮绒状污泥。
组成:
活性微生物(Ma);
微生物自身氧化残留物(Me);
吸附的不能被降解的有机物(Mi);
无机悬浮固体(Mii)。
2、活性污泥的评价方法:
①生物相观察:
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及后生动物种类、数量、优势度及其代谢活动等。
②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LSS):
单位体积混合液中活性污泥悬浮物固体的质量(Ma+Me+Mi+Mii)。
③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MLVSS):
混合液悬浮固体中有机物的质量(Ma+Me+Mi),一般MLVSS/MLSS=0.7~0.8。
④污泥沉降比(SV%):
曝气池中混合液静沉30min后污泥的体积分数,采用1L量筒测定。
与水质、污泥浓度、絮体颗粒大小及污泥性状有关,MLSS为3000mg/L时,SV约为30%。
⑤污泥体积指数(SVI):
混合液静沉30min后,单位质量干泥形成的湿污泥体积,mL/g。
SVI=沉淀污泥体积(mL/L)/MLSS(g/L),通常为100—150时,污泥沉降性能良好。
3、活性污泥法基本流程:
由曝气池、沉淀池、污泥回流和剩余污泥排除系统组成。
有机物降解过程:
吸附阶段(活性污泥具有巨大的表面积,表面上含有多糖类粘性物质,污水中的有机物转移到活性污泥上去)、稳定阶段(转移到活性污泥上的有机物为微生物所利用)
4、活性污泥法曝气池基本形式:
推流式、完全混合式、封闭环流式、序批式。
推流式:
污水及回流污泥一般从池体的一端进入,水流呈推流型,底物浓度在进口端最高,沿池长逐渐降低,至池出口端最低。
完全混合式:
污水一进入曝气反应池,在曝气搅拌作用下立即和全池混合,曝气池内各点的底物浓度、微生物浓度、需氧速率完全一致。
封闭环流式反应池:
结合了推流和完全混合两种流态的特点,污水进入反应池后,在曝气设备的作用下被快速、均匀地与反应器中混合液进行混合,混合后的水在封闭的沟渠中循环流动。
封闭环流式反应池在短时间内呈现推流式,而在长时间内则呈现完全混合特征。
序批式:
属于“注水--反应—排水”类型的反应器,在流态上属于完全混合,但有机污染物却是随着反应时间的推移而被降解的。
其操作流程由进水、反应、沉淀、出水和闲置五个基本过程组成,从污水流入到闲置结束构成一个周期,所有处理过程都是在同一个设有曝气或搅拌装置的反应器内依次进行,混合液始终留在池中,从而不需另外设置沉淀池。
5、活性污泥法的发展
延时曝气法:
也称完全氧化法。
污泥负荷很低,曝气时间长(20~30h),SRT在20-30天。
该法多采用完全混合曝气池,不需初沉池。
曝气池中污泥浓度高达3000~6000mg/L,微生物处于内源呼吸阶段,剩余污泥少,主要为微生物残留物,颗粒细小不易沉淀,因此二次沉淀池停留时间长。
BOD去除率75%~90%。
运行时对氮磷的要求低,适应水质水量冲击的能力强。
但曝气池容积大,处理单位废水所消耗的空气量较多,基建及运行费用也较高,适用于废水流量较小的场合。
氧化沟:
是延时曝气法的一种特殊型式,平面象跑道,沟槽中设置机械曝气和推进装置(曝气转刷(盘)或表面曝气机、射流器等曝气装置)。
曝气推动沟液迅速流动,实现供氧和搅拌作用。
深度决定于曝气设备,当用转刷时,水深不超过2.5m,沟中混合液流速0.25~0.3m/s,使活性污泥呈悬浮状。
一般有机负荷0.05~0.15kgBOD5/kgVSS·
d;
容积负荷0.2~0.4kgBOD5/m3·
污泥浓度2000~6000mg/L;
污泥回流比50%~150%;
曝气时间10~30h;
泥龄10~30d,BOD和SS去除率>90%,具有较好的脱N、P作用。
处理效果稳定,出水水质好,污泥产量少,适应负荷冲击能力强。
底物基本上都用于能量代谢,产生剩余污泥量较少。
一般设二沉池,有些在廊道内进行泥水分离。
克劳斯法:
废水中碳水化合物含量过高时,常会出现污泥膨胀。
1955年美国克劳斯把部分回流污泥和消化池上清液、消化污泥一起先进入预曝气池进行混和、曝气,再和进水一起进入曝气池。
消化池上清液富含氨氮,经适当曝气(一般约24小时)后转化为硝酸盐,提供给氮源。
消化污泥含较重固体颗粒,改善混合液沉降性能。
解决了高碳废水运行中经常出现的污泥膨胀问题。
SBR:
特点:
(1)构造简单、投资节省
(2)控制灵活,可满足各种处理要求(3)活性污泥性状好、污泥产率低(4)脱氮除磷效果好(5)耐冲击负荷,在一般情况下(包括工业污水处理)无需设置调节池(6)反应推动力大,易于得到优于连续流系统的出水水质。
6、劳伦斯和麦卡蒂模型:
污泥龄θc(SRT):
曝气池中活性污泥全部更新一次所需要的时间。
7、气体传递原理:
双膜理论的基点是认为在气液界面存在着二层膜(即气膜和液膜)这一物理现象。
这两层薄膜使气体分子从一相进入另一相时受到了阻力。
当气体分子从气相向液相传递时,若气体的溶解度低,则阻力主要来自液膜。
氧转移的影响因素:
①污水水质:
与清水中的不同,废水含有污染物,在界面处会形成一层分子薄膜;
另外,混合液中含有大量活性污泥,扩散阻力比清水大。
②温度:
温度影响KLa和cs值。
温度上升,黏度下降,膜厚度减小,KLa上升。
温度上升,cs值下降,KLa下降,对氧转移有两种相反的影响,二者不能完全抵消。
但总的来看,温度降低利于氧传递,活性污泥法温度多在10~30℃。
③氧分压:
cs值还受到氧分压或气压的影响,气压降低,cs值也随之下降。
鼓风曝气池池底扩散装置出口氧分压最大,cs最大;
气泡上升至水面,压力渐低至大气压,且部分氧已转移至水中,氧分压更低。
④液体紊流程度:
液体紊流程度越大,气液界面膜越薄,越有利于氧转移。
(液相中氧的浓度梯度、气液之间的接触面积和接触时间也影响氧转移速率)
8、曝气池设计(计算题)
Ls——污泥负荷率,kgBOD5/(kgMLVSS·
d);
Q——与曝气时间相当的平均进水流量,m3/d;
S0——曝气池进水的平均BOD5值,mg/L;
X——曝气池中的污泥浓度,MLSS或MLVSS,mg/L
9、生物脱氮原理:
生物处理过程中,有机氮通过微生物的分解和水解转化成氨氮,即氨化作用;
通过硝化反应将氨氮转化为亚硝态氮、硝态氮,再通过反硝化反应将硝态氮、亚硝态氮还原成气态氮逸出,达到脱氮目的。
脱氮工艺:
三段生物脱氮工艺、前置缺氧-好氧生物脱氮工艺、后置缺氧-好氧生物脱氮工艺
生物除磷原理:
利用好氧微生物中聚磷菌在好氧条件下对污水中溶解性磷酸盐过量吸收作用,然后沉淀分离而除磷。
(好氧条件下聚磷菌摄取磷酸盐,厌氧条件下释放磷酸盐)
除磷工艺:
厌氧-好氧除磷工艺:
Ap-O法、弗斯特利普除磷工艺(Phostrip)
同步脱氮除磷工艺:
A2/O工艺、改进型A2/O工艺、巴登福(Bardenpho)同步脱氮除磷工艺、改良巴登福(Bardenpho)同步脱氮除磷工艺、SBR工艺
10、二沉池作用:
①澄清(固液分离)②污泥浓缩(使回流污泥的含水率降低,回流污泥的体积减少)二沉池与初沉池不同:
(1)二次沉淀池的进水应使布水均匀并造成有利于絮凝的条件,使泥花结大。
(2)限制出流堰处的流速,防止较轻污泥絮体被出流水挟走,可在池面布置较多出水堰槽,使单位堰长的出水量不超过1.7L/(s·
m)。
(3)泥污斗的容积,要考虑污泥浓缩的要求。
缺氧时间过长影响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活力,并可能因反硝化而使污泥上浮,浓缩时间一般不超过2h。
十三、生物膜法
1、生物膜净化机理(吸附、稳定):
①有机物在污水和生物膜中的传质过程②有机物的好氧和厌氧代谢过程③氧在污水和生物膜中的传质过程④生物膜的生长和脱落过程。
2、生物滤池的构造:
滤床及池体、布水设备、排水系统。
影响生物滤池性能的主要因素:
滤池高度、负荷、回流、供氧。
3、生物转盘的构造:
一系列平行的旋转圆盘、转动中心轴、动力及减速装置、氧化槽。
影响因素:
转盘级数、水力负荷、转盘转速、水温和溶解氧。
4、生物接触氧化法:
池内设置填料,污水浸没全部填料,采用与曝气池相同的曝气方法提供微生物所需的氧,也称浸没曝气式生物滤池。
构造:
池体、填料、布水装置、曝气系统。
5、生物流化床处理技术:
借助流体(液体、气体)使表面生长着微生物的固体颗粒(沙、焦炭、活性炭等生物颗粒)呈流态化,进行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生物膜处理技术。
流态化原理:
流化床底部,装多孔液体分布板,其上堆放颗粒载体(砂、活性碳),液体从床底进口流入,经分布板均匀向上流动,通过固体床层由顶部出口管流出。
流化床上装压差计,测量液体流经床层的压力降。
三个阶段:
固定床阶段、流化床阶段、液体输送阶段。
十四、稳定塘和污水的土地处理
1、稳定塘:
也叫生物塘、氧化塘。
利用天然池塘、河堤、洼地治理污染,较古老处理方法。
HRT长,通过生物、物理、化学、物理化学过程降解有机物,与自然水体自净过程相似,一种利用天然净化能力处理污水的生物处理设施。
稳定塘类型:
好氧塘、兼性塘、厌氧塘、曝气塘。
2、污水土地处理:
在人工调控下利用土壤-微生物-植物组成的生态系统净化污水,使污水资源化、无害化和稳定化,同时水中的营养物质和水分也得到循环利用的处理方法。
慢速渗滤、快速渗滤、地表漫流、地下渗滤系统。
湿地处理系统。
3、污水土地处理净化过程:
物理过滤、物理吸附、物理沉积和物理化学吸附、化学反应和化学沉淀、生化反应。
十五、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
1、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过程:
①两阶段理论:
液化(酸化、氢发酵)阶段:
兼性厌氧菌作用,产生大量氢气,有机酸积累,pH下降,有机物转化为有机酸、醇、醛、水等液态产物和CO2、H2、NH3、H2S等气体分子。
污泥有粘性,灰黄色、恶臭,称为酸性消化污泥。
气化(甲烷化、碱性发酵)阶段:
专性厌氧菌作用,产物以甲烷为主。
污泥呈黑色,稳定不易腐化,无甚恶臭,易脱水,称为熟污泥或消化污泥。
②三阶段理论:
水解阶段:
大分子、不溶性有机物在胞外酶作用下水解为小分子、溶解性有机物,然后渗入细胞体内分解为挥发性有机酸、醇、醛等,主要产生较高级脂肪酸。
产氢产乙酸阶段:
产氢产乙酸菌将第一阶段产生的有机酸转化成乙酸和H2,降解奇数碳有机物还形成CO2。
产甲烷阶段:
产甲烷菌将乙酸、乙酸盐、H2等转化为甲烷。
由两组生理不同的产甲烷菌完成,一组把H2和CO2转化成甲烷,另一组从乙酸或乙酸盐脱羧产生甲烷,前者约占总量的1/3,后者约占2/3。
2、厌氧消化影响因素:
①pH(产酸菌4.5-8.0,产甲烷菌最适pH6.8~7.2)②温度:
常温厌氧消化(10~30℃)、中温消化(35~38℃)、高温厌氧消化(52~55℃)③生物固体停留时间④搅拌和混合⑤废水营养比⑥有毒物质。
3、与好氧生物处理比较,厌氧生物处理有何优缺点?
答:
工艺优点:
(1)应用范围广。
好氧工艺只适用于中、低浓度和易生物降解的有机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