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企业运用信息技术的现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施工企业运用信息技术的现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施工企业运用信息技术的现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们把解决工程上某个具体问题的应用叫计算机的单项应用。
自从信息高速公路INTERNET技术出现。
人们的目光开始转向利用计算机做信息服务,更关注整个施工过程中所发生的瞬即消失的信息综合利用,我们把这种高层次的计算机应用统称为信息化施工技术。
我国建筑业已经把信息化施工确定为2010年的发展目标。
二、施工企业运用信息技术的现状
我国从工业发达国家引进项目管理的概念、理论、组织、方法和手段,历时20年左右,取得了不少成绩。
但是,应认识到,在项目管理中最薄弱的工作环节是信息管理。
至今多数业主方和施工方的信息管理还相当落后,其落后表现在对信息管理的理解,以及信息管理的组织、方法和手段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的方式和模式上。
很多企业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还停留在上世纪70年代的程度,即仅仅是单项程序的应用,完全没有形成一个系统,信息化的优势并没有得到体现。
而信息化的优势则在于信息的集成和共享。
现在很多企业在硬件上应该说有了一定的基础,大家也都在用电脑办公,很多还组建了局域网络,使用软件替代了很多原来手工操作的工作,但是效率并没有得到提高,就比如说作个报表之类的,似乎用电脑做只是为了美观,有的人是把各种数据都算好了再一个个录入电脑,感觉上用电脑反而效率更低了,殊不知作表格的Excel软件本身具有极强大的计算功能、数据库功能,而且还能进行判断、分类汇总、排序、形成图表等。
这还只是对单项程序运用的不到位,至于各部门之间的集成共享那就更谈不上了。
三、运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
那么是不是说作为一个施工企业,现有的管理模式已经很好了,并不需要那么高深的信息技术呢?
事实并非如此,管理出效益,传统管理方式的突出问题是:
业务流程混乱;
沟通不畅、信息迟滞。
据国际有关文献资料介绍,建设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其中三分之二与信息交流(信息沟通)的问题有关;
建设工程项目10%~33%的费用增加与信息交流存在的问题有关;
在大型建设工程项目中,信息交流的问题导致工程变更和工程实施的错误约占工程总成本的3%~5%。
由此可见信息管理的重要性。
(一)施工管理信息化是有效利用信息资源的需要
信息是一种资源,如不能进行有效的存储,处理,传递,便是对资源的浪费,如以建筑物建造过程中混凝土浇灌为例,浇灌之前的数据除了混凝土的强度标号、数量外几乎全被忽略。
而被忽略的混凝土的供应厂、搅拌者情况、水泥、沙石等原料物理、化学品质、出厂时间、出厂时的天气情况、运输时间及道路交通情况等都关联着混凝土的质量。
浇灌之后除了浇灌部位和立方数之外的数据也几乎全被忽略,而被忽略的混凝土捣固操作者情况、试块情况、养护情况、钢筋制作情况等同样也关系着工程质量。
信息化过程处理是有序的、及时的和成批的方式储存。
这里强调可追朔性、可公示性和可传递性是对信息化过程特征的要求。
可追朔性就是信息具有一定的正向或反向查阅功能;
可公示性表明数据有条件查阅功能,不是个人行为管理;
可传递性表明所有的情况不局限在某地,有能在网上传输能力等。
(二)信息技术能及时反馈使项目处于受控状态
项目管理的过程同许多系统的运行过程是一样的,应该是一个PDCA的循环过程。
这中间最重要的是一个反馈机制,工业生产之所以能实现自动化,就是因为有这样一个反馈机制,能够及时把运行过程的偏差反馈到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才能及时进行调整,从而保持生产过程的相对稳定和受控。
而我们的项目运行有时并不是受控的,我们有的项目管理者可能有体会,有时向职能部门要一个数据总是半天拿不出来,大家都不清楚系统的运行状态,又怎么谈得上去控制它呢?
比如说砼的量差问题是一个老问题了,但往往是工程结束后对帐才知道。
那么对这个问题,理想的状态是怎样的呢,那就是现场人员在向砼公司要砼时,就知道将要浇筑部位的准确砼量,而不是估计一个数,并且要知道具体比如一个基础的砼量,比如说一个基础是10立方,如果浇了两车砼都十二方了还没浇满,那就要考虑是不是什么地方有问题了。
而且每次浇筑后马上就可以知道量差的多少,就不会积累到最后差几千方还不知道是差在哪里。
这是对工程成本的控制。
成本、工期、质量的互动影响及工程中众多的不确定因素等等,对项目成本管理者而言,最头疼的问题莫过于不能“实时”掌握准确的项目的成本信息,等成本核算后的成本信息对项目管理决策已是“昨日黄花”。
所有这些都强烈呼唤着项目成本管理的“信息化”。
四、信息技术能够在施工
工管理的哪些方面发挥作用
良好的项目管理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因素:
一、对项目的认知:
通过信息系统的实施,将项目进行工作分解、流程重组,使项目结构更加清晰、重点更加突出,有利于对项目的整体认知和把握;
二、为项目提供良好的协同环境:
通过对任务的分解和落实,各部门、各参与方对自身的职能以及在整个项目中的位置都有清晰的认识,有利于分工合作;
三、进行有效的控制:
信息系统的最大优点是资源共享和反馈及时,有利于实施有效控制。
具体来说,信息技术在以下方面大有可为:
(一)工程管理方面
1、投标:
工程量计算、投标标书制作。
2、施工组织:
施工平面图;
网络计划(占有丰富的,准确的信息,先进的分析方法,是决策、计划的前提。
现在的网络计划,往往只是一个粗线条,编的时候也不是通过很准确的计算,都是凭经验,过程控制也是针对几个大的节点,甚至于其是否科学也不得而知,相应的资源计划也是一本糊涂帐);
钢筋翻样;
模板及脚手设计、计算及配置;
深基坑围护方案、设计、计算等。
3、控制:
预决算、成本控制;
财务管理;
质量安全管理;
施工现场监控;
统计报表等。
4、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材料、机具管理;
合同管理;
图纸管理。
(二)办公自动化
财务、统计、报表、文字处理、档案管理,办公信息资料管理、人事管理,固定资产、决策等。
包括:
信息传递、电子邮件、公文流转、工作日程安排、协同办公、工作流程自动化等。
(三)信息共享与运用
包括:
市场信息、项目信息、设备信息、竞争信息;
知识积累:
一个系统要能够长期发展,持续进步,关键在于要变人治为法制,人治就是一个系统本身没有生命力,离开了领导就不能正常运行,好的系统就是领导并不需要事必躬亲,领导离开了,还能按照某种规则运行,这个规则就是法,就是制度,就是一代代领导不断充实完善的运行机制。
好的系统是一个学习型的系统,每一代领导科学的经验方法都能够积累下来,而不是换个领导一切又重新开始。
这中间传承的就是一种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些东西都是以信息的方式存在,这才是信息技术最根本的应用。
(四)企业管理数字化
就是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和网络传输数据的能力将企业在管理、工程、造价、成本、物资、计划、统计、技术、质量、安全、行政等方面的信息,经集成并综合处理为企业管理者所需要的信息,如:
施工进度、物资供应、成本核算等,以利于进行实时管理、降低成本、保证质量、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各子系统间密切协作,使各个业务部门都能及时、准确地查阅所需的相关信息,从而使企业达到“管理工作信息化、复杂工作简单化、发现问题及时化、成本核算科学化”的目的。
五、如何着手进行施工管理的信息化
(一)指导思想
信息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贪大求全、照抄照搬,而应结合企业实际逐步完善。
比如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MIS(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这些大型的系统,好当然是好,但其投入同时也是巨大的,实施起来比较困难,最好是立足现有的资源,通过一些局部的改进,积累经验,逐步完善。
第一步是意识的转变,要通过宣传、培训树立信息化的观念,因为信息化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需要各方面的协调配合。
所以在这方面形成共识是顺利实施的前提。
现有资源包括:
硬件,软件,人员。
关键是把这些资源的优化组合,进行业务流程的系统设计,使信息的收集有的放矢,使信息的查询有迹可寻。
(二)领导重视
信息化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
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
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理顺业务流程;
短期内不可能做到很完善,也不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这一切,都需要有领导的重视才有可能坚持下去。
(三)在用好单项程序的基础上进行统一规划,理顺业务流程
这其中有个重要的思路,那就是数学中的反向推导,也就是我们希望得到什么结果,就反向去寻找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以投标过程为例来说明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效率:
1、拿到图纸以后,要进行工程量计算。
(1)涉及软件:
工程量计算软件、钢筋计算软件(如清华斯维尔三维算量3DA2006,工程量及钢筋一体化计算);
(2)输出:
工程量(可以导出为Excel表格,也可以导出定额数据库,直接为套价软件运用)。
2、套价。
如宏业清单计价专家,可以从斯维尔三维算量中直接导入数据;
(2)需要数据:
①工程量。
②材料价格→材料价格信息库(企业自建或参考信息价)、市场询价→供应商目录。
③企业定额(人工、材料的实际消耗水平和先进水平;
措施项目的实际消耗;
各类型工程造价的参考数据)。
(3)输出:
工程造价,包括人工、材料等各项资源的用量(可输出定额或清单表格、Excel表格)。
3、商务标。
专业标书制作软件或Word.
(2)需要数据:
工程造价(企业实际消耗)、证照及业绩资料、近三年财务报表、类似工程合同。
4、技术标。
专业标书制作软件或Word、专业平面图制作软件或AutoCAD、项目管理软件P3或Project.2)需要数据:
工程量及资源需要量(用于排定进度计划)、人力资源数据(项目经理简历、各类管理人员简历)、工程信息数据(在手及已完工程数据)、施工机具数据(设备型号、产地、功率等)。
3)输出:
场地布置、设备选型、进度计划、施工方法等(而这些选择反过来又会对造价产生影响)。
从上现的分析可以看出:
任何一项工作都不是孤立的,其输入和输出都与其他工作息息相关。
而信息化的意义,就在于使各项工作的信息传递更为顺畅;
使各项工作中产生的信息能够存储下来,在以后的工作中随时调用。
下面用一个简单的图来表述各部门的信息流动(见图一):
图一:
施工管理中各部门信息流
通过这样的需求分析和反向推导,我们就可以明确哪些是有用的信息,明确需要哪些软件,明确各部门需要收集哪些数据。
据此对项目的业务流程进行重组,设计出一套系统的表格分发到各相关部门,用以收集日常工作中有用的数据,然后这些数据以电子文档的方式进行传递和存储共享,最后这些汇总到决策者那里,为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四)持续改进
数据要有效并且可以作为预测的依据,就必须不间断的收集并且积累到一定数量以后才具有参考性和代表性。
系统的建立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不断完善。
实际上,企业所实施的三标一体化已经为信息化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这就是标准,标准化的工作过程、标准化的表格。
所以信息化也不是很神秘的事情,需要每个部门作好日常的基础工作,一点一滴的收集数据最终积累成企业的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
综上所述:
随着单竞争的加剧,施工企业亟需利用信息技术来加强科学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而且信息技术的运用也不是高深莫测,利用好现有的资源通过一定的组织便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所以说,信息技术在施工中的运用必须进行而且是可行的。